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81式)名称为金刚捣碓、拦擦衣……左转身捣碓。
现逐式详释如下:预备式面、眼向正北。
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眼平视正前方。
双腿分开一肩宽,自然站立。
两手手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图—预备式)。
(一)金刚捣碓此式共有七个动作。
1.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左转。
胸向正前方。
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
同时右手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方的一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图1—1)。
作用:正前方掤法。
假设有人从正前方用右手攻我胸部,我身略左转用右手腕接对方右手腕外侧,拨其来势使其落空。
同时以左手腕按其右肘关节外上侧,以防其进肘。
2.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
右腿变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右脚根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0;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
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宽(图1—2)。
作用:双手右引掤法。
对方右手被我掤化后,用肩肘连环法攻击我的胸部,我随势右旋身用右手腕拨其右腕部;左手顺缠,配合右手成引掤法。
3.眼法不变向北。
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踏裆劲。
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左脚尖,以脚根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前方前进约两肩宽(最大三肩宽),成左仆步。
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顺缠,走里右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附图)

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间轻抵上颚,二目平视。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缘、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二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到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降于涌泉,屈膝松胯,下沉时呼气。
此时脑空心静,思想高度集中,心中无一所念,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松肩沉肘: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屈膝松胯,两脚踏实,二目平视。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身体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二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弛下降,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耸,横气填胸。
此动吸气。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裆部要松、虚、活。
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
此动呼气。
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缠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90度,重心由右移到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后,目视左前方。
此动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掤,目视左前方。
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
此动吸气。
要求:左腿上提,身体下沉,上下相合。
切忌弯腰突臀。
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跟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脚尖上翘里合,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后上方加掤劲,目视左前方。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到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平。
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掤,左手掤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指尖朝后,目视前方。
陈氏56式竞赛套路动作分解教学

陈氏56式竞赛套路动作分解教学陈氏56式竞赛套路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拳术套路,下面我们将对其动作进行分解教学。
1. 起势:双手下垂,身体放松,注意保持身体的垂直与平衡。
2. 伸臂环顶:左脚往前迈出一步,同时左手向上抬起到头顶位置,右手与右脚一起向前伸直,手心向下。
3. 黄蜂出洞:双脚收回,身体自然下蹲,右手成虎口形状,向后伸出,左手放在右手腕上。
4. 流水落花:双脚跨开,右手自右侧向前转体,同时左手向后伸出,手心向上。
5. 开合进步:双脚合拢,右手向右侧摆开,同时左手随着体重的转移,向左侧摆出。
6. 玉女穿梭:双脚轮换前进,右手自上方向下,左手随着身体的旋转向上抬起。
7. 彗星飞叠:双脚分开,右脚跨向右侧,同时双手向上抬起,手心向内。
8. 金鸡独立:左脚往前迈出一步,同时右臂上举过头顶,左手放在右肩上。
9. 肘底看锤:右手自右肩向下推,左手随着身体的转动向左肩方向挥出。
10. 跌锤肘底:双手还原,右手自左肩向下推,同时左脚往后退一步。
11. 野马分鬃:双手向下划圆,右手划过左手,同时左脚往前迈出一步。
12. 金鸡独立:同第8个动作。
13. 倒转折腕:双脚合拢,右手向右侧摆开,同时左手向后摆出。
14. 玉女穿梭:同第6个动作。
15. 开合进步:同第5个动作。
16. 女儿短裙:左脚往前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向下挥出,左手放在右手肘下。
17. 黄蜂出洞:同第3个动作。
18. 伸臂环顶:同第2个动作。
19. 收势:两脚合拢,双手自上向下沿中线合拢至胸前,同时上身直立。
以上就是陈氏56式竞赛套路的动作分解教学。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浅译。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每一个动作浅译。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我本是无极的静,因为对方进攻而动。
我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而且我的随曲就伸。
不过也不能不到。
按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讲解,每一式都是因为对手进攻我,我开始化解的招式。
这个用八十一式缠法化解方法就是现在的洪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一式。
二路炮捶共六十四式。
第一式预备式我是静而无极,因为有对手进攻胸部,我开始用正前方掤法的动。
来化解。
因为对方用
连环七个动作,我只用了圆的缠法去防守反击。
第二式是拦攃衣是假如对方从我右前方左脚在前用双手按法进攻我。
我防守还击----。
第三式是假如------。
有人说对手进攻你,不会按照套路来的。
是这样的。
八十一式里的每一式里又分为几个连环动作。
太极拳的动作太多了,总有一个动作是适用,用时是挨着那一个动作就用那一个动作。
相对讲拳击的动作就太少了。
一般就这几个拳击动作就足够用了。
太极拳和拳击一样都要用眼睛去观察和对手距离站位等等。
都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招法去进攻和防守。
后面具体浅译的陈式实用拳法八十一式的每一个动作。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

第一式起式第二式金刚捣碓
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斜形第八式搂膝第九式拗步第十式掩手肱拳第十一式高探马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第十四式云手第十五式转身双摆莲第十六式当头炮第十七式金刚捣捶第十八式收势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
自明末清初创立以来,仅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范围内传播。
直至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带到京城,开枝散叶。
陈正雷,男,1949年5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他是陈家沟陈氏十九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太极功夫深厚纯正,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人称“太极金刚”。
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太极健身培训中心总教练,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之一,为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不朽贡献。
陈氏太极拳精选套路

陈氏太极拳精选套路
1. 陈氏太极拳一路套路,陈氏太极拳一路套路是陈氏太极拳的
基础套路,包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原理。
这套套路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体的协调与稳定,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
衡感和内力的发挥。
2.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老架一路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经典的套
路之一。
它融合了太极拳的各种要素,包括开合、缠绕、引导等动作,同时注重发力和调整身体的协调性。
练习老架一路可以提高身
体的灵活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培养内力和气质。
3. 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小架一路是陈氏太极拳中相对较短的
套路,动作迅猛有力,注重快速的转换和爆发力的发挥。
练习小架
一路可以培养身体的爆发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太极拳的实际应
用性。
4. 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推手是陈氏太极拳中重要的训练方法,推手套路是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应用总结。
推手套路注重身体的协调、柔韧和粘连,通过与对方的接触和交流,锻炼身体的敏捷性、反应
能力和防御技巧。
5. 陈氏太极拳剑术,陈氏太极剑是陈氏太极拳中的剑法,以其独特的剑势和流畅的动作而闻名。
太极剑注重身体的柔韧和剑势的连贯,通过练习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剑术的精准度和剑意的表达。
以上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些精选套路,每个套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训练目的。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悟,可以逐渐领会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请注意,太极拳的学习需要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进行指导,并进行系统的练习和修炼。
陈式太极拳26式拳谱

陈式太极拳26式拳谱陈式太极拳26式拳谱作为太极拳的一种,陈式太极拳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欢迎。
26式陈式太极拳拳谱,是初学者通过练习太极拳,学习太极拳基本功、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入门练习。
一、起势起势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太极拳的入门式。
它的动作路线简洁流畅,有助于初学者熟悉太极拳的“起承转合”。
二、云手云手是太极拳中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长拳和太极拳对比的重点,跟上海长拳的“展翅鹰”非常像,拳势圆滑,腰和臀部快速扭动,转移身体重心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云手的奥秘在于不停的挪动脚步,以便在实战中能够迅速变换固定位置,躲避对手攻击。
三、单鞭单鞭再次展示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特质。
身体扭转并起了一只手,这一式的重点是要注意手部重量的摆动。
保持虚实相当,一手相对高,一手相对低的状态。
这一式还需要注意身体的平稳转移。
四、提手上势提手是陈式太极拳26式拳谱中比较复杂的一式。
它需要注意手心的朝向,以确保能够抓住和控制对手。
身体需要缓慢、自然地旋转,腰、肩和臂部通过相对旋转的角度,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紧密的关系,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
五、白鹤亮翅身体变化跳跃性增加,对臂部的掌握也更为严格。
训练者需要通过连续性的移动,协调腿和臂部的动作。
要注意性别区分,男士臂部需要更具力量和决心的攻击感,女士则需要更多散发出温柔的力量。
六、摇尾摇尾的动作类似白鹤亮翅,但重心更为明显,需要对身体和腰部的动作更为细致地加以处理。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增强并加深相应的身体暴力训练。
七、左搂膝拗步搂膝拗步分左右两式,这里介绍的是左式。
动作的重点是变换身体的重心,搂膝而用一只手向下压腿部进行控制。
八、右搂膝拗步同左式,右搂膝拗步的动作比较相似,也是通过左右复杂的跨步动作、改变身体的重心来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
九、转身蹬脚蹬脚也是陈式太极拳26式拳谱中难度较大的一式,需要调整身体,协调臂和腿的动作,转身蹬脚的应用也很广泛,动作非常具参照性。
十、左金鸡独立左金鸡独立需要注意身体姿势的整齐,身体的平衡被重点考虑。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一、陈氏太极缠丝功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
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
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
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1无极桩2正面单手缠丝3侧面单手缠丝4正面上下缠丝绸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8正面双手缠丝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12斜步双手缠丝13斜步左右缠丝14前后缠丝15大小缠丝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2上下缠丝3上步缠丝绸4倒步缠丝5拗步缠丝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
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出庙3懒扎衣4上步斜行5上三步6左掩手肱拳7双推手8倒卷肱9闪通背10右掩手肱拳11六封四闭12运手13高探马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16野马分鬃17玉女穿梭18金刚捣碓19收势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捣碓3白鹤亮翅4上三步5斜行6搂膝7前蹚拗步8掩手肱拳9撇身捶10双推手11三换掌12肘底捶13倒卷肱14退步压肘15白蛇吐信16闪通背17前蹚拗步18左青龙出水19击地捶20二起脚21护心拳22前招23后招24右蹬一跟25左蹬一跟26玉女穿梭27懒扎衣28六封四闭29单鞭30雀地龙31上步七星32小擒打33运手34高探马35双摆莲36当头炮37金刚捣碓38收势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
习练体悟、思辨剖析眼法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的变化,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为实,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为虚。
陈式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即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为顺,眼的方向与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手法手部自转分为顺逆两种,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臂部的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
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右手沿顺时针转圈为正旋,逆时针转圈为反旋,左手则相反。
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的本能。
至于开合、曲伸的无过、不及,就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在太极拳各流派中,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手法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是讲究手型的正确,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拢掌,腕部没有折叠动作,中指尖要求高于肘窝,大指外展,小指内勾,劳宫内含,根合稍开,中指领劲。
二是洪均生先生强调自转和公转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原来没有这个规律,关键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的无过不及。
但大多数练习者却忽视了这一点,而专讲配合,弄得繁琐复杂,切记,越复杂繁琐就不能讲得完全,总会有遗漏之处,只要我们专注于无过不及,阴阳相济,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起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效果。
步法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仆步、盘步、虚步、独立步等六类,每一类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
马步有小正马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大正马步(两足约两肩宽),左右侧马步(两足两肩宽,前足外摆45度,后足内扣45度,前膝弓的少些),半马步(将侧马步的前足膝略放松半弓),内外八字步(侧马步前足尖内勾外摆45度,只用于式子中转换之处),左右弓蹬步,后腿要微曲。
仆步有大中小之分,大仆步(两足三肩宽,后膝曲住,蹋好裆劲,前足踵贴地进至一半时,以腿肚贴地进到位,即将后膝向内塌下,离地寸许),中、小仆步(两足两肩或一肩宽,以脚踵一步到位,小腿肚不贴地,前足内扣45度,后膝不内塌)。
盘步,以前足跟后脚尖为轴,前脚尖外摆45度,后脚跟外拧45度),有左右大小之分,小盘步两足一肩宽,大盘步两足两肩宽。
虚步分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种,足跟虚即可,不一定是足跟离地。
进步时,以脚踵着地,后退时,以脚尖着地。
大腿跟与膝略高。
如果我们将《实用拳法》一书中的手型、步法等重复的描述去掉,大概剩下的就是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了,俗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打人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意到、气到、力到,眼到、步到、手到。
内外相合,一触即发,此为一切拳法的要义,而步法的变换则是拳法的核心和基础。
步法的变换主要涉及到腰、胯与重心。
洪均生先生在“太极拳流传中存在的问题”之“2、关于重心问题”中说:平准、车轴都是取用杠杆方面的支点,支点是不能移动的。
重心全部移于某腿,不但与平准、车轴的要求不同,而且违反陈式重心随遇平衡的原则。
此种认识是值得商磋的。
因为在实战中,大多是靠移动支点或重心来实现的其巧妙的杠杆力的,当然也有移动砝码的时候。
要做到随遇平衡,有时需要进退步法,在转换步法的瞬间,是独立步,重心自然会在支撑腿上,否则自身不稳,在实战中,移动步子均需在敌人背势时进行,若我处于背势,决无移动步子之理,否则就要为对方所乘。
但实际练习中却成了重心只在中间旋转,弓、马、盘等诸步子不分,只有一种步子,需知发力是只用半马步,但化劲时还需用到其它的步法,此学拳
中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千万要不得。
身法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化,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
顶劲虚领,涵胸拨背,松肩坠肘,裆劲松塌,腰如车轴,尾闾后翻,气沉丹田,松胯圆裆,膝与踵齐,上下提落,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身分上、中、下三盘,共九节。
三节不明,终身是空。
此身法要求中的“尾闾后翻”,在实际练习中大多做成了臀部后翻,应该做到臀部向下收敛,才能真正体会到尾闾后翻的妙处。
实质是真气经尾闾穴后翻。
非外形后翻。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没有出现真气发动、两肾如烫时枉谈尾闾后翻,是缘木求鱼,盲人摸瞎马。
内修则为“无水煮空铛、无有麦子空挨磨”。
劲法掤,广义指的是内劲,狭义指的是掤法。
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皆由掤劲螺旋变化而来。
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有是掤的着法。
它有内外、左右、上下、斜正的变化。
特别是当劲路转换时的小掤法,更为复杂而重要。
手的八法皆需有掤劲,若无掤劲,便是有形无质。
捋,手部缠丝为双顺缠,前手搭制对方肘外上侧,后手缠引对方腕部,贴于心口前。
挤,为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挤有前平挤,向上的挤和向下挤。
按,是手心向着对方肢体任何部位的着法。
采挒与捋相似,但劲路毫不相干,采,接手后即变逆缠,向高处走大圈,劲路与对方的力合(同向)的多,挒比捋圈略小,捋前手高后手低,而挒则相反,接手后即由合走分力。
采捋挒均分为单双。
肘有顺拦、拗拦、背折、连环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
靠分肩、背、臀、胯、膝、腿等部位的靠法。
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是掤劲,行劲走螺旋”,理与法要分清,劲与着需分清。
劲法为无形,着法为有形。
劲只一劲,着则万殊,而理唯一贯。
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各劲之要点在由掤劲变化为其它七个劲的过程,有“手扶八方线,劲法任意换”的说法。
洪均生先生要求在点上要有八劲的变化。
如何在与敌手在接触点上进行八法、八劲的变化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这样给八法定义:假设敌手沿水平方向向我进攻。
向前上方45度,为掤,先塌裆,在接触点上划一小圈,手背对敌向前上下30度范围内,转腰为挤,分平挤,上挤、下挤。
向前下45度至90度,手向着敌方任意身体部位,为按。
沿敌手方向,转腰斜走45度,为捋。
先将敌手向上外斜解45度引一大圈,然后收肘,劲向下外45度走一小圈,为采。
反之,先向下引一小圈,收肘,向外上斜角45度走一大圈,为挒。
肘、肩、胯、膝、足,若依此法走劲,也可走出八法、八劲来,只是名称改变了而已,但是劲路的变化,仍需遵循拳法基本规律。
这种定义与洪均生先生所说的八法完全不同。
只是为了好记而已。
而劲法的运行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点上是能够向它的360度方向发出。
但总要保证不使双方所产生的合力指向自己。
推手,也称打手,陈沟原称擖手,民间将两股线合一处,名为擖线。
因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交互在一起缠绕运动,有似合线,因取名为擖手。
陈式太极拳推手与各家的不同,外形的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内劲的运用,则必须真正内行方能度而知之。
接手的规律为左手来左手迎,右手来右手迎,且要从敌手的外侧迎之。
推手是一种科学试验方法,是验证每一招法的正确与否。
掤化口诀为:“直来横拨,横来捧压”,接手时,需用缠法,否则非丢即顶。
推手的要点:顶中求掤,紧中求松,丢中求随。
如此这般,若是狂语。
但在实际推手中,你连顶、紧、丢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都能不知道,那更不知什么是掤、松和随了。
太极之真义,是在不丢不顶之中求消息,在不紧不懈之处求变化,在即引即进之时见分晓。
为求速成而加进外家手法,力量训练、是缘木求取鱼,饮鸠止渴,非未受益而反受其害,此世之习太极者多误入此途而不知返。
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诸君能深悟此句,终生受益多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