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
吴语介绍

吴语区全图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
(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
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这些对于自己母语最基础的了解,本应该在我们本地课堂里完成。
只是可惜,现在的语文课以普通话为正统,有意忽视了蕴含较多古汉语元素的吴方言。
有人说,其实我们从小并不是母语教育,而是母文教育。
因为大家所学习的,音韵词汇,乃是普通话的,而非自己母语的。
这些本应该在课堂里学到的吴方言常识,就只能在这里让大家补充了。
吴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很多特殊的用法和词汇,甚至有的和普通话迥异。
吴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单独的语言代码。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世界语言之一。
使用人数在全球排名第13(由于吴语式微,有下降趋势)以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各地吴语有所差异(一)吴语初源来自古楚语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当时这些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
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
越后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这表明是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华夏语基础。
这还可以由好几个方面推论:据传说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这还有“宜侯”铭文为证,则王族原来可能是会说华语的,但数百年与越族相处之后能否在日常说话中保持下来大可怀疑,因连王名都已越化。
但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季札尤其通中原礼乐(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子游一人,《礼记》记孔子称季札为“吴之习于礼者”),那么统治层应至少在文化上要学华语,犹如旧时欧洲贵族之习拉丁文。
只不知当时用的是中原雅音还是相邻的楚音(从楚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看,近楚可能性大。
注意即使更早的吴太伯传说可信,《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则也是从周先经楚才至吴的)。
楚语正式进入吴越由楚灭越开始。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江南方言,吴语是也,包括苏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常州话,无锡话,以及浙江大部分方言。
中国第二大语言,位列北方官话之后。
误区1 江南方言是土话苏州话,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现代吴语是南方雅言的继承。
晋朝永嘉南渡之后,中国古代标准音雅言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以北方洛阳为标准,一支以南方建康(南京)为标准。
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南方雅言开始以吴语南京话为代表,后来苏州话,扬州话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
后来元朝末期,南京话、扬州话蜕化为江淮官话,这样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
后来上海也成为吴语的代表之一。
而北京话没有成为雅言的历史,北京话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结合。
因此,吴语比北京话“雅”,北京话和吴语相比属于“土话”。
详细资料/view/4591.htm#2误区2 苏杭沪等方言是小语种江南方言不是小语种,而是大语种吴语的一种代表性方言。
吴语包括苏州话、江南方言、无锡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等重要方言。
吴语在世界语言中排名第十详细资料/group/topic/2259820/误区3 江南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是历史趋势虽然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北方方言地区缺乏经济文化基础。
因此,面积大,人口多不是语言强势的主要原因。
经济文化才是主要原因。
英语能够从小语种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在于其经济文化基础。
没有经济文化基础的语言一切免谈。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般是经济文化强势的语言同化弱势语言。
这是世界文化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进步。
按照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如果没有干预,江南方言完全是强势的语言。
江南方言目前弱势的原因不是江南方言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强行推普的缘故。
这种强制推普措施未必会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帮助。
误区4 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其实,每一种方言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有时候千里同音的现象是由于大移民,比如四川、东北、西北。
而大移民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流失。
应该说,江南方言十里不同音是一种幸运,保留了很多上海优秀的文化。
汉语的七大方言

汉语的七大方言1、吴方言吴方言称为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
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2、官话方言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官话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3、客家方言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粤西等地)、新民话(广西等地)、广东话(土广东话)(湖南、四川等地)、怀远话(江西等地)、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吴语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吴语声母韵母表

吴语声母韵母表吴语是汉藏语系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作为中国的一种方言,吴语拥有自己独特的音韵系统。
其中,声母和韵母是吴语中最基本的音节单元。
本文将介绍吴语的声母和韵母,并编制了相应的声母韵母表。
吴语的声母吴语中的声母共有21个,分别为[b], [p], [m], [f], [d], [t], [n], [l], [g], [k], [ŋ], [x], [z], [c], [s], [j], [h], [ʔ], [w], [ɥ]和[r]。
下面将对这些声母进行详细介绍:1.[b]: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b”发音相近,如“包”。
2.[p]:声音爆破,与普通话中的“p”发音相近,如“破”。
3.[m]:鼻音,与普通话中的“m”发音相近,如“妈”。
4.[f]:摩擦音,与普通话中的“f”发音相近,如“发”。
5.[d]:齿喉塞音,与普通话中的“d”发音相近,如“大”。
6.[t]: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t”发音相近,如“塔”。
7.[n]: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发音相近,如“你”。
8.[l]: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l”发音相近,如“来”。
9.[g]:梗音,与普通话中的“g”发音相近,如“狗”。
10.[k]:擦音,与普通话中的“k”发音相近,如“口”。
11.[ŋ]:鼻音,与普通话中的“ng”发音相近,如“嗯”。
12.[x]:擦音,与普通话中的“x”发音相近,如“下”。
13.[z]: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z”发音相近,如“杂”。
14.[c]:齿龈塞音,与普通话中的“c”发音相近,如“草”。
15.[s]:齿龈擦音,与普通话中的“s”发音相近,如“苏”。
16.[j]:齿龈边音,与普通话中的“j”发音相近,如“叫”。
17.[h]:擦音,与普通话中的“h”发音相近,如“好”。
18.[ʔ]:闭喉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19.[w]:双唇塞音,与普通话中的“w”发音相近,如“我”。
20.[ɥ]:双唇前音,无普通话中的对应发音。
吴语简介

(一)何谓吴语?
吴 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 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 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 多数现代汉语方言 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 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 别,的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 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 和“真” 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 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 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3.保留古词
至今,苏州话中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用词,例如一些吴语语 常用词,古辞书字书皆已著录:
(1)宰鸡说“煺”,音推。《广韵》他回切。《集韵》: “以汤除毛。”
汏,略洗。字早见《说文》。又《玉篇》:“徒盖切,洗 也。”
(2)囥,藏。《集韵》口浪切:“藏也。”《周礼》作 “抗”,《夏官·服不氏》:“宾客之事则抗皮”,郑玄注引 郑众说:“主举藏之。” (3)念,二十《说文》作“廿”。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开业寺碑]碑阴多宋人题名, 有曰:“……元佑辛未阳月念五日题’。以廿为念,始见于 此。”
3.声调大体保留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 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4.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分析连读变调现象,首先要区分纯语流音变型 和构词型两大类。纯语流音变型连读变调指阳 平、阳上、去声三个曲折调型在语流中因语速 加快而丢失前半段或后半段。这种连读变调只 发生在前字位置,后者则保持本调不变。比如: “是铁”“是我”中的“是”,由原先阳上调 值231变为23;“过关”“过桥”中的“过”, 由原先的去声调值523变为52。连读变调的主 要类型是构词型连调,其连调格式称为连调式。
吴语(一)——精选推荐

吴语(⼀)序号吴语(普通话拟⾳)释义001 脚馒头(夹末得哎)膝盖002 脚接头(夹即得哎)脚趾头003 脚接客(夹即卡)脚指甲004 脚往头(夹王得哎)脚边上005 脚脚头(夹夹得哎)最后剩下的006 夹拉车(嘎拉促)腋窝007 结格啰哆(结格⽼⼑)零零碎碎008 贼⼦格弄东(⾊耔格弄东)全部009 夯不郎当(夯钵郎当)全部010 贼⾻牵牵(⾊⾻起也起也)动来动去011 眼斑所(矮杯搜)就是嘛012 眼架眼事(爱沟爱丝)碍事013 瞎七搭⼋(哈切搭剥)瞎说014 价钿举(嘎第巨)价格贵015 作热(作孽)可怜016 来刹勿及(雷飒弗结)急匆匆017 像刹有加事(像刹鱼嘎丝)煞有介事018 撞撞亮(桑桑亮)很亮019 ⼏花铜钿(⼏霍董地)多少钱020 阿好(阿亥)好不好021 推危⼀点(太危业滴)差⼀点022 推悲(太杯)差023 坐脱歇(扫特歇)坐⼀会⼉024 ⽴脱歇(列特歇)站⼀会⼉025 不我(钵饿污)给我026 不俚(钵离)给他(她)027 跌跟⽃(滴跟得欧)摔跤028 要紧弗刹耶紧勿飒)急忙029 啥⾠光(洒森光)什么时候030 吃饱⼦姆啥做(切⽩⼦姆洒揍)吃饱了没事做031 姆亲头(⽏次英得哎)不孝032 拎勿亲(拎弗次英)搞不清033 七⽋(切七)不靠谱034 七弗⽼三牵(切佛来赛七)离谱035 登样(登洋)好看036 热混(孽昏)混数037 看见⼦阿柴⽓(哭机资阿洒⽓)看见了就来⽓038 你勒海窝空哇(腻勒⿊屋控哇)你在瞎忙039 窝屎督烂泥(屋丝多垒尼)什么都做得出来040 窝拉弗出(屋落弗册)难以启齿。
吴语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 福建,使用人口约七千万。通常认为
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和普通话 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 迫式的 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 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 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 语除外)。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 在上海中小学生日常用语中,上海话处于相对弱 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仅60%左 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 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 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 各种权利。 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 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 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 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 内。
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 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严峻。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 “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 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比起吴语自身的 音位归并产生懒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母语教育被普通 话教育釜底抽薪般地替代。青少年遇到口语中不常用的 字便根据普通话臆测吴语读音,比如把“续”[zɔʔ]读成[ɕy]—
—清浊舒促全然异化。 在城镇化并不严重的山区,吴语仍然有机会 保持其原有面貌,运气不佳的是,即便在山区,城镇化进程也已轰 轰烈烈展开不可阻挡,作为农村细胞的乡镇不断被撤并,农村腹地 不断被抽空,由于适龄儿童数量不足,乡村小学不断被并到中心 校……,都将对于语言的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如上海“日”[zəʔ2]文/[ɲʱiɪʔ2]白、 “人”[zən113]文/[ɲʱin113]白。日母文读,在有卷舌音的无锡话、苏州话老派 读/ʐ]/,在杭州话部分(阴上声)读/ʔz]/,在江阴话有部分(如:“仍”) 读/dz]/。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ɲ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 切”。
52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 ]≠“关”[kwɛ52](杭州话除 外)。 335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 ]≠“称”[ʦʰəŋ335]。 335 113 “打”上海[tã ]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 ],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4.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俗称“瓯语”)。
5.婺州片9个县市,人口400万。本片内有些县互相通话困难, 要用金华话作中介。从通话情况看,金华、兰溪接近,武义、 永康接近,东阳、磐安与义乌接近,浦江更较特殊。
6.处衢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 万人。
7.[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因此吴语的单元音相对比其他汉语方言来的多, 上海话各地方言中一般有10至16个,奉贤区金汇镇的偒傣话更有多达20个,是 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的语言[9]。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 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 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 ,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 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潘宇
吴语,又称吴方言
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 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 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 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 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 【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吴语使用 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吴语使用者在 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玉山] 【福建西北部】[浦城] 皖南吴语稍被侵蚀;浙南带越风;沿江北部现较 好保留有靖启海三市。
官语“站”(站立)及“在”单独使用,吴语仍用“立”释两义。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 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 “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第一节:虚词
的、地:个(“个”本字,音变)。 得、了:勒,例:跑得飞快--跑勒飞快。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 “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 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 (比较:粤语“哋”)。
越剧,汉族戏曲,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评弹,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是一 门古老的说唱艺术。
吴语发音特点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这些音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等中。
2.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 4.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
语音
声母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 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 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浊声,而是浊音之弛声(过去描述为 清音浊流),但和全清声母的带前喉塞的张声读法迥然不同(“洞”[t̤]依然不等 于“冻”[ʔt]);在词或语句中则是浊声(“洞”[d])。温州吴语全浊声母在起 首或单念时很多还是真浊声。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 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 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他汉语强,可描述为带前喉塞的张声。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 “艺”[ȵʱi113]]≠“异”[ʱji113]。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lʱoŋ113]。 边、鼻音[l]、[m]、[n]、[ȵ]、[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 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内爆音声母是最常见的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好 些地方也念成先内爆音,如:“疤、带”等,这是典型的古吴语的遗留。
吴语分片
1.北部吴语 2.南部吴语
3.西部吴语
北部吴语
1.北部吴语虽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 故合为一片。
2.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是主流吴语,互通。
南部吴语
1.南部吴语四片除处衢<qú >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 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婺<wù >州 片跟北部吴语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最 近),而东瓯、处衢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完全不能通话 (衢州与上饶市区除外)。 2.[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3.台州片11县市,人口600万。
掉、了:脱,例:扔掉--落脱。
地:较;,例:慢慢地--慢慢较。 吗(疑问):口伐;(“口伐”合体),为“弗啊”连读
边、鼻音[l]、[m]、[n/ȵ]、[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 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 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文白异读
声母方面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 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 52 “樱”[ʔiŋ52]文/[ʔã ]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 “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 “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