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前预习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

(1)文艺复兴起着推动作用,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2)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腐败;罗马教宣扬因行称义。

(3)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兴起

1517年,马丁·路德公布《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3、思想

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思维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提示: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

路德改革后形成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加尔文教的兴起

受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加尔文在瑞士创办加尔文教。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2、宗教观点

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并把其解释成先定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

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思维拓展】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

提示: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课堂互动

重难探究活学巧用

探究问题1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科学产生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2009年7月10日是神学家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纪念日,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创建了新教加尔文宗,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下列关于西欧宗教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有(B )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②新教并非仅仅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③天主教会是当时西欧社会的众矢之的④宗教力量巨大,资产阶级以它为思想武器进行反封建斗争

A.①③B.①②③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探究问题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区别:①前者肯定人,反对神;后者主张“信仰得救”和减化宗教仪式,仍承认神的存在。②前者借助古典文化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后者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③前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后者是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④前者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联系: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此人最有可能是( D ) A .但丁 B .达·芬奇 C .莎士比亚 D .马丁·路德

3.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D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②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图文说史

《奥格斯堡声明》图

探究思考

请思考:《奥格斯堡声明》得益于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罗马天主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摧毁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迈进。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说明了 A .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 .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 .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解析:试题题干强调的是“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很明显这是对德国的压榨和搜刮掠夺,并不是说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答案:A

2.“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彼特拉克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

解析: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诈取平民资财,这与马丁•路德领导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和主张一致。

答案:B

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到:“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文中的“它”反映的思想是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解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认为,人人只要靠虔诚的信仰就可以得救,全体信徒皆教士。

答案:B

4.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他无须做任何事情,

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解析:“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反映的也是这个思想。

答案:D

5.“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对兜售赎罪券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主张“信仰得救” D.希望结束分裂局面

解析:这句话出自《路德选集》,可以结合路德的宗教思想判断。

答案:D

6.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可能会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是“因信称义”。

答案:A

7.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D.《基督教原理》

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是对“先定论”的解释。

答案:B

8.右图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的加尔文,他的学说之所以能够

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

解析:加尔文将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为上帝的预先安排。这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故其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

答案:D

9.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A项表述不准确,B、D两项不符合“最大”,只有C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在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探究性学习中,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教皇派和路德派国会辩论的情景模拟剧。请你帮助完成相关台词的编写。

时间:1521年

地点:沃尔姆斯国会

辩论双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VS马丁〃路德

精彩片段

卡尔五世:我受教宗授意,强烈要求马丁〃路德认罪并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而且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马丁〃路德:除非用《圣经》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证明我是错的,否则我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我从钻研《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具体说来,(1)

卡尔五世:忏悔吧!你的罪行不但上帝不会饶恕你,而且也违背了人们的信仰,定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马丁〃路德:我所倡导的宗教改革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它代表了广大人们的利益和呼声。因为它的实质是(2)

,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永久的改变了欧洲的宗教版图,而在于(3)

。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参考答案:(1)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

(2)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3)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参考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重点难点

(1)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2)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二、备课资料

1、概念阐释

(1)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2)因信称义”:人要释罪而得到灵魂的拯救,其前提条件就是对上帝的笃诚信仰,这样,上帝就因为人对他的信仰而尊敬人,施荣耀于人,称人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这一学说,主张人的灵魂是否得救,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不需要依靠神职人员的帮助。“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了个性解放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教学提示

(1)关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应从三个方面分析: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并将其解释为先定论,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他的这些思想强调人的虔诚,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沟通的权力。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2)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意义,注意从以下方面分析:

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必修3)(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最核心的思想是其“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含义是 ( ) 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B.人只有依靠教皇的祈祷才能得救 C.人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 D.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 2.《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3.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伟大人物”的是( ) A.彼特拉克 B.薄伽丘 C.马丁·路德 D.加尔文 4.“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见,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5.有关右图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 B.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依据 C.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

D.领导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6.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7.著名历史学家陈乐民说: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大大提高了一步,这点与文艺复兴有明显的不同。据材料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在于( ) A.实质不同 B.群众基础不同 C.形式不同 D.反对对象不同 8.某位历史老师在概括欧洲宗教改革时指出:“文艺复兴要呼吁的是‘天地之间,个人为尊’;宗教改革要宣扬的是‘天地之间,上帝为尊,上帝之下,个人为尊’。”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承认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 B.宗教改革要求承认人们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会和上帝 D.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彻底否定 9.2014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7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利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 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 (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导学案设计: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2019.9.11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探究】 一.“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区别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②政治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③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④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2)影响 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②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④社会上: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三.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1.“因信称义”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主张世俗权力高于神权,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4.宗教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历史概念】 1、中世纪:“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首先提出来的。由于这些学者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崇拜者,所以就把从古典文化衰落至文艺复兴前这一段时间,称之为“中间的世纪”,又称为“黑暗的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凯列尔在他所著的《历史全程》(又称为《通史》)一书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此后,“中世纪”这一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我们课本中所说的“中世纪”指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世纪晚期”即指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2、“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3、“因信称义”:马丁·路德认为,义人必因信而生,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4、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 公元313年,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检测与答案解析

1.“如果说16世纪之前,……那么这一时期,至少在大学法律系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文中学者“接受如下学说”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 D.启蒙运动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但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不符,故A项错误;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与“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相符,故B项正确;“大学法律系课程”、“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与近代自然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不可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B 2.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东北部诸侯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持原有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美国学者余英时说:“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下列事件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加尔文的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C.德文版《圣经》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D.胡格诺派最终在法国赢得了宗教宽容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材料意思是,宗教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有利于文艺学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先定论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显然其财富观有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理性思维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不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故B项错误;C.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A 4.“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他的主张()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从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主张人

宗教改革学案

三水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预习与探究】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 靠、和。他的思想使人获得 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 拉开。 3、影响: (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 (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 (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难点突破】 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如何? 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4)直接原因: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积极影响: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局限: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未脱离宗教束缚;未反对君主专制。 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张信仰得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不同点:马丁·路德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学生打击,封建诸侯取代教皇,确立“教随国定”原则。加尔文宗教改革倡导先定论,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其思想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和理论武器。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世俗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不同点: 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精选六十七 第1题【单选题】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这一风格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著名哲学家稽文甫先生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是因为( ) ①他们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②他们都主张“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他们都使正统思想出现世俗化的倾向④他们都将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B、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C、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C、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D、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 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答案】:

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习指导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习指导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 【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具体思想主张包括:人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任何行为;最高权威是《圣经》;基督教会包括一切信徒;基督教徒应各司其职;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行,而是通过对《圣经》的理解和对上帝虔诚信仰来免罪。后来加尔文又进一步解释成先定论。从两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学习方法】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两位伟大人物及主要教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观点,培养从比较中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4、通过学习感受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敢于向世俗特权作斗争、突破陈规的勇气和富于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 5、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干知识梳理】 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历史背景: (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2)政治原因: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 (3)思想原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导火线) 2、兴起: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思考]:宗教改革为何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提示]: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个人因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 [思考]:“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提示]: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异: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前者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后两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16世纪天主教的根本变革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 4、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②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 伟大人物”。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2、经过: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 (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思维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思维拓展】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 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如何? 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学案1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学案1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课前预习] 1.根源: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激化了社会矛盾; (了解)①政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宣扬;神权大于王权,干涉各国内政。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搜刮财富,兜售赎罪券;轻视商业。 ③思想文化:教会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天主教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阻碍欧洲社会进步。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引起愤慨。 [课堂探究1] 史料 图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史料体现了什么宗教思想?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典型例题] 1.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知识点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课前预习]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序幕:马丁·路德发表《》(即《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 ①提倡“”;(我的信仰我做主---人文主义宗教观) ②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结婚。(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③《圣经》平民化; ④主张。要求建立由世俗君主支配的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控制。(激发民族意识,得到封建诸侯支持。) 3.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4.影响: ①拉开了欧洲的序幕。 ②欧洲形成 ___和 _、___ ___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③挑战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④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原因:受的影响。 2.思想主张: ①人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②把“因信称义”解释成,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 ①为作了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的必要性、合理性。 ②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方面的依据。 [课堂探究2]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有人认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树立了上帝的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结合史料三,对此你如何理解? [典型例题] 2.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课前预习] 1.性质: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2.否定了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3.为做准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前预习案 【课程目标】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 1、记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2、理解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 环节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2、将此部分内容用笔在课本中标出;3、记忆此部分内容;4、根据此环节内容简单罗列本课知识结构;5、所有层次同学必须完成。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统治机构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地位如何? 1.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3.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发展。 2.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的阻碍。 3.阶级上,资产阶级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冲破束缚。 4.思想上,运动的推动。 三、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 1.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 2.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四、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又是如何拉开序幕的? 1.导火线:罗马教会宣扬称义。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这种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 2.马丁·路德发表《》,即《》。其中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宣扬称义。 五、马丁·路德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说马丁·路德的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1.主张:。 2.他强调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神职人员。让人们在中发现宗教。它实际上使人获得和,否定了权威,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影响? 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即路德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七、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欧洲哪些国家还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国家:,。八.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有哪些? 1.。 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设计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教学内容 导入: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社会背景 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收到挑战, 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②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 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根本原因 ③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 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教皇卖官鬻职,据统计,单1520年大约就有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看到教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的目的,而是高级教士的挥霍享乐,非常愤怒,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2.马丁·路德及其学说、活动 (1)马丁·路德简介 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父亲原是贫穷的农民,后来发展为小炼铁厂厂主,路德的童年在贫苦中度过,家境好转后接受正规的教育,本来1505年路德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法学院,准备当律师,7月突然改当了隐修士,自己解释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可能是指他所经历的一次雷电袭击,使他发誓进入修道院,寻求上帝宽恕的门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寻求灵魂的解脱,他尝试用各种苦行修炼自己,斋戒、自我鞭笞等各种中世纪最为称道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尽管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但仍感到罪孽不能消释,当目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衰败后,深感震惊和愤怒,尤其是教皇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后,他更加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在他的引领下,德国首先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思考:宗教改革为什么最早在德国发生?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2)主要学说:“因信称义” 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罗马教会为了树立教会和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论,声称信徒们只有遵循教会制定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仪式,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这就把教徒们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使他们失去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得不听命于教会的统治。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精选第九十一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精选 第九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1548年,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很快就让位于一种颇具讽刺的态度:“获取高利贷的人去地狱,不这么干的人去贫民窟”。这种修正表明( ) A、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B、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1(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导学】 学习本课时应掌握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解决好以下问题: 1.16世纪初,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怎样?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3.加尔文提出了怎样的宗教改革主张?这些主张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知识探究】 探究点1 宗教改革 (1)背景:文艺复兴启蒙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概况:首先兴起于德国,然后扩展到了西欧。 【点拨】宗教改革的性质 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探究点2 马丁·路德 (1)因信称义学说: 内容: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影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点拨】因信称义学说 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说,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最高准绳,人们只要依据《圣经》,产生对基督的真正信仰,就能够成为义人,为上帝所承认的人,得救的人。据此理论,每个人均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释《圣经》,产生信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安慰,满足宗教上的需要。这一理论击碎了教皇的神圣光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 (2)《九十五条论纲》: ①提出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激怒了路德。 ②内容: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教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影响: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东正教、天主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点拨】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国的原因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 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材料出自( ) A.《圣经》B.《十日谈》 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 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 C.先定论D.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6.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称:“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含答案) 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 ①文艺复兴使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 2.序幕 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主张 (1)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性质 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 (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 19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核心是先定论。 ①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由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②影响: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 (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为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仅是主张改革宗教,而不是废除宗教,他仍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故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教会统治的政治运动。 2.塞尔维特是西班牙的生理学家,首先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553年,他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在此书中,他阐述了有关肺循环的看法,被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视为异端邪说,他逃脱天主教会的迫害,却于1553年在日内瓦被加尔文烧死在火刑柱上。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对基督教持什么态度? (1)加尔文、路德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维护基督教会的权威方面与罗马天主教会是一致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改革振兴已腐朽没落的基督教会。 (2)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试图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新教义来建立新的宗教集权统治。 [史料探究] 材料一宗教改革运动最早在德国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分裂的德国使得罗马教廷有机可乘,特别是在敛财方面,德国故有“教皇的奶牛”之称。随着德国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长期植根在日耳曼民族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的增强,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各路诸侯都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利奥十世派人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导致后来发生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