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

合集下载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作者:杨炎锴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吴方言的特点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一、“上古吴语”的形成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

首页编辑词条七大方言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

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

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苏州话

苏州话
7、其它
江北吴语方面,在毗邻片中的分布在江北的金沙话,通东话,老岸话被认为是不同时期的江南移民带去的吴语,由于和江南地理位置的隔阂,这三种吴语已经不能与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吴语交流,此三种吴语,明显的带有“南中有北”的特点,例如:吴语特有的否定词“勿”或“弗”,在这三种方言中,全部官化为“不”,具有浓重吴语特色的词汇“面孔”和“汏”,则官化为“脸”和“洗”,而由清末不断涌入的江南移民带入的海启话,仍能与江南吴语交流,两者基本一致。
隋唐宋元——平稳发展期
隋朝建立之后的700年间,由于建康等大城市相继被摧毁或衰落,苏州又再次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苏州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在南宋的时候,也受到当时杭州话的影响。
明清近代——辉煌期
明代开始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另外,当时戏剧业开始发展,苏州话成了四大白话之一: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吴语简介

吴语简介

(3)状词词尾不用“地”,而用“叫”或“能”, 如“慢慢叫走”“好好能吃”。
2.具象化特点
(1).通过词汇中的具象语素表现一些书面词汇, 包括专有名词,一些名词的名称都用可视的描写 方法表达。例如把“蜈蚣”说成“八脚”,是用 动物可视的形体特征来代替学名。在词汇中添加 具象化的语家。例如“鳝鱼”在语义上采取了 “种+类语言应用研究属”的构词法,绝大部分地 区又称之为“黄鳝”,这种具有颜色语家的偏正 式词语显然比前者更直观。更典型的是“眼珠” 的说法中有“乌”这一表色彩的语系,如“眼乌 珠”“眼睛乌珠”“眼睛乌子”等。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 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 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 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 “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 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 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 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 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3)用比喻的方式构词
例如称“彗星”为“扫帚星”,是因为其
形似“扫帚”而得名。把“肚脐”称为 “肚脐眼”“肚皮眼’,“眼”在此并非 实指,而是因其形似而得名。很多地方把 蚕称为“蚕宝宝”,“宝宝”同样也是形 似的比喻。因为蚕形状娇小,吐丝时通体 晶莹,似婴儿皮肤般光滑,加之做茧时似 躺在襁褓中,极像“宝宝”。“粗糙”有 些地方称为“毛糙”,也是很典型的比喻 用法,“粗”和“糙”本是两个同义语素, 但用“毛”,取其“像毛一样”的意思就 更具体了。
3.声调大体保留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 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常熟话

常熟话

另外一个则是“高兴”,高兴本是形容人心情愉快的 一个形容词,但在常熟话中却用作为动词,表示意愿
动词
常熟话中也有一些较为特别的动词:
打相打---打架 插烂糊---敷衍了事 晓得哉---知道
划呼跳---翻跟斗
名词
有脚节头---脚趾 鼻头管---鼻子
骷榔头---脑袋
老婆鸡---母鸡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常熟话中,“馒头”其实是包子,“包子”则是馒头
普通话中的“它”字在常熟话中则没有出现, 一般以“这个(lige)” “那个(gege)” 指代
人称
父亲 :当面叫“阿嗲、嗲嗲”, 在别人面前则称“我老 子”。 母亲 :当面为“姆妈”,在别人面前则称“我娘”。 称哥哥为:“阿哥”, 称姑妈为:“好叔”或者“巴巴” 称伯伯为:“老巴巴”。 爷爷和奶奶一般称为“好公”和“好婆、好亲婆”,
不过也有其他叫。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
称未婚女孩子为"小细娘"
称已婚女人为“堂娘娘”。 老公称老婆为“娘子”,昵称“家主 婆”。
老婆称老公为“小官人”,嗔怪时则呼为“杀千刀”“出棺材”等
形容词
许多到过常熟的外地人,总会为“灵”这个词表示疑惑
在常熟话里,常常会称赞一件事物好叫作“灵”。比方说一 件东西别致;一个人长的好看;一件事有趣,都会说“灵”。
常熟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 悠久的人文历史,同时也有着别具一格的语言系统。 常熟话是吴方言中保留古音最完整的方言,普通话 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而常熟话有8 个声调系统,接近中古发音,和唐朝语言较为接近。 常熟话中各类词都非常有特点。
称谓
代词“你、我、他”在常熟话中分别为“嫩(4声)、鹅(4声)、给(2声)” “你们”、“我们”、“他们”则说成“嫩多”“鹅 里”“给多”, “们”字并不都发一个音 “我们”还有一种读法是“wuli”这与韩语发音基本一致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类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类

汉语方言的分类一为“北方方言”。

它是汉民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等四个方言。

二为“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江苏及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为代表。

三为“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四为“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五为“客家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六为“闽方言”。

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七为“粤方言”。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东话为代表。

汉语可大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话(简称:北语)此有异议: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

二.广东话(简称:粤语)其中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通常被认为属于粤方言,但也有认为是独立方言。

三.江浙话(简称:吴语)此处有异议:徽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

四.福建话(简称:闽语)此有异议:包括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有人提出闽北、闽南两种独立方言命名。

五.湖南话(简称:湘语)六.江西话(简称:赣语)七.客家话(简称:客语)因为分类还有很多争议,所以以上是比较公认的。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吴方言词语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吴方言词语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吴方言词语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以汉语普通话为官方识别认知的国家语言,以汉语普通话为核心的汉语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含义,占据着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地区民族正在逐渐地流失自己的方言,包括诸如客家话、苗话等,开始步入普通话文化的浪潮中来。

其实,古代汉语文化中就存在着一些汉语方言语言文字,如“客家话”、“苗话”等,其特点就是普通话外的常用词语较少,且和普通话的发音要求有些不同,但非常多的地方标准话也会由于各种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传承而得以保存,甚至还包括着一些特殊技术术语,可以说方言的成分可以说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们普遍都会期望孩子们掌握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因此,家长们又一次开始追求普通话,比如专门训练“口语”,让孩子们更加勤奋地跟读,把普通话学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而面对这种花费巨大的费用和时间,有许多家长还不知所措。

但事实上,方言语言文字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当中。

一方面,方言语言的特殊性使得它能够更好地贴近生活,使普通话的学习能够更有趣,而且方言中常常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文化信息,孩子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不同的文化氛围,而更多的文化信息对语言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普通话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掌握,通过掌握方言,就可以让孩子更快的学习普通话,在早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掌握到一些有用的普通话词语。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家长们可以把普通话的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要过分刻板地去追求孩子严格地按照规定发音模式,而要将普通话融入实际生活当中,把方言熟悉之后,再引导孩子尝试用普通话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在普通话学习上更有趣,而且会有助于孩子们更快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另外,家长们要多给孩子机会接触语文,包括阅读、写作以及听力等等,让孩子有机会去体会普通话的特色,从而能更好的掌握。

苏州话辅导师

苏州话辅导师

发音部位 新名
清浊 旧 部位
双唇 唇齿
重唇 唇音
轻唇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头 舌音
舌上
舌尖前 舌面前
齿音
齿头
精 心
正齿
照 审
舌根
牙音
舌根 舌面中 舌尖中 舌面前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全清
帮 非 端 知
见 影 晓
次清
全浊









从 邪
穿
床 禅



次浊 明 微 泥 娘

喻 来 日
(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
明代: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 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 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 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 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 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 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五岳游草
❖ 苏州人唱戏的很多,过去说苏州有两个“土产”, 一个是状元,另一个是戏子。京剧历史上有名的“ 同光十三绝”中间就有四位苏州人。苏州人说话尖 团音分得很是清楚,唱戏分尖团音没有任何困难。
同光十三绝
❖ 左起第一郝兰田数起:他扮演的是《行路》中的老旦康氏,隶属三庆 徽班,先工老生,后演老旦;第二是老生张胜奎,扮演的是《一捧雪 》的莫成,传说他在《搜孤救孤》中演公孙杵臼,比谭鑫培演的主角 还精彩;第三是梅巧龄,工青衣,在《雁门关》中饰萧太后,曾为四 喜班主,乃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祖父;第四是刘赶三,演的是《探亲家 》的乡下妈妈,工丑行,因其一天要连赶三个戏班唱戏,故称刘赶三 ;第五为余紫云,扮演的是《彩楼配》的王宝钏,工青衣兼花旦,其 父为老生“前三鼎甲”之一余三胜,其子为老生名宿余叔岩;第六程 长庚,饰演《群英会》鲁肃,三庆徽班班主,戏曲行会组织精忠庙的 庙首,京剧老生之鼻祖;第七徐小香,饰演《群英会》周瑜,工小生 ,三庆班主要演员;第八时小福,工青衣,扮演的是《桑园会》的罗 敷,隶属四喜班,曾为精忠庙庙首;第九杨鸣玉,饰《思志诚》的明 天亮,工昆丑;第十是卢胜奎,工老生,饰《失街亭》的孔明,隶属 三庆班,因其“腹有诗书”,曾编演三国演义的连台本戏;第十一是 朱莲芬,所饰《琴挑》之陈妙常,工昆旦,江苏人,擅长《思凡》、 《刺梁》等戏;第十二名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先工武生, 后为老生一代宗师,有伶界大王之誉;第十三名杨月楼,饰《四郎探 母》的杨延辉,文武老生,隶属三庆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文化与吴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一、吴文化对吴方言的影响
“吴”主要指的是江南地区。

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

而吴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吴地方言。

这主要体现在吴语的语音上。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方言”。

吴语的语音特征首先表现在声母上。

吴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

比如“夺”和“冻”在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在苏州话里,两者仍然有较明显的区别: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

其次体现在韵母上,吴语的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

元音发音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

正因为单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和周边其它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是嘴型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这么软糯。

有句俗语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就是指这个。

另外,在声调上,吴方言大致保留了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且吴方言中存在着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这些都使得吴语读起来格外地婉转清扬,温柔诺软,正是吴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

在江南民歌中,我们更能看到这种影响。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地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是中国吴地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

”江南民歌在润腔上讲求纤细精巧,之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的幅度较小,且快而细,多不超过三度。

江南狞恶赵晓的音调结构,级进回环的旋法、纤巧繁细的润腔装饰,这一音乐特色,构成了江南民歌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演唱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巨大差别。

北方语言较硬朗,而吴方言则婉转柔和,清丽难描。

《颜氏家训·音辞》中提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失在浮浅。

”民歌中众多的方言词增添了吴地歌曲特有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表现了吴语特有的柔和、细腻、圆润的音韵。

“侬”字是极富典型的吴地方言。

江南民歌中就唱出现“侬”(即“我”,多为女子代称)的歌句,吴语也因此被称为“吴侬软语”。

在演唱速度上,吴歌的速度大多是中速或慢速,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

而由于历史的交流与融合,吴地歌谣中也出现了像《茉莉花》之类的清新明快的歌曲。

总之,吴地多水多柔情的吴文化与吴方言孕育出了含蓄缠绵隐约曲折的吴歌,有别于北方歌谣的热烈奔放、直白坦荡,吴歌鲜明地体现着吴文化及吴方言的特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地域的影响对古代方言的语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域的相互影响、碰撞亦会导致方言的变迁乃至同化。

二、吴方言对吴文化的体现
语言对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其反作用上,即首先是文化作用于日常用语,然后由日常用语来代表其文化传统。

而吴方言的亲属称谓中,传统文化,特别是父权传统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能表明这一点。

长辈称谓中,有父系与母系之别,即父亲这一家族和区别于父亲这一家族的母亲这一家族。

两者之间是建立在父母亲的婚姻上的平行关系,因此父系的长辈与母系的长辈应该同等对待,只是实际生活中,由于一直在以来父系权力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的影响下,亲属称谓中有关于父系的稍微比同等情况下有关于母系的复杂。

父系长辈:
同方言点的各自独立性较强。

比如对“祖母”这一亲属的称谓有7种,在8个方言点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对“伯母”的称谓也有7种;对“叔母”的称谓有6种;对“姑母”的称谓有5种。

相对而言,对父系长辈中男性的称谓便比较单一,比如称呼“祖父”有5种,对“父亲”的称谓有4种,对“伯父”的称谓有3种,对“叔父”的称谓有4种,对“姑父”也只有3种。

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在父系亲属中对女性亲属称呼的相似性远远低于对男性亲属的称呼。

在父系亲属称谓中这种区别,明显可以反映父权统治对亲属称谓的影响。

因为说起来,在父权体系中,同一家族里男性长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反映在称谓方面便是对男性长辈称呼的单一性,严肃性,正式性。

相比较而言,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就不那么严格了,怎么方便怎么称呼,以致于造成地区性差异很大,不容易在口语上进行统一。

汉语语音是在不断的发展变换之中的,从古至今一直在变,影响语音变化的自然原因方面主要有地域阻隔等原因,社会原因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原因。

而吴方言的文言词汇现象是这两方面个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