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合集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及预防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及预防探析

外界不 良因素的刺激和诱惑 ,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 新生代农 民工的犯罪 , 多数 与其受教育 阶段 的畸
形成长过程有关 。由此 ,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
康不佳 , 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在“ 留不下的城市”
和“ 回不去的乡村” 之间 , 越来越多 的新生代农 民 工偏离了人 生航 向, 迷失 在犯罪 的丛林里 。新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 2 1 年 第 1期 ( 01 总第 19期) 0 Ju a o t atShoo P hnzo uip o mte o121(u 19 or l fh Pr col f CZeghuM n i ̄Cm ie . , 1Sm, ) n e y C e tN 0 0

1 学校和家庭教 育的缺失、 . 管理 的疏漏 , 使得 农民工子女成为犯罪的潜在主体。由于户籍制度
的限制 , 民工 子女无法像城市孩子一样按 户籍 农 选择就读学校 , 通常只能上一些农 民工子弟学校 。
这些学校 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质量与其他正规学校
足, 得到社会的认 同。调查显示 , 新生代农 民工大
何振 忠: 生代农 民工 的犯罪及预 防探析 新
法学研 究
能力也较强 。然而 ,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 、 生代农 民工 犯罪 的预 防 新
远不及同龄 的城市青少年 ,这就容易产生心理落 差 ,造成 自卑感 和逆 反性 ,以致走 上犯罪道路 。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 ・ 马茨 阿提 出的 “ 漂移理论 ” 认为 ,大多数少年犯罪人是一些漂移者 ,他们既
为总检出率为 2 .5 ;行 为问题 与 自我概念显 5 % 著正 相关 ,其 中行 为 因子 分裂 样、抑郁 、攻击
性 、违纪与 自我概念总分 的相关程度 极其显著 。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批农民为谋求生存从农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力军。

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大量暴力犯罪的出现,怎样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原因特点措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年代后出生的,进入城市以谋生和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外出务工青年。

也是在计划生育下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农民工。

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1.5亿人里面占到60%,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

一、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特点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的被告人年龄偏低。

据统计,被告人中未成年的占10.2%,18至23岁的占54.8%,被告人多低于23岁,低龄化犯罪情况比较严重。

(二)是团伙犯罪倾向突出在2009年苏州相城法院所审理的涉及新生农民工犯罪的261起案件中,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就有159件,占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总数的60.92%,表现出显著的共同犯罪特征。

(三)主要以侵财为目的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其中侵财性案件所占比重最大。

根据上海监狱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达到81.0%。

(四)犯罪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街道里巷,出租屋,宾馆饭店和网吧,侵害对象主要是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为夜间作案。

二、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暴力犯罪的不断增长,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成因与治理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成因与治理
原 因
当前 , 由于教 育资源 的分 配不 均 , 针 对农 民工子 女 的教育 质量 不 高 。从 输 出 地 角度 看 , 学 校 一 方 面
过于 注重 升学 率 和学 校 名誉 , 对 一 些 学 习 成 绩 较 差
当前 , 我 国正处 于社 会转 型期 , 社 会 结 构 发 生 着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市与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导致农村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在试图进入城市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大多都遭到了冷遇甚至排斥这些来自城市的排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而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仅限于生产生活方面必要的偶然联系感情上的交往很少同时也使得他们生活在城市渴望拥有但却没有归属感
歧途 。当前 , 由新 生 代农 民工 参 与 或 实施 的犯 罪 活
动不 断发 生 , 直 接影 响 到社会 安定 与 团结 , 新 生代 农 民工犯 罪 问题 已经 成为一 个 亟待解 决 的社会 问题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犯 罪 的 成 因 解 析
( 一) 社会 原 因是造成 新 生代农 民工犯 罪 的深层
中共 青 岛 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3 0 U R N A L o F P A R T Y S 0 t - DO L 0 FC P . C . Q I I f , D t 0 J C I D ^ L O O M M I T T E E
2 0 1 5年 第 4期
2 0 1 5年 第 4期
No 4. 2 O1 5
顾, 把 他们推 向社 会 ; 另一方面 , 学 校 对学 生 的教 育 重智 轻德 , 由此 造成 不 少 新生 代 农 民工 的法 律 意 识 淡薄 , 走 向城 市 后 自我 控 制 能 力不 强 。从 输 入 地 角 度看 , 输入地 针对 外 来 人 口子 女 的教 育 系统 还 极 不 完善 , 师资力 量 薄弱 , 课 程不 规范 , 管理 混乱 , 不少 外 来人 口的子女 缺乏 有效 的监 护 和 引导 , 不仅 很 难 完 成学 业而且 还拉 帮 结伙 、 寻 衅 滋事 、 打架斗殴 , 成 为 潜在 的违法 犯 罪后备军 。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告。报 告数 据显示 , 2 0 0 8 年 度和 2 0 0 9年度 , 扬州三 成 的刑事案 人数所 占比重最大 , 甚 至有 的还 未满 1 6周 岁, 且多 为男性 。 0 件 犯 是新 生代 农民工 。 无 独有 偶 , 随后 的一个 月里 , 全国各 地市 中级法 院 陆续公 布

新生 代 农 民工 违法 犯罪 的现状
新生代 农 民工 , 是指 那些 出生于 8 0 后, 年龄 通常 处于 l 6 . 3 O
周岁 的在异 地 务工 , 但却 仍保有 农村 户籍 的所有 人 的总称 。 0 他 分类 中 , 新 生代农 民工 违法犯 罪都 占相 当 比重 , 而 且这 一 比例呈 们诞 生于现代 城 乡二元化 、 信息、 制度 多样 化的背景 下 , 在 生存就 上 升趋势 。 据此, 根 据 国家统计 局和 相关法 院审 理新 生代农 民工 业, 交往 以及 生活环 境方面 较 旧时农 民工提 出更 高要求 。 因此 他 违 法犯罪 相关 数据 显示 , 新生代 农 民工违法 犯罪 具有 以下特 点 : 们与 旧时农 民工 实则是一种 传承与 被传承 , 发展与 变革并进 的关
由于市场 竞争 激 烈, 就 业压 力 巨大 、 加入 农 民工队伍 的人 数 不断增 多 , 导致 农 民工 的就业压 力 、 生存 压 力不断 增强 。根据 国
底, 扬州市 中级法 院发布 了一份 以新生代农 民工 犯罪为主 题 的报 家统 计局相关 数据 显示 , 新生代农 民工犯罪 时年龄 2 O - 2 8 周 岁的
( 四) 暴 力犯罪 , 团伙 性犯 罪趋 势增 强
新 生代农 民工 主要 来源 于乡村 , 乡土风 情 , 乡村 观念 比较 深 厚 。他 们常 常聚居 在 同一个 地方 , 出入于 同一个 场所 , 因此 常常

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感知与防范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感知与防范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感知与防范策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农民工工作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技能,但也面临着道德风险。

本文从这一主题出发,深入探讨了这一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挑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感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各种道德风险,这些道德风险可能来自于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认知,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导和引导。

其次,在城市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可能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比如打工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人际关系复杂等,这些都会加剧他们的道德风险感知。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类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是工作中的道德风险,比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虚报工时等问题;其次是生活中的道德风险,比如道德沦丧、与人交往中的道德问题等;再次是社会环境中的道德风险,比如道德沦丧现象的泛滥、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等。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防范策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风险,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策略。

首先,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

其次,应该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引导。

再次,应该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防范实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如何具体防范道德风险呢?首先,他们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方式违反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

其次,他们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不得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

再次,他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职业操守,不得参与任何违法违纪的活动。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防范效果通过上述的道德风险感知与防范策略的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道德风险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风险防范意识。

未成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分析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分析及预防对策
代 农 民工” 犯 罪案件 一般只 有初 中以下文化 程度 。

样漂在 城里 , 受 教育 的权利也 未得 到充分保 障 , 有 的人 没有 条
2 . 从 犯罪类 型看 , 侵 财型犯 罪居多 。2 0 1 0年 以来 该院所 审 件进入 当地 学校学 习, 有些能够 入学也 大都是进入 教学资源相对 查起诉 的未成年“ 新生代农 民工” 所涉及 的罪名 中, 盗窃 、 抢劫 、 抢 较差 的民工子弟学校 , 导致“ 新 生代农 民工” 无法接 受全面 的教育
了“ 新 生代农 民工” 的提 法 。 “ 新生代 农 民工 ” 是指 1 9 8 0 年 以后 出 是青 少年犯罪 , 实施 的抢劫 、 强奸等 犯罪所 占 比例较 大, 由于这些 生的进 城务 工农 民, 目前大 约 1 亿 人。 随着 第一代农 民工 的逐渐 犯罪 暴 力明显 , 犯罪 的严 重性 、 危害性 凸显 。 如该 院 2 0 1 1 年 审结
的地 方 , 很多 外来务 工人员 纷纷涌入 福建省长 乐市 务工 , 给 当地 人, 维护 在厂 女工权益 。
经济 作 出了重大 贡献 。但我 们也看 到外来 务工人 员特 别是未 成
5 . 从犯 罪原 因看 , 不甘 贫穷不 愿吃苦 现象 明显 。 一 些新 生代
年“ 新 生代农 民工” 犯罪 势头较 为 明显 。本文 以福建省 长乐 市检 农 民工 并不仅仅是 为了糊 口而 出门打 工, 更多 的是为 了追逐 自己
察 院为例 , 通过 对该 院近 几年来未成 年“ 新生代农 民工” 犯罪 案件 的城 市梦 。 他们 中, 大多数 人虽然 生在农 村 , 但 几乎 从不干农 活 ,
的分析 , 力 求找寻 预防与 降低未 成年 “ 新生 代农 民工” 犯罪 的对 不像 父辈 那样能 吃苦耐 劳 。这 些从 小就接 受到 外界信 息的农 民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LegaI Sys t em A nd Soci e婶■—圜圈重叁.竺竺!!里里f苎墨!圭塾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及其预防对策魏鑫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安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遏制抢劫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征城市治安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48.02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20l O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l O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但是,该文件中对于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具体的界定。

一般认为,在我国,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从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l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由概念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以下属性:生活在城市但仍属于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居住的环境较差,多数居住在廉租房中;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由于特殊身份和经济因素的原因,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与家乡的同龄人失去了联系,也很难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城镇就业,却从事脏、累、低收入的工作。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1.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学者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的特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大,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在性别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在婚姻状态方面,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时间明显较短,跨省流动的比例较高,省内流动的比例较低,流出省份和流入省份比较集中,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

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为研究对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特征,进而剖析其犯罪心理成因,并据此提出预防对策。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犯罪预防D9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官方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术语。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0年2月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作为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留不下城市,又不愿回到农村,处于尴尬境地的他们易受外界不良影响,为享受更好的生活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特征1.1认知水平较低生活在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与传统民工相比,受教育时间普遍更长,教育质量更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但绝大数仍然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并且没有一技之长和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尤其这几年“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和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的现实窘境更让众多出身农村的学子早早放弃了高考。

受教育程度本身就不够,对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更加谈不上法制意识的形成,把现实中所存在的“权大于法”的个别现象无限放大,形成“找法不如找人”的错误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上的落后与缺失,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在劣势情境下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反社会意识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局面。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众多农村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燃烧青春的激情。

他们的到来,也催生了不少违法犯罪行为,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在城市工作且年龄介于16周岁至30周岁之间。

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

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农田等不太熟悉。

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但是,因为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也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心理失衡,有些人更是抵制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据统计,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占了60%,大约1亿人。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逐年上升。

以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2008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14件,其中审结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518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4.21%。

2009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56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511件,占32.84%。

又如,北京市顺义法院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1至10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案被告人总数的39%,较去年同期增加60.7%。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高发,给人们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纵观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多为侵财型犯罪。

新生代农民工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聚众斗殴、强奸、敲诈勒索和非法拘禁,其中侵财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

第二,多具有共同犯罪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从众性和团伙性。

第三,犯罪年龄低龄化明显,犯罪时年龄不满25周岁的所占比重最大,有的不到20岁。

第四,暴力倾向凸显。

暴力化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又一重要特点。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年轻人,做事易冲动而走向暴力化。

如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
产的占有欲,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等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第五,涉性案件占相当比例。

强奸、猥亵妇女、强迫卖淫等涉性犯罪案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有相当比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高发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本身主观上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甘贫困不愿吃苦。

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后农民工并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出门打工,更多的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

他们中,大多数人虽然生在农村,但几乎从不干农活,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耐劳。

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等。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很多人只能从事保安、服务员、送快递以及建筑工人等既辛苦薪水又少的工作。

然而,这些从小就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安心过贫苦的日子。

他们对于乡土没有太多的认同感,消费观念和城市人相似,也喜欢追求时尚,一心想融进城市,却因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受到种种的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心理失衡抗拒社会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往往感受到被社会抛弃、无助或精神压抑,成为城市里的“迷乡”人。

大多数表现出性情暴戾、孤独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点,对主流社会表现出抗拒的情绪。

他们不懂得通过正常途径和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当其忍耐达到一定极限仍不能“求安”时,便动用武力进行自我解脱。

人格上的残损会使他们精神上躁动不安,没有合适的释放途径,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们犯罪不完全为了钱,纯粹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瑕疵。

他们在焦躁不安中无法把持自己,步入了犯罪的泥潭。

第三,年龄偏小明辨力差。

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当中,大部分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就背井离乡步入社会,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在没有父母管教的条件下,一旦接触不良人群就极易效仿。

例如,高邮法院在2009年8月27日宣判一起团伙盗窃、收赃、隐瞒犯罪所得案件。

此案涉及13名被告人,都为安徽农村人,在城市打工,年龄从18岁到26岁不等。

学历最高高中,最低小学三年级。

被告人黄某、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摩托车,其中,被告人黄某盗窃数额巨大,达58000余元,被告人张某盗窃数额特别巨大,达63000余元,其行为均已构成盗窃罪,且属共同犯罪。

最终被告人黄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
万元。

被告人张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5万元。

由上述例子可见,年龄偏小,明辨力差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高发的有一诱因。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全社会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防范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刻不容缓。

在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利益,完善各项社保措施
首先,要摒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态度,采取有效措施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减轻他们的自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城里人”的仇视心理。

其次,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与其订立劳动合同,适当提高其收入,按时足额为其交纳“三金”,解决其的后顾之忧,从而消除其因权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再次,要认真做好日常治安管理工作。

各级派出所和基层组织要对辖区内的新生代农民工来源、工作地点、有无犯罪前科等情况登记造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日常联络,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寓惩治、教育、防范于一体,防患于未然。

此外,还应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获得城市户口的限制,努力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促进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异地社区矫正立法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法律意识单薄,要加强对其的法律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普法教育网络。

定期开办法制讲座,随时接受农民法律咨询,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把法制教育同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其次,为了减低缓刑新生代的再犯罪率,应该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进程。

被判缓刑后仍在异地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屡见不鲜。

他们被判处缓刑后很少人会回到户籍地报到,更不可能接受社区矫正了。

由于流动人口日趋频繁,社区矫正立法不完善,异地社区矫也难实现。

因此,要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进程,明确缓刑执行机关职责,将司法进行社会调查作为法定义务,确保准确判处非监禁刑。

严格执行报到、请销假等制度规定,对于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罪犯及时收监,从而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第三,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开展免费心理指导
首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普遍较低的窘境,加大政府就业扶持力度。

比如,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等,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到理想、稳定的工作。

再者,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融入城市,更要在自我认知、生存方式乃至价值观等文化认同上融入城市。

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缓解普遍存在的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以此增强心理抗挫能力。

总而言之,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关爱,可以有效减少这一特殊群体犯罪案件的发生。

改革户籍制度,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主要问题,预防其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使其有更多的热情为城市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