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1. 什么是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简称《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周代晚期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考工记》作者传世无名,被晋代史学家范晔列入《后汉书·艺文志》中。
2. 典籍的创作背景周礼是古代中国人关于政治、社会、礼仪等方面的规范,而《考工记》则是周礼的一部分。
这部典籍的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属于战国时期。
3. 典籍的内容结构《考工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3.1 考工篇《考工篇》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考工的程序、标准和流程。
3.2 建礼篇《建礼篇》是《考工记》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记载了古代周朝各种仪式和礼节的规范,包括祭祀、婚嫁、丧葬等方面的仪式。
3.3 功曹篇《功曹篇》是《考工记》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古代周朝官员的职责、资格和选拔标准,以及他们的管理职责和权力范围。
4. 影响与价值4.1 对周代社会的影响《考工记》是对周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一次集中规范和总结,对于研究周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权力、秩序、仪式的重视。
4.2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总结《考工记》是一部古代中国重要的典籍,它详尽地记录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礼仪规范以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通过对《考工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周朝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官员的职责与权力范围。
这部典籍不仅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后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下文的内容是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阅。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 米)。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考工记》是一本古代中国的工艺技术手册,也被称为《考工记·工艺品考》。
它是南朝梁代官员宋应星所著,完成于公元543年。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工艺技术手册之一,内容涵盖了
冶金、陶瓷、纺织、造纸、染色、制药、制盐、制酒、制糖、制茶、制油等各个领域的工艺技术。
《考工记》以记录和总结各种工艺技术为主要目的,内容详实
且系统。
它通过对不同工艺的描述和步骤,介绍了当时中国古代的
工艺生产技术和方法,包括原材料的选取、加工工序、炼制方法以
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对当时的工匠和手工业者
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世的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考工记》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文献的空白,对于
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
工艺技术的丰富与精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和科技水平。
因此,《考工记》被视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工记名词解释

考工记名词解释考工记指的是一种管理工作的工具,它主要用于记录和监督员工的考勤情况。
下面是对考工记相关名词的解释:1. 考勤:指的是员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打卡签到、签退的过程。
考勤记录员工的工作时间,包括上班时间、迟到、早退、加班等情况。
2. 考勤机:也称为打卡机或刷卡机,是一种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员工的考勤登记。
员工通过刷卡、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等方式在考勤机上进行打卡,以记录员工的工作时间。
3. 考勤记录:是指通过考勤机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的员工的工作时间、出勤情况以及迟到、早退等异常情况的记录。
考勤记录可以用于工资核算、业绩评估等用途。
4. 考勤表:是一种用于记录员工考勤情况的表格。
考勤表根据时间和员工编号等信息,记录员工的上班时间、迟到、早退以及加班情况等。
5. 异常考勤:指的是员工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打卡的情况,包括迟到、早退、缺勤等。
异常考勤记录可以作为管理者考核员工工作纪律和态度的依据。
6. 考勤统计:是指通过对员工考勤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员工的出勤率、迟到率、早退率、加班时长等统计指标。
考勤统计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工资计算、奖惩等方面提供依据。
7. 考勤管理系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实现的考勤管理软件。
考勤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化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员工的考勤记录,提供出勤率、迟到率、早退率等各种统计报表,并支持电子化的考勤登记和审批流程。
8. 考勤策略:是指企业或组织制定的关于员工考勤的规定和政策。
考勤策略包括规定上班和下班时间、迟到和早退的处罚措施、加班的报酬标准等,以及考勤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措施。
9. 考勤管理: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员工考勤情况进行监督、统计和分析,并根据考勤情况进行工资核算、绩效评估等管理活动。
考勤管理旨在确保员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勤,提高工作纪律和效率。
10. 考勤纪律:是指员工按照企业或组织制定的考勤规定,按时上下班、打卡签到等的行为规范。
考工记全文

考工记全文
【原文】(一)函人为甲函人为甲。
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犀甲寿百年,兜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译文】(一)函人为甲(函人用皮革做铠甲)函人用皮革做铠甲。
用犀牛皮做的甲,以七片革连缀而成。
用雌犀牛皮做的“兕甲”,以六片革连缀而成。
刮去革的里肉,取其表皮的“合甲”,以五片革连缀而成。
根据皮革坚牢的程度,犀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合甲可用三百年。
【原文】(二)为甲必先为容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
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
以其长为之围。
凡甲,锻不挚则不坚,已敝则桡。
【译文】(二)为甲必先为容(做铠甲须先度量人体)在制作铠甲之前,必须先度量人体的特点和活动规律,然后才能进行裁制。
权衡上身与下身的革片重量相等,,以甲长作为腰围。
对皮革的捶炼很重要。
捶炼得不够细致和周到,革地便不坚不实;但捶炼得过分也会损伤革理,使皮革变得桡曲不牢。
一、函人为甲
【原文】
(一)函人为甲
函人为甲。
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犀甲寿百年,兜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译文】
(一)函人为甲(函人用皮革做铠甲)
函人用皮革做铠甲。
用犀牛皮做的甲,以七片革连缀而成。
用雌犀牛皮做的“兕甲”,以六片革连缀而成。
刮去革的里肉,取其表皮的“合甲”,以五片革连缀而成。
根据皮革坚牢的程度,犀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合甲可用三百年。
《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全文与详解

考工记·匠人营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粤无鏄,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
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橘窬淮而北为枳,瞿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这工:筑、冶、凫、、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刮摩之工:玉、ω、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
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即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於戟四尺,谓之六等。
车谓之六等之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
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
《考工记》全文

《考工记》全文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粤无鏄,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
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之工:玉、ω、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
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即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於戟四尺,谓之六等。
车谓之六等之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
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
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
无以为戚速也。
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考工记

《考工记》:齐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的专门文献。
瓮城: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某些城市设有两道以上的城门,内外城门间围合成一个内庭院。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名阙。
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刹: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
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挑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微、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之法为据。
黄肠题凑: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室。
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倒稻、黎、稷、麦、菽五种谷物。
明堂:展现宇宙构造和运行的象征性礼制建筑。
分心槽:屋身用檐柱一周,内部纵向中线上列中住一排,将平面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空间得柱网布置形式。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间: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建筑形式。
棱柱:柱子上下两端(或者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槽:指殿身內柱列及其上所置辅作。
叉柱造:上层柱开槽,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拱,并后退半个柱径。
推山:把各个檩条向山面推出,四条垂脊成为曲线,山面坡面更陡峻。
佛教1.①汉传佛教是在汉代,印度北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②藏传佛教是由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后,传入我国的西藏地区,与当地的苯教结合后形成现今的藏传佛教③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到南亚地区,并在明朝正式传入我过西南地区,主要影响的是傣族和景颇族2.①汉传佛教的佛教寺庙建筑早起以塔为中心,后发展成为院落式的多庭院组合,以大雄宝殿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与我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十分相似②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中以喇嘛塔、佛殿、和经堂为主要组成,其中还包括大量的灵骨塔,讲究自由的布局,与地形结合较好③小乘佛教的寺庙建筑主要组成为佛殿、经堂、僧房,布局自由,与当地民众的住宅十分相似,室内亮敞通风,屋顶很高,装饰繁琐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4.多层次的景观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步移景异5.要素处理南北造园风格的比较:1 平面布局:南方:不考虑对称,较活泼自由,外向性不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1]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2],以饬[3]五材[4],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5]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6]。
粤[7]无鏄[8],燕[9]无函[10],秦[11]无庐[12],胡[13]无弓车[14]。
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知者[15]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注释:[1]百工:周代职官名。
指主管营建制造等事的官。
汉郑玄注《考工记》:‚百工,司室事官之属,……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遣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
‛在其它场合,百工可指各种工匠.如见《庄子〃徐无鬼》:‚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
‛[2]审曲面势:考察材料的曲直纹理、阴阳向背、形状等特点。
势原作‚执‛。
[3]饬:饬(音读赤),整顿,整治。
[4]五材:五种物质。
按阴阳五行说,‚五材‛指金、木、水、火、土。
郑玄根据《考工记》所说的分工原则,认为此处‚五材‛指金、木、皮、玉、土。
[5]麻:古代专指大麻。
草本植物,高[1]至[2]米,茎皮为重要纤维,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可食用。
大麻原产于亚洲,古代在中国、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均被利用,公元前[[15]]00年左右传入欧洲。
中国在商代时已用大麻织布。
大麻纤维品质雄雌有别,雄株织布质佳,雌株粗硬不洁白,古代多用于作丧服。
[6]妇功:女功,又称女红,指纺织、缝纫等工作。
[7]粤:同‚越‛,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包括今浙江北部、江苏大部和安徽、江西的一部分,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粤国青铜冶铸,特别是青铜兵器制造曾居当时列国的先进水平。
郑玄认为:‚粤地涂泥,多草秽,而山出金锡,铸冶之业,田器尤多。
‛[8]无铸:博,锄田去草的青铜茯具。
也为先秦时青铜农具的统称。
无礴,意思是没有专门制铸的工匠。
[9]燕: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
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
燕国拥有制造皮甲的先进技术,皮甲制造业兴直。
[10]无函:函,皮甲或铠甲。
无函,意思是没有专门制函的工匠。
《考工记》仅有制皮甲的记载,没有关于铁铠的明确记载。
[11]秦:古国名。
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时被周平王(公元前770 -前[720]年在位)封为诸侯。
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
秦国注重车战,善用长兵器,长兵器的柄杆制造发达。
[12]无庐:庐,指戈、戟、矛等长兵器的复合竹木柄。
无庐,意思是没有专门制庐器的工匠。
[13]胡:戎狄,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通称。
戎狄称胡始于战国。
[14]无弓车:意思是没有专门制弓的工匠和专门制车的工匠。
近几十年来,在内蒙古阴山、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上已发现古车的岩画数十处。
考古发现表明,当时蒙古高原,特别是内蒙古草原已广泛使用车辆,造车、制弓业比较发达(参见盖山林:‚蒙古高原青铜时代的车辆岩画‛,《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87]年)[15]知:同智。
智者,聪明、有才能的人。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橘逾淮[1]而北为枳[2],鸜鹆[3]不逾济[4],貉[5]逾汶[6]则死,此地气[7]然也;郑[8]之刀,宋[9]之斤[10],鲁[11]之削,吴[13]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14]之角,荆[15]之干[16],妢胡[17]之笴[18],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19],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注释:[1]淮:淮河。
[2]枳:又名枸橘,臭橘。
芸香科,小乔木,高1至5米,树冠伞形或圆头形。
枝绿色,嫩枝扁,有纵棱,刺长达4厘米,果近圆球形或梨形,通常纵径5至4.5厘米,横径3.5至6厘米。
枳可与柑橘属及金橘属植物杂交。
有人以为这种杂交橘仍保持有枳的遗传特性,再种还会成为枳。
也有人认为将杂交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冬天必被冻死,而枳木仍能存活,生长为枳树。
‚橘逾淮而北为枳‛,反映了古人对植物有适应性的认识。
而‚橘化为枳‛、‚橘淮北枳‛后世流传,用作因环境不同而引起变化的比喻。
[3]鹦鹆:鹤鹆(音读渠玉),鸟名,俗称‚八哥‛,也作‚鸲鹆‛。
据史书载,南唐李主讳煜,改鹏鹆为八哥。
八哥形态:鼻孔和额部延长成一羽冠或丛毛微向后弯曲,眼后裸出。
嘴比头短,尾圆形。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4]济:指济水,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河南省济县西王屋山,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流经山东入海,因分流处与黄河北岸的济水入河口隔岸相对,古人便以为是济水的下游。
[5]貉:哺乳动物,似狸,锐头尖鼻,昼伏夜出,捕食虫类,毛皮为珍贵裘料。
[6]汶:指汶水,又名大汶河,在山东南部。
[7]地气:古代说的‚地气‛涉及地理、地质、生态活动等多种客观因素。
[8]郑: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春秋初年郑为强国,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后渐衰弱,前375年为韩所灭。
[9]宋:公元前1 1世纪,周公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
前286年为齐所灭。
[10]斤:先秦时工匠所用的小斧头称为斤。
[11]鲁:公元前[1] [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山糸曲阜)。
春秋时国势衰弱,战国时沦为小国,前[256]年为楚所灭。
[12]削:指书刀,古代在竹简、木札上书写,如做文字修改,就用削刮除。
[13]吴:古国名。
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春秋后期,国力渐强。
前[1] [73]年为越所灭。
吴粤:指江浙一带,也包括安徽、江西的一部分。
[14]角:指牛角。
[15]荆:荆州,古九州之一,其地理范围包括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到衡山(今湖南衡山西北)南面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属楚。
[16]干:指弓干。
[17]蚧胡:古地区名,史书记载不详,尚未定论。
按汉郑玄注,‚妨胡,胡子之国,在楚旁‛,即地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一带。
郭沫若认为,‚i‛即‚汾‛,‚扮胡‛即是晋。
闻人军据郑玄引杜子春云:妨,‚书或为邾‛,他认为‚蚧‛应从杜子春所见作‚邾‛,邾即豳,周祖先公刘所立之国,在今陕西旬邑西泾河中游地区。
[18]笥:指箭干。
[19]泐:泐(音读勒),岩石由于热胀冷缩,依其纹理而裂开。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1]之工二。
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搏埴之工:陶、旊。
有虞氏[2]上[3]陶,夏后氏[4]上匠,殷人上梓[6],周人上舆[7]。
注释:[1]抟埴:持,拍击。
《四部备要》、土。
持埴,以粘土制成陶器之坯。
[2]有虞氏:古部落名。
古史传说,(今山西永济东南)。
[3]上:通‚尚‛,崇尚,提倡。
《四部丛刊》本作抟(音读团);埴(音读直),粘部落联盟的首领虞舜受禅继尧之位,建都于蒲阪[4]夏后氏:古史称禹受舜禅,建夏王朝,称夏后氏,也称夏后或夏氏。
[5]匠:按《考工记》,‚匠‛为木工之一种,主营宫室、城郭、沟洫。
[6]梓:《书〃梓材》《释文》:‚治木材日梓。
‛也指木工。
杨鸿勋对湖北黄陂盘龙城商贵族墓葬器物分析指出,‚特别是棺椁构造殁彩饰木雕的工艺水平,可以想见奴隶主贵族们生前居住的宫殿建筑的工艺水平和豪华程度,这也说明《考工记》‘殷人上梓’的记载是有根据的。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92]页)闻人军解释‚殷人上梓‛为崇尚负责礼乐的工官(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似不妥。
[7]舆:车箱。
泛指车。
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车有六等之数:车轸[1]四尺,谓之一等;戈柲[2]六尺有六寸,即建而迤[3],崇[4]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5]长寻[6]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7],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8]常有四尺,崇於戟四尺,谓之六等。
车谓之六等之数。
凡察车之道[9],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
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10]而微至[11],不朴属。
无以为完久[12]也,不微至。
无以为戚速[13]也。
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14],则於马终古[15]登阤[16]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17]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18]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19]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20]。
注释:[1]车轸:轸(音读诊),车箱威部凹田的横木。
车轸,指车箱底盘。
[2]柲:柲(音读必),戈戟娄兵嚣的柄[3]既建而迤:建,树立;迤,同‚迤‛,斜倚貌。
[4]崇:高。
[5]殳:璺(音读梳)、商同时期的五兵之一,《周札-夏官》:‚司兵掌五兵‛:郑司农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殳是一种用于刺击和打击的兵器,竹木制柄,按头部有刃与无刃,有锐殳、晋殳之分。
[6]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7]常:古代长度单位,二寻为常。
[8]酋矛:商周时期五兵之一,较短之矛,用于步战。
[9]道:事理。
[10]朴属:郑玄注:‚犹附着坚固貌‛。
[11]微至:车轮正圆,着地面积小[12]完:坚固。
[13]戚速:郑玄注:‚齐人有名疾为戚者。
‛戚速,意为疾速。
[14]庳:庳(音读卑),低矮。
[15]终古:郑玄注:‚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
‛终古,常常。
[16]陀:盹(音读至),山坡。
[17]田车:田猎用的车。
[18]轵:轮子外侧的车轴端中心。
[19]轐:车轸下分左右安置的长方形木块,用革带捆缚于轴上,也名伏兔。
[20]节: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