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1. 什么是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简称《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周代晚期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考工记》作者传世无名,被晋代史学家范晔列入《后汉书·艺文志》中。
2. 典籍的创作背景周礼是古代中国人关于政治、社会、礼仪等方面的规范,而《考工记》则是周礼的一部分。
这部典籍的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属于战国时期。
3. 典籍的内容结构《考工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3.1 考工篇《考工篇》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考工的程序、标准和流程。
3.2 建礼篇《建礼篇》是《考工记》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记载了古代周朝各种仪式和礼节的规范,包括祭祀、婚嫁、丧葬等方面的仪式。
3.3 功曹篇《功曹篇》是《考工记》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古代周朝官员的职责、资格和选拔标准,以及他们的管理职责和权力范围。
4. 影响与价值4.1 对周代社会的影响《考工记》是对周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一次集中规范和总结,对于研究周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权力、秩序、仪式的重视。
4.2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总结《考工记》是一部古代中国重要的典籍,它详尽地记录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礼仪规范以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通过对《考工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周朝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官员的职责与权力范围。
这部典籍不仅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后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的特征和对比

唐长安
•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 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 ,但市在宫南。 •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 宫殿的位臵,方格道路网 ,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 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 严格分开
明清北京
• 明清时期的国家首都 • 全城分为皇城 宫城 内城 外 城等四部分 •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 称铺 • 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 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 常数十五之数。
内容要点
• • • • 城郭不必中规矩,主张因地制宜 不必中准绳,不必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注重功能分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对后世的 风水理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代表城市
• • • • • • 南宋临安城 宋扬州城 宋元泉州 隋江都 明清赣州 ...
代表城市
• • • • • 元大都 唐长安 明清北京 东都洛阳 ...
元大都
•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 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 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 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 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 制度。 •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 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 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 门。呈方格网布局。
周礼考工记简介
•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 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 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 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 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 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 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工记》 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 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 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 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下文的内容是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阅。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 米)。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对于周朝时期的考工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著作,总结了周朝时期的礼制、仪式和制度,重要影响着后世的礼仪文化。
2. 考工:周朝时期的一种制度,用于管理和监督工匠、技工的工作和生产。
考工负责监察工艺品的质量,确保朝廷和贵族的需求得到满足。
3. 记:在这里指的是记录和记载的意思,记录下有关考工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情况,供后人参考和研究。
4. 名词:在这里指的是词语或术语,用于解释和说明周礼考工记中各种概念、制度以及相关术语的含义和用法。
这些名词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周礼考工记,它们在该著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我们了解古代考工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周礼考工记》说到都城建设时,真的是让人一听就觉得那场面大气磅礴,真是让人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人怎么能做到这么精巧的设计。
要是今天的人有这本书,估计都得说一句“这才是有远见的规划啊!”你想想,连都城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每一条街道都得讲究,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天花板”了。
按理说,现在我们都习惯了高楼大厦林立,路面宽敞,可是如果把这些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得有多震撼呀!你看那时候的都城建设,分得可细了,地面上得铺得整整齐齐,不能有一点杂乱。
照这么说,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得从古人那里学点东西了。
咱们今天对比一下,现在的街道搞得是五花八门,看看这层楼那层楼,连路边的绿化带也是随便种,别说交通了,光是找个停车位就能让你抓狂。
古代的都城可不是这么随便的,早有了明确的规定!《周礼》里明确提到,要让都城的布局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字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比如说,都城的中心地带要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四周得是官府和大臣的府邸。
这广场不仅仅是个休闲场所,还是展示帝王威严的地方,王权不言而喻,谁敢不尊敬,立刻得见官!再说那些宫殿的建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宫殿大得很,按《周礼》来说,宫殿周围的墙要有多高?不得低于一丈(大约3米),连墙上雕刻的图案都有讲究,不能是随便的图案,必须有象征性。
你想,那些古人真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和工艺水平,做每一座宫殿,工匠们都得用心良苦。
这就像今天的人建一座大楼,都得找最好的设计师和最顶尖的建筑团队一样,古代也是讲究“精益求精”的。
而且你看,古代的都城建设还特别注意风水,这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让整座城市都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周礼》里讲究“天人合一”,都城的位置得选择在风水最好的地方,既不能偏北也不能偏南,必须有山有水,才能保证国运兴旺。
要不然,建好了这么一座城,天天风沙大,水土流失,别说繁荣昌盛了,连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怎能成就伟大的帝国呢?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古代的人把这都城建设得那么复杂,有点儿过头了,是不是?但其实你想想,这也正是古人对城市的重视啊。
周礼考工记

两者思想差异
《周礼》营国则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 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 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较注重的是礼法上的完美布局, 事无巨细,均予以等级规定,城市建设趋于程式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着重选择平原或平坦的基址—— “地中”进行营城,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按宗法等 级界 定城市规模;相对针对国都的营建,邦国处于最高等 级,诸侯的都与卿大夫的邑则逐级下调,有擅自扩大 或新建者,便属违制,因而城市面貌相对缺少个性; 从王畿的居于“地中”、王城的居于“畿中”,到宫 城的居于“国中”,都具象地突出了天子之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及宗庙、 社稷等具有国、君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 密、管理严格。
•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 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 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 《管子·权修》:“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 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 城”
营建思想特征:
注重环境,因地制宜。理性与功能主义。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 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 《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 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 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 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管子·度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 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 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考工记》全文

《考⼯记》全⽂《考⼯记》是中国先秦时期⼿⼯艺专著。
作者不详。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以此补⼊,得以流传⾄今。
全⽂约7000多字,记述了⽊⼯、⾦⼯、⽪⾰⼯、染⾊⼯、⽟⼯、陶⼯等6⼤类、30个⼯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衍⽣出1种,实存25个⼯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艺和检验⽅法,涉及数学、⼒学、声学、冶⾦学、建筑学等⽅⾯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记图》、程瑶⽥著有《考⼯创物⼩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书中保留有先秦⼤量的⼿⼯业⽣产技术、⼯艺美术资料,记载了⼀系列的⽣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艺美术史和⽂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前多数学者认为,《考⼯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业、⼯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记》,是作为<周礼>的⼀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记》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记》⼜称《周礼·考⼯记》(或《周礼·冬官考⼯记》)。
《考⼯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利等⼿⼯业技术,还涉及天⽂、⽣物、数学、物理、化学等⾃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孙诒让等。
进⼊20世纪,西⽅科学技术的传⼊,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记》的研究进⼊了⼀个新阶段。
研究者利⽤科学的⼿段和思维⽅法,利⽤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在整体上把《考⼯记》研究提升到⼀个新⽔平。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原文及译文正中午时的日影,夜里参考北极星,以确定[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
[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
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
[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
[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
[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
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
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
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
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
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
路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住在那里。
路门外有九室,九卿在那里处理政事。
把国事划分为九个方面,由九卿负责治理。
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
[城内]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
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
用王宫宫墙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
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匠人挖掘沟渠。
耜头宽五寸,二耜相并为耦,一耦所掘,宽一尺、深一尺的小沟叫做畎。
在田头的[沟渠宽和深]比这加一倍,宽二尺、深二尺叫做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XXX 班级:XXX班学号:XXXX
《周礼·考工记》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米)。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
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