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

《虞美人》教案二: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虞美人》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文学价值。
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从情感分析与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去深入解读这篇作品呢?一、情感分析《虞美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情感自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情感分析的过程中,要考虑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情感体验和情感沟通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现在《虞美人》中,情感表现主要通过描绘美丽动人的虞美人、倾城倾国的李白和两人之间的虔诚爱情来展现。
诗中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方式来表现虞美人的美貌和魅力,如“红酥手,黄滕饰”,“云鬓花颜金步摇”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虞美人的美丽,也表现了李白对她的深深迷恋。
而在表现情感上,李白也做得极为出色。
他在诗中对虞美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展现了他的热情、诚实和冲动。
这种情感表现让人感到真挚、热烈而又殷切。
(二)情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同样非常深刻。
《虞美人》中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还是广泛而深刻的人性情感。
人们总是对那些美好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和渴望,李白对虞美人的痴迷就是这种情感体验的一个例子。
在李白和虞美人的爱情故事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痛苦和不幸。
当虞美人和李白遭到贵族的阻挠之后,他们不得不分别,在此之后,他们的心灵在长久的等待和相思中度过,这种带着苦涩的情感和体验,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情感沟通情感沟通代表着交流和理解,并且还包括反映和认同。
在《虞美人》中,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体现了真挚、感人的性格魅力。
虞美人和李白之间的情感沟通不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而是以他们的目光、行为、神态等等方式来完成的。
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网络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应当注重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一) 说诗篇《虞美人》是非常优美的诗歌,人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语言艺术来体味这首诗章的美妙。
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构思能力。
笔者的婉转、灵敏及有机的结构性,造就了这首独具特色韵律优美的诗文。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虞美人》诗词鉴赏与分析

《虞美人》诗词背景介绍
1 《虞美人》的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被金人俘虏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他的一生充
深思念和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满了戏剧性,从皇室贵族到阶下囚,他的人生经
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3 《虞美人》的艺术价值
味,又有现代诗歌的自由,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使得这首诗更具艺术魅力。
05 《虞美人》在文学史 上的影响
《虞美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虞美人》的文学地 位
《虞美人》作为宋代词坛上 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 就和影响力在文学史上有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
《虞美人》的艺术风 格
《虞美人》以其婉约深沉、 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对后 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
《虞美人》的文化影 响
《虞美人》不仅在文学上有 着重要地位,更在社会文化 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 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
06 《虞美人》欣赏与学 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欣赏与学习心得分享
《虞美人》诗词欣赏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 的代表作,以其深情的词句 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 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 深忧虑。
《虞美人》以花喻人,借花 抒情,通过描绘虞美人的凋 零,寓言了李煜自身的命运 ,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思 念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虞美人》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音韵和谐,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 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使 其成为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 颗璀璨明珠。
04 《虞美人》的艺术特 色
《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的情感内 涵
《虞美人》中充满了浓郁的 悲凉和哀愁,通过对春花秋 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精选《虞美人》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虞美⼈是词牌之⼀,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下⾯是分享的精选《虞美⼈》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秋感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吴⽂英 背庭缘恐花羞坠。
⼼事遥⼭⾥。
⼩帘愁卷⽉笼明。
⼀⼨秋怀禁得、⼏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睡。
梦和新⽉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寻思。
赏析/鉴赏 《虞美⼈》,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也。
”双调,有两格,其⼀为五⼗六字,上下⽚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为五⼗⼋字、上下⽚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此⾸为第⼀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
“背”,即弃也,这⼉引申为“不去”。
此⾔词⼈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滥赏⽽愤⽽早凋。
其实这并⾮是“花羞坠”,⽽是⼈有愁,且惜花也。
词⼈⼼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起乡愁,所以词⼈的⼼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是已飞向群⼭阻隔的故乡——四明。
“⼩帘”两句,⾔词⼈卷起帘⼦放那明亮的⽉光⼊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的⼼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
但是,⼼境刚刚转好,却⼜因“举头望明⽉”,两⽿闻蛩鸣,使他⼜添⼀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发挥思乡情。
⾔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
词⼈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不能成眠。
“梦和”两句,⾔词⼈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
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还不到⼗五团圆之时。
真是“⽇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复始地劳碌结,不禁⼜联想到⾃⼰也与它⼀样,为⽣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的处境。
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
据词意此词应是词⼈早期之作。
【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赋虞美⼈草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及赏析1疏篱曲径田家小。
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
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
愁抱惟宜酒。
菰蒲睡鸭占陂塘。
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
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
“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
“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
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
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
“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
《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
”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
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
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
“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1【词牌简介】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苏轼经典《虞美人》原文赏析

【导语】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
北宋诗⼈、词⼈,宋代⽂学家,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家”之⼀。
下⾯是分享的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苏轼经典《虞美⼈》原⽂赏析 虞美⼈·有美堂赠述古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湖⼭信是东南美,⼀望弥千⾥。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灯初上,⽔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江明⽉碧琉璃。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〇七四年(熙宁七年)七⽉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词中以⽩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上⽚写揽景兴怀,下⽚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满眼、⼀望千⾥的壮观。
此⼆句从远处着想,⼤处落墨,境界阔⼤,⽓派不凡。
“使君能得⼏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此时此刻的⼼情:使君此去,何时⽅能重来?何时⽅能置酒⾼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政虽⽆术,⼼则在民”。
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学后进。
他们在⼒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事。
此时即将天隔南北,⼼情岂能平静? 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曲调⽽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之劳歌,因⽽声韵悲切。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
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
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
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
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
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
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
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
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
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
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
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
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
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多情自古原多病。
”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里的“弹指”指代别的是纳兰好友顾贞观的词集《弹指集》。
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释呢?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它当然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
另外,它也会被用来指代风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来,纳兰以玉人来称呼顾贞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全词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率直性灵”的风格。
《虞美人》诗词鉴赏2原文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译文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
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8、舜盖二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虞美人》诗词鉴赏3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翻译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
钱塘江口空阔辽远,洁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车白马又奔潮而来。
山川家国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人间的情义都被耽误。
心中有情怀难以平复,怎么经得起几回潮起潮落。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
春晚:春暮。
故国:故乡。
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
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
皑皑:雪白貌。
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
此处指伍子胥。
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
以此来警喻世人。
后世多用此典。
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
须臾:片刻,短时间。
误:错误,引申为迷惑。
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
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创作背景王国维22岁离开家乡,便奔走东西、辗转南北,很少回海宁。
从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在海宁为亡父“守制”总共八个月。
他回到北京才三个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赶回来,十天以后,妻子就去世了。
妻子去世后,他心中一片空虚,眼前却尽是妻子临终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上片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首句画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图”,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充满悲哀的广阔空间;第二句“故国春心断”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发的一种美好的意愿。
不过要注意“春心”这个词,古人常常把它和“伤”、“损”一类的词连用,更是充满了理想幻灭的悲伤与迷惘。
这两句直白悲凉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心和幻灭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为第二层。
此两句就写出了这样一幅开阔雄豪的画面。
不过应该注意到:结合开头两句来看,这幅画面应该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故乡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
它在开阔中有苍凉,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执著,而且还叠加了一个复仇幽灵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心灵对现实景象的折射。
那月下的海面和潮头的幽灵已经有一种悲壮之美,而“依旧”的百折不挠又有一种誓不屈服之意。
这两句以一种开阔豪放之致使这首词从低回走向高昂,为开拓下片作引线。
“皑”、“来”相叶,“月”与“夜潮”相应,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为第三层。
这两句宜视为午夜心潮澎湃的内容,主观上对山川、人物的看法。
所谓“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动的叹息;王氏认定,人世间人情陡变,有反清的思潮涌起。
“故”、“误”相叶,使所抒之情进一步展开。
下片第三、四句为四层——结束语。
“人间孤愤最难平”,是全词抒情的顶点,其内涵指其他人倾向于革命,而作者却着意维护满清。
作者从拥戴满清看问题,那是他所谓的“国是”。
他愤恨时代潮流前进,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
末句视为疑问句,自有无穷感慨在内。
钱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为“国是”忧心如焚。
“平”、“生”相叶,也正道王氏平生的心潮。
《虞美人》诗词鉴赏4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
此词可与白居易诗《琵琶行》并读,两者虽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与沦落商女的情节模式极为相似。
虞美人刘过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
料彼此、魂消肠断。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
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
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
但托意焦琴纨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
鉴赏: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虞美人》与一老娼。
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
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
壬子为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三十九岁。
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四明)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又遭黜落。
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
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使他们的心接近了。
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赠。
老去三句,起笔斩绝,将一种黯然的心境,劈头点出,直贯篇末。
卓文君慧眼识英才,与司马相如结成美眷,本是文坛的佳话。
现在却用来与形容他们的穷途邂逅,除了某种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还是自嘲和悲凉吧。
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与酸辛呵。
说似犹说与,即与说。
同她说到今天的落魄,怎样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闷呢?文士失职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尽现。
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虚间实,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忆。
刘过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已快七年,这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一事无成。
临安都城,留在他记忆里的不过是一身尘垢和在衣袂上的残红而已。
香红尚软,借指当年倚红偎翠、秦楼楚馆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艳。
可是一经京尘的铺垫,就变得凄艳入骨。
句中连用曾、空、尚三个虚字转折提顿,笔势峭折而意有余悲了。
刘过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种名士无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
他混迹青楼,是为了排解和麻痹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痛苦,在红巾翠袖的抚慰中得到些许人生的温暖。
其实,他何曾有过真正的欢悦呢?彼此句小作馆结,如今一个是应举无成的青衫士子,一个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和失意者。
此时相对,怎能不令人肠断魂消?一枕四句实情实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内是摇曳的如豆青灯。
两个苦命人就这样在一起相濡以沫!过片四句紧承前结的词意,将初见时的居处情态用琐笔描出。
楼低不放珠帘卷(不放,不让之意),珠帘不卷,恐人窥视也。
一个低字见出楼居之寒伧来。
晚妆,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对于以色事人的商女来说,更要以此邀宠。
可是词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泪痕满面,这不是在风月场中的卖笑,而是在同病相怜时倾诉破碎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