第六章 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的关系

正常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许多微生物,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连的腔道,如口腔、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与数量的微生物。
所谓正常微生物菌群就是指在人体生理正常状态下,寄居在人的体表与体腔中的一定种类与数量的微生物。
大致可分为二群:1、定居菌群:由相当固定的微生物型所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特定部位或只见于特定年龄。
如果菌群有了改变,能立即自行恢复原状。
2、暂居菌群:由非致病性的或潜在致病性的微生物所组成,居留在皮肤或粘膜上几小时至几周,它们来自周围环境,不引起疾病,也不能长期定居。
只要定居菌群保持正常,暂居菌群一般并不重要;但若定居菌群失常,则暂居的潜在致病性微生物即能增殖,并引起疾病。
一、正常微生物菌群在人体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内与血液中就是不含微生物的。
寄居人体各部分的微生物分布如下: 1、皮肤的正常菌群:因皮肤就是外露的,最易受暂居微生物菌群污染。
菌群由于受皮肤分泌物、衣物等因素影响,因而在不同的解剖学部位上的细菌种类不同,因此皮肤总就是存在着恒定菌群。
常见的有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有时还有非致病性的抗酸杆菌,真菌等。
肮脏的皮肤与腋窝,会阴部数量较多。
人的皮肤表面(即角质层的上部)并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因为它受到周期烘干燥。
大多数皮肤微生物就是直接或间接同汗腺有关的。
毛囊给微生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境,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富含营养物质、如尿素、氨基酸、盐类、乳酸与脂类等。
人体分泌物的pH值在4—6间。
腋下臭气(狐臭)的出现就是由于细菌作用于顶浆分泌腺的分泌液引起的,用无菌方法收集起来的顶浆分泌液就是无臭的,但如以皮肤上分离的一些细菌接种,臭气即可出现。
2、口腔与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口腔中有弱碱性唾液,食物残渣及适宜温度,就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有利场所。
常见的微生物有:白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类白喉杆菌,奈氏菌属,乳酸杆菌,梭形杆菌,拟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等。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复习思考题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说课时:共1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医学免疫学概述;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三、免疫的现象、功能与概念;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五、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2.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表现分别是什么?3.试比较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第二章抗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属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种类。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二、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结构基础;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四、抗原的分类。
思考题:1.抗原、表位以及交叉反应的概念?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交叉反应是否否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什么?第三章免疫效应分子课时:共4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免疫球蛋白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断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一、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二、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六、单克隆抗体。
思考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2.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3.简述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补体系统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发现及其概念;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三、补体系统的激活;四、补体系统的调节;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第六章抗菌感染免疫

定位转移
菌群失调症的分度与转归
Ⅰ度失调--当终止使用抗生素或除去诱因时,菌群能自然恢复正常
`菌群变化 `无临床表现 可逆
Ⅱ度失调--临床表现为腹泻或慢性结肠炎, 纠正较困难
`病理波动 `慢性病 `不可逆
Ⅲ度失调 (二重感染)- 原来菌群几乎消失, 全被外来菌占领,
已成为不可逆损害,严重者引起二重感染如真菌性肠炎、肺炎等
一、 你知道乳酸菌、双岐杆菌酸奶的益处吗? 乳酸菌、双岐杆菌是国际上承认的有益菌种,酸奶是世界上六大营养品之一,用双岐 杆菌酿制出来的酸奶营养价值是鲜牛奶的数倍,长期喝双岐杆菌酿制的酸奶:让身体年经 10岁,双岐杆菌是最佳的天然活性菌,有高活性的矿物质微元素,使人健康长寿,抑制肠 内腐败菌的繁殖,消除肠道垃圾,调解便秘与腹泻,促进睡眠,固齿,明目、抗肿瘤、排 毒养颜,强壮骨骼,对胃酸、胃胀、口臭、解酒、减肥、糖尿病、痤疮、更年期人群是最 佳的选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食品。
厌氧菌
胃肠道、口腔、阴道、皮肤是四大菌库
正常菌群拮抗病原菌的作用
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 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 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 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 地 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 原菌作用
乳酸菌、双岐杆菌酸奶的益处
微生态调节剂
(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
益生菌(Probiotics),又称益生素
• 是有益细菌的活菌制剂,与抗生素(Antibiotics)相反的物质
益生元(Prebiotics)
• 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有的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生 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 抑制有害细菌生长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相关试题(一)及答案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相关试题(一)及答案1.“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这种菌群失调属于A.原位失调B.一度失调C.二度失调D.三度失调E.四度失调解析:菌群失调根据称为分为三度。
①一度失调:在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如使用抗菌药物或化学药物治疗)的作用下,一部分细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细菌却得到了过度生长的机会,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的变动,去除失调因素后可自行恢复,即为一度失调。
②二度失调: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
③三度失调: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发生三度失调的原因常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而代之以暂居菌或外袭菌,并大量繁殖而成为该部位的优势菌。
答案:D2.属于原位菌群二度失调的是A.正常菌群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的暂时性变化B.正常菌群在原有部位发生了种类与结构的暂时性变化C.正常菌群在原有部位发生了病理性波动D.正常菌群转移到另一部位定植或定居E.可逆性失调解析:二度失调又称比例失调,是指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菌群内由生理性波动转变为病理性波动。
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
答案:C3.关于原位菌群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度失调可通过细菌定量检查得到反映B.二度失调去除失调因素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C.二度失调的原因常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D.三度失调又称为比例失调E.三度失调是某部位正常菌群结构与数量的暂时变动解析:①一度失调又称可逆性失调,在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所采取医疗措施的作用下,一部分细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细菌却得到了过度生长的机会,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的变动,可通过细菌定量检查得到反映。
失调的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A)。
正常菌群名词解释免疫学

正常菌群名词解释免疫学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指人体内或动植物体内常驻的微生物群落。
在人体内,正常菌群主要存在于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等部位。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常菌群在人体中起到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们可以与病原微生物竞争资源,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扩散。
其次,正常菌群可以合成维生素、酶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提供营养和保护。
此外,正常菌群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正常菌群与免疫学的关系密切。
免疫系统需要与正常菌群共存,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适应性。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因子的产生等方式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
一些研究还发现,失去正常菌群或正常菌群失衡可能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等的发生有关。
总之,正常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对维持人体健康和免疫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研究正常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是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菌群失调症的预防编辑[1]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
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和维生素。
老幼病后衰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口服乳酶生、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高营养、服维生素类药物及输血等。
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编辑关于正常肠道菌群的恢复,轻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后任其自行恢复即可。
严重病例可口服乳酸杆菌制剂 (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维生素C及乳糖、蜂蜜、麦芽糖等以扶植大肠杆菌;口服叶酸、复合维生素B、谷氨酸及维生素B12以扶植肠球菌;亦可用健康成人粪滤液保留灌肠,以引入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发生较大的变化。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正常微生态系及感染

人的阴道是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主要的常住菌有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梭状杆菌、粪链球菌等。主要的过路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等。健康妇女阴道排出物中,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5:1,活菌数为102~109/ml,菌数可达 8×107/ml,其中常住的真菌是白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属于过路原虫;常分离出疱疹病毒-2型(HSV-2)和巨细胞病毒;乳杆菌检出率高的个体,白假丝酵母菌、丙酸杆菌、棒状杆菌检出率也高,提示它们之间有共生关系。孕妇阴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的检出率低,这有利于孕妇和胎儿在妊娠期的卫生。孕妇中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丙酸杆菌等分离率都高于健康妇女,提示在分解糖原、保持阴道低 pH 环境中,它们起协同作用。乳杆菌与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间有拮抗作用,并能产生酸性生存环境和在激活免疫中发挥作用。
阴道微生态系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 这种拮抗作用的机制是:①改变pH,厌氧菌产生的脂肪酸降低环境中的pH与氧化还原电势,从而抑制外来菌的生长繁殖;②占位性保护作用,大多数正常微生物群的细菌与黏膜上皮细胞接触,形成一层生物膜,如果这种生物膜受抗生素或辐射因素的损伤而被破坏,外来的病原菌就容易定植;③争夺营养,正常菌群由于数量大,在营养的争夺中处于优势;④抗生素和细菌素的作用,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大肠菌素可抑制志贺菌的生长。
抗衰老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此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它们的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解亚硝酸铵,并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有关。
(四)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平衡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的生理性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是变化的,宿主的生态环境随着年龄、生理状态(如妊娠哺乳)等因素也发生变化,但是,当这些因素相对稳定时,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是稳定的。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从医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微生态失调可分为以下4类。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旨在认识和描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特定的环境和系统中如何进行互动。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生物学、医学、营养学、环境科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它也包括研究微生物的行为和功能,以及诸如菌群失调之类的概念。
菌群失调指的是新陈代谢失衡,导致有害菌群数量增加以及有益菌群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菌群失调通常发生在机体抗菌能力下降时,例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老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过度饮酒和缺乏运动等。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腹泻、便秘、营养不良、口腔疾病、肠道感染、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以及肠道炎症等。
此外,它还可能导致肠道中细菌数量增加,引发多种疾病,如腹泻、肠道感染和哮喘等。
要解决菌群失调,应该首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如果某种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菌群失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来解决。
另外,还应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抗菌能力,以维持有益菌的生存状态,持续维持菌群的健康状态。
除了药物治疗外,可以通过营养改善和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菌群失调的恢复。
建议可以摄入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及高营养食品,如牛奶、酸奶、蛋白质等。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包装食品,并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像白面包、米饭、糖和淀粉等,以减少菌群失调促使机体代谢失调。
另外,有些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茵陈蒿汁、洋甘菊精、青蒿素、洋葱素或葡萄素等物质的摄入,以及定期摄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等有益菌群,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菌群失调是随着机体抗菌能力下降而发生的有害现象,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来解决,进而维持菌群的健康状态。
最后,可以通过改善营养、增加有益菌群摄入等方式来有效控制菌群失调,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从而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