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兴隆中学班级组名一、学习目标:1.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能熟读成诵。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了解乐府诗的知识;3.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1、说说你了解的关于“乐府民歌”的知识。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2、熟读诗歌,给生难字注音并理解;阿()松柏()冢()累累()窦()雉()旅葵()舂()羹()饴()3、画出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三、初读诗歌1、小组内说说应该用什么感情读,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如:全组读、两人读、轮读等)2、我们来PK:其他同学挑战。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十五从军征》: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大意。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看的?4、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5、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五、再读诗歌,深入感悟:1、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读读,并与同组成员交流想法;2、交流展示个人看法;3、试背本诗。

六、作业:1、背诵诗歌;2、将《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自主—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时安排:第周第课时(自主预学1课时,导学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
年级:八下
编者:宋佳源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6单元课文《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预设:A、从“十五”“八十”的数字中,可看出我的命运悲惨,从军时间之长,少年成兵,老年才回。
B、“君家”、“冢累累”看出,“我”已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C、从“兔”“雉”随意在家院里出入飞腾,“谷”“葵”胡乱在家院里生长可看出一个晚景凄凉、可怜、孤独的“我”。
B、恐怖的对话
C、可恨的动植物们
D、做好的糊
E、东望流泪
2、D:从“不知贻阿谁”这一充满震撼力的画面中,可以想见“我”内心的绝望与孤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战争意味着灾难)
是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大家翻开课本。(师板书)
2、预习朗读抽测,大家从“准、顺、停顿”三个方面评价。之后对大家进行字词抽测。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和字词抽测。
二、自主探究,再读诗歌
1、在大家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有请下一组为我们进行诗歌大意的讲解展示。
2、展示组追问:大家能用自己的一两句话简单的概括本诗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预设: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不禁伤落泪的故事。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描绘古代战争残酷和人民苦难的叙事诗。诗歌通过讲述一个十五岁从军,直到八十岁才得以归来的老兵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导学案以这首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在导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整个导学案设计严谨,环节紧凑,旨在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并有所感悟。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感受作者情感。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1、冢:坟墓。

2、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4、雉:野鸡。

5、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二野生。

6、旅葵:野葵。

7、舂:把谷子放在石臼或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8、贻:送,赠送。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读入境】:(一)情境导入:(二)预习先知:,文学常识: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从时代上分,本诗是乐府;从表达方式上分,本诗是诗。

(三)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贻2、重点词语:1、冢:2、累累:3、狗窦:窦,4、贻:(四)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八十始得归”的“始”字很有嚼头,请品析它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完成下题。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导学案

课题:十五从军征第 1 课时:主备人: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策略学习过程:一、对比导入,入境1、欣赏家人团聚的图片,感受和平年代家的温馨和幸福。

2、观看战争年代的图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危害。

3、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中战争频率之高,年代之久。

4、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

5、作品介绍: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二、合作探究,知意1、自主识字,读通古文。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4、串讲诗意。

5、老师有感情说诗意,学生有感情的读相对应的诗句。

三、集中释疑,悟情(一)、始得归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点名了老人一生的不幸的经历?1、读句子。

(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这句中从哪一个字可以体会老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十五岁时在做什么?八十岁呢?十五岁,年少英发的时候被征入伍,八十岁,年朽力衰才能返回故乡。

这中间有多少年啊?4、大家计算一下六十五年有几天。

《十五从军征》名校精品导学案

《十五从军征》名校精品导学案

课题:诗词五首1.《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理解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3.反复诵读,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

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课文助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远望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座座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自主学习案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松柏冢.()累累雉.()从梁上飞舂.()谷持作饭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不知贻.()阿谁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合作探究案背诵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1、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两句来看,他付了多少年的兵役?诗中的两个年龄是为了强调什么?2、“松柏冢累累”说明了什么?3、走进自家小院,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4、“泪落沾我衣”一句,他为什么流泪?5、这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达标练习案一、理解背诵:根据提示,背诵全诗并填写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战争意味着灾难)
是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大家翻开课本。(师板书)
2、预习朗读抽测,大家从“准、顺、停顿”三个方面评价。之后对大家进行字词抽测。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和字词抽测。
二、自主探究,再读诗歌
2、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预设:A、从“十五”“八十”的数字中,可看出我的命运悲惨,从军时间之长,少年成兵,老年才回。
B、“君家”、“冢累累”看出,“我”已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C、从“兔”“雉”随意在家院里出入飞腾,“谷”“葵”胡乱在家院里生长可看出一个晚景凄凉、可怜、孤独的“我”。
3、“我”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从中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预设:“我”悲惨的从军命运,多年不见家人,再见家人时已是一座座坟墓,家院无人打理残败不堪,家破人亡,究其原因,就是战争,就是当时社会残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一切,从中我们能读出作者对战争和残忍的兵役制度的痛恨和控诉(此处可联系到大堰河的命运),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人的思念。
1、在大家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有请下一组为我们进行诗歌大意的讲解展示。
2、展示组追问:大家能用自己的一两句话简单的概括本诗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预设: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不禁悲伤落泪的故事。
三、交流点拨,精读诗歌
1、本诗在讲述“我”的故事时,分了哪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四、读后拓展,有感而发
1、对于战争的必要和不必要,谈谈你的看法。(注意往正义和非正义上引导学生,形成公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2、展开合理想象,将本诗改写在小作文本上,具体要求见语文教材第189页。
五、当堂检测,学有所成。
完成《学法》“课堂训练”部分。
2、小组展示
诗歌大意。
1、五个层次五幅画面
A、漫漫第课时(自主预学1课时,导学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
年级:八下
编者:宋佳源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语文版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6单元课文《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B、恐怖的对话
C、可恨的动植物们
D、做好的糊
E、东望流泪
2、D:从“不知贻阿谁”这一充满震撼力的画面中,可以想见“我”内心的绝望与孤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导学预设
学生主体活动
个性修改
一、创景导入,初读诗歌
1、导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