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例析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一、语法分析法:首先要记住一个结构:(定)+主 + (状) +谓 +(定)+宾。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臵,推知它的词性或判别活用,进而调动积累的实词义项去决断它的语境义。

【例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尸者,辄捕之。

”(《核按纽》“栾布”教本P113)选项A:夷三族夷:平(×)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2】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客居的人户)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

太宗(元太宗)恻然,为免其逋。

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免三年。

诏下,公私便之。

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核按纽》“谭澄”教本P154)选项D:诏下,公私便之便:方便(×)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3】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核按纽》“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教本P151)选项B:取永丰仓,以赈穷乏穷:贫穷(×)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4】(杜)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核按纽》“杜诗”教本P176)选项C:诗雅好推贤雅:文雅(×)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5】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2007北京卷)选项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二、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

《乡土中国》中的成语及文言引文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中的成语及文言引文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中的成语以及文言引文梳理一、《乡土本色》1、土头土脑: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2、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脆。

也比喻说话、写文章不利落、不简洁。

3、白首偕老:指夫妻感情和谐,共同生活直到老年。

常用作新婚祝福。

也作“白头到老”、“白头偕老”。

4、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多指因生活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不适应。

5、飘忽不定:指变幻无常,动荡不定。

飘忽:变幻,动荡。

【文本中写的是“飘忽不定”】6、抛乡离井:离开家乡故土。

【文本中写的是“抛井离乡”】辨析: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多指由于生活不下去,被迫离开家乡。

背:离开。

井:指家乡。

也作“离乡背井”。

7、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8、口说无凭:单凭嘴说,不能作为凭据。

凭:凭据。

9、与生俱来:一生下来就是如此。

【文本中写的是“生而与俱”】10、衣锦还乡:指富贵以后穿着锦绣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回乡炫耀的意思(衣:穿。

锦: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后泛指荣归故里。

也说“衣锦荣归”。

二、《文字下乡》1、愚不可及:原指假装愚笨,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到了极点。

2、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

显:明显。

3、自圆其说: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也指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4、结绳记事:指文字出现之前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交流传播的一种手段之一。

5、词不达意:言词不能准确地表达要说的意思。

也作“辞不达意”。

6、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削:用刀切。

适:适应,符合。

履:鞋子。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7、眉目传情:用眉毛和眼睛来传达感情,即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

现代多用来形容学者、工匠、老师等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也会用来形容作家作书的过程。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高中语文】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高中语文】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高中语文】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是人们常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有的成语意思好理解,有的成语则必须弄清楚其来源及其文言知识才能理解,因为许多成语是从古籍文献中发展而来的。

一、文字1.古今异义虽然现代汉语对一些习语中的个别字(词)解释得很流畅,但它们与习语的本义相反。

要理解原意,我们需要理解它的古老含义。

例如,“看花”中的“走”意味着“跑啊跑”,而不是“走”。

类似的例子有:①赴汤蹈火“汤”是“热水”而非“菜汤”② 非常感谢。

眼泪是眼泪,不是鼻涕③具体而微“具体”是“形体具备”而非“详细清楚”2.灵活使用词语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性,但在文言文中有时甲类词可用作乙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

这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具体来说,又分:(1)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某些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外,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成语中有时名词直接加在动词前作状语中,主要有:I.使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作为隐喻来表达行动和行为的方式,例如:①风起云涌像大风刮起,像乌云涌起;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② 风像风一样流动,云像云一样漂浮;这是亲友分离的隐喻③风驰电掣像风奔驰,如电急闪,形容行动迅速,一闪而过④ 豺狼和豺狼一样凶猛;与贪婪和残忍相比⑤不甘雌伏雌伏:象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不甘无所作为二、使用名词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方,例如:①道听途说在路上听来的传说,指不可靠的传闻。

② 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时,你只能用眼睛看着他,不敢说话;这是统治者专制的隐喻。

③池鱼笼鸟在池中之鱼,在笼中之鸟;比喻失去自由的人。

三、位置名词用作状语以显示趋势,例如:①东倒西歪东倒:向东面倒。

西歪:向西面歪,指行走不稳② 北园:汽车向北行驶。

在楚国,但在北方;隐喻行为与目的和意愿背道而驰ⅳ表示工具、方法的名词作状语,如:① 装载和使用的车辆数量,以及指数数量非常大ⅴ时间名词作状语,如:① 漫长的一天是指冬至后一天的逐渐延长②日就月将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③ 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描述的内容越来越多。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成语中的文言语法知识

成语中的文言语法知识




28、词目 不稂不莠 释义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出处 《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29、词目 不劣方头 释义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 倔强、顽固。 出处 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 劣。” 30、词目 不落窠臼 释义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31、词目 波澜老成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 语句老练。 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32、词目 筚路蓝缕 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33、词目 表里山河 释义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 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11、词目 不臣之心 释义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 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12、词目 不寒而栗 释义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 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13、词目 不欢而散 释义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 散。” 14、词目 博而不精 释义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 既博,吾何加焉。” 15、词目 笔耕砚田 释义 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16、词目 避而不谈 释义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一松柏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汉语成语约定俗成,言简意赅,代代相传,久盛不衰,确实是我母语之精华。

这些成语虽多为区区四字,却包含了文言词句的种种特殊用法。

因此,做一些成语练习,可加深和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反过来,通过对成语中文言知识的练习,又可对成语加深理解和正确运用。

直可谓一举而两得矣。

先看例释。

1.通假字。

图穷匕见通“现”现”,显露2.名词作动词春花秋实开花,结实3.名词作状语不可齿数用牙齿(代嘴)4.形容词作名词目空一切看不见5.形容词作名词破旧立新旧的东西,新的东西6.动词名词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7.数词作动词不三不四象三,象四8.名词使动用法兵不血刃使……沾血9.形容词使动用法富国强兵使……富裕,强大10.动词使动用法翻天覆地使……翻过来,歪倒11.名词意动用法游戏人生以……为游戏12.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13.动词意动用法幸灾乐祸以……为高兴,快乐14.兼词付诸东流之于之乎15.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16.介宾短语后置持之以恒以恒持之17.被动句兔死狗烹被咬死,被煮吃18.省略句运筹帷幄前面省略介词"于"19.异读字衣锦还乡音У意为穿20.几种用法兼而有之被坚执锐“被”通“披”;“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战甲,锐利的武器。

绳之以法“绳”,名词作动词制裁;“以法”,介宾短语后置。

练习:指出下列成语分别属于上述何种类型,并试作具体解释。

1.一鼓作气2、驾轻就孰3、跃然__纸上4、规行矩步5.草菅人命6、何去何从7、生死肉骨8、闭月羞花9、星罗棋布10、不得要领11、甘之如饴12、金石可镂13、量入为出14、重于泰山15、礼贤下士16、去伪存真17、拨乱反正18、励精图治19、唯利是图20、鸡飞蛋打答案:1:2,2:5,3:18,4:3,5:11,6:15,7:20,8:10,9:3,10:1,11:12,12:17,13:6,14:16,15:2,16:5,17:20,18:1,19:15,20: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例析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13.受益匪浅匪通非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2.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3.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五、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
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
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
不情之请(近人情)
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开花结果实)
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
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
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
洞烛其奸(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
韩信将兵(带领)
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
名词活用做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