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置和应用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置和应用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置和应用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摘要】: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具体使用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使用

伟大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传统的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学会求知的关注,教育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教学最基础的工程——备课,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转变为备教、备学相结合,以备“学”为主。为适应这一教学理念的变化,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有效设计“讲学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设计出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使学生在借助导学案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辅助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导学案的设计目标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量做到:(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导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三)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物理新课标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

2、生物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能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使学习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怎样借助其它方式,在何处去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还必须要学生知道怎样填、填什么,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3、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特别是复杂的生物探究过程),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活动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各个探究过程或各知识层面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率,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能做目标检测。

(四)导学案的设计内容

(1)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体现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知识结构: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4)达标训练: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5)学习反思:就是要求学生每学习一个知识点,或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目的是更好的为学习服务。学习反思可以从解题技巧,规律方法,自我感受,学习心得等方面去写。

(6)作业布置:在这一环节也要求教师设计出等级并且有明确的规定。ab等级: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说要求选编一定综合性的习题,要体现学生对规律的应用,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d级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好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二、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1.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课(或自习课)上根据“导学案” 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2.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约15分钟左右)

3、合作探究。首先让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或让学生板演,暴露出自学中的问题。对共性或学生难以掌握得问题由小组讨论,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上升为理论,指导运用。(20分钟左右)

4、检测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形式可采用口答、书面、电教手段多种形式,教师设计足量的检测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层次性、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变式训练。对个别不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跟踪指导。(10分钟左右)

5、课后反思。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

三、使用注意事项。

1、教师应用要灵活。在对导学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师再认真钻研,对课标、教材做内化处理,结合学生实际和物理生活实际进行再认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使课堂教学具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

2、在预习中给学生自主探究与联系生活实际的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和完善。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前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对教材进行预习,特别对实验器材的准备,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器材等都应在预习范围之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又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应用,通过教师的积极引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物理的乐趣。

3、重教轻学,包办代替。许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养成习惯,重“讲评”,轻“探究”,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究的实验、独立思考的问题、相互交流等太耽误时间,还有就是认为学生探究所得的结果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适时介入讨论、指导或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学生予正面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4、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或自主探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

“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自己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现象。体会:我认为: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物理的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训练其技能,发展其爱好,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发展其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教而有法,教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的各环节,在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案为载体,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导学案等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完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期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全册 共8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全册)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 的制作 【学习目标】 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 【重点难点】 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果醋。 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预习案】 任务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有氧时,进行,大量繁殖,反应式为;无氧时,能进行,反应式为。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左右,且为有氧条件; 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缺氧酸性条件。(原因:)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4.葡萄酒呈深红色的原因: 任务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分解成,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变为,再将乙醛变为,反应简式为。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 任务三、实验设计 流程图 葡萄发酵发酵 任务四、操作提示 (一)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______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_______,然后再除去_______。 (二)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1.榨汁机要清洗_______,并_______。 2.发酵瓶要清洗_________,用体积分数________的酒精消毒。 3.装入葡萄汁后,_________充气口。 (三)控制好发酵条件 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______的空间。 2.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__d左 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3.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d 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_______。 任务五、课题延伸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检验。在________条件下, 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__。 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的浓度为3mol/L的 _______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滴。 【探究案】 探究点一 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探究点二 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探究点三 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置和应用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摘要】: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具体使用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使用 伟大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传统的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学会求知的关注,教育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教学最基础的工程——备课,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转变为备教、备学相结合,以备“学”为主。为适应这一教学理念的变化,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有效设计“讲学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设计出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使学生在借助导学案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辅助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导学案的设计目标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量做到:(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课标要求】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考向瞭望】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知识梳理】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原理解读:1、色素的提取:可以用无水乙醇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2、色素的分离: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实验流程图示:1、提取色素:称取绿叶;剪碎;研磨:加入少许Sio2、caco3和10L无水乙醇;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收集滤液。2、制备滤纸条:长与宽略小于试管,在一端剪去两角;在距剪去两角的一端1c处画铅笔线。3、画滤液细线:沿铅笔线画一条直且均匀的滤液细线;干燥后,再画一两次。4、色素分离:将滤液条插入有3L层析液的试管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如图。 色素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实验中几种化学试剂的作用:1、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3、二氧化

硅可增加杵棒与研钵间的摩擦力,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2、提取色素:研磨要迅速、充分,且加入各物质的量要成比例,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和色素浓度适宜。3、画滤液细线:用力要均匀,快慢要适中。滤液细线要细、直,且干燥后重复画一两次,使滤液细线既有较多的色素,又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4、色素分离: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分子将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色素提取液呈淡黄绿色的原因分析:1、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2、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3、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不同颜色温室大棚的光合速率:1、无色透明大棚日光中各色光均能透过,有色大棚主要透过同色光,其他光被其吸收,所以用无色透明的大棚光合效率最高。2、叶绿素对绿光吸收量少,因此绿色塑料大棚光合速率最低。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 【学习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 【晨背关键语句】: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 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导致的情况 5.研究能量金字塔的意义 ① 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②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93-P96,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部分,注意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知 识点。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传递、____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 来源: 太阳能 能量输入 过程: 2.能量去向(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的变化为例): (1)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2)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分解而释放出来。 (4)被初级消费者摄食,流入________营养级。 3.传递过程图解(填图) 请说出大方框、大粗箭头、 箭头由粗到细、方块面积越来越小代表的含义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 原因: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不可_______,也不能________。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________ (1)原因: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________,一般来说,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高一生物导学案

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编号1.1.1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0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 2.用准确语言完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3.认真独立完成【预习自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自主学习答案: 一1、(1)、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游离的半缩醛羟基 (2)、斐林水浴加热煮沸砖红色 2、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 3、双缩脲紫色络合物 二、1、选材→制备组织样液→检测→结论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 2、取材→制片→显微观察→结论浸泡3-4h的花生种子

3、选材与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结论 卵清或黄豆(浸泡1-2d后研磨)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 【合作探究】答案提示 1、答:组织样液刚加入斐林试剂时,呈现蓝色〔Cu(OH)2溶液的颜色〕,在加热过程中Cu(OH)2被还原成Cu2O(砖红色),二者的混合色呈现棕色,随着氢氧化铜逐渐被还原成Cu2O,溶液呈现砖红色 2、答:斐林试剂与双缩尿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但二者有如下3点不同:①、溶液浓度不同②、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2+ ③、使用方法不同 3、答:虽然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但也要注意对照。在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时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检测后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照,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训练学案】答案 1-5BAADC 6、答:⑴斐林试剂砖红色葡萄糖⑵苏丹Ⅲ染液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⑶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发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⑷①分别配制、储存②0.1g/mlNaOH 0.01g/mlCuSO4③烧杯底部实验者④太大 7、答:实验原理:C、H、O3种元素可组成的无机物有水、二氧化碳等,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能检测到水、二氧化碳等即可证明。实验过程:将生物体组织或器官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发现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有水;过一段时间逐渐炭化,即有碳元素的存在 导学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会说明生物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学会简述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能力目标】 1、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识别生物氨基酸的特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三全套导学案

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三全套导学案 1、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2、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切割DNA的工具是,又称 这类酶在生物体内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持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的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即和 例1、下列关于限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但微生物中很少 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会形成黏性末端

D、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特定核苷酸形成的氢键 3、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根据DNA连接酶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E?coli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只能将连接起来,不能将双链DNA的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另一类是从分离出来的,称为T4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既可以“缝合”双链DNA的片段互补的,又可以“缝合”双链DNA的片段 例2、下图为DNA分子的切割和连接过程。 (1)EcoRI是一种与。 (2)不同来源DNA的片段结合,在这里需要的酶应是连接酶,此酶的作用是在与之间形成键,而起“缝合”作用的。还有一种连接平末端的连接酶是。 4、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基因操作过程中使用载体两个目的:一是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 现在通常使用的载体是,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拟核DNA之外的环状DNA,有的细菌中有一个,有的细菌中有多个。 质粒通过细菌间的接合由一个细菌向另一个细菌转移,可以复制,也可整合细菌拟核DNA中,随着拟核DNA的复制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训练、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二、过程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病毒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 血液循环系统 ↗↑↖ 心脏 ↗↑↖心肌组织 ↗↑↖ 心肌细胞举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概念: 种群是指___________ 群落是指___________ 系统是指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变形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3.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一个生态系统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 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 D、一个池塘 5.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6.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血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水平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潮湿的农贸市场上有鸡、鸭、鱼、青菜、蘑菇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正确的顺序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B、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系统—植物

生物 选一 专题一 导学案(附答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人教版]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一、知识内容 1.基础知识 1.1 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1.2 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流程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2.2 设计发酵装置:根据图1-4a、4b回答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在图1-4b装置中: ①充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补充氧气; ②排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排出或残余气体; ③出料口的作用是便于; ④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 3.发酵操作 3.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优质的葡萄,然后依次冲洗、除去枝梗和榨汁。 〖思考9〗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 3.2 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为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的、等器械进行消毒,并使发酵装置处于状态。 〖思考10〗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3.3 控制发酵条件 (1)发酵液装瓶后保持的剩余空间。 (2)酒精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3)醋酸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天左右,并保持不断。 〖思考11〗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思考1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实验现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学案(含答案) 第1 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自学学案】 1 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研究已经进入___________水平,生物大分子________________(有或没有)生命。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______才能生活。 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精练】 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 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 发生缩手动作的器官是。 ⑵参与感觉和控制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 。 ⑶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体位于, 若这类细胞受到病毒侵染、破坏,则可能患 病。 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⑸从整个过程看出,对多细胞生物说,完成某种生命活动,需要细

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一14导学案

课题: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2.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对前沿科技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难点预测】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自主预习1】(阅读教材,将空白处内容填写上,并在书中的相应位置用横线标注。) 一、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1、基因工程的实质:将一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后者生 产它不能产生的______________,进而表现出新性状。 2、蛋白质工程的目的:生产符合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并非自然界已存在的________。 【课内探究1】(结合已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将不能完成的问题用红笔画出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交流的结果整理在学案上。) 1、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在制造的蛋白质种类上的区别? 【自主预习2】(阅读教材,将空白处内容填写上,并在书中相应的位置用横线标注。) 二、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1.目标:根据人们对__________功能的特定需求,对_____________进行分子设计。 2.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应有氨 基酸序列找到相应的______________序列(基因) 表达。 4.蛋白质工程是指以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 ,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者制造一种,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课内探究2】(结合已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将不能完成的问题用红笔画出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交流的结果整理在学案上。) 1、蛋白质工程的实质及本质上的改造对象分别是什么?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思路与基因工程有何不同? 3、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我的疑惑1】 (将自己不理解 的问题用红色 笔写下来) 【学后反思1】 (回顾已学内容 并将重点问题 整理在学案上) 【我的疑惑2】 (将自己不理解 的问题用红色 笔写下来) 【学后反思2】 (回顾已学内容 并将重点问题 整理在学案上) 4、某多肽链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氨基酸及对应的密码子为:甲硫氨酸AUG,色氨酸UGG,苯丙氨酸UUU、UUC)。怎 样得出决定这一段肽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请把相应的碱基序列写出来。 【自主预习3】(阅读教材,将空白处内容填写上,并在书中相应的位置用横线标注。) 三、蛋白质工程的进展和前景 1.例如科学家通过对___________的改造,已使其成为速效性药品;用蛋白质工程方 法制成的电子元件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因此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蛋白质工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目前成功的例子不多,主要因为蛋白质发挥功 能必需依赖于_______________,而这种_______________十分复杂,而目前科学家 对大多数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了解还不够。 【课内探究3】(结合已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将不能完成的问题用红笔画出来,并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交流的结果整理在学案上。) 1、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酶工程是蛋白质工程吗? 【课堂反馈】 1、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 ( ) A.改变氨基酸结构 B.改造蛋白质结构 C.改变肽链结构 D.改造基因结构 2、干扰素经过改造可长期储存,从蛋白质水平上应改变的是 ( ) A.光氨酸 B.精氨酸 C.谷氨酸 D.半光氨酸 3、蛋白质工程制造的蛋白质是 ( ) A.天然蛋白质 B.稀有蛋白质 C.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D.血红蛋白质 4、蛋白质工程的基础是 (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归纳总结】 【学后反思3】 (回顾已学内容 并将重点问题 整理在学案上) 设计分子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含必修一最后一章)

文末附必修一第六章导学案 -------------------------------------------------------------------------------------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内容: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液的组成: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 (2)内环境 ○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组成: ________(约90%) ________ 血浆 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 ○1定义: 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渗透压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PH为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物导学案

【生物导学案】第一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 设计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电发现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掌握膜电位的产生原因 3.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突触间的传导过程 4.区分不同的反射类型 自主学习: 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铜钩上的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时,就收缩一次。他认为神经和肌肉是两种组织,它们带有________电荷,因而在两者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 ,一旦用导体接通,就会有___________ 通过。 伏特发现如果把勾着蛙腿神经的小铜钩换成铁的,肌肉就_______收缩,他认为,伽伐尼所发现的电流现象,完全是由于两种金属的_________不同造成的。 为进一步证明生物电的存在,伽伐尼撕去蛙的下肢全部皮肤,又把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离出来,然后将一侧膝关节下的肌肉切损。这时,只要使分离好的同侧神经__________相接触,就会立刻看到同侧大腿的肌肉发生一次强烈的收缩。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 1.生物电的本质是___________。 2.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_____打开,____关闭,_____向膜_____流动,形成膜内____电,膜外_____电,形成_____电位。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____打开____关闭,_____向膜_____流动,形成膜内____电,膜外_____电,形成______电位。 3.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4.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_____,其结构基础为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用箭头连接)。 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习内容: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体液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液的组成: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体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2)内环境内环境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环境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

________(约90%) ________ 血浆 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1)渗透压定义:溶液渗透压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渗透压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PH为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3)体温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________由外环境提供,同时产生的________又必须排出体外,但细胞并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内环境的中介作用。学法指导: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既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学习时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可以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这样可以加深对组织液的认识及对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理解,即内环境的“内”和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的,从人

高中生物学案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编写

高中生物学案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编写 中文 导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等,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在教师的主导下编制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是首先考虑教师要教什么,怎样教,而是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学生克服,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学案的设计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会学、会用、会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丰富学生内在品质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本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包括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理由如选题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课题侧重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文:关于“导学案”的一般概述,如“导学案”的涵义;导学案编写设计的理念;导学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导学案”编写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等,第三部分,着重通过案例的形式阐述了导学案的编写研究,包括导学案编写的内容设计;“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导学案”编写的几种模式;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同课型(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导学案编写的案例展示; 高中生物学学案编写的注意点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对比教学实验,对不同导学案的编写的实验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了新编制的导学案的一些优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完善。 译文 Learning guide is the program of studies. It is a learning program which used by teacher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theory. As a learning guide, it was designed and used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004722853.html, teacher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learning task. When we design the learning guide, we don’t consider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for teachers but for students first, thinking everything students will meat during study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guide is not only enables students to obtain the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guide the student to learn to "study, use, and master"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improve and enrich the students the goals of inner quality. Such ability for classroom teaching can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vigor for teaching. This subject research has used many methods such as Archival Method, Experiential Summary Metho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nvestigation method, etc.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1: raising questions and background. The realistic basi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research. Part 2: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