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功夫,标新立异境界——试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数词

合集下载

黄庭坚诗法三辨——黄庭坚诗法研究之一

黄庭坚诗法三辨——黄庭坚诗法研究之一

黄庭坚诗法三辨——黄庭坚诗法研究之一
张玉奇
【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的实质是教导后学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点铁成金”的关键在“陶冶万物”;“夺胎换骨”的主旨是在诗意发展的长河中,继往开来,承前启后.阐释“夺胎换骨”的含义,并试图论证“夺胎”乃“脱胎”之讹,“不易”乃“不倚”之误.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张玉奇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黄庭坚的审美理想及其与诗法之关系 [J], 王有景
2.黄庭坚对洪氏兄弟的诗法诲示及诸洪的诗学继承 [J], 邱美琼
3.再论皎然三偷说对黄庭坚诗法的启示 [J], 许清云
4.谈对黄庭坚诗的研究——《黄庭坚研究论文集》序 [J], 傅璇琮
5.黄庭坚诗法传授对高校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 [J], 张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

黄庭坚这首哲理诗,整篇用典出彩,结尾两句令人豁然开朗!黄庭坚,北宋着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

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写诗讲究“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言,经锻炼后为我所用。

“脱胎换骨”则是取法古人诗意灵感,变化脱胎为己用。

黄庭坚有很深的道家修为,在苏东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黄庭坚的这首《杂诗七首·其一》,这首诗,有一股道家仙气再自然发散,能让人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幻梦。

虽然传唱度不高,但读起来,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杂诗七首·其一》宋代:黄庭坚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哲理也是宋诗的一大特点,无数的诗人偏向于哲理,从而使得宋诗与众不同,处处充满了哲理,有着诗人对于人生最为深刻的解读。

尽管后人对于宋诗多有批评,认为失去了诗歌的韵味,没有了唐诗的灵性。

其实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意境,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普通读者,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二,那对于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有帮助。

所以宋诗值得读,也应该要多读。

诗歌的大意是:这一身啊,就像茫茫天地之中,一处驿站边的小房子;房子里边虽然不断有不同的人事进出往复发生,却无一样是房子自己的。

红尘烦嚣,岁月无数,这世间能有几个人像在梦中得鹿一样幸运?不过终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为是罢了。

古人写诗,喜欢应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每一句诗词其中的典故,就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偏颇,读不懂得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典故对于古人来说很熟悉,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对典故不了解,又脱离了全诗的基调,会给理解上带来困惑。

“蘧庐、绿鬓、鹿、鱼”都有相应的典故和出处,体现了黄庭坚的诗风——“无一字无来处”。

“蘧庐”的说法,典出《庄子·集释》:“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此中的“蘧庐”就是古代驿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馆。

黄庭坚

黄庭坚

题目:从黄庭坚的诗歌用典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摘要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上的精粹,是浩瀚书海中的一颗明珠。

因此,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用典故,而宋代黄庭坚尤甚。

但宋代以来,对黄诗持有异议的评论家也不在少数,主要批评他好使事用典、造语奇等。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有用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例子,也有用得生硬晦涩的例子。

因此,鄙人作此小论,让读者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黄庭坚其人其作,修正一个通行的观点所造成的一个失实的黄庭坚形象,正确的接受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点铁成金引言化用典故和直接运用典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

典故用得好用得妙,则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若生搬硬套,为用典而用典,则“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有“掉书袋”之嫌,不但不能使作品富于文采,反而会失掉其本真。

在黄庭坚的用典颇受争议的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一)黄庭坚的诗坛地位在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峰阶段。

近人陈衍甚至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1苏轼是当时最大的诗人,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恣意挥洒,不注意旧式常规,毫无章迹可循,因此别的诗人难以仿效。

而且元祐后期开始,党争激烈导致文字狱,苏轼的那种敢于怒骂的风格常常招来祸端,致使别的诗人敬而远之,明哲保身。

文字狱惊悸之馀,黄庭坚创作较少,内容则以书写个人的人生感慨为主,很少涉及时政。

黄庭坚始终被看成旧党,政治上追随苏轼,但不积极参加新旧党之间的争斗,而是把心血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于是,作诗及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苏门诗人黄庭坚就成为了青年诗人的学习典范。

苏门诗人中,黄庭坚的情况与上述诸人不同。

他虽说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论者归之于苏轼门下的词人,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及程垓等,而以秦士(观)黄九(庭坚)为最著。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诗人黄庭坚非常的崇拜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

其中诗人黄庭坚的这首诗《寄黄几复》,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他的诗歌创作未能像他的书法那样得到学界较公允的评价。

自南宋严羽著《沧浪诗话》对宋诗大加贬抑之后,长期以来,黄庭坚的诗歌一直被斥为形式主义而遭冷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有所扭转。

但是,学界或针对黄庭坚“夺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主张争论不休;或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等褒贬不一;或就其创作得失加以评价,发表了不少论文,到目前为止却未见到一部专著问世。

本书首次将黄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观、感受、构思、传达、风格、趣味、文化七个环节,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研讨。

它运用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某些现代批评方法,立足具体作品,特别是对黄诗艺术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坚持“知人论世”的科学态度,对黄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宋诗的美学特征,确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对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评价“江西诗派”特别是黄庭坚诗歌创作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至于黄庭坚的高尚人格、所示范诗法的可操作性等,无疑地,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都不无借鉴意义。

黄庭坚作诗的主张与看法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从黄庭坚论书诗中分析其法古与创新的手法

从黄庭坚论书诗中分析其法古与创新的手法
摘 要 : 黄庭坚是北宋的诗书大家,其论书诗反映了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看法,集 诗学思想和书学思想于一身,这在宋代大家中别具一格。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对黄庭坚论书诗中法古与 创新的艺术手法作更深入地阐释以突出黄庭坚书学思想的别具一格。文章主要从黄庭坚的概况、黄庭坚 论书诗分析以及黄庭坚论书诗中的书学思想特征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黄庭坚论书诗中 的韵味,总结并创新当前关于黄庭坚论书诗法古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绝大多数。无论是题画诗、论书诗、论茶诗 为一场大雨,黄庭坚患雨疾却没有及时医治
都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诗学思想。同时,作 而去世,一代诗书大家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为一名书法家,他又善于将不同的艺术相互 从这一系列的经历中,我பைடு நூலகம்可以看到其波澜
渗透进自己的创作。由此,对于黄庭坚论书 起伏的一生。
诗的研究,其意义在于 :能够使我们更好的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Huang Tingjian was a master of poetry and calligraph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is poems on calligraphy reflect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on calligraphy .when he was writing poems, which was unique among the masters of the song dynasty.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and innovative artistic techniques in Huang Tingjian's poems to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of his thoughts on calligraph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uang Tingjian, the analysis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thoughts in his calligraphy poems, in order to make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and summarize and innovat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legalism and innovation of Huang Tingjian's calligraphy poems.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探析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探析

㊀㊀收稿日期:2021G03G01㊀㊀作者简介:白莉(1980 ),女,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胡旭(1999 ),男,安徽亳州人,语文教育专业2018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贾乐(1997 ),男,安徽亳州人,语文教育专业2018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赵斌(1998 ),男,安徽合肥人,语文教育专业2018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胡秀悦(2000 ),女,安徽亳州人,生命科学专业2018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第20卷㊀第3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20N o .32021年6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J u n .2021文学与文化研究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探析白㊀莉1,胡㊀旭1,贾㊀乐1,赵㊀斌1,胡秀悦2(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安徽阜阳㊀236015;2.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淮北㊀235000)摘要:黄庭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寻求变格与创新,求新求奇,追求在唐诗之外的创作艺术,迭出新意,力求抒发己之见解,表现自我品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庭坚在诗歌的创新过程中,与古今诗人不同,在创作中更注重表现真实内心情感,展示自我人格,诗歌体裁倾向琐细化㊁追求诗歌意象的 陌生化 ㊁章法回旋曲折等,最终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关键词:黄庭坚;诗歌;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I 206.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21)03G0073G04㊀㊀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其诗歌创作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最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征.第一,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体现在其对诗歌意象的创设中,善于运用生新奇涩的意象,并将个人主观情感巧妙地融于诗歌意象中,使其诗在宋诗中颇具艺术特色,而与唐诗为参照则更具有深层艺术性;第二,在诗歌题材处理过程中,习惯使用表现自我㊁阐发义理㊁抒写个人生活经历和闲情逸趣等题材,使诗中充满浓烈的人文色彩,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密集的人文意象,文人意趣大大增加;第三,在诗歌风格展现中,始终坚持求新求变的精神,推崇杜甫,重视语法,讲究技巧,诗中善用窄韵巧押并使用险韵,创制拗体和拗律,使其形成一种生新廉悍㊁峭拔兀拗的诗风,鲜明的艺术风格自成一体;第四,在诗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上,崇尚自然与追求自由,以平淡之美为终极目标,诗意连贯,意脉清晰,体现出质朴自然的倾向,最终实现一种 平淡而山高水深 的诗歌境界.黄诗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领悟宋诗艺术特征.一㊁黄庭坚诗歌题材倾向与处理在整个宋代大环境的背景下,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选取题材时,总是喜欢选择另辟蹊径,一反唐人风格,树立起新一代诗歌风貌.尤其是在选择题材时向日常生活倾斜,黄庭坚的题材选择更是贴近日常生活,但他坚持自我诗歌审美态度,凭借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其创作风格迥异于同时期也经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其他诗人.他坚持诗歌中表现自我㊁抒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文人的闲情雅趣,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识,使诗中流露出浓烈的文人气息和清新的书卷气,在诗歌中创设出大量的人文意象.(一)诗歌题材琐细化的倾向在琐细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多关注周围事物,继而对那些琐细事物产生兴趣,进而引发主观情感,诗人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琐细的事物成为诗人笔下的描写对象,诗歌创作题材更是向日常生活倾斜.宋代诗人黄庭坚诗歌题材偏重于书斋生活,选题多以亭台楼阁㊁书画作品㊁笔㊁墨㊁纸㊁砚㊁竹㊁茶为内容,着重体现他身上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黄庭坚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写了不少题画诗,在«题画睡鸭»一诗中,睡鸭本是画中的客观物象,可是黄诗并没有仅在画里或者自然界中去观赏它,而是运用娴熟的艺术构思,裁剪㊁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的人生哲学和高雅志趣,使睡鸭的意象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体验.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茶作为生活用品是可有可无的,可在文人墨客的生活世界里,茶是文人拥有雅致生活的象征,是一种37不可或缺的内容.黄庭坚对茶更是情有独钟,自然而然,咏茶之诗也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双井茶送子瞻»云: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茶既是生活中的事物,更是文人精神世界里高雅内容的代表,从而被众多文人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直在文人骚客中广为流传.黄诗以日常文化生活为诗歌创作题材,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向我们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情感变化,诗中充满了高雅的生活趣味,使诗歌创作别开生面.(二)诗歌题材现实淡化的处理黄庭坚在元丰时期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常写诗反映人间疾苦㊁抨击时弊,突出诗歌的社会意义.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徭»«四月戊申赋盐万岁山中仰怀外舅谢师厚»等诗篇,作者当时是位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但此后看不到这样的诗歌作品.由此观之,黄庭坚在进行诗歌创作过程中,在题材处理上呈现出一种淡化社会现实的趋向,同时,转向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黄庭坚在元丰八年与苏轼成为密友,此后两人有许多唱和之作.苏轼往往能超脱出因恭维应酬去作诗的局限,在诗中表现社会意义,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情感.黄庭坚则在沿袭原诗的韵律和用韵的次序来进行诗歌创作,并以故为新,极其讲究法度,使诗歌创作受到束缚,缺少社会意义和真情实感,但往往能在诗中反映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黄庭坚的«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就属于这类作品,全诗对现实生活中的雪景及个人情感不曾描写,仅是诗人间的歌颂应酬,缺乏真情实感,是儒馆文人间的笔墨游戏,用来排忧解闷以自娱.试看«过洞庭青草湖»这首诗,虽然诗歌选取写实的题材,但诗人描写的内容却是表现此刻内心情感世界: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诗人对所见美景没有太多感慨,更没有去关注眼前事物,而是从内心深处出发,抒写个人内心的感受,这是对现实社会与情感的淡化.此类诗歌足以让读者再三品味,去感受诗歌奇特的艺术内涵.二㊁黄庭坚诗歌意象的 陌生化黄庭坚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秉承着求新求奇的创作理念,树立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意象表现上更是另辟蹊径,创设出许多生新的诗歌意象.所谓 意象 ,就是创作主体通过主观情感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主观艺术形象,意象具有主观性.(一)善用虫㊁鱼㊁鸟㊁兽作意象黄庭坚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善于使用虫㊁鱼㊁鸟㊁兽作为意象,使诗中的意象倾向 陌生化 ,给人以新奇生涩的感受.诗歌中存在这些 陌生化 的意象,向诗歌注入了诗人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创新,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诗在宋诗中颇具特色,与唐诗相比,则其艺术特色尤为明显.尤其是在一首诗中,通过许许多多不同意象地排列组合,在给读者带来新奇感的同时,表达出相同情思,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诗人主观情感.正是由于这些诗歌意象的创设,呈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气质㊁艺术魅力.黄庭坚创作结构颇为奇特的七言古诗«演雅»最具典型,全诗向读者呈现出四十三种鸟虫的情态,使诗歌意象密集,表达情感更加突出,艺术效果尤为显著.诗中在描写虫㊁鸟时,都创设出生新的意象,如: 燕无居合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 ,诗中的虫鸟承载着诗人自我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我情感融汇于客观物象上,贯通在其动作里.诗人通过运用拟人修辞,巧妙的艺术构思,在诗中向读者展现出形象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感.全诗通过描写虫鸟的习性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忤逆小人,表达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崇尚自然与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在«次元明韵寄子由»诗里,黄庭坚通过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发挥主观情意对 鹡鸰 意象进行创造性运用,创造出意蕴丰富的意象.在诗歌尾联写到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顶 ,其诗中的鹡鸰意象经过主观情意再创造,向我们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当时诗人的时代风云,不难发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渴望亲情友情,流露出他对现实与理想矛盾的自我反思.(二)常用花藤山水作意象黄庭坚笔下常写以花藤山水为意象的诗歌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丰富了意象表现内涵,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生活志趣.诗歌创作中,黄庭坚统一创作风格,写作不同的诗歌主题,新意叠出㊁妙语连珠,寄托着诗人深切的内心情感. 诗以言志 ,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通过自己主观情感经验创设出诗歌的意象,可以更巧妙地抒发情思.同时,达到寓意于象㊁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诗歌艺术效果,让诗歌表达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留给读者浓郁绵长的意味.诗人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起到47白㊀莉1,胡㊀旭1,贾㊀乐1,赵㊀斌1,胡秀悦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探析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黄庭坚在游览落星寺时有感而发,作了一首七言律诗«题落星寺(其三)»,末尾两句写到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诗人凭借娴熟技巧,通过枯藤在文学中的审美价值,营造出生新文雅的意象,抒发真正的文人风雅,传达出作者对远离世俗生活的内心深处的向往和仰慕之情.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寄托着主观情感,可以使抽象的情思变得更加鲜明㊁具体可感㊁生动形象,诗人将主观情感传达给读者,顿使诗意趣味非凡.黄庭坚善于在诗歌创作中求新求奇,选择的意象也都是生僻㊁幽怪㊁新奇的,更好地展现其内在审美规律的独一无二性,这使得山谷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三㊁章法上的回旋曲折所谓 章法 ,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在诗歌创作中有章法可寻,才能更好处理诗歌间的结构㊁层次和布局,使整篇文脉清晰㊁条理分明,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自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1]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文论创作,同时,也符合诗歌的创作理论和美学要求.自此以后,安排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章法便被历代诗人所重视.黄庭坚在前人章法理论的基础上,将散文的章法融入诗歌创作中,使诗的谋篇布局讲究章法.试以黄庭坚诗«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为例: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诗的首联二句先写好友才华横溢,紧接着笔锋一转,以故为新,表达出对好友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颔联传达出对好友不慕荣利的品格高度赞扬;颈联中,作者感情再次发生转折,表达在旷达豪放中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慨;尾联则再次替友人发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全诗章法严密,回环曲折,构造奇特,抑扬顿挫,文脉清晰.清朝著名学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中给予高度品评:起叙事往复顿挫.后半虽衍,而有远趣.[2]黄庭坚讲究创作技巧,常对章法进行深入研究,在诗歌理论上更是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 和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其诗歌创作艺术符合诗歌理论来源,并在诗歌章法上有着上很大突破与创新.黄庭坚认为 文章最忌随人后 ,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求新求变精神,往往通过晦涩的创作方法,在章法上讲究 起㊁承㊁转㊁合 ,绝不平铺到底,而是强调多层次的回旋曲折变化,给人一种瘦硬奇崛的独特风格,表现出他深沉复杂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表现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当时就被人成为 黄庭坚体 或 山谷体 .黄庭坚说: 每作一篇辄须立一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焉,乃成章耳. [3]如:黄庭坚«王道充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便是回旋曲折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首先对水仙的本身进行描写,转而由水仙动人的姿态联想至洛神,接着又引来山矾㊁梅花并联想到自己.首联描写水仙妙曼姿态,用语流丽;颔联抒写自我愁情,语句峭拔;颈联平铺直叙,写水仙花品格高洁,由花及我,思索自己生平,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尾联第一句写诗人苦恼命运坎坷,不能自拔,第二句笔风突兀一转,豁然开朗,将愁情通通抛却.诗歌的章法回旋曲折,情感转变也是此消彼长,但诗歌意境是统一的,具有散文的形散神聚特点,达到了曲折致意的要求,更自然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黄庭坚在将散文章法融入诗歌的同时,更注重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使诗歌文脉清晰,艺术感染力更强,在诗歌章法上有着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仅此一点,黄庭坚在推动宋诗歌的发展上,功不可灭.四㊁生新廉悍与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生新廉悍 向来被认为是 山谷体 的诗歌艺术风格. 生新 即在唐诗之外追求诗歌艺术创新, 廉悍 即诗歌刚健挺拔,矫健奇崛.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坚持求新求变的精神,作诗常在用字㊁句法㊁修辞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黄庭坚主张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 ,在诗歌理论上更是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 和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讲求句法,以故为新,求雅脱俗,化腐朽为神奇,其诗歌创作风格符合诗歌理论来源,方东树就说他 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处见 [2]214,其在诗歌表现上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一)声律奇峭黄庭坚在句中打破音节的常规,发展了创制了拗句㊁拗律体制,带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形成一种奇峭艰涩㊁瘦硬生新的诗风.方东树说 入思深,造句奇崛,笔势健,足以药熟滑,山谷之长也. [2]34如诗句: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戏呈孔毅父»).用三一三句式,声律清新奇峭,给人一种特殊的音律美.黄庭坚创制拗句㊁拗律,在诗歌5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3期㊀中用特殊的音韵表现独特的情感,尤以律诗最具代表性.在律诗中多用拗句,不按照诗歌规定的时候平仄进行组句创作,以避免因平仄音律的和谐而流于圆熟的声调.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 [4]这种打破平仄音律,在 不和谐 中更觉其美,如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诗集注»丙集卷八)㊁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题落星寺其三»,«黄庭坚诗文鉴赏词典»)等,拗句崛健奇峭,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二)修辞造句的出奇制胜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修辞,工于炼字,往往给人一种出奇制胜,意料之外的诗歌艺术风格.如: 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容州祖元大师此君轩»,«黄庭坚诗集注»内卷一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的比喻表现出竹子的高风亮节.又如: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听宋儒摘阮歌»,«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通过虫禽的声音比喻阮乐,生动形象地再现乐声的辽远清幽,让音乐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得以有效地保留下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诗歌的意味隽永.黄庭坚善于运用拟人修辞,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如:«次韵赏梅»通过把梅花比拟成高洁的女子,孤芳自赏来说明自己遗世独立,恬静淡泊的美好品格.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修辞造句,营造生新意境,更鲜明地表达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态度.(三)从奇崛到自然的诗风转变上黄庭坚在人生态度方面,几经宦海沉浮,面对人事起落坦然接受.如:«寄黄几复»一诗,在写对好友黄几复思念之情的同时,抒发诗人情感,表现自我人格.诗歌给人一种苍劲古朴的美感,全无生硬晦涩的弊端,是诗人诗风转变过程的显著表现.在诗歌创作艺术渊源方面,黄庭坚受陶渊明诗影响,并取法于陶诗的平静淡泊,以平淡之美为终极目标,在整体诗歌创作中体现返璞归真的倾向,最后到达 平淡而山高水深 [5]的诗歌艺术境界,是古典美学最高理想的体现.苏东坡对黄庭坚的诗赞不绝口, 瑰伟之文,妙当绝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并有意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在北宋诗坛的位置,称其诗 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清人陈三立认为黄诗到了最高境界,即诗歌创作自然天成,看不到人为加以修饰处,在奇崛中见平淡,寓大巧于拙朴.所以,他特别推崇黄庭坚诗的境界并写诗称赞,如: 驼坐虫语窗,私我涪翁诗.巉刻造化手,初不用意为. [6]就是对黄庭坚诗如天然造化㊁无意而工的赞扬,如: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7]作者在被世俗羁绊却无知己相伴,于是生发出:只有在人生闲适时,才能在自然中体悟到人生追求的感慨.通篇 一气盘旋而下,而中间抑扬顿挫又极浏亮. 诗歌到达自然天成的化境.又如:«跋子瞻和陶诗»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写出其生活的恬淡,品格的高洁,此诗平淡质朴㊁自然天成,到达炉火纯青的诗歌艺术境界.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彰显了他在诗歌艺术上对创新出奇的追求,在诗歌表现上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黄庭坚一生在作诗中陶冶性情,虽饱经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但他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人格高尚狷洁,与世无争.在诗歌中传达出他高洁品格,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风绩万年.参考文献:[1]㊀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380.[2]㊀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㊀陈永正.黄庭坚诗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164.[4]㊀钱钟书.谈艺录补订[M].上海:中华书局,1999:11.[5]㊀张承凤.黄庭坚诗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75.[6]㊀陈三立.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其三)[E B/O L].[2019G03G31].h t t p s://m i p.p i n s h i w e n.c o m/c i d i a n/g u s h i/201903316828.h t m l.[7]㊀黄庭坚.登快阁[E B/O L].[2021G02].h t t p s://w w w.s h i c i m i n g j u.c o m/c h a x u n/l i s t/32235.h t m l.责任编辑:兰㊀花67白㊀莉1,胡㊀旭1,贾㊀乐1,赵㊀斌1,胡秀悦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2点铁成金功夫,标新立异境界——试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数词江建高(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作为江西诗派的“首宗”,黄庭坚主张“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以求“点铁成金”、标新立异。

山谷诗歌数词的用典,具体体现这一诗学理论。

该文主要在其近三百首七律中引出近50例含数词的诗句进行研究,发现大多字字有来历,资书以为诗。

它们主要由经史、诗文乃至传奇故事融化而成,也有只用浅显典故或直写客观事物本身的数量性,都大体达到了生新自然的境界,但不乏用典过僻而出现的生涩现象。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数词;典故;生新;自然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1-0036-03无论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都有一定的量,都可以而且需要数词将它们“包容”。

经史掌故有不少被“量化”。

如“两蜗角”、“三折肱”、“四立壁”等。

黄庭坚诗歌喜欢融化带数量性的经史典故与前人诗句。

研究山谷诗歌数词的用典,是一件有兴味的事情。

作为江西诗派的“首宗”,黄在《答冯驹父书》中系统阐述过诗学纲领:“老杜作诗,退之为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笔者在黄庭坚近三百首七律中引出近50例(个别引例为五言体或七绝)含数词的诗句,从中可知其数词多对仗而出,既体现其字字有来历、“点铁成金”的诗学主张,又呈现标新立异的境界。

这些诗句中数词,主要由经史或诗文乃至于传奇故事融化而成,也有含浅显掌故或直写客观事物本身的数量性,都大体达到了诗人追求的生新自然的境界,但用典过僻难免有生涩之感。

一化用经史掌故“浓缩的便是精华。

”黄庭坚爱“陶冶”与浓缩经史掌故,尤其是含有数量关系的典故,“灵丹一粒”,“以故为新”,追求诗歌之生新、奇警、自然。

刘乃昌称山谷诗“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用语除博采收稿日期:2011-05-20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湘教通[2006]183号)。

作者简介:江建高(1963-),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诗学研究。

经史诗赋外,还多取材于禅家、道家和小说”;“有时把含义丰富的典故,凝缩成简短的词语,直接嵌入诗中,如‘百年才一炊’(《留王郎》),‘四壁不治第’(《次韵秦觏过陈无已》)”。

[1]16-17这些浓缩与点化首先是化用经史。

“田郎杞菊荒三径,文字时追二叟游”(《入穷巷谒李材叟翘叟戏赠兼简田子平》)。

“三径”,语出李善注《文选》引《三辅决录》。

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因病辞官隐居乡里。

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秦时东陵千户食,何如青门五色瓜。

”(《薄薄酒》)“青门种瓜”指隐逸不仕。

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秦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

瓜甜,故世称东陵瓜。

”李白《古风》九:“青门种瓜人,旧时东陵侯。

”“荒三径”、“五色瓜”,语言简洁、形象而蕴藉。

下边各例亦有此种效果。

“家徒四壁书侵坐,马瘦三山叶拥门。

”(《次韵宋懋宗僦居甘泉坊雪后书怀》)“家徒四壁”(此语黄多用),见《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后句《六一诗话》引古诗曰:“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

”又《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能贫安四壁,无愠可三已。

”“三已”指不以一再罢官为怀,唐张说《赠赵侍御》“长沙鵩鸟赋,任道可知浅。

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

又有《次韵吉老寄君庸》“何郎生事四立壁,心地高明百不忧”,再次用《史记》典故。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九方皋”,山野鄙人,抱朴守拙,不务名于世,知者稀矣。

《列子・说符》称其善相马,伯乐尝喟然叹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36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千里马”、“九方皋”,虽引典稍僻,而对仗工稳,正显出山谷资书成诗、“夺胎换骨”特色。

“拔剑一卮戏下酒,剖符千户舞阳城”(《题樊侯庙》);“开门择友尽三益,清座不言行四时”(《用几复韵题旧伯氏思堂》);“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初望淮山》)。

上三例其一,“拔剑一卮”囊括《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樊哙救沛公事。

为救沛公樊哙带剑拥盾入项羽军门,项王问清来历后,“赐之彘户”。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户上,拔剑切而啗之。

“剖符千户”,剖符为古代帝王授与诸侯与功臣的凭证,竹符剖分为二,帝王与诸侯各执其一。

《史记・高祖纪》称“论功乃与诸列侯剖符行封”。

樊哙当年曾封舞阳(在河南)县侯。

其二,“三益”指友直、友谅、友多。

《后汉书・冯衍传》中冯衍上疏:“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

”南朝卢谌《答魏子中弟诗》:“寄身荫四岳,托好凭三益。

”其三,“三釜”,古代低级官员的俸禄数量,一釜为六斗四升。

《庄子・寓言》中曾子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

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三处都融化带数量关系的史事或掌故,“做工”虽巧,但“剖符千户”、“三益”、“三釜”,无疑是冷僻之典,难免带生涩之感。

二小说典与经史典一同化入黄诗有的既用经史典又用传奇典,如“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功名黍一炊。

”(《王稚川既到都下有所盼未归……》)前句化用列子问道事,《列子・黄帝》中列子问关尹子“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的道理,关尹子说“鱼语汝”,那“是纯气之所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

后句“黍一炊”出于唐人沈既济传奇《枕中记》。

书生卢生在邯郸旅店遇道士吕翁,卢自叹穷困,道士便授与一青瓷枕头,言枕着会称心如意。

卢生枕而入梦,梦中享尽世上一切荣华富贵。

醒来方知是梦,店家黄粱尚未煮熟。

又如“千里追奔两蜗角,百年得意大槐宫。

”(《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两蜗角”喻极微小的利益。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争地而战,伏尸百万,逐北旬五日而后反。

”“大槐宫”,化用唐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传中游侠淳于棼游“槐安国”,淳氏梦中做了驸马又任南柯太守,后位居台辅,而公主死后遭谗遣还。

一梦醒来发现所游乃屋旁古槐树下一蚁穴。

诗喻人不必汲汲于蝇头小利,人生百年犹如南柯一梦。

再如“百年炊未熟,一蛭蚁追奔”(《次韵子瞻赠王定国》),更将“黄粱梦”与“南柯梦”合并入诗。

此类用典还有“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杯酒”(《喜太守毕朝散致政》);“万里尽还杯中里,百年俱在大槐中”(《题太和南塔寺壁》)等。

又如“愚智相悬三十里,荣枯同有百余年”(《寄怀公寿》)。

“三十里”,《世说新语》载:魏武与杨修尝过曹娥碑下。

见碑背面题有“黄丝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曹操问杨“解否”。

杨修点头。

曹“令修别记所知”,且自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修说此乃“绝妙好辞”的隐文。

曹“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此典又用于《送张材翁赴秦佥》诗:“短长不登四万日,愚智相去三十里。

”三融入佛学典故或含数词的诗句“十二因缘无妙果,三千世界起秋毫。

”(《戏题葆真阁》)诗言因果说之虚幻与聚沙成塔之哲理。

两句数词都出自佛典。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支,语见佛籍《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尼陀那》。

佛教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解受、爱、取、有、生、老、死,为十二因缘。

“三千世界”语出佛典《智度论》七《释氏要览・界趣》。

三千世界即“三千大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是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之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之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之为大千世界。

以佛语为诗还有“擘天华岳三峰手,参得浮山九带禅”(《赠清隐寺正禅师》)等。

山谷化用前人含数词的诗句更是普遍。

顾随说:“凡山谷诗出色处,皆用人之诗,整旧为新。

”(《宋诗略说》)如“与君千里共明月,思子一日如三秋”(《寄怀蓝六在延平》);“太丘胸量阔,一苇莫航之。

万事不挂眼,犹有四愁诗”(《陈荣绪惠示之字韵诗推奖过实……》),分别隐含《诗经・采葛》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河广》句“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及张衡《四愁诗》诗题。

又如《渔父二首》:“蒹葭浩荡双蓬鬓,风雨飘零一钓蓑。

”融入《诗经》“蒹葭”与柳宗元《江雪》意象。

“归去汴桥三鼓月,相思梁苑一枝梅”(《次韵清虚》),化用梁朝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意。

“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观叔祖少卿弈棋》),化用李白《庐山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作名山游”与《独坐敬亭山》“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烂肠五斗对狱吏,白发千丈濯沧浪”(《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后句化用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与《孟子・离娄》中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

“霸王三分割天下,宗臣十倍胜曹丕”(《夜观蜀志》),“十倍曹丕”语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昭列帝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危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两句整体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天下,万古云霄一羽毛。

”黄庭坚语必称杜甫,融入杜诗尤多,如融其词语、意象,仿其句式、结构。

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曰“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黄曰“清淡落笔一万家,白37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杜甫曰“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得弟消息》);黄曰“一囊粟麦七十钱,五人兄弟二十口”(《还家呈伯氏》)。

杜甫《咏怀古迹》之一曰“三峡楼台掩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黄曰“五溪三峡漫经春,百年千愁逢故人”(《和张仲谋送别诗二首》)。

山谷诗“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和答案元明黔南赠别》),“三声清泪”或语出《水经注・巫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见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二月槎”句的痕迹。

罗根泽《中国文学史》称山谷“在古人中尤要规摹陶杜,在二人中尤要规摹杜甫,杜甫诗中尤要规摹到夔州以后诗作。

”金启华罗列山谷一百句模仿杜甫的诗句,有一字不变者,有变一二字或三四字者,有化七言为五言者,有用其意不用其语者,有稍易其意者……山谷这些诗句,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即阑入杜集中也难分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