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正字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吴语梗摄字是汉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吴语发展的重要历史途径。
梗摄字是一种记录历史和记载文字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
在吴语发展史中,梗摄字是一种精美的文字,除了用于书写文学作品外,还用于吴语拼音,以及培养吴族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吴语梗摄字的分合及类型。
梗摄字可以分为两大类:合梗字和拆梗字。
合梗字包括了传统的合梗字以及现代的混合合梗字,以及换字法构成的合梗字。
传统的合梗字包含汉字、大字、小字、图解符号等,它们既可以有完整的字形,也可以有不完整的字形,甚至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字形,每个字形都具有它特有的特点。
而拆梗字则是指将汉字拆分成半个字或三分之一字,以及将短分符号拆分成多个小符号,来组成一个新的汉字。
吴语梗摄字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是潮州梗摄字,它们主要由汉字、大字、小字等字形组成,用于表达潮州的文字。
潮州梗摄字的字形有着独特的特点,在书写时可以保持文字的美观性,同时又可以体现出文字的含义,受到很多吴族文学家的喜爱。
第二类是上海梗摄字,它们通常由汉字、笔画和图解符号组成,用于表达上海的文字。
上海梗摄字的字形也有独特的特点,它们可以让文字看起来更加简洁美观,受到许多上海土话文学家的青睐。
第三类是安徽、江苏梗摄字,它们主要由汉字、大字、小字、图解符号等组成,用于表达安徽、江苏的文字。
安徽梗摄字的特点是比较简洁,它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文字的含义,受到安徽人及江苏人的喜爱。
总的来说,吴语梗摄字的发展已经踏入了现代化的新境界,它们拥有了更多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对于培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其精美、简洁、实用的特点,吴语梗摄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拼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语梗摄字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它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普及率还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
希望未来社会对吴语梗摄字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通过各种活动来普及知识,传承这一精美的文化遗产。
吴语声母韵母表

吴语声母韵母表吴语是汉藏语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吴语拥有自己独特的音韵系统。
其中,声母和韵母是吴语中最基本的音节单元。
本文将介绍吴语的声母和韵母,并编制了相应的声母韵母表。
吴语的声母吴语中的声母共有21个,分别为[b], [p], [m], [f], [d], [t], [n], [l], [g], [k], [ŋ], [x], [z], [c], [s], [j], [h], [ʔ], [w], [ɥ]和[r]。
下面将对这些声母进行详细介绍:1.[b]: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b”发音相近,如“包”。
2.[p]:声音爆破,与普通话中的“p”发音相近,如“破”。
3.[m]:鼻音,与普通话中的“m”发音相近,如“妈”。
4.[f]:摩擦音,与普通话中的“f”发音相近,如“发”。
5.[d]:齿喉塞音,与普通话中的“d”发音相近,如“大”。
6.[t]: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t”发音相近,如“塔”。
7.[n]: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发音相近,如“你”。
8.[l]: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l”发音相近,如“来”。
9.[g]:梗音,与普通话中的“g”发音相近,如“狗”。
10.[k]:擦音,与普通话中的“k”发音相近,如“口”。
11.[ŋ]: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g”发音相近,如“嗯”。
12.[x]:擦音,与普通话中的“x”发音相近,如“下”。
13.[z]: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z”发音相近,如“杂”。
14.[c]: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c”发音相近,如“草”。
15.[s]:齿龈擦音,与普通话中的“s”发音相近,如“苏”。
16.[j]: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j”发音相近,如“叫”。
17.[h]:擦音,与普通话中的“h”发音相近,如“好”。
18.[ʔ]:闭喉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19.[w]: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w”发音相近,如“我”。
20.[ɥ]:双唇前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南腔北调”:哪种才是古汉语正统

“南腔北调”:哪种才是古汉语正统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8期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带翻译。
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再远一些,少数民族有他们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有时听着比外语更奇怪。
然而方言体现的正是不同的民俗个性,以及那份独有的人间烟火气息。
吴语的整齐八声调为古汉语正统嫡传中国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
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一、北方官话。
习惯上称为“官话”。
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
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
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软语”,以上海话为代表。
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地区、浙江省大部分,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
三、湘方言。
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
吴语的“鲎”(虹)

吴语的“鲎”(虹)项梦冰【摘要】吴语谓虹为“鲎”.本文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绘制出“鲎”(虹)的地理分布图,确认把“鲎”(虹)视为吴语的特征词之一是恰当的,并进一步梳理文献,指出“鲎”(虹)的本字是“雩”.《六书故》(南宋)的“越人谓虹为鲎”就词源而言来自《尔雅》注“虹江东呼雩”(东晋)、《集韵》“吴人谓虹曰雩”,不过戴侗时代吴语的“雩”已因经历语音演变而“脱胎换骨”,从而造成了“词源中断”(de-etymologisation)现象,所以人们才用同音的“鲎”字来记录.关于河北和湖北浠水的“鲎”,论文指出前者乃误解文献所致,后者则可能跟吴语“鲎”的溯江扩散有关.【期刊名称】《长江学术》【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10页(P113-122)【关键词】吴语;谓虹为“鲎”;地理分布;本字【作者】项梦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本文以《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①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006图。
“虹”(Rainbow)为基础,讨论吴语指虹的“鲎”及其本字。
全文共分三节:一、“鲎”(虹)的地理分布;二、“鲎”(虹)的本字;三、两个例外。
“鲎”(虹)主要见于吴语,也见于与吴语毗邻的徽语和江淮官话的少数方言。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06图②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006图。
绘制的“鲎”(虹)的地理分布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鲎”(虹)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和苏南,构成连续分布,说“鲎”和不说“鲎”的方言之间可以画出一条相当规整的同言线来。
吴语说“鲎”的方言是主体,121个方言点中有96个点说“鲎”,约占79%,只有西部和南部的部分方言不说“鲎”。
而其他方言说“鲎”的很少,809个方言点中只有7个点说“鲎”,还不到1%。
吴语,传承中华民族的母音

吴门食话/Topics April 2019沙佩智,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创办者、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抢救苏州织造官府菜,并复原了康熙58年册封琉球国国王的册封宴,出版过《苏州吃食》。
吴语,传承中华民族的母音唐代贺知章在八十六岁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乡时,依然感叹:“小少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方言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反映语言的历史,因为一个人出身地的方言可以跟随人一辈子。
吴语方言,主要通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黄河流域虽然#■多朝代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战争多、动乱多、人口流动多,多民族聚居,所以语音变化也大。
比较而言,吴语区远离战争和政治中心,然而我认为吴语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她是官方语言。
“吴”曾经是国号,“吴”音是以苏州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方言。
汪平在所著《苏州方言研究》—书中提到“苏州方言的形成,最早应该肇始于周泰伯、仲雍奔吴之时……泰伯们在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华夏语即早期的汉语。
这就形成了以上古汉语为基础的、带 有若干百越语成分的古苏州话。
”有些研究苏州方言的学者常认为,“苏州方言的形成”往往受司马迁“蛮荒之地”的影响,苏州的文化全是泰伯们带来的,连语音也是他们带来的。
其实在泰伯奔吴之前,吴地的新石器时代已有3000多年了,“到新石器时期,吴地已经遍布原始居民,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这在国内语言文化研究大家王健的《略论吴地的古人类活动和原始居民》一 文中,有所提及。
我也认为,小小的一支南迁的队伍不太可能影响吴地的语言这么彻底。
从考古文化上看,亦是如此。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农村回苏州后,在夜校听中国古汉语训话专家----唐文讲过“上古文中有‘吴’音。
”这句话一直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在吴语和普通话中有特别不一样的字读音,但加了偏旁后即是吴语的读音很多,如苏州人读儿子的“儿”字不读“e r”,而读“n i”,“儿”大字不是“兒”吗?在周朝时还有一个“兒国”。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和对比,对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其类型进行了论述。
根据字形、语义、书写形式和笔划等方面来确定两者的类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语梗摄字的分合有哪些。
其分合是指一个字内部的组成部分,如构成汉字的结构和写法。
梗摄字可以全部分解,如“水”和“口”,可以分解为“氵”和“口”两部分;也可以部分分解,如“日”和“月”,可以分解为“日”和“月”两部分。
梗摄字常见的分合形式有六种:“氵口”,“”,“人儿”,“日月”,“牛”和“老”。
其次,宕摄字的分合也有六种:“口日”,“一”,“一一”,“一月”,“牛”和“鸟”。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有无序联结,还有动态联结、复杂联结等。
它们的组成部分也各不相同,有些特别复杂,有些则相对来说简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此外,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梗摄字的类型分为汉字和其他字形。
汉字梗摄字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单仍梗摄字、双仍梗摄字和复杂梗摄字。
其中单仍梗摄字只有一个部位,如“氵”;双仍梗摄字有两个部位,如“口日”;复杂梗摄字有多个仍结构,如“曰”。
而宕摄字的类型分为六种:“阝”“一”“一一”“一月”“牛”和“鸟”。
它们有独特的语义和书写形式,能够按照一定笔划数进行描写,从而起到一定的语义效果。
综上所述,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类型、分合方式以及书写形式
各不相同,但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字。
因此,应该慎重考虑它们在汉字书写中的应用,以避免书写失误。
吴侬软语是哪里的方言

吴侬软语是江苏苏州一带的吴方言,因说话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
吴方言从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万。
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声母方面,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
声调方面,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的分部:
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太湖片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
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
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醉里吴音相媚好”。
明末吴语字书《吴音奇字》版本考述

2020年6期第22卷(总第124期)No.6,2020General No.124,Vol.22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明末吴语字书《吴音奇字》版本考述汪大明(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吴音奇字》是一部记录和考证明末吴语词语的方言文献,现存抄本3种及铅印本1种。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是原藏铁琴铜剑楼的清抄本,也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苏州图书馆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王謇抄校本分别抄自清抄本,两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
苏州图书馆藏铅印本据馆藏传抄本重排校印,沿袭了传抄本的讹误,同时在重排铅印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讹误。
清抄本已经是陆镒铨次补遗后的本子,孙楼原稿本《吴音奇字》未曾刊印,可能已经亡佚,但尚存孙楼自序一篇。
清抄本是各本之祖本,最为珍贵。
王謇抄校本上的校语,虽片言只语,也需要重视,传抄本亦有参校价值。
铅印本讹误频出,只有参校3种抄本后方可使用。
[关键词]《吴音奇字》;版本;孙楼;陆镒;吴语[中图分类号]H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0)06-0103-05古代记载方言的文献稀少,因此弥足珍贵。
明末吴语字书《吴音奇字》是现存最早的专记一地方言的著作,其记录和考证了不少当时的吴语词语,是研究明末吴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初为明孙楼编辑校正,后经陆镒铨次补遗,流传至今存抄本3种、铅印本1种。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疏理该书版本源流和比较各版本的异同优劣。
研究《吴音奇字》者多据错误频出的铅印本,而讹误较少的抄本却无人问津,因此实际上不少的研究成果事倍功半。
本文主要疏理《吴音奇字》的版本源流,论其版本异同优劣,以期推进对《吴音奇字》的研究。
一、《吴音奇字》现存的各种版本现存《吴音奇字》版本共有4种。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两种:“吴音奇字一卷明孙楼撰明陆镒补遗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后来的国家图书馆);“吴音奇字一卷明孙楼撰明陆镒补遗清抄本王謇校”,藏上海图书馆[1](P441)O《江苏地方文献书目》著录两种:“《吴音奇字》一卷清抄本,1册”,藏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本”,藏苏州图书馆环皿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语正字<piq> 匕:用刀子切成薄片。
<gaq> 劜:拥挤。
如:“车子里哪能介劜的啦?”<moq> 木:木讷,迟钝。
<mhi> 咪:少,小。
比如“一咪咪”:一点点。
正字为“少”左右翻转,也作“弥”。
<phoq> 圤:读音如“扑”。
量词,堆。
比如:“一圤烂泥”。
又转音为“泡”,如:“一泡屙”。
<haogn> 夯:读音如hang。
用力打击,又引申为尽力,拼命做某事。
如:“我夯了三大碗饭下去。
”<d?gn> 绞丝旁加“丁”:意思是缝。
如:“钉被头”。
<lhio> 撩:抬起手或者脚。
如:“撩起一巴掌”。
正字为“尥”(抬脚)或者“了”(抬手)。
<tiq> 扚:读音如“的”,指的是用手指掐断。
比如“扚豆芽”。
又写为“摘”。
<dze> 侪:意思是“全部”。
如:“伊拉侪去白相了。
”也写做两个“页”(页页)。
<rhoq> 镬:锅子,上海话讲“镬子”。
<piq> 滗:挡住容器里的固体物质把液体倾倒出来。
<hoe> 伛:身体弯曲。
上海话称驼背为“伛背”。
<gn?gn> 韧:读音如“人”,指食物受潮而不脆。
如:“格块饼干韧脱了,勿要吃了。
”<ia> 偃:躲藏。
也可以写作“迓”。
如:“伊勿晓得偃到啥地方去了。
”<ka?gn> 囥:藏。
如:“拿钞票囥囥好。
”<uq> 抈:折叠。
比如:“抈被头。
”又作“闄<ioq>”。
<khoe> 抠:挖。
如:“抠耳朵”。
又引申为小气,如:“伊格个人抠得不得了”。
<?> 饫:意思是喂。
如:“还要我饫侬吃不成?”<si> 忺:读音如“鲜”。
比喻小人得志或者愿望,虚荣心得到满足时所表现出的轻佻,嬉皮笑脸的样子。
如“忺格格”。
也写为“鲜”。
<whu> 焐:用小火煮烂。
又写为“乌”加火字旁(火乌),“污”转火字旁(火亏)。
引申为保温取暖,比如:“我用热水袋焐焐手。
”<toq> 燂:用小火慢慢煮。
如:“腌燂鲜”(一种有名的汤)。
<iaogn> 炀:火旺,引申为手气顺。
如:“我手气真炀,连赢了三潽麻将”。
<iaegn> 烊:融化。
如:“冰块烊脱了”。
m?> 奅:意思是用大话震慑,诓骗他人。
如:“侬去奅奅伊看,伊拉是否真有意思跟阿拉合作。
”又引申为“侦察”,派生“奅牢”,今天常常误写为“铆牢”。
<ha> 颬:张嘴呵气。
如:“颬一口气在窗子上再擦就会比较清爽”。
<xuq> 怴:读音如“血”。
笨。
比如:“戆怴怴”。
<phaêgn> 閛:读音如“呯”。
意思是关门。
如:“勿要忘记脱拿门閛上”。
<kh?gn> 空:欠,借。
如:“侬空我十块铜钿”。
<toq> 沰:量词,一滴。
如:“一沰眼泪水”。
<gêgn> 艮:正字为言字旁加艮(言艮)。
意思是性格倔强偏执。
<ti> 敁:用手估计物体的重量。
如:“侬敁敁看这包物事份量多少?”又写作“掂”。
<peq> 畀:读音如“拨<peq>”,赠给。
正字为“跛”转贝字旁(贝皮)。
如:“伊送畀我一块表”。
<au> 挜:意思是强行送上。
如:“伊又勿感兴趣,我挜上去做啥”。
<gnioq> 提手旁右边加“肉”:读音如“肉”。
意思是(衣服等)不平。
如:“迭件衣裳肉得一塌糊涂,应该烫一烫”。
<th?gn> 挺:尽量,随意。
如:“挺吃不动气”。
又有“剩下”的意思,如:“侬身上还挺几钿?”<dêgn> 钝:挖苦,嘲弄。
如:“好了好了,侬勿要钝我了”。
又写做“腾”。
<gê> 餩:意思是打嗝。
如:“打餩”。
<bu> 匍:读音如孵bu。
蹲或趴在地上。
<chioe> 恘:品行恶劣。
如:“侬格人脾气那能介恘格拉?”恘者又称为“邱六桥”,出自评弹《珍珠塔》中的一个品行恶劣的强盗。
<be?> 叛:躲藏。
如“侬叛到啥地方去了?”又写做“畔”。
旧时儿童游戏捉迷藏称作“叛夜摸摸”。
<?gn> 洇:指的是水沿着细缝渗透。
如:“楼上人家水打翻了,水从天花板上洇下来”。
<pa> 派:传递。
来自英语pass。
<geq> 搿:意思是“这个”。
如“侬搿人不够意思”。
<gaq> 唊:读音如“隔”。
意思是发音不清。
如把讲不清话者称为“唊舌头”。
<hoê> 郈:读音如“吼”。
形容愤怒却发泄不了的样子。
如:“我股票输脱一万块,郈死了。
”又写作口字旁右边加“后”(口后)。
<xio> 枵:掀开,揭开。
如:“拿被头枵开来”。
<rhaegn> 绗:读音如“行hang”用粗的针脚把东西缝在一起。
如:“绗被头”。
<da> 埭:读音如“汰da”。
意思是一条,一道,一次。
如:“水从墙上流下来,留下来一埭印子”。
又如:“为了格桩事体,我已经跑了三埭了。
”<lwu> 挼:意思是按摩,抚摸。
如:“阿里痛?我来帮侬挼挼。
”<khoe> 眗:意思是眼眶凹陷。
如:“几日没困觉,眼睛也眗下去了”。
<p?> 目字旁右边加“包”(目包):意思是眼珠突出。
如:“眼乌珠也bao出来了”。
<de> 眙:读音如“弹”。
意思是眼珠突出,如“眙眼落睛”。
<khwêgn>困:读音如“困”。
意思是睡。
睡觉说成“困觉”。
<dzaq> 大口框里面加“良”:读音如“实”,意思是硬。
如:“格块饼干实实硬”。
<p?gn> 鈵:读音如“饼”,意思是相持。
如:“两支拔河队鈵到现在还没决出胜负”。
<pa> “派”左边换“片”:读音如“派<pa>”。
意思是分开。
如:“侬脚派了介开做啥?”<toq> 浞:读音如笃,意思是淋湿。
如:“侬回来的辰光被雨浞着了伐?”<la?gn> 浪:意思是“上”。
如床上成为“床浪”。
<djioe> 趜:读音如“求”。
指的是物体卷曲,变皱不平。
如:“这件衣裳趜起来了”。
<doe> “走”右上加“投”的右半部分:意思是心急,冒失。
如:“dou 五dou六”。
<kni> 磑:读音为“碾”。
摩碎摩细。
<whe> 萎:枯萎,比喻精神不振。
如:“侬今朝哪能萎脱了?”<dj?> 揵:指将自己的手脚举起来。
如:“踢了一天球,现在连脚也揵勿起来”。
<kweq> 掴:读音如“刮”。
用手打他人的脸。
如:“掴耳光”。
<tze> 劗:读音如“斩<tzê>”,用刀子等剁,引申为被骗钱。
如:“我今朝被狠狠劗了一刀”。
今天通常写成“斩”。
<dio> 提手旁右边加“周”:读音如“调”。
用东西在液体或糊状物中搅拌。
<teq> 掇:读音如“得”。
意思是粘,如“黏掇掇”。
<tz?> 月字旁右边加“直”(月直):读音如“子”,油脂太多而粘成一团。
如:“粘zi格掇”。
<mh?gn> 脗:闭紧嘴巴。
<ke> 赅:意思是拥有,备有。
如:“算侬赅两张钞票,有啥了不起”。
<taq> 上“合”下“皮”:皮肤松弛而下垂。
如:“吃力死了,眼皮也搭下来了”。
<chia> 笡:读音如“恰<chiaq>”,歪斜。
如:“格幅画摆笡脱了”。
<bo> 爮:意思是用盐腌制食品。
另外又有用刀具削皮的意思,如:“爮黄瓜”。
<bwu> 孵:读音如“葡”。
孵化,引申为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如“孵空调”。
<me> 火字旁右边加“尾”(火尾):读音如“枚”,意思是点燃,燃烧。
如:“让我mei根香烟”。
<thaogn> 上“汤”下“手”:意思是抵挡,遮挡。
如:“拿窗帘拉起来,好tang脱一点光。
”今天又写做“挡”,“摥”。
<paegn> 弸:双手用力向两边支撑或拉开物体。
<taq> 提土旁右边加“耷”(土耷):意思相当于“里”。
如“这里”讲做“搿嗒”。
<ci> 搛:意思是用筷子夹。
又可以写做“欹”。
<toq> “啄”的右边在左,“没”的右边在右:用物击物。
如和尚敲木鱼称作“do木鱼”。
用指关节敲他人的头称为“do毛栗子”。
<xueu> 揎:引申为打人。
如:“伊被我揎了一脚”。
<tia> 嗲:形容撒娇。
又有“好,灵光”意思,如:“格样物事老嗲的”。
<laogn> 日良:把东西在太阳下晒干。
也写作“晾”。
<ogn> 勜:意思是拥挤,勜勒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