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轼苏辙范文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文字稿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文字稿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吗?今天我就想跟你们好好聊聊其中的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
苏轼,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无比耀眼的光芒。
他写的诗词,那叫一个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哇塞,这气势,这胸怀,难道不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吗?再说苏辙,他也是才华横溢啊!他就如同春日里默默绽放的花朵,虽然没有苏轼那般绚烂夺目,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你们想想看,苏轼和苏辙这兄弟俩,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时候会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有时候也会闹点小别扭,可到头来,那份亲情还是深深扎根在心底。
有一次,苏轼被贬官了,那心情肯定糟糕透顶!就好像我们考试没考好,心里那个失落啊。
苏辙呢,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支持和鼓励。
这像不像我们遇到困难时,兄弟姐妹给我们的温暖拥抱?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词,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呀!这就好比黑暗中的蜡烛,虽然周围漆黑一片,但它依然努力地燃烧着,照亮着。
苏辙也不示弱,他在自己的道路上默默努力,为家族争光。
这不就像我们在班级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在努力展现最好的自己吗?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那真是坚如磐石!无论遇到什么风风雨雨,都不会动摇。
我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呢?我觉得呀,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亲情,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难,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一定能走出困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示例文章篇二:哇塞!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苏轼,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
你们能想象到他的诗词有多美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句,简直让人心都醉了!就好像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们抬头望着那一轮明月,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多温暖,多美好呀!苏辙呢,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像苏轼身边的得力助手,总是默默支持着哥哥。
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版)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前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那么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关于三苏的作文

关于三苏的作文你知道三苏吗?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那一家子,那可真是文学史上超酷的一家子!先说苏洵吧,这老爷子可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年轻的时候啊,他就像个到处晃悠的潇洒哥,没把读书当回事儿。
可是呢,突然有一天,就像是被什么神仙点化了一样,他开始奋发图强。
你想啊,这就好比一个在游戏里前期一直瞎逛、不做任务的玩家,突然开了挂,疯狂升级。
苏洵读书那叫一个刻苦,最后还真就练出了一身绝世文学功夫。
他的文章写得可真是有深度,就像那种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文字之间透着一股雄浑的力量。
然后就是苏轼啦,这位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文学界的超级明星。
苏轼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戏剧性的大冒险。
他的才华就像喷泉一样,随时随地都能涌出精彩的诗句、文章。
他在官场上那是起起落落,一会儿被皇帝看重,一会儿又被发配到偏远的地方。
但不管在哪儿,他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豪迈的词句,感觉他站在江边,就像一个指点江山的大侠。
到了岭南,那地方在当时可算是很荒凉了,他还能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可真会给自己找乐子,一颗荔枝就把被贬的苦给冲淡了不少。
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有时候豪迈得像个将军,有时候又细腻得像个小姑娘。
他还特别爱吃,感觉他就是个美食博主兼大诗人,什么东坡肉啊,那都是他的杰作。
他把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了美食和诗词当中。
最后就是苏辙了。
苏辙相对来说比较低调,但可别小瞧他。
他就像一个默默努力的学霸,虽然没有哥哥苏轼那么耀眼,但也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他的文章写得也是条理清晰,论证严谨,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精密仪器。
而且他和哥哥苏轼的感情那叫一个深,苏轼被贬的时候,他也没少操心,总想办法帮助哥哥。
他们兄弟之间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亲情。
这三苏啊,就像三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交相辉映。
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就像一部部精彩的电影,让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三苏祠作文

三苏祠作文三苏祠作文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苏祠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苏祠作文1今天的天气非常好,妈妈就带我去三苏祠公园玩。
我们俩一进大门就看见两棵参天的银杏树,又过了一个大门就看见了苏轼、苏辙和苏洵的石像。
妈妈说:“他们父子三人过世之后,元代起故乡人民就开始祀他们,将他们的故居改成了‘三苏祠’,后来历代的皇帝都尊崇三苏父子。
”尤其是清代康熙皇帝是很开明而重视文化的圣君,他规定,凡到眉州知宫的人都必须拜谒三苏父子和维修保护三苏祠。
因此在三苏祠内收藏、陈列着很多历代名人题咏、文物古迹和三苏墨迹等。
三苏祠还是四川名园,占地86亩(56800平方米)。
祠内古树参天,山环水抱,有二十多处亭台。
楼、阁、水榭、轩、苑座落其间,三十多处不同形状的小桥横跨于溪水之上,具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那作林、竹廊曲径通幽;梅花园、桂花林、紫薇坪、瑞连池、海棠坞四季芬芳、争奇斗艳、阿娜多姿。
俨然像吟咏的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弹奏的一支支动听的古琴曲。
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红楼梦》曾在三苏祠内拍摄黛玉葬花等场景。
我觉得三苏祠很美丽,我觉得三苏父子很伟大。
三苏祠作文2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参加北域老师主讲的“行走的课堂”。
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去眉山了,不久来到了三苏祠。
我们到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讲苏东坡的祖先的故事了,原来苏东坡的祖先在陕西,后来经过了唐朝末期的战争来到了这里。
我们一路听,一路看。
到了洗砚池,一个五边形的水池,苏东坡当年洗毛笔和砚台的地方。
洗砚池前方有一堵墙,上面刻着一些诗词。
墙头有瓦,立着一只石狮子。
墙上“洗砚池”三个字旁边,画着两条跳出水面的鱼和一些水花。
池子有围栏,池水面上有很多落叶,小虫在落叶上嬉戏,水底有绿色的水草和沙石。
我们听着老师讲课,旁边还有哥哥姐姐在画和记。
对三苏的感悟

对三苏的感悟三苏啊,那可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星星呀!苏轼、苏洵、苏辙,这爷仨儿那可真是了不起。
你说苏轼,那简直就是个全能型人才呀!诗词文章就不用说了,那写得叫一个绝!他的词既有豪迈壮阔的,又有婉约细腻的,就好像那天气,有时阳光明媚,有时又细雨绵绵。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够丰富的,起起落落,就像坐过山车似的。
可他倒好,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一笑而过,还能写出那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来。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哭天抹泪,一蹶不振了呢!咱就说,咱要是有他那心态,还有啥事儿能难倒咱呀!苏洵呢,那可是个大器晚成的典型。
他年轻的时候也不咋爱读书,后来幡然醒悟,开始发奋图强,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就好比一棵树,一开始长得不咋起眼,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的文章那也是很有深度的,让人读了就忍不住思考。
这老爷子,厉害呀!苏辙呢,虽然可能没有苏轼那么出名,但也是很有才华的呀!他和苏轼兄弟情深,互相扶持。
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那老酒,越陈越香。
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还能一直保持这么好的关系,这多难得呀!想想看,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没有手机电脑,可他们却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文学史上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吗?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是不是也应该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呢?他们的作品,流传了千百年,还能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这就好像是一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每次读他们的作品,我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好像能和他们对话一样。
三苏呀,你们可真是我们的榜样!你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才华,有努力,就一定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们也要像你们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要把你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有这么优秀的文学家,有这么伟大的文化传统。
三苏,你们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三苏文化演讲稿范文小学生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三苏文化。
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三苏,感受他们的文化魅力。
一、三苏的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他年轻时并不出众,但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苏洵的长子,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很高成就。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是苏洵的次子,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二、三苏的文化成就1. 文学成就三苏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散文、辞赋等方面。
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苏轼的诗词苏轼的诗词,豪放、奔放、洒脱,具有强烈的个性。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流传千古。
此外,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
(2)苏辙的散文苏辙的散文,清新脱俗,语言优美。
他的《游子吟》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句,流传千古。
2. 政治成就三苏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在政治上也有所贡献。
他们关注民生,敢于直言,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1)苏轼的政治生涯苏轼曾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府,他关心民生,推行改革,受到百姓的喜爱。
然而,由于他直言进谏,触怒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被贬谪。
(2)苏辙的政治生涯苏辙曾任参知政事、中书舍人等职,他主张改革,力图挽救国家危机。
他的政治才能和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三苏文化的影响三苏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 文学影响三苏的诗词、散文、辞赋等作品,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以苏轼与苏辙对比的作文

以苏轼与苏辙对比的作文苏轼和苏辙这俩兄弟,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双胞胎”,但他们的风格差异大到让人啼笑皆非。
今天就聊聊他们俩,有点像一对好斗的兄弟,一个总是以诗词歌赋出名,另一个则以“风格独特”的笔触引人瞩目。
首先,咱们说说苏轼。
苏轼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文豪,不仅仅因为他写诗词,还因为他在画画、做菜、写书法等方面都能给人惊喜。
你知道,他甚至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月饼?简直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型选手。
他的诗词写得风趣幽默,像《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不光是浪漫,更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慨。
然后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这位大哥,虽然在才学上不如苏轼那么耀眼,但他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苏辙的文笔比较严谨,写的文章讲究理性,像他的《王安石传》就很有条理,不像苏轼那样铺张浪费。
可以说,苏辙更像是一个“呆板”的学者,整天忙着修订、考证,看起来有点像是个“认真做事”的好学生。
要是让这两兄弟在一块儿讨论诗词,估计场面会非常热闹。
想象一下,苏轼一边笑嘻嘻地展示他的《赤壁赋》,一边嘴里还嚼着自己做的月饼;苏辙则在一旁挑剔地说:“你这月饼啊,口感不错,但你的诗词有点儿太随意了,我觉得还是严谨一些比较好。
”这场对话,看起来就像是一场艺术与学术的碰撞。
别看苏轼总是一副随性洒脱的模样,其实他还是有些严肃的时候。
比如他在面对政治风波时,不像苏辙那样刻板,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来应对。
咱们可以想象,苏轼在庭上被问到棘手问题时,他可能会半开玩笑地说:“哎呀,大家不要太较真儿,生活不就是这样嘛,哈哈。
”这和苏辙常常纠结于细节的态度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苏辙就像那种特别认真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到,像在家庭聚会上,他会认真地分配每个人的任务,确保每道菜都能准时上桌。
苏轼就不一样了,他可能会在聚会上抢过来大家的酒,调侃道:“大家别急,我来给你们表演一段即兴诗词!”其实,这俩兄弟的差异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苏轼是那种“随性而为”的乐天派,诗词中充满了他对人生的豁达;而苏辙则更像是那个精打细算的“认真派”,对文字的精雕细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严谨。
我所了解的苏轼苏辙作文

我所了解的苏轼苏辙作文
要说这苏轼和苏辙啊,那可真是宋朝文坛一对超有趣的兄弟组合,就像咱们现在说的那种超有默契的兄弟CP似的。
先说说苏轼吧,这人简直就是个全才。
他的诗词那叫一个绝。
就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说,一读这词儿,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那波涛汹涌的长江边上,看着历史的洪流滚滚而过,那些英雄豪杰的身影在脑海里闪现。
他写词能豪放得让人心潮澎湃,可写起婉约的词来,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能把那种思念亡妻的悲痛写得如此细腻,让人忍不住跟着落泪。
再说说苏辙。
苏辙和他哥比起来呢,感觉更沉稳一些。
他的文章也是写得相当厉害,不过可能因为他哥的光芒太耀眼了,很多时候他就像在背后默默支持哥哥的小弟。
但其实他在官场上可比他哥要顺利一点,可能是因为他更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吧。
这兄弟俩的感情那是真的好。
他们俩相互扶持,在文学上也相互影响。
苏轼被贬的时候,苏辙那是担心得不得了,想尽办法去帮他哥。
苏轼也经常写诗给苏辙,诉说自己的思念和心情。
他们就像两根紧紧相依的藤蔓,不管外界怎么风雨飘摇,他们的兄弟情始终牢固。
我觉得苏轼和苏辙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宋朝的天空交相辉映。
苏轼像那耀眼的大火球,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不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苏辙呢,则像旁边一颗温暖而坚定的星,虽然没有那么炽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默默地陪伴着他哥,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兄弟俩的故事啊,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洵苏轼苏辙范文
苏洵苏轼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也是为一家人,苏洵便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
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
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
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
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
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
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官职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
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
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
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
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
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
因为救哥哥心切,他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贬官。
元丰八年,旧的党派执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等官职。
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托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御史中丞。
过了两年,又被封为尚书右丞,这时他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
元祐八年,旧法派被推翻,新发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
绍圣元年,苏辙上书反对新的政策,结果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后来又被贬到循州等地。
苏辙的一生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有过低谷的时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苏辙读音
辙(zhé),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部首是“车”,总笔画为
16画。
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
在《曹刿论战》“下视其辙”中的意
思是指车轮压出来的痕迹;在《赠白马王彪》“改辙登高岗”中的意
思是解释为车辆行驰的路线;在《后序》“会使辙交驰”又指车辆的
意思。
人们通过对人物苏辙的熟知,对这个“辙”字也就不再陌生了。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
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长政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天下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
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
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
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
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
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苏辙名句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所
写的作品数不胜数,留下来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
他在做人、做
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来看一下苏辙为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在教化的方面,苏辙提出过“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的观点,他认为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教育,多数人还是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之,这时候对那些仍然顽固不化的人进行施行他便无话可说了。
在这方面,苏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用刑法去惩罚别人,而是需要注重教育感化人。
在做人的方面,苏辙提出过“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等观点,前者的意思是用语言去苛
责别人非常容易,但是以正义来要求自己却非常难,后者的意思是说在这世界上并没有人能在不能端正自己的情况下去端正他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在自己行为端正的情况下才能去要求别人,自己能没有做到怎么能够去要求别人呢?
在做事的方面,苏辙提出过“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的观点,前者的意思是遇见繁杂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在做一件事一样;处在危险的情况下,却好像行走在平地上
一样。
这个观点是告诫别人要有从容淡定的心理,即使遇到了困难也需要有从容不迫的态度。
后者的意思则是说在事情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深谋远虑,等到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
这个则是在告诫别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提前做准备。
苏辙散文
关于苏辙的作品非常多,他的著作也是非常丰富,在文学上被称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写作上既强调要注重自己的文学思想的内心修养,又要有丰富的阅历。
苏辙大部分的著作是在他被贬官和晚间闲居的期间所写,有《栾城集》、《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别志》八卷、《龙川略志》十卷等等。
在文学上创作上,苏辙比较重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的相统一,同时强调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在建立在实践上的。
他要求个人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
他的散文是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他所写的散文结构严密、话语严谨、表达简练通畅、语言朴素淡雅。
他的大量政治上的议论散文便具有这种特色。
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却能体现出语气的波澜起伏,前后变化,说理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逻辑能力。
他擅长写政治和历史方面的论文,纵观天下,分析当时的时局,以古鉴今,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之处。
比如《六国论》中指出当时的六国的执政者不知天下的大势,没有团结一致对抗秦国,失去了韩、魏两国重要的保护屏障,结果导致六国全部覆灭的悲剧。
又例如《黄州快哉亭记》中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抒情的过程中又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他写文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