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考工记》有感
考工记读后感

读《考工记》后感在读过考工记之后,我对我国早期的手工艺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考工记》所载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
所谓“材美”,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的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的是对人的技艺和创造才能的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
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实现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制器者提出的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
《考工记》中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的一个深刻的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我国古代的明式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集大成者。
工业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
考工记中的才美与工巧

考工记中的才美与工巧姚帅艺术设计07-1班学号:22071722 《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与设计的文献,它是一本先秦古籍,又名《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这是因为原来的《周礼》包含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部分,西汉时冬官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补入《考工记》为冬官,至此《考工记》便成了《周礼》的一部分。
《考工记》篇幅不长,但包含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了先秦时期社会手工业分工,技术标准,选材标准等,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制造,礼器,陶器,乐器,染织,绘画,建筑规划,水利工程等。
还涉及了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知识。
而且他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在文中的选材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如文中关于天子与下官之弓一部分所述:“天子之弓。
合九而成规。
为诸侯之弓。
合七而成规。
大夫之弓。
合五而成规。
士之弓。
”意为:为帝王制的弓,合九张可以构成一个圆形,也就是说,他的弧度是圆周的九分之一。
制作诸侯的弓,弓的弧度是圆周的七分之一。
制作大夫的弓,弓的弧度是圆周的五分之一。
士的弓,弓的弧度是圆周的三分之一。
(引自《考工记注释》张道一注译)天子,诸侯,大夫,士所用的弓规格各不相同,以此分别体现了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不同它还体现了先秦哲学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文中“车之象征”一段:“轸之方也。
以象地也。
盖之圜也。
以象天也。
轮辐三十。
以象日月也。
盖弓二十有八。
以象星也。
”意思是车厢做成方形的,用以象征大地;车盖做成圆形的,用以象征上天。
车轮的辐有三十根,用以象征日月的运行,一个月有三十天;车盖的弓有二十八根,用以象征二十八星宿的星辰。
(引自《考工记注释》张道一注译)。
人于车中就如在一个小天地之间,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考工记》虽作为儒家经典《周礼》一部分,但应该研究它的不应单单是那些儒学家和古文学者,更应该去研究它的应是我们这些设计者。
《考工记》心得体会 ——语言的魅力

《考工记》心得体会——语言的魅力《考工记》心得体会——语言的魅力初读《考工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其温润的文风。
整篇通读下来,作者并不追求详尽地描述事情的每个细微环节,而是采纳了留白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将读者带回当时的那个年头,余下的部分便交给读者自己,通过理解和想象完成与这本书的沟通和思索。
《考工记》就如一幕大电影,在时代变迁中,时间慢慢消逝,四小开的青年时间渐行渐远,当年奢侈的生活在战乱面前被轻易打碎。
自行车上的青春少年,夜晚公路上舞女长长的倒影,抗战中小龙坎蘑菇中毒死去的女生,辗转千里狼狈归来的游子,穿着旗袍带穿西装吊带裤的儿子去提蓝桥监狱探监的冉太太,木匠铺修表铺毛衣铺里相视而笑的三个年轻人,骑自行车去看挚友坐的轮渡,站在楼梯上叫爷叔的厨娘,西餐厅里喝完罗宋汤将面包打包的校长,海关里香港寄来的食品箱,阴暗的老宅上玻璃天瓦漏下来铜钱大的光斑,院子里地砖上积水里的月亮,从老宅顶楼自我了断的人影。
大宅雕梁画栋上热喧闹闹的八仙,历次运动中或色厉内荏或穷凶极恶的面孔,老宅里瓶盖厂佛魔混杂的各色人等,从前景渐次变为背景,最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的茕茕孑立的七十岁老人,踽踽独行于即将坍塌的破败老屋,慢慢消隐于前黑后青的背景中。
接下来我通过引用几个片段来简要地谈一下我的感想。
废墟上亮起一星点火,洇染开一圈,火上的瓦罐突突地小沸,有食物的甜香充满在空气里,他吸吸鼻子,辨出南瓜的气味。
映着幽暗的光,面前呈现一片白,这一片白仿佛无限地扩大和上升,仰极颈项,方够着顶上一线蓝天,恍然悟到,原来是宅院的一壁防火墙,竟然还在——从前并不曾留意,此时看到,忽发觉他的肃穆的静美。
他不过走来二年半,却像有一劫之长远,万事万物都在转移改变,偏偏他不移不变。
这一段描写的是是陈书玉重回上海的时候,一个人走回祖宅的路上望见的一幕。
细细分析下来,这时候的主子公经过斗争的一个废墟,废墟中有人在煮粥,火光照亮了四周的景色。
就如我开头所说的留白手法,作者没有特别细致的交代全部的细微环节,而是点出重点后就此收手,比如战后的废墟指引出了废墟二词,交代了地点;紧接着的其次句话就转到了火光;第三句话则是关于瓦罐,第四句话描写食物······如此类推,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快速地叙述感到不适,这种表达效果让我特别震撼。
考工记读后感

《考工记》读后有感《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工艺技术典籍,包含着大量的手工制作技术、工艺过程和丰富的科技思想与设计思想。
而我之所以选择《考工记》作为论著选读一是因为其作为第一节课的选读类容使我印象深刻;二是其内容丰富,朴实无华,深刻记录了先秦手工技术与科学思想;三是就我个人而言《考工记》其内容虽千字不能理解其精要,但也十之六七,其余三四则该是学术大家所研究范畴。
其总序章节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一句至今犹记。
尽管《考工记》全书仅7100多字,但其内容却极其丰富,涉及六大类30个工种。
六大类分别为:木工、金工、皮草、染织、雕刻。
制陶。
其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在先秦古籍中独树一帜,盖因先秦之所留大多是文学典籍论著。
故《考工记》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名闻中外的古代科技名著。
已故科学史家钱宝琮先生曾经指出:“研究吾国技术史,应该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
”可见其在我国古代以及未来的科学技术研究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这本著作给我映像最深的不是其中的某篇文章某个故事而是简短的一句话“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它指出了我们看问题的一个全面性的观点:时间、空间、材料、构思。
1.天有时:就是时间性,看一个作品要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下来看待。
拿我们经常在设计中用的所谓“传统花纹”来看,何谓传统?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
有些朋友拿出的标志设计一看就是80年代的设计风格,我们不能说80年代的设计不好,而是时代变了,不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了。
2.地有气:就是空间性,也就是在什么地点看设计。
比如我们做的种子化肥袋子的设计,他是卖给农民的,我们套用LV的箱包图案可能就会产生坏的设计,我们不能说大红大绿就是不好,也不能说国际化风格就是不好,只能在具体语境下看问题。
3.材有美:材料制作的选择。
好的设计没有好的材料同样不能体现设计的优良,比如同样款式的西装,在地摊上可能只有100块,而在奢侈品牌杰尼亚西装可能要10万块。
考工记王忆安 读后感

考工记王忆安读后感篇一考工记王忆安读后感读完《考工记》,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也许这本书不像那些热门的网络小说一样情节跌宕起伏,让你读起来热血沸腾,但它就像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
书中描绘的那些老物件、老手艺,让我觉得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时候的人们,一门心思地钻研着自己手里的活儿,那份专注和执着,可能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了。
我不禁在想,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太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了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呢?主人公的经历也是够曲折的,他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有时候我都替他着急,觉得命运怎么能这么捉弄人呢?但也许这就是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奈。
说真的,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主人公的世界,跟着他一起喜怒哀乐。
比如他失去了重要的东西时,那种心痛和失落,我好像也能感同身受。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能承受得住吗?王忆安的文字,没有那种华丽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词藻,但就是能直戳你的心窝子。
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平平淡淡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可你就是听得入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也许,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篇二考工记王忆安读后感《考工记》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觉得有点平淡无奇呢,心想这能有啥好看的。
可越往后读,越发现它就像个宝藏,越挖越有料。
书里对那些传统工艺的描写,简直绝了!那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场景。
我就在想,如今满大街都是工业化生产的东西,那种带着温度和情感的手工制品,是不是越来越稀罕了?主人公的命运也是够坎坷的,一会这个事,一会那个事,感觉生活就没让他消停过。
不过,这可能就是真实的人生吧,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呢?也许正是这些挫折,才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王忆安的写作手法,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有时候感觉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思维跳来跳去,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平常思考问题的样子吗?我觉得这反而让书更有真实感了。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首先,《考工记》中强调了材料的运用和处理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在古代建筑和工艺品的制作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感和美观度。
《考工记》中对于不同材料的特点和适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施工技术。
这给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启示,即材料与设计密不可分。
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设计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考工记》中提到了尺度和比例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李诫在书中强调了设计过程中比例的把握和尺度的合理设置。
他认为如果比例不合适,尺度不符,那么即使是优秀的设计也会缺乏美感。
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确保整体的和谐和统一、只有把握好比例和尺度,才能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和具有吸引力。
另外,《考工记》中还涉及到了工艺和技术对于设计的影响。
在古代,建筑和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而精细的工艺过程。
《考工记》中介绍了一些细致入微的施工技巧和工艺处理方法。
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设计师需要关注具体的制作过程和工艺细节,以确保设计的实际效果符合预期。
只有熟悉和精通工艺和技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设计作品。
综上所述,《考工记》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尺度与比例的把握以及工艺与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设计师可以借鉴古代建筑学家的思考和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理解《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来丰富和提升现代设计的品质。
考工记观后感

探寻古人之智慧,感悟考工记之美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手工艺技术和人文思想的经典之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观后感如下:
在悠悠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撰写下了这部千古传世之作。
考工记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化瑰宝。
它所传递的匠心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无不令人敬佩。
考工记中的技艺,可谓是巧夺天工。
先辈们凭借着双手,将普通的物料化为神奇的器物,赋予它们生命力。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一颗虔诚的心。
在今天这个工业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了那些传统的技艺,忘记了匠人们用心血孕育出的美好。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渴望找回那份宁静,那份来自古人的智慧。
在考工记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先辈们遵循着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他们懂得尊重自然,懂得顺应自然,这种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工记还教会我们,追求卓越是一种信仰。
在古代,工匠们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他们将这种追求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应该秉持这种精神,勇攀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高峰?
《考工记》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感悟美好,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考工记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
考工记读后感2000字

考工记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大全一处老宅,一生颠沛,在动乱中相依,在时代中守护。
陈书玉在乱世里,就这么低着头做人,似乎什么都经历过,但又好像什么都没经历。
这是我读完王安忆的《考工记》之后最大的感触。
《考工记》本是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王安忆的《考工记》移用了这部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之名。
小说中的第一句话:“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经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
”落笔重音于老宅,即是后文通过陈书玉的命运来唱一曲滩簧,唱出“南市老宅”的兴衰。
这样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宅,在送走了祖父母之后,同辈和父母纷纷无法忍受其颓丧之气,择路而逃,剩下一个年轻力壮的陈书玉。
书中大量笔墨集中于陈书玉,他与老宅一起年逾花甲,从逃离老宅到欣赏老宅,保护老宅。
二者命运交错,共同经历着时代的浪潮。
老宅是小说叙事的一条主线,主人公陈书玉对待老宅的态度是非常离奇的。
在革命时期,正如大虞离去时的一席话:“如今是无产者的天下,有产就是有罪,我担心你家的宅子……”,正是因为那栋宅子,陈书玉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以致于在那段时间他一直在不安地等待一个判决,有罪也好,无罪也罢,判决挽回的是一个心安。
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城堡》中对奥尔珈一家的惩罚,如果说惩罚的前提条件是罪行的指控,那么在这里罪行是空缺的,这时的惩罚变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未来,这种折磨甚至比真实的惩罚更为可怕。
所以当红卫兵开始抄家时,陈书玉的表现是“倒是安心了,一直等待的一天终于等到。
精神放松下来,不自觉地微笑着,这微笑让红卫兵感到可疑,甚至有一点瘆人”。
“新的生活渐渐展开画卷,覆盖了陈旧的日子。
”“此一时彼一时,早已换了人间。
”王安忆总是把残酷的现实描绘以诗意的笔触,同时让人认识到:时代大变迁下个体的割裂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人物在变迁动荡中所觉察到的茫然。
和平与战争是一次割裂,战争与新中国又是一次割裂,文革是一次割裂,改革开放则又是一次割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考工记》有感
1978年自从随县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我对古代乐器的兴趣更加深厚。
《考工记》中“凫氏为钟”节中讲述了世界上最早论述制钟技术。
先秦编钟实物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在音乐史,科技史上的意义无意是十分重大的,然而《考工记》“凫氏”节对编钟的规范,音响和调音等问题作了总结性的论述,仍不失为我们研究先秦制钟技术和音响学水平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凫氏”节规定了钟的形制。
科学研究表明其各个部分在发声中各有作用:钟的鼓部和钲部构成共振腔,是编钟的主要发声部分。
“凫氏”节对钟的发声问题做了定性的分析。
它说:“薄厚之所以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之所以由兴,有说。
钟已后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则郁,长甬则震。
”“凫氏”节对编钟特性的分析符合现代声学原理。
曾侯乙墓的编钟群为“凫氏”的记载作了最好的注解和补充。
近几年来,随着成套的编钟常见出土,不少部门和个人利用现代技术对编钟进行研究和复制。
但是由于曾侯乙墓的编钟是严格根据“凫氏”来编制钟。
所以曾侯乙墓的编钟可以称的上是世界奇迹。
自商周以来,礼制成为奴隶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周天子所能享用的不仅有九鼎八簋,诸侯按等级依次递减,周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的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也要依次递减,只有周天子和诸侯可以享用编钟,士大夫则要享用弦乐。
所以按等级来规定享用规格,乐器也是如此,因此,后人用“钟鸣鼎食”来形容那些贵族,。
而“钟鼓之乐”则是形容后妃之德。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中从没缺少过音乐。
无论劳作,欢庆,国庆,祭祀都需要乐器。
由于不同样的场合需要不同种的音乐,所以各式各样的乐器也就纷纷问世,然而,虽然科技和需求的不断壮大,乐器需要更好的质,所以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对乐器制作记载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凫氏”在这时成为很重要的文献。
在“凫氏”中,我们可以更方便从中了解古代人更真实的生活,也可以是我们更深切的了解历史。
古代人们的智慧,也许我们只可以用电子仪器来比拟,但是可以想象在几千年以前,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历史财富,因为这证明和突出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力量和影响。
虽然秦汉以后,铸钟技艺逐渐失传。
但是《考工记》的记载成了历史研究钟制的宝典,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可是,现在的我们用着高科技做产品,但是却不能与古代的物品媲美,无论外形和实用也许我们祖先的智慧已经超越现代人,走上先科技的道路上。
所以我们足以用先人的成果作为炫耀,但是在现今发展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使我们能够再次走上世界的前列做努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炫耀祖先的光辉成果,我们要为更好地发展我们中国文化努力。
但是不得不感叹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财富,那是我们的骄傲!
美术学吴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