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课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讲授完一篇长课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我在教学时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现列举几种如下:一、直奔中心,突出重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直奔中心”方法,即是从课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或中心段(重点段)的突破,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读、议、讲、练,这种教学方法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上,次要的句、段一笔带过,从而较好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节省教学时间。
“直奔中心”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从解题入手,以摄取大意入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进行读、议、讲、练。
例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问:“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心情‘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词“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一词,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
解决了桑娜的心情为什么忐忑不安这一问题,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桑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思想品质,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实践证明,采用“直奔中心”方法讲授这篇长课文,用两节课就绰绰有余。
二、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凡是段落结构、内容、写法相同或相似的课文,以及“总分”写法的记叙文都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学。
更能收到“长文短教”的功效。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眼前出现的五次幻觉,在写法上基本都是按照“擦亮火柴——产生幻觉——想象破灭”方法展开的。
文章结构基本相同,表现内容逐步深化,因此,在教学宜采用“举一反三”方法。
第一次幻觉是精讲,为“举一”,其他四次幻景让学生自学,为“反三”。
通过第一幻景的重点讲读和分析,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模式,交给学习方法。
然后让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后面出现的四次幻景,而侧重分析出现的五次幻景的相异之处,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小学语文有些课文篇幅很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这样就需要做到长文短教,但是长文如何短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直入重点,敢于取舍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
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教师平均使用力量,每段必讲,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教学显得平淡,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产生厌倦情绪。
假如教师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学习一段,交给学法,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再见了,亲人》前三段表现手法相似,都运用了感叹、事例、反问,教学重点可放在“告别大娘”这一段上。
首先组织阅读,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其次,讨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感人的事,找出这些事例中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的词句,体会中朝人民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最后指导学生怀着对朝鲜大娘深深的敬意,带着激动、悲壮的感情朗读。
在这一段精读的基础上归纳学法,指导学生自学“告别小金花”、“告别大嫂”这两段。
如此举一反三,既减少了重复劳动,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
采用以上教法,较长的文章一般可以在两课时内授完,学生对课文内容能够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了长课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
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着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家人的疼爱。
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寒冷、饥饿、痛苦。
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抓住题眼,准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
一般来讲,我们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
“短教”,就是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凸现重点,把握本质,对教材作出艺术化的处理。
辩证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是长文短教的关键。
它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课文长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
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以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一切忌面面俱到。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
抓住这些“点”。
“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
一、抓住题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抓住中心(重点),统领一文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等。
删繁就简,将长文短教

删繁就简,将长文短教作者:徐青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年第05期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切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教材编者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浅到深、由难到易的原则,将语文能力体系中的相关要素循序渐进地散布在不同的价值点上,给每个单元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即使长文的内容再丰富,教学时也都应聚焦于单元的语文要素,把握单元教学和文本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比如《风娃娃》(二年级上册)一文近五百个字,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一篇长课文。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相处”,体裁是童话故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为了达成这一要素,课后习题提供了讲述故事的策略提示:借助教材田野、河边和廣场的插图和语段中的对应语句。
很显然,这些提示内容都应是教学的重点。
明确了重点,教学时教师还需运用适切的策略。
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基本教学板块:熟读课文,内化语言;段落之间,建构联系;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依托提示,串讲故事。
在这四个教学板块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第二、第三板块。
比如教学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语段的构段方式进行研讨,提炼出“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结构,随后引导学生将“田野”这一地点支架与“风车”建立联系,继续阅读文字,想象画面:风娃娃使劲吹,使“风车”转得由慢到快,水也从原本的“断断续续地流着”到最后“哗啦哗啦”向着田野流去,学生在想象中借助语言文字还原“禾苗喝足”和“笑着点头”的画面。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长文短教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提高语文水平。
长文短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将原本较长的文章或课文进行精简和提炼,使之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接下来,将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介绍一些长文短教的实施方法。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长文短教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熟悉所要讲解的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同时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合理地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精简和提炼,去掉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和次要内容,保留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导入引导在长文短教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引导环节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故事引入、情境设置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呈现一个更加生动丰富的学习场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精讲主要内容在长文短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讲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重点讲解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引导、情境演示、对比对照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快地领悟文章的要义和情感。
四、互动交流长文短教的教学过程中,互动交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长文短教的几种方法

长文短教的几种方法作者:陈小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1期长文短教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要有统领全文的能力,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简明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使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几种长文短教的方法:一.运用明快的呈现方式。
心理学有一种“第一印象”的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第一印象是在对某事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获得的,故嵌入大脑的程度非常深。
在教学上的“第一印象”就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如何使这种呈现更清晰,留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呢?这就需要避免流水账般乏味的呈现,而需要生动明快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识字三》的时候,她采取的是以词带字的识字方法。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早晨云雾弥漫的画面和结霜的树枝,问学生看到什么,谁能用课文里的词句来说明这幅画,学生顿时趣味盎然,……不用多久这节课就上完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在词组的学习中达到了识字的要求,还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省下来的时间老师就进行生字的巩固和课外延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提炼明晰的课文脉络。
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把本来就脉络清晰的课文往往上得头绪凌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表面看是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环节紧凑,殊不知学生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变得思维麻木甚至生出厌意。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地理清课文的脉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上《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角色对话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长,设计得不好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这位老师就用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脉络用角色的图片展示出来,再在旁边配上对话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课文或者角色朗读时就不用整天看着书本生怕看错了,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能保持长时间的兴趣,真是省时省力。
三.设计统领全文的提问。
长文短教的有效策略

长文短教的有效策略作者:孙鲁娜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2年第01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教学长课文的时候,容易出现面面俱到的问题,结果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总觉得时间不够。
因此,长文短教很有必要。
短教教什么呢?毫无疑问,需要教课文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教学长课文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过滤、取舍,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课文的题目往往能够体现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而题眼又是题目的关键所在。
正因为如此,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斟酌课文题目,如果题目中有可以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题眼,就可以围绕题眼开展重点教学。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题目中的“小英雄”显然不一般,因为一般人都做不了英雄,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小”字就是本课的题眼。
对于文中的主人公来说,雨来年龄小,却能够勇敢面对日寇的暴行,不仅保护了交通员李大叔的安全,而且成功地从敌人的枪口逃脱。
这样的行为与英雄的称号是匹配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题眼来设置主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组织教学。
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引导,先在文章中梳理雨来“小”的表现:游泳的顽皮、进夜校学习、爸爸的嘱咐;再寻找雨来的“英雄”行为:帮李大叔隐藏、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斗争、巧妙逃脱;再把二者结合起来看,“小”的表现,其实是为后续能够成为英雄打伏笔的,游泳本领高才能从敌人的枪口下逃脱,在夜校跟老师学习爱国的道理才能勇敢地与日寇斗争。
由此可见,雨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小英雄”。
當学生完成了这一围绕题眼设置的主问题学习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有效突破,长文短教由此得以落实。
中心句是学习长课文的有效抓手。
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中心句作为课文整体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使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思路清晰。
如教学《小岛》一课,这是一篇长课文,自然段很多也很短,有许多都是由对话构成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长课短教”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最后一课》,第十一课《邓稼先》,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等等。
对于这样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
结果是花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种事倍功半的结果让教师感到沮丧难过。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够明确或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教师走出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实现长课短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课短教,简单的理解就是用相对较少的教学时间去组织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学习,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长课”和“短教”分开来讲的话,这在我们的教学中显得很平常,但若将这一“长”和一“短”结合起来,就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做到长课短教,并且教好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
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思路不明,而想要学生学得明白,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而教师要想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其前提是要深入地去分析研究这长长的课文。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要想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
我很赞同这句话。
它要强调的是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筛选,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追求的境界。
上面的这句话对于长课短教同样适用。
因此说,要想实现长课短教,教师必须有吃苦在先,分析在先,研究在先的精神。
在对长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楚,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思路明确的同时,我认为教师还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好短教。
在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尝试,从课文体裁入手,探究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文体、掌握特点——循序渐进,指导学习——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自觉遵循这一理念,阅读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如何将其贯彻于长篇课文和难点较多的文章中,却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
因为此类文章千头万绪,备课时常常有一种“乱花渐欲迷‘我’眼”的感觉,斟酌再三,还是哪一个知识点都不忍放下。
但授课时要做得面面俱到,不但耗时甚多,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学生也收获了了。
在上海学习期间,我有幸聆听了语文特级教师马骉老师的教导,顿时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马老师的许多见解既犀利睿智,又生动形象。
“对长课文和难课文的教学,不要贪多,这正如到池塘摸鱼,要想抓住所有的鱼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抓大的,抓自己喜欢的。
”马骉老师如是说。
马老师关于“池塘里抓大鱼”的理论,使我茅塞顿开,如同在山重水复中跋涉,终于见到了柳暗花明一般。
是啊!“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把握住了“池塘里抓大鱼”这把梳子,不管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瀑,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都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老师教得从容不迫,学生学得轻松深刻,这不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吗?
那么如何做到长课文短教,难课文浅教呢?我揣摩着马老师的教导,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住文章的“眼睛”,顾盼生姿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文章的题目,来领会文章的意旨。
上海建平实验学校的曹冠华老师在教授《你是我的辞典》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怎么理解?‘你’和‘我’究竟指的是谁?”这样一下子就攫住了学生的眼睛和思维,这个问题的明确,对课文的其它方面的理解起到了辐射作用。
再如《愚公移山》,愚公的“愚”字怎么理解,学生从思考课题出发,对比文中另一人物智叟,很容易得就能悟出是“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自以为是”。
从题目出发,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脉络,纲举目张
不少的较长的文章或较难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如果教师能准确的把握住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沪教版《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较难的文章,以前是放在高一来学习的,为了让初三的学生较轻松的理解,上海建平西校的杨晓东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他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朗读文中的一句话“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第一遍重音在‘失去’上,第二遍重音在‘双臂’上,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文字中是如何体现的”。
这样处理,就极其巧妙的化难为易,学生接受起来思维明朗,轻装上阵,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
这样来教授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实在是一种很智慧的抉择。
我认为也可以凭此来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如《苏州园林》中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是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
抓住文章的脉络,使
其纲举目张,这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理解全文的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三抓住文章的灵魂,勾魂夺魄
所谓文章的灵魂,就是文章主旨。
在记叙文中常常是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样的语句常常是作者感情和观点的表露。
或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总起全文;或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篇末点题,总括上文;或出现在文章的行文中,篇中点题,兼顾两头。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文章的灵魂在篇末的居多,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它的灵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在篇末;蒲松龄的《狼》的灵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也是如此。
“灵魂“在篇首的也为数不少,如《为学》中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属开门见山型;沈复的《幼时记趣》亦然,“灵魂”为第一节中的“物外之趣”,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逐蛤蟆之趣”。
如果把此类文章的学习比作浇树,那么,抓住灵魂就相当于把水浇在根上,根深才能叶茂。
反之,从枝叶浇起,浇水的人既得爬梯子,还浪费水资源,如果我们用这么迂回的方式来授课,岂不是把学生给“浇”得一头雾水?
四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
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我以为,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类的学习虽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
不过,以我个人粗浅的经验,
文章的细节也非镜中花,水中月,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也会上出彩来。
如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做法。
马骉老师在教授《荷花淀》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去讨论某生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生对他的妻子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和他们拼命’一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他们所讨论的这句话就是文中一个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细节。
他在执教《药》时,抓住了一个精致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后一个不用借代?这三种人说夏瑜“疯”了和用不用借代,就是文章的一个值得推敲的细节。
文章的细节甚至可以凝结在一个字上,如《最后的晚餐》中形容犹大精神崩塌的一个“支”字等。
当然,见仁见智,同一篇文章,对细节的把握也各不相同。
但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回到语言上去,以本为本,才能更快更好的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抓住文章的藤条,顺藤摸瓜
文章的藤条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不少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顺藤追寻,就会硕果累累。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出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初中文言文中较长的篇目,而且都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
要把它们化难为易,有效的做法就是抓住它们的线索。
《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线索是它的奇特的
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三答—邹忌的三思—邹忌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王纳谏后的三赏—齐王纳谏后齐国的三
变等,顺着线索,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清思路,在短时间内很轻松的背诵出全文。
谈到此处,也许有人已经在质疑了:说得轻松,难道文本的其它方面就这样置之不理了吗?较长较难的文章常常是中高考的重
点啊!我以为,如果把此类文章的学习比作一次到景点颇多的地方旅游,教师已经引导学生游览了此处最著名、最主要、最美丽的景点,活泼好动的少年如果老是让他们跟随着教师游玩,,他们会觉得拘谨,意犹未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或成群结对,或独自徜徉,自由的去观赏其他的风景呢!当这些放飞的小鸟兴奋的回来,唧唧喳喳的诉说他们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是比亦步亦趋的跟随教师所收获的更多吗?而且,留下几处尚未涉足的景点,或许会成为我们下次再来的动力,印象不是会更深刻吗?
“语文教师要眼“高”手“低“,既要着眼于学生明天的生存与发展,又要着手于今天课堂的充分准备”,马骉老师还如是说。
我所理解的“今天课堂的充分准备”,并非教师在授课时遍地生花,春色满园,那既不可能实现,也并非我所理想的境界。
满塘鲜活的鱼儿,我只抓住那条最大最可爱的,其它的或者让学生们挽起裤管自己去抓,或者让其继续在水中快乐自由的嬉戏。
那么,我就可以和他们或在明媚的春日,或在宜人的夏夜,驻足观赏,露着会心的微笑,那该是多美的一幅图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