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合集下载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服务与管理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1.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2。

“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 。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鲁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C )。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A.2年B.3年C.4年D.5年6.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7.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B.农村“五保对象”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D.城市社区居民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 B )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他用途物业9.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 A )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A.过程说 B.方案说C.运动说 D.方法说10.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 )理论基础上的.A.功能派 B.发展心理学C.系统论. D.控制论二、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4个正确的。

深圳市_社工_义工_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

深圳市_社工_义工_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

第62卷 第3期2009年5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V ol.62.No.3May 2009.378~381 收稿日期:2008209226作者简介:董 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2。

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董 秀[摘 要]公民社会的兴起加剧了公共权力在社会治理中的重新配置。

伴随着我国城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探求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是城市治理的要求。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需要积极探求适合深圳社会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对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治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对于进一步深化深圳社会的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社会;社区治理;社工;义工;深圳[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320(2009)0320378204推进公民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2006年12月深圳被民政部确定为社工制度试点城市以来,深圳社会工作在充分借鉴香港社工运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地促进了深圳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深圳市“社工+义工”联动参与城市治理模式的运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总体而言,这种“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走出一条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治理道路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探析腾尼斯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在他看来,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观、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守望、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地缘、血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1](第2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社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服务与管理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

(每题2分,共20分)1.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2.“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 。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鲁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C )。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

A.2年B.3年C.4年D.5年6.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7.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B.农村“五保对象”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D.城市社区居民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 B )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他用途物业9.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 A )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A.过程说 B.方案说C.运动说 D.方法说10.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 )理论基础上的。

《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

《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文献综述4300字》

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社区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1.关于社区治理的体系和机制的研究 (1)2.关于实现路径探索的研究 (2)3.关于实践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研究 (2)二、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3)1.关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重要性的研究 (3)2.关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 (4)3.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4)4.关于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的研究 (4)三、文献研究述评 (5)一、国内文献研究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如何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动过程中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的体系和机制、实现的路径探索、实践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等研究。

1.关于社区治理的体系和机制的研究主张多元主体参与,重新搭建社区权力的组织架构,从发现整合治理资源、重新搭建治理组织、构建治理参与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来推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严志兰,邓伟志,2014)。

1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突破需要厘清权责关系,明确界定治理主体的职责,合理有效定位,优化顶层制度和体系建设(郝国庆,2015)。

2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集中度高、行政化程度高、社区权力空白、政府角色混乱、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等困难,创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和多方互动的高效社区组织体系迫在眉睫(韩兴雨,孙其昂,2012)。

3把社区治理1 严志兰,邓伟志.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报,2014,15(4):40~48.2郝国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以武汉市汉阳区社区治理模式为例[J].理论月刊,2015(12):157~162.3韩兴雨,孙其昂.现代化语境中城市社区治理转型之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2(1):45~150.的研究理论与现有的城市社区治理情况进行比对,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与治理理论的比较,探索从参与主体、治理经过、组织架构和治理关系等方面构建良好的社区治理机制(刘娴静,2004)。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

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r——以上海市两个社区为例王倩【摘要】社区文化营造是为复兴传统的社区文化共同体,破解社区参与冷漠症而推行的一种策略.通过对上海市两个社区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文化营造还处于以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文化建设层面,居民尚未真正参与其中,同时营造初衷发生偏离,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不足.因此,要想做好社区文化营造工作,必须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培育社区发展的内生性力量,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组织管理,以激活社区自治的精神与动力,营造邻里和睦的文明社区.【期刊名称】《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营造;文化建设;公共精神【作者】王倩【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松江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5随着市场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改革,重新规划城市基层组织网络,推进社区的组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启动社区建设内生力量与培养居民自治性成为当前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因此,从社区文化建设层面出发探究城市社区文化营造模式对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会学家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将社区文化定义为两个维度:一是将社区视为特定地域的自发性形成的地域共同体,将社区文化视为社区内生的价值规范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是将社区视为社会的一部分,将社区文化视作社会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文化等的合成品。

无论是哪种维度的定义,都体现了社区文化在凝聚社区内部力量与衔接社区外部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都表明社区文化有助于推进社区健康发展。

行政管理应看的书

行政管理应看的书

行政管理应看的书行政管理专业的人可以翻翻的书目(一)基础理论经典<p>1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p><p>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p><p>3 、西蒙:《管理行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 年版</p><p>4、马克斯&middot;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p>5、F&middot;J&middot;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p><p>6、詹姆斯&middot;Q&middot;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mdash;&mdash;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p><p>7、戴维&middot;H&middot;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p>8、R&middot;J&middot;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p><p>9、R&middot;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p>10、沙夫里茨和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 (二)基础理论前沿<p>1 、B&middot; 盖伊&middot;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p><p>2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1 月出版</p><p>3 、查尔斯&middot; 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dash;&mdash; 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p><p>1994 年版</p><p>4 、V &middot; 登哈特和R&middot;登哈特:《新公共服务》。

党校研究生

党校研究生

总文字复制比: 43.2% 跨语言检测结果: /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41.5%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43.2%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20.3%重复字数: [ 7337 ] 总字数: [ 16975 ] 单篇最大重复字数: [ 3451 ] 总段落数: [ 2 ] 前部重合字数:[ 2672 ] 疑似段落最大重合字数: [ 4088 ] 疑似段落数:[ 2 ] 后部重合字数:[ 4665 ] 疑似段落最小重合字数: [ 3249 ] 指 标: 剽窃观点 剽窃文字表述 自我剽窃 一稿多投 过度引用 整体剽窃 重复发表 表格: 0 脚注与尾注: 22 47.5% (4088)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 (总8603字) 38.8% (3249)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2部分 (总8372字) (注释: 无问题部分 文字复制比部分 引用部分) 剽窃观点(1)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1. 根据上述理论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各国将民主参与作为应对新时代变化的手段,并从更广义的角度上对民主参与的方式、内容、趋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1.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总字数:8603 相似文献列表 文字复制比: 47.5%(4088) 剽窃观点(1)1 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 - 豆丁网 40.1%(3451)- 《互联网文档资源( )》- 2013 是否引证:否2 行政管理和民主参与问题研究 12.4%(1065)濮锦程(导师:张国山)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2009 是否引证:否3 行政-商务百科 4.7%(408)- 《网络(http://baike.aliqq.c )》- 是否引证:否4 行政_互动百科 4.7%(408)- 《网络(http://www.hudong.co )》- 是否引证:否5 论西方民主 3.9%(337)应克复 - 《学海》- 1998 是否引证:否6 第二节 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百度文库 2.6%(221)-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 2012 是否引证:否7 公民的政治参与-百度文库 2.2%(193)-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 2014 是否引证:否8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2.0%(168)马雪艳(导师:梁丽萍) -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9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 1.5%(131)陆志敏(导师:张旭昆) -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4 是否引证:否10 论社会行政主体 1.5%(131)庞兰强(导师:杨海坤) - 《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6 是否引证:否11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参与研究 1.4%(124)宋坤(导师:吴东民) -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2 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文官制度改革 1.4%(124)魏晓亮(导师:李和中) -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3 经济学视野下的公共权力腐败——模型分析与制度分析 1.4%(124)张洁珺(导师:陈国权;郁建兴) -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1 是否引证:否14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绩效研究 1.1%(98)王强(导师:商红日) -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5 标准化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1.1%(97)郑粤琦(导师:陈建新) -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16 政治文明的精髓:人权、民主和法治 1.1%(95)褚添有,刘仁春- 《天府新论》- 2004 是否引证:否17 试论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1.1%(91)邓湘琳- 《前沿》- 2005 是否引证:否18 论政府团队化管理 1.1%(91)张磊;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是否引证:否19 现代理性官僚制的理性审视 1.1%(91)何显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 是否引证:否20 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道德考量 1.0%(89)杨明,吴翠丽- 《学海》- 2005 是否引证:否21 中国选举制度中的权利救济研究 1.0%(83)陈书笋(导师:张淑芳)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22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发展0.9%(80)侯耀东,孟庆海- 《决策探索》- 2003 是否引证:否23 高三政治学业水平考复习2012125B-百度文库0.9%(76)成为主流趋势,但实现参政的渠道和机制尚处在探索之中。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服务与管理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

(每题2分,共20分)1.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2。

“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鲁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C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

A.2年B.3年C.4年D.5年6.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7.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B.农村“五保对象"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D.城市社区居民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 B )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他用途物业9.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 A )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A.过程说 B.方案说C.运动说 D.方法说10.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 )理论基础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治理的理想与实践
——读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现在国内社会科学界对国际理论前沿的把握还是很及时的。

例如俞可平几年前引进的“治理与善治”理论,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理论领域的一个很热门的理论。

而前几年由陈家刚博士引进的“协商民主”也成为当前学术界民主理论争论的焦点。

但实际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实践领域恐怕还是很难吸收和消化这么多的前沿理论的。

但是博克斯的这本《公民治理》一书却十分注重美国社区治理的实践,而且并不旨在追求统一的治理模式。

至于它能否引领21世纪美国的社区治理则可以另当别论。

博克斯本人长期从事社区建设实际,后来从事理论研究,这一点上比我们空谈理论强得多。

虽然我们一直口头上大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自实践。

但是我们的实践明显缺乏我们这么些理论,我们的理论多是建立在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的基础上的。

甚至理论创新无外乎于理论的引进。

本书有几个特点,我可以首先指出来。

第一是本书写作基于一定的历史脉络,即从美国历史上地方或者社区的治理实践来把握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的演进进程,断言美国现在刚好进入公民主导的阶段,其中不免有历史循坏论的论调,但是作者毕竟尽量从美国的公民政治传统中去寻求合法性基础。

第二是政治文化或者政治价值的视角归纳总结各种治理模式。

归结来讲,也就是对于代议制和直接民主方式或者准直接民主方式之间的争议。

围绕着这个问题,西方的理论流派复杂,但是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最为突出。

另外,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更靠近,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更靠近,甚至在更死守代议制民主制。

这样的研究,很具有理论深度和解释力。

第三,对于理论与实践困境的观察与把握。

说到底,无论是我们的政治理论还是我们的政治实践领域,最扰人的还在于政治给人带来的困惑与困境。

甚至已经成为永久的难题。

作者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勾勒得相当独到。

例如,如公共职业者的个人、群体心理的分析,对于治理主体关系模式的探讨,都可以窥见作者的政治智慧。

第四就是公民治理的现实性作者面向现实的志向。

这在本文第一段多有论述。

我大致从全书中勾勒出几个我感兴趣的话题,可能和作者的思路或者要表达的意愿一点点都不相干,但这些确实乃是激发我思考的地方。

至于作者再高明的理论,若我视而不见,可能也即无话可言。

这也算为“我”的读书笔记的辩解。

第一,本书第8页,关于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范围和限度的问题。

这是一个我长期思考的问题。

作者通过美国历史上人们对于美国政府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的总结使我坚定我的思考,政府不是全能的,也不应该是无所不包的。

这就是我们以前一直讨论的政府职能等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对政府无孔不入的作为也习以为常了。

这样只能是越陷越深,所以必定要在理论上讲明白,政府大致的作用范围和限度。

第二,本书第38页,关于政治中的冲突问题。

首先应当看到政治冲突是社会冲突的发展形态,是其发展的高级型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明确指出这一点,并且说国家是社会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在《私有制、家庭和国家》中指出了,国家只有在履行了公共管理的前提下,方可以存在。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要存在利益的分化,必然出现利益的矛盾。

只是我们可以将政治冲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限度内。

这样反而可能是有利的。

西方控制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要就是围绕着议会展开的政治选举竞争。

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成熟和成功的。

第四,本书第59页,关于公民治理的理论基础的问题。

可以看出,本书是以社群主义和强势民主理论为基础上,最起码作者是乐于接受它们。

而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对传统代议制的批判。

这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政治传统上,代议制民主制与直接民主制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近现代以来,自由主义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代议制也成为其一个核心的理念。

而近些年来社群主义吸收了古典共和主义的一些资源,对自由主义提出根本性的挑战。

强势民主理论是以批判代议制民主制为开篇,并且为立论基础的。

但是,我们应当思考,这些理论多大程度上适合我们的国情与现实。

正如对协商民主的讨论中,人们纷纷提出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代议制的扬弃,但是我们国家的代议制明显不足,或则说发展还不够完善。

这样的论断在公民治理问题上同样适用,而且从根本上考验我们的当前的所谓的治理理论与实践。

要想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或者说高起点的发展战略,必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甚至代缴,我们做得到吗?
第五,本书第65页,关于知识的形式与传播。

政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遍政治常识的传播。

而公民治理必定要建立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个体意识的觉醒。

但是现在我们的知识显得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这在公民政治层面更是如此。

如果在政治学其他领域,政治学学者可以空谈义理性命,但是公民治理理论的运用必定要在公民的成长的基础上才有实际意义。

而公民的成长必定要在政治实践中锻造,使自我意识渐渐觉醒。

第六,本书第87-88页,关于代议者是否可以自我判断的问题。

也就是西方政治思想界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卢梭的直接民主构想与柏克的议员自我判断的观点的根本对立。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议制制度中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我们的代议制是在扬弃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合一的理想建立起来的,虽说议行合一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中还是多有体现的。

也就是我们的代表来自群众,甚至可以说是群众的直接的传话筒,而西方议员专业化程度相当高。

而公民治理理论也不能绕开这个矛盾。

代议制与选民或者公民的关系只能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渐渐走向良性互动。

这个问题将一直是治理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七,本书112-114页,关于绩效合法性问题。

在底层社区这样的自治单位,仍然存在合法性问题,或者说合法性并不局限于国家层面,或者我们可以拓展合法性理论的解释范围。

也可以说,治理理论与合法性问题是牵连在一起的,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对传统国家合法性最大的挑战。

而在社区层面也是如此。

不过一旦合法性问题降到基层层面,就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作为自治体与国家正当规则之间的矛盾,自治体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封闭的利益追求而不顾及国家或者更高层面的价值。

这也是持久性合法性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合法性的根源到底应当立足于何处。

回到中国的问题上来,对于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或者定位于城市社区治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一提。

第一,中国基层民主包括在农村实施的村民自治与在城市实施的社区自治。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的内在的拓展型,或者说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试验田,也就是先在基层搞试验,慢慢向高层推进。

基层民主呈现出直接民主形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性选举使得其拓展空间很大。

第二,当前中国社区治理中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这些参与本质上,我定义为一般的民权运动,也就是争取自身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这些权利基本上还是现有制度和法律规定的。

主体上来看,一般都是有所丧失或者面临丧失一定的(经济权益)。

个人的和群体性的政治参与本质上,或者说参与动力上相差无几。

而群体性政治参与一般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并且一般都是指向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利益格局的。

所以,轰轰烈烈的城市社区的群体性政治参与并不能代表中国社区治理的成就。

第三,封闭的社区治理可能导致国家公共利益的普遍丧失。

城市社群自治运动有强烈的对抗政府的形
式和实质,一定这样的争斗趋于稳定化,很大程度上会偏离国家公共规则和公共利益,而局限于谋求小区或者即使是全部小区公民的局部利益。

而当前中国的基层民主运动或者建设,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走向封闭的民主自治。

而且这样的自治形态可能是危险的,因为现代的城市小区从有形建构上就显得十足的“封闭”。

而小区是具有很强的准入制的,也就是它极有可能发展为富人的民主和自治,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与周边环境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