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策研究作者:孙炜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3期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曾是留守儿童,曾是随着父母(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追寻梦想的无根儿童,现已成为在城市务工的庞大群体。

有效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种类型的犯罪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阻碍城市化进程,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但是这种犯罪不是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进行有效的预控,不但能够推进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也能够把这一防控理论和措施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复制应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控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治理控制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4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发展并不协调,新生代农民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谋生的方式千差万别却又无例外地琐碎、卑下,其主观需要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极大。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更强,有着更加强烈的融入城市生活、获得市民身份的意愿。

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形成了城乡二元格局,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中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且,作为城市非主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使其不可能成为城市主流,并且容易遭到歧视,其权利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限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及缺乏用人单位所需劳动技能,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难以获得其所期望的经济报酬及实现其所追求的生活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必要引导的新生代农民工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诱发犯罪的产生。

本文从犯罪防控的角度,提出治理控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从而促进其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280名新生代农民工(数据分析见表1),有280人表示应该与城里人同工同酬、规范企业用工、改革户籍制度、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占100%;有253人表示应该改善教育条件,占90.36%。

论农民工犯罪【开题报告】

论农民工犯罪【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农民工犯罪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相当迅速的。

在这二三十年间,现代化的都市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人口拥挤、就业压力、环境恶化、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

农民工是农村中的精英群体,在城市中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的源泉,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城市中农民工犯罪原因可归结为农民工迫于生计、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致富观念,不良环境影响、受到不法分子教唆、对农民工的歧视等几个方面。

农民工犯罪并不具有比市民强的“先天优势”、侵财性、暴力性特点,其犯罪具有相对明显的高发期、流窜性特点,其团伙犯罪组成成员具有地缘性和亲缘性特点,在人口结构上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素质较低。

源源不断涌入大城市的农民工,其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并有可能成为影响和谐社会进程的一大隐患。

(二)选题意义针对农民工犯罪问题,从社会保障机制到法律规定都有所体现。

但是农民工犯罪率还是节节攀升。

这与农民工数量剧增有关系,每个人都有独自的问题,不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都只是涵盖了一部分,因此需要通过了解农民工犯罪的背景和原因,完善关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度。

城市中农民工犯罪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具体可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倡导诚实、勤劳致富观念、建立“公共劳动”业务、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监督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工信息采集工作、改发布通缉令为硬性规定从而加强区际协作、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法规、引导市民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招聘夫妻工、加强对出租房屋和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发挥民众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关注农民工业余生活、引导农民工自律、对农民工提供司法救助。

减少农民工犯罪,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指 在监狱 服刑 的人 员 , 以上 两条 均满 足者 即为 新 生代 农 民工罪犯 。
体界定 也是见 仁见 智 。
林 彭 等人① 样 调查 了 上海 市年 龄 在 1 — 6 抽 6 2
周 岁 、来 自外 省 市 且户 籍 在农 村 的服刑 劳 教 人 员 , 明确指 出这部分 服刑 人员在 其 研究 中被 称 并

调 I l l l 查 与 研 究
DI AOCHA YU YAN I JU
中 , 型多样 化 , 类 多系初 犯 和年 龄低 龄 化等 ; 小 许 澜 等人⑧ 的调 研报 道称其 主 要特 点为 以侵财 型犯
罪 比较 多 、智 能型犯罪 比重有所 增加 和犯罪 的团
伙化倾 向更 明显 等个性特征 。
体 界 定 、 生代 农 民工 的犯 罪特 点 、 因、 策 等 方 面 阐述 了各 种 代 表 性观 点 。认 为对 新 生代 农 民工 新 原 对
罪犯 的研 究 , 尚有 待 进 一 步深 入 。
关键词 : 新生代农 民工 犯 罪研究 综述
21 0 0年 1月 3 在 指 导 “ 11 3, 三农 ” 作 的第 工 七个 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加大 统筹城 乡发展力度

综上 所述 , 者认 为对 新生 代农 民工 罪犯 的 笔 群体 界定 应基 于对 新生 代农 民工 的群 体 界定 , 并
且须 具有 可操作 性 。所 以 , 生代农 民工 应为 2 新 O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罪 犯 的 群 体 界 定
虽 然 中央一 号文件 使用 了 “ 生代农 民工 ” 新
的提 法 , 是 并 未做 出界定 ; 早 于政 府层 面进 但 而 行 的社 会 研究 对 于 “ 生 代农 民工 ” 新 的群体 界 定 也 并不 统一 。因此 , 于新 生代农 民工罪 犯 的群 对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

今年 3 月至 5 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 10 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采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年龄在 16 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份来自国家各部委发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份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总之,这个群体的浮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2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3 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 亿人,其中, 16 岁-30 岁的占 61.6%1.据此推算, 2022 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 万摆布,如果将 8445 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 1 亿人摆布。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摘要]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我区谋生。

一、农民工的犯罪情况和特征。

自2010年以来,* *法院已审结114起刑事案件,涉及159人,其中已审结52起案件,涉及77人。

通过对上述刑事审判案例的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1、犯罪年龄越来越小,2、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3、就业形势不稳定,4、群体犯罪,5、侵犯财产犯罪,6、突出暴力犯罪,2 、农民工犯罪频发,1、经济贫困是犯罪的主要原因,2、社会地位差距大是犯罪的基本原因,3、文化生活单调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法律意识薄弱和法律控制措施薄弱是犯罪的主要原因;5、缺乏有效的法律权益保护是犯罪的直接原因;6、集团和盲目从众是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我区谋生。

农民工在为我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犯罪也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更大隐患。

如何减少和预防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法院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对农民工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特点、原因,并针对农民工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2010年至今农民工犯罪情况及特征,* *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14起,涉案人员159人,其中审结刑事案件52起,涉案人员77人。

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事结案的45.6%,涉案被告占全部被告的48.4%。

通过对上述刑事审判案例的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1、犯罪年龄越来越小。

目前,从农村出来工作的农民大多是中青年,留在家乡务农的大多是0岁以上的妇女,这也反映在农民工犯罪上。

在今年被定罪的77名农民工中,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56人不满30岁,占总数的72.7%。

2、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在犯罪的农民工中更为普遍,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初中毕业。

今年被判刑的农民工中,有2人是文盲,38人在上小学,35人上初中。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成为城市建设和发
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农民工数量增加的同时,农民工犯罪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对城市社会治理和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和社会治理方法,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内容:
1、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探析: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

2、农民工犯罪案例分析: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社会治理方法的探讨: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教育宣传、社会扶持等方式来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社会治安水平。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展开将有利于深入了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打击农民工犯罪
提供理论指导和应对策略,增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同时也为深入探究城市化进程中
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 生代农 民工 , 实远 不是 一个 “ 民工 ” 其 农 的词
所能 概括 。他 们 的成长环 境 、 长经 历与 他们 的父 成
辈差 异巨大 ,相对 优越 的物 质 条件 、见 多识 广” “ 的 经历 让他们普 遍缺乏 吃苦 耐劳 的 品性 . 而是 思想 反
群体 , 那将 会 使 他们 产 生 失 望 、 望 的悲 观 辽 t 绝 、 y
基 金项 目 : 山东省 教 育 厅 人文 社 科 课题 ( 0 0 阶 段 性 研 究成 果 。 J1 WB 9)
作 者 简 介 : 树 密( 9 5 ) 男 , 姚 1 7 一 , 山东 曹 县 人 , 想政 治 教 育 讲 师 , 学 硕 士 , 师 研 究 方 司: 学 . 盲 思 法 律 未 憩


“ 生 代 农 民 工 ” 现 实 状 况 新 的
绪。 他们游 离 于体制 之外 , 极 力想 融 入城 市 , 却 虽 但
不 被城市 社会所认 同 , 使得 他们 在城 市 处于 非城 非 乡、 进退 失据 的尴 尬状态 。如果农 民 f 长期 没 有
进 入 主 流 阶 层 的 通 道 . 成 为 一 个 相 埘 凝 的 J 而
样 ,第 一代农 民工能及 时拿 到工 钱就 知足 了 , 而
在 新生 代农 民 T眼里 , 获得城 市 的 平等 待 遇 , 比工 钱更 重要 , 了关 心薪水 . 关心 工作 时间 、 除 还 工作 环 境、 培训机 会 、 社会 保 障等 。 们很 多人甚 至 已经 不 他 会 种地 , 们 学 历更 高 , 野更 宽 , 性更 强 ; 们 他 视 个 他 平等 意识 比较强 。 要求 平等 就业 、 等 待遇 、 平 平等 地 参加 各种 社会活 动 尽管 “ 新生代 农 民工” 已习惯 了城市 的生 活 , 早 但城 市却 并没有把 他们 作 为 自己的正式 成 员 问题及对策研 究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代后的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发现他们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子女教育难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促进他们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时需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

此外,也应注重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一、引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代后的农民工,也是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1.工资待遇低。

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低技能劳动,工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2.劳动条件差。

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不断差距拉大。

3.社会保障不完善。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突出,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4.子女教育难题。

由于农民工多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入学难等。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1.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四、结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下,新生代农民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经常都会有新闻发布某地区发生持刀抢劫案;某罪犯在某幼儿园砍人,死多少伤多少;某地区又发生一起强奸案……种种的犯罪,让人不寒而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的上演?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亨特认为,犯罪取决于群体的理解、伦理和价值观点;美国现代犯罪学家约翰逊认为,犯罪是破坏某一群体的基本礼仪的行为,是对文化的蔑视;还有人认为犯罪是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价值的侵犯。

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是一种背叛行为。

Rupert(2006)通过建立迭代模型检验财产犯罪率对若干经济变量的弹性。

模型假设个人的生命周期为15一65岁。

在每个阶段,四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是随即分配的,而一旦就业地位确定,则个人便会在从事合法的职业还是选择犯罪之间做出选择。

而犯罪则可能被判刑,并且监禁期间的机会成本作为总成本纳入成本一收益分析框架中。

文章通过量化各个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判刑的概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显著的影响了财产犯罪率。

张杰飞,李国平和柳思维(2009)在传统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模型和中国现状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作者很好的将城乡收入差距内生化,并在赋予劳动力剩余假设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迁移成本,最后通过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衡下的市场均衡状况,通过农民工期望收益和预期成本比较解释了城乡流动的动因。

并得出与以往研究类似的结论,即限制城市工资、提高农业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李强(2004)利用“剥夺”的概念,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现状,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揭示了农民工犯罪的根源。

他将农民工遭受的剥夺划分为“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两类,前者指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主要研究由于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导致的诸如贫困、安全缺失甚至基本生活得不到满足之类的境遇;而后者则是从主观心里状态出发,认为相对剥夺产生于同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产生的剥夺感,它疏于客观条件水平的影响,更多着重于心理需求
的研究。

在对“绝对剥夺”的研究中,作者从与农民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收容、过长劳动时间和拖欠民工工资入手分析,清晰的展现了当代社会对该类群体的不公正待遇,进而揭示了这种差别性对待背后隐藏的巨大社会危机,即本文将要讨论的农民工犯罪问题。

陈屹立(2008)通过三方面对收入分配不公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首先,他认为,“社会紧张”是收入不公的直接后果,也是导致财产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个以财富最大化为价值体系的社会却无法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获取财富的机会,这种“社会失范”会使得下层人民因为社会紧张和个人紧张而产生焦虑、苦闷和相对剥夺感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是诱发犯罪的元凶;其次,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而信息不畅、司法不公正和贪污腐败等社会垢病阻碍了社会底层人合法表达不满情绪的路径。

当这种矛盾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时,犯罪便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再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意味着“部分高收入阶层财富和收入来源的正当性收到质疑”而这种“合法”的不公正便会大大减轻犯罪人的心理成本,从而提高了犯罪水平。

综上所述,以上的这些研究对于农民工犯罪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让我们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化进度也在加速。

在此过程中,人员在不同地区流动性加大,尤为突出的现象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发展空间。

这一群体的官方称谓是“城市外来务工者”,民间则被称为“农民工”或“民工”。

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历程。

一方面,城乡人员的流动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为农村人口寻求更好的生活空间提供了途径,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发展初期廉价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逐年上升,给城市带来诸多新的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城市公共环境的破坏和公共资源的争夺,相对来说,这是一种隐性的矛盾;二是城市治安的恶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阶层中处于较低的层次,经济收入不稳定,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从而引发一系列治安问题。

对外来农民工的治安管理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社会公共问题,甚至直接导致城市居民的对立情绪,也成为中国现阶段城市管理的难题之一。

本论文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我国农民工这个庞大的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预防犯罪、遏制犯罪的有效途径,从而引导我国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
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1.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及现状描述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描述
3.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的原因剖析
4.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预防犯罪的对策建议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环境下,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措施预防甚至遏制犯罪的发生,引导我国朝着文明、和谐的社会方向发展。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确定论文选题工作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完成开题报告,中文翻译,文献综述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撰写论文并定稿;完成论文以及相关资料的工作。

方法:理论推导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等等。

措施:资料收集主要通过学校图书馆期刊网、图书资料,网络文献等,并结合指导老师的相关指导。

四、参考文献
[1]许祖琦.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犯罪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J].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04).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7:307
[3]后宏伟.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及预防[M].兰州大学,2007(04).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26
[5]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研究[J].201003
[6]何晓红.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J].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
[7]邓君韬.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论[J].人口学,2009(05).
[8]陈兴良.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3期.
[9]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管理,2009(11).
[10]周奎武.农民工生存伦理研究[J].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05).
[11]刘怀谦.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5
[12]黄广明.农民工:不应被忽视的贡献者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1-10(02).
[13]王健.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04).
[14]吴宝善.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15]Halvor Mehlum,Karl Moene,Ragnar Torvik.Crime induced poverty trap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7(2005)325–340.
[16]Rodrigo R.Soares Development,crime and punishment:accounting forthe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rime rat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3(2004)155–184.
[17]Michaelw,Neustrom,William.ECONOMIC DISLOCATION AND PROPERTY CRIME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Vol.23,No.l,pp.29-39,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