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各种鼻炎中药方剂

各种鼻炎中药方剂慢性鼻窦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风寒伏郁化热,肺热不宣,重蒸清窍。
〖治法〗发表散风,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方名〗鼻炎丸。
〖组成〗柴胡10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牛角100克,细辛5克,龙胆草5克,辛荑15克。
〖用法〗共为细末为密丸,每丸熏3.5克,日服2-3次,每次1-2丸,孕妇慎服。
〖出处〗《中医杂志》。
化脓性鼻窦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肺胃蕴热。
〖治法〗排脓解毒。
〖方名〗排脓清窦汤。
〖组成〗桔梗1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天花粉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金银花12克,苍耳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萎缩性鼻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肺阴虚不荣于鼻。
〖治法〗养肺润燥。
〖方名〗黑参丸。
〖组成〗玄参,生地,寸冬各等份。
〖用法〗共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内点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出处〗齐强方。
鼻息肉偏方药方1[药物] 苍术、白芷、乌梅、五味子各适量。
[制法] 将上药置壶内煎煮即成。
[用达] 将鼻孔凑近壶嘴,以雾气熏吸.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用于鼻息肉。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1984;(7):25。
药方2[药物] 米醋适量。
[用法] 将醋烧滚熏洗,1日1次。
治疗鼻息肉。
[出处] 河南省《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药方3[药物] 枫树根120克。
[制法] 上药煎水备用。
[用法] 取药液趁热熏鼻。
此方主治鼻生息肉,连及口唇皆肿患者。
[出处] 《赣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鼻疳偏方1方[药物] 明矾3克,生甘草10克。
[制法] 上药煎汤备用。
[用法] 取药液洗涤患处。
1日2-3次。
主治鼻疳多黄脂溢。
[出处] 《奇法妙术》。
2方[药物] 漆大姑30克、苦楝树叶30克、桉树叶30克。
[制法] 上药煎汤备用。
加减辛夷散治疗鼻炎3则

加减辛夷散治疗鼻炎3则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可能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等症状。
辛夷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有一定的治疗鼻炎的作用。
下面介绍三种加减辛夷散治疗鼻炎的方法。
【处方】
辛夷花9克,蒲公英9克,菊花9克,苍术9克,荆芥9克,薄荷9克,地骨皮6克,川芎6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葛根15克,柴胡9克。
【用法】
以上药物一起加水煎煮20分钟,滤出药渣,将汁液温暖后服用。
每日1-2次,每次50-100毫升。
【说明】
此处方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过敏症状。
辛夷花9克,紫苏4.5克,土茯苓4.5克,茯苓4.5克,甘草4.5克,贯通菜4.5克,桑叶6克,薄荷6克,黄芩6克,柴胡6克。
此处方可改善鼻炎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同时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加减辛夷散可以治疗鼻炎,但是上述处方仅供参考,不应用于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同时,应注意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治疗鼻炎的重要措施。
【民间妙方】鼻窦炎

【民间妙方】鼻窦炎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鼻窦炎又可叫鼻渊或脑漏,是一种常见疾病。
预防本病包括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和及时治疗鼻内疾病,经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001麻黄杏仁汤治鼻窦炎【方剂】麻黄、黄芩各6克,杏仁、石膏、苍耳子、辛荑花、白僵蚕、杭菊花、蔓荆子、白芷各10克,细辛、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小儿药量酌减【主治】急性鼻窦炎。
【验证】用此方共治108例,疗程1~10天,平均4天。
其中急性上领窦炎54例、急性额窦炎43例、急性筛窦炎8例、急性蝶窦炎3例。
经用上述方法治疗3~4天,治愈92例(临床主要症状消失,鼻镜、后鼻镜复查正常),有效16例(主要症状消失,鼻镜、后鼻镜复查,鼻黏膜、鼻甲充血未消者)。
002辛荑花散塞鼻治鼻窦炎【方剂】辛黄花15克,白芷、苍耳子各10克,桂枝5克。
【用法】将上药烘干研末过筛,装瓶备用。
每天晚饭后取药末1克,用1寸见方双层纱布2块将药末分包成2个药球,以棉纱扎紧,并留线头1寸左右,先塞1个药球于剧侧鼻孔,用另一鼻孔呼吸;1小时后将药球拉出,将另1药球塞入对侧鼻孔。
一般5天左右即见好转。
10天为1疗程,轻者2疗程可愈,重者亦可减轻诸症。
【主治】鼻窦炎。
【验证】陈某,男,32岁。
鼻塞头痛、语音重浊近10年,曾用各种滴鼻液及封闭治疗均无效,经用此方2个月,诸症即愈,1年余未复发。
003半夏天麻汤治鼻窦炎【方剂】半夏、天麻、苍耳子、白芷、元胡、生甘草各10克,生白术、黄芪各15-30克,细辛4克,黄芩12克,鱼腥草30克,川芎、连翘、丹参、牛膝、生白芍各15克,辛夷、藿香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儿童酌减【功效】化痰清热,益气活血。
【主治】鼻窦炎。
【验证】用此方治疗鼻窦炎患者50例,治疗10-30天,结果治愈3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
004银花公英汤治鼻窦炎【方剂】银花、蒲公英、鱼腥草、生石膏各30克,大青叶、苍耳子各15克,细辛4克,黄芩、白芷各12克,辛荑9克。
鼻窦炎偏方

药方一:方剂名称: 鼻渊合剂(干祖望药方)
组成: 苍耳子10克,辛夷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 功能: 疏风清热,排脓消炎。
主治: 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对慢性鼻窦炎,虽有疗效但不稳定。 用法: 以上为二天量。制成合剂,100毫升,成人每天二次,每次50毫升,儿童减半。如病情 严重者,一天用二天量、效果更佳。 方解: 此方以《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为基础,治疗急性鼻 窦炎,其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再加《千金方》苇茎汤的芦根,用以清肺胃,化痰逐瘀;鸭跖 草润肺清热来消除化脓性炎症。《内经》素有“胆热移脑”之说,用桑叶以清肝胆风热,更引药 入经。 加减运用: 一般症状,用此制剂已足够。如症候群中的某一方面突出者,原方改用水剂。如头 痛严重(一般鼻窦炎,仅为钝痛),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或龙胆草。如鼻塞难 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潴涕排空时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 皮;涕中挟血者,加茜草、赤芍;发现有息肉者,最好佐以手术。
药方五:辛夷治鼻炎
[配 方] 辛夷30克,辛夷花6克,薄荷6克,苍耳子9克,白芷6克,桑叶9克,菊花9克,金银 花12 克,连翘12克,桔梗6克,升麻3。克,荆芥穗3克,甘草3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清热消炎,散风寒。用治鼻炎,症见鼻塞,流鼻涕,头晕疼。
药方六:10.淡苍耳子治鼻炎
苍耳子,藁本,薄荷各10克,白芷,麦冬各20克,鼻炎 方剂14 薄荷(后下),石菖蒲各6克,桔梗,牛蒡子,辛夷各9克,荷叶,连翘各12克,细辛3克,元参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风火证 方剂15 连翘,南沙参各12克,桔梗,荆芥,诃子肉各6克,麻黄,细辛各3克,辛夷9克,银花(又叫金银花 藤)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风寒证
鼻 窦 炎---处方集

鼻窦炎---处方集【鼻窦炎验方精选】方一加味苍玉散--小儿鼻窦炎=鼻流浊涕,鼻塞,或见头昏头痛=炙黄芪6份,自芷6份,苍耳子份,炒白术3份,防风3份,辛夷3份,菖蒲1份,细辛1份,冰片l份。
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
每次以0.5g药末分别吹入鼻腔。
每日用药3次,5日为1疗程。
方二加味托里消毒散--慢性鼻窦炎--间歇性鼻塞,流浊涕,前额胀痛--辛夷15g ,苍耳子15g,白芷15g,地龙15g ,银花15g,连翘15g,川芎10g ,蝉蜕10g ,石菖蒲10g ,皂角刺10g,桔梗10g,黄芪20g,甘草6g ,薄荷6g。
每日1剂,日服3次,每煎200分钟。
煎好药汁后立即倒入保温瓶中,瓶口盖上厚纸板,中剪两孔,孔大小约0.5cm2,间距1cm,用鼻孔对准纸孔(远近适宜),反复呼吸10~15分钟。
然后将药汁服下。
7天为1疗程,可治疗2~5疗程。
方三五苍饮--慢性鼻窦炎= 金银花12g,野菊花12g,蒲公英12g,地丁12g,苍耳子15g,天葵子10g ,白芷10g,辛夷10g,薄荷10g,川芎10g,赤芍10g,黄芩10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浓缩为300ml,分2次服。
方四麻杏薏甘汤加味-- 急性鼻窦炎= 麻黄6g,杏仁10g,薏苡仁20g,白芷10g,败酱草15g,川芎6g,银花20g,桔梗6g 生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方五鼻渊4号--鼻窦炎(肝胆湿热型) 苍耳子10g,白芷6g,龙胆草10g,辛夷12g,黄芩12g,细辛6g,川芎10g,桔梗10g,生地6g。
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液不少于400ml,早晚各服1次,7日为1疗程。
方六疏风清热汤-鼻窦炎=连翘15g,菊花12g,蝉蜕9g,薄荷9g,僵蚕6g,川芎12g,细辛3g,白芷9g,黄芩12g,芦根20g。
煎服,15天为l疗程。
方七开窍解毒汤-- 上颌窦炎--头昏头痛,鼻塞,终日脓涕不断,且有腥臭味,失眠。
检查:鼻腔黏膜急性充血,双中鼻甲肿大,双中鼻道大量脓性分泌物=白芷6g ,薄荷6g,辛夷花12g ,苍耳子9g,玄参12g,土茯苓10g,黄芩10g ,连翘12g,菊花12g。
中医医案——鼻窦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辛通清热为主治愈鼻渊病案:游某,男,45岁。
主诉及病史:头常晕痛,鼻塞,涕多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已有年余之久,眠食二便均正常。
诊查: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鼻为肺之窍,肺气流通,鼻始为用。
肺胃积热,郁蒸上腾于鼻,以致浊涕如渊,窒塞不通,嗅觉不敏。
治法:宜辛通清热为主。
处方:辛夷花6g 香白芷5g 南薄荷5g 杭菊花10g 酒川芎5g 明藁本5g 北细辛3g 酒生地10g 青连翘10g 节菖蒲5g 酒条芩10g 炒防风5g二诊:服药5剂,浊涕渐减,异味亦轻,鼻塞基本通畅,嗅觉稍好。
效不更方,嘱将原方多服至愈为度。
按语鼻渊之证,类似西医学之鼻窦炎,初起多由内有蕴热、外受风寒,若治疗不当或治不及时,则日久不愈,浊涕长流,源源不断,嗅觉失灵。
施师常用辛夷散加减,取川芎、防风、辛夷、细辛、藁本、白芷、菖蒲以辛通,黄芩、菊花、连翘、生地以清热;肺胃清和,鼻1窍通利,则浊涕自止,而香臭能辨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32,施今墨医案。
施今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一位中医革新家和教育家。
施氏13岁得舅父河南安阳名中医李可亭亲授,发奋习医。
1932年独资创建华北国医学院,兼任院长。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解放前在京、津、沪、宁等地悬壶,曾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西医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施氏临床辨证精确,善理气血,调脾胃,精于组方配伍,师古而多创新,守法而贵灵活,治病独具风格。
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2。
鼻窦炎 中医治疗

鼻窦炎中医治疗方1 苍耳子茶[适用]适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配方]苍耳子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4.5克,茶叶子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大茶缸内,冲主沸水,加盖闷泡20分钟,代茶饮用。
每日1剂,不拘时频频饮服。
连服15-25日痊愈。
[功效]发汗通窍,散风祛湿鼻窦炎中医治疗方1 苍耳子茶[适用]适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配方]苍耳子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4.5克,茶叶子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大茶缸内,冲主沸水,加盖闷泡20分钟,代茶饮用。
每日1剂,不拘时频频饮服。
连服15-25日痊愈。
[功效]发汗通窍,散风祛湿方2 辛夷苏叶茶黄芪、甘草益气,当归补血活血,辛夷、细辛辛温通窍,蔓荆子、菊花、薄荷疏散风热,川芎活血疏风行气。
全方攻补兼施,略微偏温,符合慢性鼻窦炎的病机,可以服用一段时间,但不宜太长。
康复!慢性鼻窦炎是由急性鼻窦炎日久失治转变而成的慢性炎症,又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祖国医学称“鼻渊”。
传统医学治宜清风泄热,芳香通窍,对不耐受手术者疗效甚佳。
1:非药物疗法品名:松花粉50克用法:洗净焙干,研为极细末,每用食指蘸药分少许,置患鼻孔处嗅吸,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施治1疗程,无不取效。
2:品名:老刀豆60克服法:放瓦片上焙干,研成细末,每取10克,加低度酒冲服,日3次。
疗效:轻者用药1天,重病3天可愈。
3:中西结合疗法中药处方:辛夷15克,黄芩、川芎各12克,木通、白芷各9克,白芍6克,葛根、升麻、炙甘草各3克。
服法:日1剂,水煎2次,取液混合,分3次服。
西药处方:常规滴用收缩,消炎剂,日2次疗效:联合用药1个月,有效率达94.5%。
鼻窦炎效验良方(验方、偏方、祖传方)

鼻窦炎效验良方(验方、偏方、祖传方)鼻窦炎,中医学称“鼻渊”,又名“脑漏”,是临床常见多发鼻病之一。
病有急、慢性之分,又有鼻窦炎、副鼻窦炎之别。
急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流脓涕和头痛为主要症状;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障碍等。
方一升麻解毒汤【主治】:急性鼻窦炎( 热结阳明型);症见:鼻塞,流脓涕或黏脓性涕,头痛及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缓等症状。
检查鼻窦相应部位有压痛或微红肿,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甲红肿,中鼻道或嗅裂脓涕。
【方药】:升麻6g,葛根15g,赤芍、黄芩、鱼腥草各12g,蒲公英20g,桔梗、白芷、苍耳子各10g,生甘草6g【用法】:上药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每日早、晚各服100ml。
【加减】:身热、胸闷、舌红、脉数加生石膏;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加藿香、龙胆草;头晕、身重、脘胀纳呆加藿香、佩兰、薏苡仁;中鼻甲水肿较剧加木通、车前子、薏苡仁;鼻塞不解加辛夷花、当归尾、杏仁;涕中带血加茜草根、牡丹皮、白茅根、小蓟;涕黄量多加金银花、虎杖;涕白量多加薏苡仁、茯苓、泽泻;头痛甚者加白蒺藜、白芍、制草乌;体虚加生黄芪、当归;便秘加酒大黄。
【编按】:观察48例患者,痊愈40例(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鼻黏膜充血水肿消退,中鼻道及嗅裂处无脓性分泌物),好转2例(自觉症状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消退,中鼻道及嗅裂处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6例(服药15剂以上自觉症状无变化,鼻黏膜充血水肿无改善,中鼻道及嗅裂脓涕无减少)。
痊愈40例中,服药最少仅2剂,最多达30剂,服药15剂以内痊愈30人。
随访半年,复发者3人。
[谭敬书,徐绍勒升麻解毒汤治疗急性鼻窦炎84例。
湖北中医杂志,1986,(6): 31 -32]方二取渊汤【主治】:急性鼻窦炎(热郁肝胆型)。
【方药】:辛夷花6g,当归30g,柴胡3g,炒栀子9g,玄参30g,浙贝母3g【用法】:上药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每日早、晚各服100ml, 疗程为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鼻窦炎传统名称为鼻渊、脑漏、脑渗、脑泻、流涕、脑砂、控脑砂、鼻颓、脑崩等。
凡先天性筛板或蝶窦骨缺损,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或手术外伤等,都可以有脑脊液从鼻中流出,但这与中医所称“脑漏”有本质区别。
《素问·气厥论》的“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鼻渊”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少阳之变,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是祖国文献中鼻窦炎的最早记述。
《外科正宗》的“脑漏”,决非陈氏所撰,当时《景岳全书》中也用此名。
清·王士贞《香祖笔记》:“王安石常患偏头痛,神宗赐以禁方,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少许,调匀,昂头滴入鼻窍,左痛则灌右鼻,右则反之。
”由此判断王安石可能曾患过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中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
单鼻窦炎中,上领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
转化为慢性的。
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
按临床上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4-6星期而不得告愈者,即成为慢性了。
[临床表现]
基本上类似于急性的所有一切症状,唯反复发作不休,缠绵难愈,但没有寒热等急性症状。
急性发作时,其症状与急性鼻窦炎很相似,不过其程度较第一次急性发作时轻些,病程(指急性发作期)也较为短些。
一般说来,大体上是:
分泌物特多:和急性的一样,也是主要症状之一。
其质较急性的为稠厚,多呈黄绿色,粘液性或脓液性但以脓液性为主。
但也有少数,质稀薄呈青白色。
牙源性上领窦炎,则常有粪样恶臭味。
鼻阻塞:并不比急性的缓解,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之故。
而
且久病于肺经者,气必为之而虚,气以帅血,气虚则血滞而瘀,瘀留鼻甲则鼻甲肥大,瘀积不化则鼻甲之肿也无法收缩,所以长期呼吸不畅。
嗅觉减退或消失:因长期浊气蒸熏,清阳不升,致一片阴履笼罩,空
清之窍,早已不空不清。
古训谓“虚以纳物”,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头痛常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常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且多为一侧性。
若为双侧,必有一侧为重点。
②疼痛不剧烈,属钝性疼痛。
③疼痛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过药、蒸汽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之后,即可缓解一些。
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转动头位时即加重。
如吸烟、喝酒及情绪激动时,也可加重。
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以口呼吸,常产生慢性咽炎的并发症,以及由此而来的多痰、清嗓、异物感、干涩、疼痛、作痒等。
甚至两耳憋气、耳鸣、耳聋。
至于全身症状,无急性的明显。
舌诊、脉诊,也无多大参考价值。
较常见记忆力明显衰退和思想不易集中等。
《医学四要·健忘之病血衰优郁而成》分析为三个原因:其一“心血衰少,神舍不清”,考长期大量流涕,津液的消耗也可知,津血同源,心血亦衰。
其二“老人衰老”,病久必衰,毋问年龄大小,其衰则一。
其三“有痰”,脾虚内湿自生,痰浊由湿而致。
《济生方·健忘》则认为“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
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
这与李东垣的脾胃之气不充,乃九窍难以聪之论相符。
因之可知,慢性鼻窦炎而导致的思想不集中与健忘,也是必然的后果。
检查所见,鼻腔粘膜肥厚充血(也有并不充血者),鼻道内脓性分泌物潴留,严重者,中甲肥大、息变或伴以息肉。
如无脓可见,可做垂位的体位引流,帮助诊断。
其他可参阅上文急性鼻窦炎。
【病因病机】
慢性鼻窦炎除了急性鼻窦炎继续发展所致之外,也有为正气衰弱不能胜邪所致。
上磨牙牙根与上领窦穿底的慢性病灶存在,或鼻窦外伤后
的继发感染,或变态反应性鼻窦炎亦可引起,也有与支气管扩张相伴出现。
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鼻窦炎相同。
但在平时,则又与急性有所不同。
最有权威性的是《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鼻渊”,但在慢性鼻窦炎来说,除了确有热象的能适用之外,其余的则不适合。
肺气寒:《医彻·鼻渊》:“形寒饮冷则伤肺……皆由渗开脑户。
”又如《医醇剩义》:“感冒重伤,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
”
脑热:《类证治裁·鼻口症·论治》:“风寒入脑,郁久化热。
’,《寿世保元·鼻病》则直接认为“风热在脑”。
胆热:《医林绳墨·鼻渊》:“胆热移于脑,则浊涕下流而成脑漏之症。
”津液化痰:《古今医统·鼻门》:“邪乘太阴,其气壅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得宣调。
”
清阳不升:《医林绳墨》:“鼻者肺之窍,喜清而恶浊也。
盖浊气出于下,清气升于上,然而清浊之不分,则窍隙有闭塞者焉。
”《慎斋遗书》也认为“其在人身,清阳之气,则流行于五脏六腑之空窍而无所滞凝……清气不行,则邪浊之气,得充塞于空窍之际而为害。
”
肺气虚寒:《百病辨证录》:“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
”肾及髓海空虚不足:《类证治裁》:“精气不足,脑骨髓不固,天媛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之。
”《冯氏锦囊秘录》:“若乎人而多涕,
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者,皆肾虚所致,不可过用凉药。
”《会约医镜》:“阴虚火炎。
”《疡科心得传》说得更透彻,谓:“脑漏,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此肾虚之证也……究其源,必肾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为浊涕津津,为之逆流矣。
”
阳虚脑寒:《医方考》:“阳虚脑寒鼻渊者,人身之上,天之阳也,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面。
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
”虫:《医学入门》:“有流臭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
”
除了先哲所指出之外,其他还有不少病因,但总的归纳起来,在临床常见的不外有:肺气虚寒、肝胆郁热、脾虚内湿生痰、清阳不升、肾及髓海空虚五者,不过也不能机械地分割,例如肾及髓海空虚,可以转化为肺气虚寒。
清阳不升,则可以使津液浊化成痰。
脾虚内湿一生,也能阻遏清阳之气上升等等。
所以临床施治,仍然需要随机应变,切勿刻舟求剑。
慢性鼻窦炎,病情顽固,治疗困难,但也不是不治之症。
虽然无严重后果,但因病情缠绵,往往可以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痛等胃肠道疾病,以及心悸、失眠、多虑、易怒、幻觉、幻想等精神系统症状。
玛丽,女,美国人,45岁,素有慢性鼻窦炎,近期因感冒诱发急性发作。
症状:鼻塞,不闻香臭,全身不适,颧骨部位胀痛,耳朵有阻塞感。
鼻流黄绿色浊涕,量多。
舌脉:舌红苔微黄腻,脉滑。
诊断:鼻渊(胆经胆热,风热侵袭)
治疗:清热化痰,疏散风热
方剂:急性鼻窦炎方(自拟方,原方),水煎服
3付,日一剂
具体方药如下:
柴胡15克黄芩15克薄荷10克
野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川芎10克
桔梗10克半夏10克白芷10克
辛夷10克生甘草6克
复诊:患者服用三天中药后复诊,鼻塞流涕大为减轻,已无明显头痛,耳塞解除。
仍稍有鼻塞,少量鼻涕,色微黄。
诊断治疗同前次。
三诊:诊时病人已无症状,停药。
而这个病人后来,只要这个鼻窦炎犯,她就跑回来,指明我就要那个方子,我就喝那些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