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合集下载

方言没落的原因

方言没落的原因

方言没落的原因方言没落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可以因地区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方言没落的常见原因:1.现代化和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许多地区变得普遍。

当人们离开农村地区,进入城市生活时,他们可能更多地使用主流语言,如普通话、英语等,而不再使用原来的方言。

2.教育体系和媒体影响:教育体系和媒体对方言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育体系中,普遍使用官方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而方言可能被忽视。

此外,大众媒体通常使用官方语言,方言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中的使用也相对较少,导致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

3.社会压力和社会认同:方言可能被视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某些社会环境中,使用方言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

人们可能随着社会认同的改变而放弃方言,转而使用主流语言,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4.迁移和移民:人们的迁移和移民也可能导致方言的没落。

当人们从一个地区搬到另一个地区,他们可能不再使用原来的方言,而逐渐使用当地的语言。

这种迁移导致方言在流动人口中的使用减少。

5.语言政策和规范化:某些地区可能实施了语言政策和规范化,鼓励或强制使用官方语言而不是方言。

这些政策和规范对方言的发展和使用产生了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方言可能在某些地区和社会环境中没落,但在其他地区或某些群体中仍然保持着活力。

方言是地方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于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和传承方言需要重视教育、媒体、社会认同和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方言是怎样形成的语言学概论

方言是怎样形成的语言学概论

方言是怎样形成的语言学概论
方言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区或社群中使用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语言变体,通常是指区域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具有自己的一套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特点。

方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地理因素: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导致语言发展的不同。

例如,发音中被包豪斯的方言发音就在德国北部,这个区域的人们受北海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口音和语调都很独特。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方言的形成。

例如,方言可能会崇尚某种文化,促进语言的演变,或在某些区域或社群中形成专门用语。

这些技巧和语汇的使用通常不为其他方言所了解或理解。

4.迁移因素:迁移因素也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

例如,当许多人从不同的地方移居到一个新的区域时,他们可能会带来自己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习惯,这些习惯可能会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方言。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但在中国各地区,汉语方言却因地域文化、历史演变、语言环境等多种方面导致南北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南北差异的成因,并探讨一些早期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现今研究的影响。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开放,北京话、上海话已成为标准的国家语言,但在不同地区,汉语方言差异显著。

南方与北方之间存在汉语方言差异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交流和演变的结果。

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 历史演变南北方言的区别可以追溯到古代。

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华北地区,因此在这个地区的人民之间交流比较频繁,导致当时的北方话比较统一。

而在南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当时南方的人民比较分散,交流比较少,所以南方话更加地千差万别。

这种区别长期沿袭至今,成为南北差异的重要成因之一。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南北汉语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

由于北方地区大多数地形较为平坦,自然环境比较干燥,社会活动空间相对较为广阔,人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北方方言比较朗朗上口,声音比较清晰响亮。

而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并且处在雨林气候带,自然环境比较潮湿,因此南方方言比较含蓄柔和,声音比较含糊。

3. 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语言也出现了新的变革。

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教育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南北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小。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就连年轻人之间的语言也逐渐去除了南北差异。

早在中国古代,对于方言的分析和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韩愈主编《方言志》即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特点以及方言之间的差异。

到了宋朝,他们就形成了两部大辞书:《说文解字》和《广韵》。

这两部书都有对方言的研究,成为中国方言研究的著名著作。

在清末时期,一位被誉为“中国方言语言学之父”的郭松龄教授编写了《国音反切字韵》,对汉语发音方式进行了研究。

中国方言的历史

中国方言的历史

中国方言的历史中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方言的国家,中国的方言世界丰富多样,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古代的方言形成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广袤的土地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方言。

例如,北方方言通常以清晰、干净的语音为特点,而南方方言则更加柔和、抑扬顿挫。

这些方言的差异来源于地理上的分隔和不同民族的迁徙。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逐渐演变和扩散。

尽管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但人们通过贸易、婚姻和移民等途径促进了方言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一些方言相互影响,产生了新的方言变种。

方言的演变还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政治中心的迁移和统一战争的发生,都对方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汉朝统一后,官方语言普遍推广,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限制。

而在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和交流使得方言演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不仅如此,方言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增加,方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

一些地方方言逐渐消失,被普通话所取代。

然而,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方言。

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课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方言的学习和研究。

方言教育得到普及,方言词典的编纂也得到大力支持。

同时,一些方言文化节日和活动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方言的传承。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和民俗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国方言的历史深远而复杂。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语言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繁荣。

谈谈方言的发展趋势

谈谈方言的发展趋势

谈谈方言的发展趋势
方言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教育、传媒等方面。

1. 方言的逐渐消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交通的便利,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标准语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方言已经失去了许多实际运用的机会。

很多人更倾向于使用标准语进行沟通,导致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濒临消亡。

2. 方言的保护与振兴:一些方言地区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与振兴。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加强对方言的支持和培养,推出相关的方言教育课程,鼓励方言在学校和社区中使用。

一些方言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媒体也开始向方言地区提供相关的服务,促进方言的传承。

3. 方言的跨区域融合: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方言也会出现跨区域的融合和演变。

新的方言变体可能会形成,同时一些方言的特点可能会在不同区域间逐渐统一。

这种融合也可以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加速,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地方的语言,进而影响自己的方言使用方式。

4. 方言的语音和词汇变化:方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定的语音和词汇变化。

一些词汇会从标准语中借用,一些新词汇也会被方言吸纳。

语音方面,由于方言与标准语的影响交融,可能会出现一些音变现象,比如声调的变化、音节的缩减等。

总的来说,方言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复杂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保护和振兴方言的努力有助于方言的传承,但方言的消亡现象也不可避免。

方言的发展需要平衡地对待,既要注重保护方言的独特性,也要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移民。

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的形成都和人口流动有关,比如在古
代,朝代更替,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北方人随之南下,语言也被带了过去,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大部分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

2.民族融合.比如吴语,两千多年前,周大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
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百越人)的语言结合,形成吴语.
3.发展变异.汉族人搬到新居住后,汉语和其他语言接触,汉语得以
重新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
汉语方言常见的扩展原因:
1.民间自发移民。

外出谋生,比如河北山东的人迁往东北,山西迁往
内蒙古寻求机遇。

2.官方组织的移民或征战屯垦。

比如闽南语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两
次的移民潮。

第一次:第四世纪,异族人入侵中原,晋朝人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一带,部分泉州话形成。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漳州话初步形成。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

各地方言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各地方言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各地方言的形成原理及特点各地方言的形成原理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到语言接触、隔离和演变等因素。

地方言的特点则与对原始语言的改变、外来影响和地域差异等因素相关。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各地方言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首先,语言接触是地方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不同地区的人群经常接触交流,他们的语言也会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地方言。

这种语言接触一方面可以包含两个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例如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接触;另一方面也可以包含同一语言内部不同方言之间的接触,例如北方口音与南方口音之间的接触。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人们会借用对方的词汇、语法、发音等,逐渐形成了地方言的特色。

其次,地理隔离是地方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往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群,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地方言的独立演化。

地理隔离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从而形成了地方言。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地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宗教、民族等元素。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特定文化的传承等,都可以对地方言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一些地方方言中可能保留有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因为在历史上贵族、皇帝的语言和习惯被一部分人所传承。

在地方言的特点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音特点。

各地方言的发音特点是最容易被人们感受到的地方言特点之一。

不同地方方言在音节的发音上存在差异,如普通话中的"sh"音在一些方言中可能发成"s"音。

另外,一些地方方言可能存在声调差异,如广东话的六个声调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就不同。

二是词汇和用法差异。

不同地方方言的词汇和用法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一些地方方言会创造新的词汇,以适应本地的文化和生活需要。

在用法上,一些地方方言会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有些方言中会在动词之前加上助词。

方言的形成和变化

方言的形成和变化

方言的形成和变化1. 引言方言是指一种语言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所发展出的变体。

它们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方言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历史原因方言的形成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语言逐渐分化成方言。

例如,中国的方言主要源于古代的各个王国。

历史上的政治分治导致了方言的多样性,并且这种多样性在现代中国仍然存在。

3. 地理原因地理环境对方言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存在着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方言中。

例如,山区和平原之间的隔离会导致方言差异。

地理障碍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导致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4. 社会原因社会因素是方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认同和族群意识等因素影响着方言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上的阶级和地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或产生不同的发音特点。

此外,在少数族群中,方言往往被用作维护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手段。

5. 语言本身原因语言本身的特点也对方言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语言的发音、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方言的形成。

例如,某些方言可能具有更多的声调、不同的说话速度或特定的词汇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特点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影响和后果方言的形成和变化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方言作为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方言还可以加深地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然而,方言的存在也可能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特别是在不同地区之间或在国际交往中。

7. 结论方言的形成和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解方言的形成和变化对于语言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区差异、历史变迁以及人类语言的奇妙多样性。

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遗产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姜冠军
任课老师:魏现军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方言却是中华大河中一条不可或缺的支流,中国各地方言繁多复杂但根据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七大方言区,这七大方言区①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而各个方言又分为多种次方言,而汉语方言的变化都有其变化的原因。

1、人们的环境和时间的使然
汉语方言的出现并不是到近现代才出现的,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汉人杨雄②的《方言》③,《方言》中写道:“逝,秦晋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④也。

所以起码在汉代都已经有了方言,而不同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外貌特征,比如说南方人主食是米饭,而南方人主食是面条等面食,从而导致南北人外貌特征——南方人多为瓜子脸而北方人多为国字脸,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说话时肌肉运动不同发出的音也有差别。

①也有人认为中国汉语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八大
②杨雄:汉代思想家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

(《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

《法言》则是扬雄表达自己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等思想的著作。


1.就其内容而言,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
2.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过修身可去恶兴善。

3.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③《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

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

…‟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

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④凡语:.指普遍通用的语词,在这里指当时的普通话。

时间也是方言出现的因素: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王弘治说,“从晚唐到元代是近古代汉语⑤,但分歧也很复杂,比如元曲中的口语就不完全接近红楼梦中的口语。

”时间长度的不同也能导致人类语言的变化。

2、人口的迁徙导致语言的流变
在中国的历史中发生过不计其数的人类大迁徙,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

比如两宋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争从而由南往北迁徙,经济中心也随之签到了南方;因自然灾害导致迁徙的例子也不少,例如1942年河南自然灾害⑥导致河南人往北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人口的流动古汉语被带到了南方各地,于是就出现了古汉语各地分化的现象,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表示:大体而言最早分化的是闽语和粤语,虽然我们现在认为闽语最难懂但实际上粤语才是最古老的,闽语是从先秦开始分化出来的,福建地区多山交通比广东还要不发达导致闽语比粤语还要比中原语音差距大。

就南粤而言,最早可以对其迁徙的推断可能是“秦使下岭南”阶段。

今天的粤语区古时候是百越杂居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黄河一代的人南迁把北方话带到了南方今广东。

⑤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⑥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

大旱之后,又遇蝗灾。

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

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客家话分化稍晚些,它是在东晋时分化的,然后是吴语,但吴语不完全是汉语的成分里面夹杂着当时本土少数民族语言,吴越早期也不是华夏之后,他们中大部分是东晋时期北方的贵族和流民迁过来的,唐末农民起义⑦爆发江南又接收了一大批难民,北方的语言也因人的迁徙而随着迁徙。

其实这种从北往南的迁移间接地也把中华古老的音韵保存到了南方。

政治中心的南移也是方言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两宋时期的影响较大,全国都受到影响,其中杭州最为之大,南宋定都杭州把汴梁的语言带到了杭州所以现在还能在杭州话中找到一些北方的味道,这样就导致了杭州话和吴语之间产生了差别。

3、各种语言语与汉语的交融
因为有各民族的语言融合所以我们才不能说粤语和唐代的语言是一样的,因为不但有语言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而且还有民族语言融合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这片土地并不是一直都属于中国,光清代满族皇帝就有十几个绵延历史二百多年⑧。

在这二百多年里满人和汉人都居住在同一个的地方,必定会造成语言的相互影响,况且清代也没有完全禁止
⑦①859年,浙江裘甫领导起义,起义军以剡县为中心,建立农民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败。

②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

胜利的形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影响了军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叛变投唐,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③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878年2月王仙芝兵败被杀。

④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响应起义,起义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展开流动作战,入安徽、浙江,攻占广州。

后又渡过长江、淮河,转战各地,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国,镇压大贵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残军和地方武装反扑。

黄巢部将投敌,884年6月,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余部继
满汉通婚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满汉语言的融合。

粤方言区在古代就是百越杂居的地方,在汉语南移情况下势必要发生语言的交流融合。

在我国北方也有许多的民族,北方和南方一样,同样也有语言的融合,北方话可能受阿尔泰语、满语、蒙语的影响,民族交流和融合对古汉语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文明发展经济活动促使语言变化
王弘治说:“越是文明的中心地区,语言变化就越快;反之,越是远离文明中心,语言变化就越慢。

”华北是汉语的发源地,但华北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发展最快,这与政治、经济中心长期在北方是分不开的。

反观远离中原的南方地区却能保存着“中原旧韵”。

晋语的独特性也是因为山西山河天险阻碍了山西与外界的联系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语。

从某个角度讲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方言也不例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方言的变化也在加快,比如,最初上海话和吴语代表杭州话相似,但自民国起上海作为经济重镇⑩,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浙江宁波迁到上海的人成了改变上海面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话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过去的30年来上海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出上海青年和老人说话的细微差别。

⑨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

(《世祖实录》第四十卷)。

⑩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

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都都不为过。

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总体上看方言的流变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1、人类环境和时间2、人口的迁徙3、各种语言的相互融合4、人类的文明活动和经济的发展。

方言的流变是一个必然事件,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翻译保留那些现在我们还能勉强看得懂的对我们有价值的语言方面的文献,避免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湮没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