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发布时间:2006-08-07 15:24:00 信息来源:admin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到元明清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2019-10-29[摘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个常见概念。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
《考⼯记》中“匠⼈建国”即是先⼈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些简要的成⽂规范。
本⽂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探讨。
[关键词]《周礼·考⼯记》;秦汉都城规划;联系《考⼯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各⼿⼯⾏业“百⼯”技艺的专著。
作者与国别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先秦齐国的⼿⼯业技艺是诸国中最为发达精湛,故通常认为是“齐国官书”,并由多⼈撰写⽽成。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次书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记》为《周礼·考⼯记》。
(1)⼀、《考⼯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想形态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王宫门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记》)王城要保持⽅正规矩的形制,每个⽅位的城墙上各置三个门,共⼗⼆门,城内东西南北纵横各设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度为九轨,天⼦以九为节象征权威,反应了周以来所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礼乐和谐。
宗庙与社坛为城内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祭祀在古代社会⼀直视为关系国运的⼤事,因此这两组建筑确⽴了天⼦承继先圣与秉受天意合法地位,也是国家可以得到神祗的持续庇佑的象征,分别位于王宫的左右两侧。
宫殿⽅位均坐北向南,“市井(市场)⼀般设于最不吉利的⽅位――北⽅,显⽰贸易与商⼈地位的低微,以及这些⾮⽣产性的经济在农业社会中的次要位置”。
(2)可见,古代都城中各要素的布局和营建都不是随意的,相反它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按照严格规范去操作的。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周礼考工记》说到都城建设时,真的是让人一听就觉得那场面大气磅礴,真是让人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人怎么能做到这么精巧的设计。
要是今天的人有这本书,估计都得说一句“这才是有远见的规划啊!”你想想,连都城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每一条街道都得讲究,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天花板”了。
按理说,现在我们都习惯了高楼大厦林立,路面宽敞,可是如果把这些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得有多震撼呀!你看那时候的都城建设,分得可细了,地面上得铺得整整齐齐,不能有一点杂乱。
照这么说,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得从古人那里学点东西了。
咱们今天对比一下,现在的街道搞得是五花八门,看看这层楼那层楼,连路边的绿化带也是随便种,别说交通了,光是找个停车位就能让你抓狂。
古代的都城可不是这么随便的,早有了明确的规定!《周礼》里明确提到,要让都城的布局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字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比如说,都城的中心地带要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四周得是官府和大臣的府邸。
这广场不仅仅是个休闲场所,还是展示帝王威严的地方,王权不言而喻,谁敢不尊敬,立刻得见官!再说那些宫殿的建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宫殿大得很,按《周礼》来说,宫殿周围的墙要有多高?不得低于一丈(大约3米),连墙上雕刻的图案都有讲究,不能是随便的图案,必须有象征性。
你想,那些古人真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和工艺水平,做每一座宫殿,工匠们都得用心良苦。
这就像今天的人建一座大楼,都得找最好的设计师和最顶尖的建筑团队一样,古代也是讲究“精益求精”的。
而且你看,古代的都城建设还特别注意风水,这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让整座城市都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周礼》里讲究“天人合一”,都城的位置得选择在风水最好的地方,既不能偏北也不能偏南,必须有山有水,才能保证国运兴旺。
要不然,建好了这么一座城,天天风沙大,水土流失,别说繁荣昌盛了,连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怎能成就伟大的帝国呢?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古代的人把这都城建设得那么复杂,有点儿过头了,是不是?但其实你想想,这也正是古人对城市的重视啊。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张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
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
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
“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
“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
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
“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
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
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
“市”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
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
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
前
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京城的西南。
按照当时的体制,建一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邑所构成的国家。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
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