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司马迁评价项羽

合集下载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这时,诸侯军队来救援,但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

项羽指挥的军队呼声动天,无一不以一多十,震慑了秦国的诸侯将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军时,每人都曲膝而进,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这时开始做诸侯的上将军,诸侯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

通过《史记》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通过《史记》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
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项羽评价

项羽评价

项羽- 人物评价霸王别姬图册《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衔头的人。

少数史学家甚至有提出司马迁可能在影射秦汉之间还存在一个楚朝,可因为存在时间太短以及被汉朝文禁而被慢慢淡出历史,当然这些推测因为缺少其他佐证而无法成为主流。

[6]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

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

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本纪》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陈丞相世家》“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郦生陆贾列传》韩信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列传》[7]项羽图册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汪遵《项羽》却道: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宋代的陈洎在其《过项羽庙》中咏叹道: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不自责”形象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不自责”形象
《老人 与海 》在 张 扬个 人 本位 的 西方 文 化精 神 的 同时 .也 对个 人 本 位 的 价 值 观 进行 了深 刻 的 反 思 。小 说 写老 人在 独 自出 海捕 鱼 的过 程 中不 止一 次 地想 到小 男 孩 ,想 到 、梦 到狮 子 ,似 乎 隐含 着 同一 个 主题 ——群 体认 同 、互 助合 作 。
参 考 文 献 ① 叶秀 山.《西方哲学史(第 3岁)》.南京:凤凰 出版 社 ,2004年 版 第 107页 。 ② 沈从 文 .《沈 从 文 文 集 (第八 卷 )》.广 州 :花 城 出版 社 ,1984年 版 第 45页 。
③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 406页
『作 者 通 联 :安 徽 凤 台县 第 一 中 学 1
司马迁如何塑造 硕羽的“不自责”形象
画 赵 坤
按 理说 .对 于教 师 们 而 言 。出现 在 高 中语 文 选 修 教材 《中 国古 代诗 歌散 文 欣 赏》第 四单 元 “创 造 形 象 ,诗文 有别 ”中 的选 文 《项 羽 之死 》,其 教 学 重点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课 堂教 学 的关 键 是 引导 学 生 们 赏 析 文本 中的项 羽形 象 不过 依 旧还 有 老师 将情 节 的 梳理 、文 言语 法 知识 的归 纳 视 为教 学 的 重点 —— 这 种 教 学 处理 首 先 就 与单 元 目标 相 脱 节 。此 外 .有 些 老 师倒 是 重视 “形 象”教学 了 .不过 纵观 整 节课 的文 本解 读 .其对 项 羽 的形 象分 析 过于 表层 .比如 从 “垓 下 之 围 ”中归 纳 出项 羽铁 骨 柔情 的形 象 .从 “东 城 快 战 ”中 归纳 出项 羽 骁 勇 善战 的形 象 .从 “乌 江 自刎 ” 中归纳 出项 羽 知耻 重 义 的形 象 。如 果将 以 上这 些 形 象 解读 作 为教 学 重点 .那 么 这 则是对 学 生 学情 的 漠 视— — 大 多 数学 生 通 过 预 习就 可 以 理 解 这 些 “表 层 ”形 象 .学 生 们 期 待 在语 文课 上学 到 他 们 上课 前 弄 不 明 白的 、挖 掘 不 出来 的 、根 植于 文 本 内部 的 、能 够 丰富 文 本认 识 的深 层 次形 象 .这恰 恰 是 于教 学 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项羽本纪赞文学常识

项羽本纪赞文学常识

项羽本纪赞文学常识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总结,也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项羽本纪赞》首先对项羽的兴起和衰败进行了概述,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军事才能仍然值得称赞。

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生平和战绩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勇武、智谋和领导能力,同时也揭示了他的刚愎自用、残暴和短视等缺点。

其次,《项羽本纪赞》对项羽的失败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性格缺陷和战略失误所致。

司马迁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和判断力,导致了他的失败。

同时,他也指出了项羽在政治上的短视和缺乏远见,使得他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统治。

最后,《项羽本纪赞》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总结,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

总的来说,《项羽本纪赞》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高超文学技巧的文章,它不仅是对项羽一生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一次深刻思考。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评价项羽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