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夸父逐日翻译、解析

夸父逐日翻译、解析

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注释逐走:竞跑,赛跑。

逐:竞争。

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未至:没有赶到。

渴:感到口渴。

弃:遗弃。

为:成为。

逐日:追逐太阳。

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大泽:大湖。

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词语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主题思想《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夸父是一个巨人型的神祗,而这一类巨人型神祗在中国古文化里是不多见的。

这似乎可说明先民已认识到追赶、超越时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于是才赋予与日相逐的夸父以巨大的力量。

至于夸父逐日的具体原因,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以窥视到夸父逐日的本质原因。

在中国古文化里,后土乃幽冥之都,亡灵之在所。

这样,便产生了“夸父的所在地都是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幽冥地狱,夸父是幽冥巨人”的合理推论。

夸父较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压迫,而其对死亡的恐惧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也自然要比常人强烈得多。

而“超越死亡的唯一建释便甚与太阳相随同行,脱离有限的死海,加入无限的宇审环。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而”字解析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而”字解析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而”字解析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而”字解析出处:作者:薛文娟古代汉语 2007年06月10日关键词:“而”字连词用法结构中图分类信息:转载情况: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而”字的应用性及强,用法很多。

尤其是在新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有所增加,古文学习的要求比以前的要求有所加深。

然而,对于对文言知识掌握有限的中学生来讲,理解和把握起来十分困难。

“而”字主要词性是用作连词,此外还可以作语气词和代词。

(文章是针对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的“而”字写的,故应从这个角度指出其个性特点。

文中的叙述看不出这一点,是“而”字一般用法的解释,《摘要》的情况也是一样)文章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伴随着新课改的风行,中学语文教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版本一变再变。

语文新课改的一大原则就是要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而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在语文教材中诗文篇目逐步增多,文言文比例增大。

对于文言文比较薄弱的中学生来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薄弱环节,文言虚词的学习也让学生叫苦连天。

文言教学的薄弱是中学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迫切需要有具体可行的方法来解决。

在古代汉语中,“而”字使用频率相当高,用法十分灵活。

“而”字的使用是一重要的语法手段。

它主要用作连词,其次用作代词,语气词,特殊情况下用作副词。

它既能帮助作者精确地表达语义逻辑关系,又能帮助作者传神地表达情意。

根据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5年版本来看,共选入诗文52 篇,“而”字出现了310次。

在这52篇诗文中,有23 篇没出现“而”字,而这些篇目绝大多数都是诗词,有29 篇出现了“而”字。

在这些诗文中,“而”字出现最少的是1次,有:《蜀道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诗经·卫风·氓》,《涉江采芙蓉》,《陈情表》;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荆轲刺秦王》,共43次。

“而”字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这308次中,其连词词性占绝对优势,具体用法也十分复杂。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导读:“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广东省连州市连州中学吴常华文言虚词“而”是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它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作代词,通“尔”,二是用作连词。

在荀子的名篇《劝学》中一共出现了16个“而”字,都用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四种:表示承接关系。

如:登高而招。

第五种: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六种:表示假设关系。

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其中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比较容易辨析,但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修饰关系却容易混淆,需要认真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列关系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如“蟹六跪而二螯”的“六跪”和“二螯”是同时并举的,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连词后的语言单位须以连词前的语言单位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它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涉及到“学习”和“反省”两种行为,指君子不仅“学习”,而且“反省”,“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句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而”用作承接关系时多用来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句子,表示行为相连、两事相连、两事相关或时间先后相承等顺承关系。

如“登高而招”是指“登上高处后招手”,“登高”和“招手”这两种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因此,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

“而”用作修饰关系时往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多数情况下它的后面是表示行为的动词,前面是表示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的词语或短语,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那就较好判断。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第一篇:文言文中“而”的用法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促织》第二篇: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解,“至于园可无憾矣” 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到”,“于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句子理解为:(游人)到了于园(观赏这样的假山奇景)就不会感到不满意了。

应当说,这种理解较为合理,于词的用法、节奏的停顿、句子的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

《夸父逐日》知识点归纳一、原文与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三、重点字词解释(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欲: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北:向北,“去北方”;泽:大湖)(8)未至(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关系)(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代词,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七、开放性试题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答: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夸父敢于逐日,你如何看待他?)答:①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英勇的气概。

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积极意义。

②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三)(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三)(含答案)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三一、阅读《掩耳盗铃》,完成习题。

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2分)欲.负而走: 。

钟铿然..有音: 。

2.翻译句子。

(3分)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

3.下列“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遽掩其耳。

B.又誉其矛日。

其人弗能应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

(2分)5.我还能写出两则学过的寓言故事: 。

(2分)二、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习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三、阅读《荷》,完成习题。

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日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1.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植物,它是。

(5分)2.“或”字有多个解释:①或者,或许;②有时;③有的……文中“或红或白”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或”含义相同。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一、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解析在汉字中,字形、写法和讲究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意义。

其中,"而"字是一个常用的汉字之一,它不仅有多种用法,还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含义。

本文将对"而"字的用法及含义进行解析,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应用。

1. "而"字作为连词首先,作为连词,“而”字通常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例如,在句子中引出并列的两个内容,可以使用"而"来连接,表示这两个内容是相互独立且同等重要的。

比如:"他喜欢音乐,而我喜欢绘画。

"此外,在表达递进关系时,“而”也常被使用。

它能够将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并强调后者所陈述的内容是前者基础上更进一步或更深层次的发展。

例如:"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2. "而"字作为副词除了作为连词之外,“而”字还可以单独充当一个副词来使用。

以此时此地,就由往东北方向走到了远处,为例:"他望而却步,不敢往前走。

" "他困难重重,而始终坚持下来。

" 在这两句中,"而"字起到衔接的作用,使得句意更加连贯,并突出了副词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或行动。

三、中而字的含义分析此外,"而"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和哲理内涵。

在孟子《告子上篇·开户》一文中提到:"乡人不以尧舜之道约我,灌夫子之泽漆我也。

"这里的“漆”在语境上解释为涂抹。

因此可以认为,“而”字在这里表示两种事物(尧舜之道和灌夫子之泽)同时存在但并不冲突、相互渗透,进一步体现了各种力量和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结与作用。

四、使用中注意避免误用和歧义虽然"而"字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在实际书写和讲述时仍需避免误用和歧义。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的意思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的意思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的意思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滋养自己的修行,就会像渴死在路上一样,最终放弃自己的修行,导致本来可以成就道的可能性化为乌有。

这句话可以从道德修养、人生追求、精神境界等多个角度来解读。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人要及时滋养自己的修行,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否则就会失去成就道德的机会。

从人生追求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否则可能会错失成功的机会。

从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者要坚持修炼,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否则就会失去成就精神境界的机会。

总之,这句话是告诫人们在追求道、修行修德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否则可能会错失成就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摘要】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用法上相较实词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许多,准确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但是文言虚词并不太容易被学生掌握,主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灵活度太高,文章通过对使用频率极高的“而”字用法的思考,对如何界定和掌握虚词的含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虚词;界定虚词含义
Abstract:Function wo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alarticles, it is more flexible than notional in usage, frequency of us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words, function words accurately grasp the classical Chinese usa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 classical function words are not easily mastered by the stud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 flexibility of its use, the paper based on theusage of "and" which has very high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classical words, discussing on how to define and control the meaning offunction words.
Key words:Yan Wen; empty words; defined function word meaning
1“道渴而死”中“而”的困惑
笔者在研读《夸父逐日》这篇短文时,心生疑惑,即“道渴而死”中“而”字在不同的教辅书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那么这个字究竟该作何解呢?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解释是“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其又被翻译成“半路上渴死了”;这两本权威书目的翻译看上去似乎意思一致,但是仔细考量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异。

学生使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教辅资料书《教材全解》上对它的解释是表顺承;学生使用的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练习册《文科爱好者》对“而”字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表修饰;一些试卷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而”字的解释是表因果。

对于这三种答案,笔者感到很迷惑,因为这三种解释似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三种答案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如何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如何分辨出虚词最精准的含义,首先要知晓它所有的主要用法。

依旧是拿“而”字来说,“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在“而已”这样的词组中来使用。

三种用法之间比较容易区分,关键是用作连词时表什么关系不太容易区分和把握,“而”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二是表示递进,可以译为“而且”或“并且”。

三是表示承接关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是表示转折关系,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五是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

六是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七是表因果,如《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八是表目的,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我们讨论的“道渴而死”中的“而”就有顺承、修饰和因果三种解释,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例,实则是在提醒我们,文言虚词的运用极为灵活,要找出其精准的含义并不容易。

那么如何掌握好虚词的意义,文章认为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2.1教师要反思文言虚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文言虚词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目前教师多用归纳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这并非不好,但是列举一个文言虚词有多少种用法并举几个例子,就寄希望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学生对感性认识是很缺乏的,记住这个并不代表就能灵活运用到别处,也就是说此种归纳对学生系统掌握虚词用法作用不大。

另外,指导学生做习题的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做了很多文言虚词的练习,今天“而”,明天“之”,练来练去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明白依旧不明白,教师在情急之下又总结出什么代入法,结构分析法、句意分析法等一系列解题方法,但客观上却忽略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其用法之灵活并不是几种解题方法就能攻克的。

因此,教师要进行认真反思,探索科学的教授方法,根据所讲文章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解一两个虚词,如讲授《师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之”,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集中体会和训练,这篇文章中“之”有好几处用在了主谓之间,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加上
后一篇课文《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供适”,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有带“之”的句子,反复体会和比较,看看这类句子到底是怎样使用的,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自然就明白了。

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其中一些虚词的用法编成歌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能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2.2学生如何学习文言虚词
学生初学文言,接触的文言句并不多,对其多是一知半解的感性认知,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内容的增加,感性的零碎知识逐渐增多后,学生要注意自己总结,如“是”经常是代词而不是系词表判断,“其”的用法一般是用于指代等等,这样总结的认识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可以使已获得的感性知识更加清楚和牢固。

因此,文言文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当学学古汉语常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此外,学生自身还要多读,来培养文言文语感,尝试多读求熟、以熟求通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语境里学生还应该注意分清虚实,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来帮助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参考文献
[1] 徐天兴,张红玲.《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修辞作用研究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
[2]黄卡.怎样学好文言虚词[J].文学教育(下),2008.
[3]曹国宾.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文中用法[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8.
[4]杨小海.《文言文中的虚词突破教学》[J].文学教育,2008.
[5]韦梦雪.《中学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谈》[J].丽水学院学报,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