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致辞在英汉语言中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谈谈汉英礼貌用语的差异

谈谈汉英礼貌用语的差异作者:陈新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年第03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用语言表达礼貌的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试图从语用角度,分析归纳汉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以便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礼貌;语用差异礼貌这个社会文化现象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礼貌制约了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表达礼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渊源。
英、汉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与表现方式。
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本文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常见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一、“谢谢”和“Thank You”在语用方面有差异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但“Thank You”使用频率更高。
在汉语中,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很少听见“谢谢”,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妇之间,“谢”字更少见。
相反,“Thank You”这句话,英美人一天要说上百遍。
说汉语的人在商店里购物、餐馆用餐、旅店投宿或雇用交通工具等场合,一般主动向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服务;在说英语的人心目中,售货员、服务员则要感谢顾客的光顾。
讲英语的人在公共场合发言之后,要向听众道谢,感谢他们耐心听完讲话,对他表示了尊重;同样的场合,我们讲汉语的演讲者更多是准备接受听众对他们的感谢。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对于“Thank You”和“谢谢”的回答也存在差异。
当被感谢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会说“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职责”这类的话;而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这样的应答会给客人带来不快,“That’s my duty”通常只是值班人员的用语,含义是“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在英语中,得体的回答应该是“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作者:陈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入乡随俗”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习惯特性,才能更好的交流。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英汉文化的不同也是更好掌握英语学习的前提。
这里主要是从礼貌用语中寻找差异。
礼貌用语是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令人难堪,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你应该说“Thank you!”,说你长得漂亮,你也应该说“Thank you!”。
但在我们国家,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
比如:“哪里,哪里”,“不行,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我要是漂亮,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
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
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
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在中国,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礼貌,不懂规矩等。
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
比方说,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女性称大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礼貌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礼貌与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问候和道别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健康的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问候“你好吗?”或者是“最近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最近的情况。
在感谢和道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感谢用语是“谢谢”,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thank you”来表示感谢之情。
在道歉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I’m sorry”来表达道歉之意。
在请求和邀请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请求,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直接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邀请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邀请用语是“请你来...”,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Would you like to come...”来表达邀请之意。
中西方在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尊敬的称呼来称呼长辈和陌生人,比如“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他人,而不加任何修饰词。
这显示了中西方文化中对长辈和陌生人的态度和尊重程度的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和道别、感谢和道歉、请求和邀请以及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汉礼貌用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在语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语境、语调、称谓等方面探讨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首先,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的应用场景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用于迎接、道别、感谢、请求等场合,以表达尊重和友善。
例如,英语中的"Hello"、"Goodbye"、"Thank you"、"Please"等,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使用范围更广,除了上述场合外,还用于问候、安慰、祝福等情境。
例如,汉语中的"你好"、"再见"、"谢谢"、"请"等,不仅可以用于平时交流,还可以用于庄重场合,如商务会议、重要场合等。
因此,在语境上,英汉礼貌用语有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以平和、亲切的语调表达,以显得友好和尊重。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I appreciate your kind words",表达你对对方夸奖的感激之情。
而在汉语中,礼貌用语的语调更多地体现为谦虚、客气、礼貌的方式。
例如,当对方赞美你时,你可以回答"过奖了"或者"不敢当",表达你的谦逊和客气。
因此,在语调上,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称谓上,英汉礼貌用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常见的称谓包括"Mr."、"Mrs."、"Miss"、"Ms."等,用于称呼男性和女性。
同时,也可以用朋友称谓,如"mate"、"buddy"等。
而在汉语中,称谓通常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称呼对方,如"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和中文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在表达礼貌用语上,一般会通过使用特定的句式来表达礼貌性。
通常,说话者会使用“May I ask…?”“Could you please…?”和“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等句式来示意自己有请求或需求。
此外,也会使用省略句说明礼貌,比如“Would you like some tea?”中的would 省略了could。
在回答别人问题时,如果回答不能满足对方,一般会使用句子“I'm sorry, I'm afraid I can't help you.”来表达歉意。
而中文在表达礼貌用语时,通常会通过口头禅来表达礼貌性。
比如,说话者会使用“对不起,请问……”、“请问……”和“我很想知道……”等句式来示意自己有请求或需求。
另外,也可以使用口头禅“随便”和“请”来表达礼貌性。
例如:“你要不要喝茶?”中的“要不要”就是“请”的含义;当回答不能满足对方时,通常会使用句子“不好意思,帮不上忙”来表达歉意。
总之,英语和中文在表达礼貌用语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都有共同目的,即礼貌地表达出请求或需求,并在必要时会使用句子表达出歉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致辞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分析摘要礼仪致辞是社会生活和外事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两者在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指出它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表现,并给出解决跨文化交际矛盾的具体方法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礼仪致辞英汉比较
礼仪致辞(ceremonial speeches)是各种会议、商业、外事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礼仪致辞的写作也已成为各类公众人物及文职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礼仪致辞涵盖的内容甚广,包括欢迎辞、欢送辞、开闭幕辞、致谢辞、祝酒辞、贺辞、悼辞等等。
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致辞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所在,进而达到增进沟通、加深了解的目的。
一、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
从交际学角度来看,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在语篇结构上,礼仪致辞通常由称呼、开场白、主体正文、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在语体风格上,两种语言都会注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修辞手法上,中西方演说者经常会采取引用、排比、幽默等烘托手段。
以欢迎辞为例,这种致辞一般是客人光临时主人为
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座谈会、宴会、酒会等场合发表的热情友好的讲话。
从行文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都会包含开场对来宾的称呼,在正文开头说明欢迎缘由、代表何人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诚挚的问候和致意,在正文主体阐述双方关系和来访的意义,而在结尾表达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议和希望等内容。
从语篇风格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欢迎词都会表现出讲话人的真诚态度和愉悦心情,措辞讲究礼仪,语言得体,由于又是在特定场合面向来宾口头表达,往往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郑重而又风趣地抒发欢迎之意。
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体现在行文结构和语篇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由
于相同的交际目的和活动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对礼仪致辞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掌握这两种语言的交际特点,是我们写好致辞,做好发言的第一步。
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同的交际功能要求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都需要遵循相近的语篇结构和风格,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上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汉语强调抽象思维,用词概况性强,而英语强调具象思维,用词具体明确。
以开篇的称呼为例,中国人情感含蓄,通常直接使用称谓作为称呼语,如“朋友们”、“各位同事”,而西方人往往情感丰富外露,因此经常加上“dear”一词放在称谓前,如“dear friends”、“dear colleagues”来表示亲近关系;汉语也会在称呼前加上“尊敬的”一词体现礼貌,而英语却必须在称呼中使用“distinguished”,“respected”,“your
excellency”等不同搭配体现对方的身份。
除了用词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句式表达更是有很大的差别。
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这一特点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上也尤为明显。
汉语注重意合,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义手段,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英语强调形合,英语的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以表达喜悦心情为例,汉语往往使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和句式就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常常以“很高兴”、“很荣幸”作为句子开头,往往省略主语,而英语则必须加上主语,或者使用人称代词如“i’m pleased / delighted / honored to …”,或者使用形式主语如“it’s a great pleasure / privilege ...”,只有使用比较复杂的用词和句式变化才能体现出同样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处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诸多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
以致辞中常见的慰问语为例,汉语中讲话人可以说“大家一路上辛苦了”,然而在英文中确不能直接译为“you must be very tired”,这样会让客人误以为是否自己面容憔悴而让主人语出此言,解决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是避开汉语文化背景,在英语
中只要体现相同交际功能即可,因此最好译为“how was your journey?”或“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等更为符合英语习惯的慰问语。
同理,中国人在致辞时愿意说“招待不周”这样的客气话,如果直译为英语“we haven’’t served/entertained well”则不免让外国听众信以为真,产生误解,因此在英文的表达上同样宜采取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i wish you enjoy the trip / dinner”等。
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经常会出现引用、双关、幽默等富含文化内涵的的情况,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我们必须注意将缺失的文化背景补充进来。
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在进行双语转换或交流沟通过程中,便可以时刻注意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避免“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延庆.公文写作[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丽萍.意合与形合在翻译中的应用[j].北京: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