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合集下载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入侵的一种重要系统,它由多种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其功能是识别、消灭和记忆病原微生物,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天然免疫系统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由皮肤、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组成。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最外层的防御物理屏障,能防止病原体的侵入。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体内的第一道移动防御队伍,它们能吞噬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天然杀伤细胞则可直接杀死被它们识别为异常细胞的目标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它是在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淋巴细胞、抗体和抗原呈递细胞等。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细胞和B细胞。

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它们分别通过分泌和攻击被感染细胞来协调和执行免疫应答。

B细胞主要分泌抗体,抗体能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或杀死病原体。

抗原呈递细胞则负责将病原体的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激活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外来抗原,即病原微生物上的特征物质,来触发免疫应答。

通过抗原的识别,免疫系统能够调动免疫细胞和分子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攻击和消灭。

这包括通过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通过中性粒细胞释放抗菌物质杀死细菌、通过天然杀伤细胞直接杀死感染细胞等方式。

同时,免疫系统还会在消灭病原微生物后留下记忆,以便下一次再次遭受相同病原微生物入侵时,能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免疫应答。

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自身识别和免疫耐受的能力。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组织和外来抗原,从而避免攻击和损伤自身组织。

免疫系统还能通过免疫耐受来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总之,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它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防御系统的协同作用,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天然免疫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天然免疫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天然免疫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人类拥有一套复杂的免疫系统,这套系统是我们身体内部最为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

免疫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人体先天就具备的免疫反应能力,它并不需要特定的抗原进行激活,同时也没有记忆性,与先前的感染无关。

与之相对的是获得性免疫,它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被激活,并形成记忆性,以后再次面对相同的抗原时,能够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天然免疫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人体的第一道障碍:皮肤和黏膜。

它们通过形成物理屏障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当病原体突破了这个屏障后,还会遭遇到其他的天然免疫反应。

第二层是炎症反应,炎症是天然免疫反应中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反应。

当组织受到刺激时,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介质,比如细胞因子。

这些介质可以吸引和激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其中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之一,它们能够吞噬病原体、细胞垃圾或未成熟的免疫细胞,并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比如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此外,天然免疫反应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成分,比如天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等。

天然杀伤细胞是一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和被感染细胞的淋巴细胞,具有快速的杀伤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补体系统是由一组蛋白分子组成的体液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病原体的破坏。

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和溶菌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然免疫反应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对病原体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免受感染的侵害。

与之相对,在获得性免疫中,机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形成免疫应答,因此天然免疫反应可以说是机体在抵御感染和病毒侵袭中的第一线防御。

总之,天然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反应形式。

它能够迅速对抗入侵病原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的侵害。

因此,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措施,来维护我们天然免疫力的健康,比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合理使用中药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系统,负责抵御各种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包括了各种重要的细胞、分子和器官。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免疫系统主要由两大类组成,分别是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指人体天生具有的防御机制,其主要包括下列几种:1.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防御外界微生物的作用。

人体通过皮肤和众多的汗腺,将防御病原体的物质排出。

2.黏膜:黏膜是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等器官的内膜层,具有滋润、保护以及防御病原体的作用。

3.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外来病原体的能力。

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寻找并吞噬病原体,从而防止它们继续感染身体。

4.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专门针对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

这些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杀死病原体,同时也会激励其他免疫细胞继续防御身体。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指人体在接触过外来病原体后才能够建立的防御机制,包括抗体、T细胞等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特点免疫系统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抗原特异性:免疫系统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抗原特异性。

当外来病原体进入人体时,人体会寻找并识别这些病原体的生物特征,从而通过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产生特定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消灭这些入侵的病原体。

因此,免疫系统的抗原特异性是我们能够有效地对抗外来病原体的关键。

2.记忆性:免疫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记忆性。

当人体免疫系统首次接触一个外来的病原体时,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并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但是,一旦这个病原体被清除之后,免疫系统会形成一种记忆,在下一次再次接触到同一种病原体时,其会立刻对其做出全面的、迅速有效的免疫反应。

因此,免疫系统的记忆性是保护人体不受疾病侵害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结尾总的来说,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3.主要膜分子 (1)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摄取微生物等抗原的受体:
清洁受体(scavenger receptor)、LPS受体 (CD14)、甘露糖受体(单核细胞不表达)、补体
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和FcγRⅢ 等。
(2)提供巨噬细胞活化信号的受体: TLR-4(toll-like receptor-4)和TLR-2等。
二、生物学功能 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第一道 防线)。 2.对IgE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引起急性 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 3.抗寄生虫感染。
第四节 其他细胞 一、嗜酸性粒细胞
(一)表达分子 1.高亲和性FcεRⅠ 2.细胞因子受体 IL-5、趋化因子受体
(二)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 1.释放毒性颗粒蛋白 主要碱性蛋白 2.生物活性介质 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3.细胞因子 IL-3和IL-5等
生物学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 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 粒明显(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 表面(右)。
N
%BRhIACnBRJUZyiXX!ILKd*zBHtDKoi1jIOaFJ&7U Gb87PItRgzd&m1KYfs1P8XATgDndURMf+JT22vX#bp4&EHMtvr!D1&$DBv&I98c)6c #VFYfoXmuV3VOqvBjej Wc R$+tBOmQnyD&(1ATd9)5WFPHJbDcuKhEyGZ %r!4C*!1-qW)v#!7bM kJ mAhQpzAT LCUT#w!CU0FYi vV) EfDeV) oCd%qbGgKeki ypfwwDbI9YD&

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天然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分子以及组织构成的,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识别并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异己物质,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免疫系统的构造与功能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由两个层次组成,即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称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具备的一种天生免疫系统,与体内病原体或异物非特异性地作用。

此系统通过多种机制识别和消除外来分子,包括通过破坏细胞膜或散布毒素以杀死病原体的细胞、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分子(如干扰素和胞内抗菌肽等)来抑制感染病原体的生长、以及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特定结构来促进免疫细胞杀灭的方式等。

特异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又称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指在机体经过一定时间的表观(exposure)后,导致一种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基础在于抗原识别、细胞分裂和适体选择,即通过免疫记忆细胞和抗体产生等机制,对先前接触过的侵入物质做出更加明确的反应。

天然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天然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分子组成的,这些细胞和分子不仅可以产生消毒剂,还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并与特异性免疫系统共同对抗病原体。

其中,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资源细胞、炎症细胞等。

它们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等方式,来发挥其杀死病原体和感染细胞的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非细胞介质,如溶菌酶、胞内抗菌肽、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分子,在天然免疫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病原体的防御机制人类天然免疫系统虽然强大,但是许多病原体也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发展出了一系列协同的逃逸策略以躲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比如有些病原体可以改变自身表面分子的结构来干扰细胞免疫反应,还有一些病原体可以附着在共免疫抗原上形成团块,隐藏在机体内,从而避免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结语总的来说,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和机制,在保护人类健康和长寿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

它由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层面组成,共同发挥着保护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免疫系统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展开论述。

一、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原始、最快速的免疫反应。

它不受病原体种类和个体免疫史的限制,以非特异性方式对抗各种病原体。

天然免疫通过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同时通过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能够识别和吞噬病原体的细胞,迅速消灭病原体。

此外,天然免疫还能够产生炎症反应,提高局部温度和血液循环,加速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从而加强对病原体的攻击。

二、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与天然免疫相辅相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它根据抗原的种类和个体免疫史,通过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复杂过程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1.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一种主要方式,它主要通过T细胞来介导免疫反应。

当机体受到感染时,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并在细胞表面加工和展示,激活特异性的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性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2.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细胞介导免疫反应。

当机体受到感染时,抗原同样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加工,但细胞则将抗原展示给T细胞,激活特异性的B细胞。

激活的B细胞进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释放能够结合病原体的抗体。

这些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并使之失去致病性,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三、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方面起着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天然免疫对抗大多数病原体具有快速和广谱的作用,能够迅速清除大部分病原体。

而适应性免疫则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效应细胞的产生,对付那些逃脱天然免疫攻击的病原体。

两者相互补充,形成了全面的免疫防御系统。

在实际免疫过程中,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

医学免疫学第三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三天然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图1 补体激活全过程示意图
补体激活的调节
➢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 1.C3转化酶(C4b2b和C3bBb)、某些激活
的补体成分均极易衰变。 ➢ 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的补体
活化。 ➢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 1. 经典途径的调节:C1抑制因子,C4结合
蛋白,I因子,H因子。 ➢ 细胞膜上的MCP、DAF和C8结合蛋白、
➢ 其中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也包括调 控补体系统的各种灭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约占 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它除了有溶菌和溶细 胞作用外,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介 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 效应放大系统。
➢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不仅是抗体分子的辅助或 增强因子,也具有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对机 体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及免 疫病理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
➢ 2. 第二组分:B因子,D因子。旁路途径。
➢ 3. 第三组分:C1抑制物(C1INH,C1酯酶抑制 因子),I因子(C3灭活因子,C3bINA),H因 子(β1H,C3bINA促进因子), P因子(备解素, properdin), C4结合蛋白(C4bp),S蛋白, 过敏毒素灭活因子等补体调节蛋白。
生物活性 细胞毒作用,溶菌,杀菌作用
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作用
补体激肽,增强血管通透性 过敏毒素,趋化因子
第二节 急性期蛋白
➢ 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是一组
异质的,在对抗微生物的先天防御和在减少因感染、 创伤、恶性肿瘤和某些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上起重要 作用的血浆蛋白。 ➢ 一、急性期蛋白的产生和种类 ➢ 主要在肝脏中产生,种类有C-反应蛋白(CRP),甘 露糖结合蛋白(MBP或MBL),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C2等。 ➢ 二、急性期蛋白功能 ➢ 主要功能就是将补体系统的活化和对入侵微生物的调 理作用增加到最大限度,并减少由这些微生物引起的 组织损伤。

第4章天然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

第4章天然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
以血浆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要紧特征。
慢性炎症:发生较慢,持续较久(数月至数年),
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一)、炎症细胞
启动和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炎症细胞 :
肥大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被激活后分泌细 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细胞 被激活后表达黏附分子,以利于白细 胞渗出。
基因重排

基因家族 属于不同家族
TCR
有(多样性) 属于同一家族
(Ig样家族和凝集素样家族) (TCR家族)
识别分子
MHC
MHC/抗原肽
(仅与MHC分子肽槽顶部 小部分直截了当接触)
(双重识别)
【四】天然免疫应答与炎症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nd Inflammation
天然免疫分子
识别对象
效应
———————————————————————————————
补体
与细胞及微生物表面的 杀伤靶细胞;
糖及蛋白质共价结合 趋化炎症细胞等
LPS结合蛋白(LBP)
LPS
促进LPS与CD14结合
可溶性CD14
LPS
甘露糖结合蛋白(MBP) 富含甘露糖的糖
蛋白及脂多糖
促进细胞与LPS结合 致敏微生物;
(四)中性粒细胞外渗
1、滚动:感染时,巨噬细胞活化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IL-1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E选 择素和P选择素),与中性粒细胞表达的配体相结合 诱使白细胞贴着血管壁滚动。
2、活化、黏着:中性粒细胞活化,表达黏附分子
(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配体(ICAM)结 合而停止运行。紧紧地黏着于血管内皮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学时数:3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2.熟悉:上述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育。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各类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命名,巨噬细胞重要的膜分子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膜分子及功能。

3.NK细胞毒细胞的来源和发育,NK细胞受体,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布,受体活化方式及功能。

5.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免疫学作用。

第四章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本章主要内容]
机体担负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可分为天然免疫系统(即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即特异性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

一、吞噬细胞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

巨噬细胞来自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发育过程:造血干细胞Æ髓样前体细胞Æ单核母细胞Æ前单核细胞Æ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数小时至数天)Æ巨噬细胞(脾、淋巴结、肝、胸腺、腹腔、皮肤、神经系统及其它结缔组织等)。

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命名,如肝脏的Kupffer细胞、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肺脏的尘细胞和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等。

1.单核-巨噬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
(1) 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摄取微生物等抗原的受体:清洁受体(scavenger receptor)、LPS 受体(CD14)、甘露糖受体(单核细胞不表达)和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如FcγRⅢ(CD16)等。

(2) 为巨噬细胞提供活化信号的受体:TLR-4(toll-like receptor-4)和TLR-2等。

(3) 递呈抗原和协同刺激T细胞活化的分子:MHC Ⅱ类分子和B7分子。

另外,单核及巨噬细胞有较强的黏附于塑料或玻璃表面的性质,可利用此特性分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2.主要免疫学功能:
(1) 非特异吞噬杀伤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和处理清除损伤及衰老的细胞。

受刺激活化,产生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H2O2)、氧离子(O2-)和一氧化氮(NO)
等。

(2) 抗原递呈作用:摄取、处理抗原并递呈给T细胞识别,使T细胞活化,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吞噬抗原活化后,可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2和TNF-α,参与免疫调节。

(二)中性粒细胞:是人外周血中主要类型的白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前体细胞。

1.膜分子:
(1) 补体受体:CR1、CR3和CR4。

(2) Fc受体:lgG Fc受体(FcγR)、IgA Fc受体(FcαR)。

(3) 其他膜分子:LFA-1、CD31、IL-8R等。

2.主要免疫学功能:巡视、吞噬、杀伤和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在急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1) 直接或通过FcγR、FcαR及CR分别与IgG、IgA抗体包被的抗原及活化的补体成分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

(2) 对于具有荚膜的细菌,可通过细菌荚膜刺激机体产生的IgM抗体与荚膜结合,激活补体,借助CR将其吞噬清除。

二、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是胞浆中富含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

无TCR基因和Ig基因重排,无TCR和Ig的表达。

(一) NK细胞的来源和发育
NK细胞与T、B细胞来源于共同前体细胞。

锌指纹蛋白(IKAROS)为NK、T、B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的特有标志。

在个体发育上NK细胞更接近T细胞。

其证据为:
1.人类胚胎未成熟NK细胞可表达CD3分子,成熟NK细胞CD3分子消失,但经IL-2作用后可再次表达。

2.在胚胎和新生儿的胸腺及胚胎的肝脏发现有NK细胞与T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存在。

CD16分子为胚胎胸腺内NK和T细胞共同前体细胞的特有标志。

在新生儿胸腺CD56分子为早期发育的NK细胞的特有标志。

(二) NK细胞受体
1.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ing receptor,KAR)
(1) 识别靶细胞表面糖类配体,启动活化信号,产生细胞毒作用。

(2) 表达FcγRⅢ(CD64),在与IgG抗体结合后活化NK细胞,发挥杀伤作用。

2.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ller inhibitory receptor,KIR)
(1) P58分子和P70分子,识别HLA-C编码的基因产物。

(2) CD94分子和NKG2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识别非多态性MHC样分子HLA-E。

通过KIR启动的活化信号,抑制NK细胞杀伤活性,即指不杀伤具有正常MHC
分子表达的细胞。

其杀伤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的细胞)机制为:①细胞表面
表达MHC Ⅰ分子的水平降低,如感染细胞的MHC-Ⅰ类蛋白合成或输出障碍;
②MHC Ⅰ分子构型改变,如MHC Ⅰ类分子与感染细胞合成的肽形成复合体;
③感染细胞的蛋白的糖基化作用的改变等。

(三) 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细胞杀伤作用
(1) 通过NK细胞受体识别靶细胞配体直接接触杀伤靶细胞;
(2) 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ty,ADCC)杀伤靶细胞。

NK细胞表达受体FcγRⅢ,对IgG抗体包被
的靶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通过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细胞裂解或
凋亡。

此功能在抗肿瘤等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GM-CSF、IL-3和M-CSF等)对T细胞、B细胞、APC 等具有促进作用。

与CTL共同承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当体内NK细胞缺乏时,CD8+T细胞数量也明显下降,再次免疫应答也较难产生。

NK细胞依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对造血细
胞的发育具有促进或抑制双向调节作用。

三、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二者在形态学方面非常类似,胞浆中均含有嗜碱性颗粒。

肥大细胞目前认为来源于骨髓,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占总颗粒细胞的比例小于2%。

(一)表达的膜分子:IgE的Fc受体(FcεRⅠ)、过敏毒素C3a和C5a的受体。

(二)生物学功能:
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感染(第一道防线)。

2.对IgE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活化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强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

3.抗寄生虫感染。

四、其他细胞
(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为多形核白细胞,含有嗜酸性颗粒。

表达的膜分子有高亲和性FcεRⅠ和细胞因子受体,如IL-5、CC趋化因子(chemokines,如MCP-3)受体。

生物学功能:
1.具有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的作用。

2.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

(二)血小板(platelets):是血液循环中最小的血细胞(直径为2µm),来自于骨髓中巨核细胞。

表达的膜分子有FcγR和FcεR(低亲和性)。

生物学功能:
1.参与血液凝固。

2.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G2、蛋白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等。

3.活化补体,吸引炎性细胞到达抗原存在部位。

4.释放毒性产物,参与寄生虫的杀伤。

(三)红细胞(erythrocytes):表达补体受体CR1。

红细胞在清除持续性感染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借助补体活化产生的C3b和C4b与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并运送免疫复合物至肝脏,提供给Kupffer细胞将其吞噬清除。

(四)内皮细胞:通常不属于炎性细胞,但参与免疫应答。

受IL-1、TNF-α或IFN-γ作用活化。

生物学功能:
1.内皮细胞活化后,促使炎性细胞向炎症反应部位移行。

2.表达MHC Ⅱ类分子,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参与抗原递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