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

合集下载

浅谈作文中的“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浅谈作文中的“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浅谈作文中的“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闫俊林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说的就是在绘画与读画时虚实的关系: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

在观画者的思维再创造中,画面波漾出多样化的美妙来。

不仅是画,中国传统的艺术都讲究一个“虚”字,讲究虚处见实。

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文学在动人的事实描绘之外,也讲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当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

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近几年来高考无一例外地以话题的形式考察作文,那么具体到一道作文题中的话题,也有虚实之分——称为“虚题”和“实题”。

虚题,指的是那些以抽象的概念或短语为话题的。

比如说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

而实题则是一些提供了具体的人物、事件、事物等方面的材料的话题。

如“水”、“门和墙”“窗前”“玉兰花”等。

在补习班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了教给学生实题虚写和虚题实写的方法,效果挺不错。

实题要虚写,就需要由此及彼,由近而远,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具体事件的意义,以达到诠释话题的虚指含义,让读者领悟到你对话题的独特的分析,领悟到你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具体去写,就会流于呆板,缺少灵动的色彩,也不可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来,往往造成平面化的文章结构和表面化的文章意蕴。

虚题要实写,要注意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以小见大,二是要有生动具体的细节,三是要翔实的素材;最忌没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而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和空洞抒情。

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

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二、实题虚写“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

再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

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

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

虚实巧转妙境生

虚实巧转妙境生

虚实巧转妙境生永兴王礼平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大致可以分实题和虚题两大类。

“实题”是指根据客观实在的事物所命的题目,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的“给他人一朵花”,广东湛江市的“别丢了你的钥匙”,浙江金华市的“灯”,上海市的“黑板上的记忆”;“虚题”则是指宽泛抽象、比喻象征类的题目,如2010年辽宁大连市的“寸草心”,浙江温州市的“做一个行者”,湖北黄石市的“那一缕春风”,福建福州市的“路上”等,要想在这两类题目的立意上抢得先机,就需要懂得在虚实之间进行巧妙的转换。

一、虚题实写“虚题实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题目写得实在可感,把虚化的东西写得具体真实,把隐寓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富有新意。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曾有精辟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2010年山东威海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路上”,这是一个比较虚化的题目,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只好写路上有哪些“美”,倘若如此,就会显得文意呆滞。

如果善于“化虚为实”,把“美”和“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思路就会豁然开朗,“美”是漂亮的风景,是动人的场面,是温馨的回忆等。

而“在路上”则可以是在马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上以及成长的道路上等等。

有位考生这样构思:写公交车上,一位老爷爷为“我”让座的故事,把路上感人的一幕演绎成一首美的赞歌。

文章虚题实写,形象、具体、可感,颇有新意。

总之,“化虚为实”能让你的思维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二、实题虚升“实题虚升”,即对那些以实际事物为素材的题目进行虚化理解,也就是说面对某个实际事物,我们要通过创设情景,借助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揭示题目的具体内涵,挖掘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用虚拟的形象来表示思想感情。

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题是“给他人一朵花”,如果据实作文,可写内容必然十分有限,文章也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意蕴表面化。

此时不妨“实题虚升”,以“花”为抒情对象,通过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阐发“花”的寓意;或以“花”为虚拟素材,编写童话,寓言等,通过富于情趣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花”的感悟,马上就能让你的作文从立意匮乏的尴尬中脱身。

常见的立意角度

常见的立意角度

常见的立意角度一、从实立意与从虚立意。

虚实相生法化实为虚法和化虚为实法所谓虚实相生,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1、化实为虚法化实为虚即“实”题要“虚”写。

对一些以现实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为话题的文题,有时候要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但是要注意对实物的描绘不要面面俱到,主要描绘那些可比喻、象征的部分,虚作与实物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过渡要贴切、自然。

2、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法即“虚”题要“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中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对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这样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看看名家是如何写“愁”的——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寇准《夜度娘》: 愁情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千秋岁》:飞红万点愁如海。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

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顺向立意。

反之,则是逆向立意。

蜡烛正面: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

蜡烛火焰向上:人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该积极向上。

反面:因倾斜而流了很多蜡油: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橡皮擦正面:擦去曾经的错误,只为重新抒写生命的轨迹。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洪生作文训练法之七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

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虚题”是宽泛抽象的概念,如《习惯》《尝试》《守望精神家园》等。

“实题”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如《门》《面向大海》《回家》等。

Ⅰ实题虚写“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实题”要“虚”写。

“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例如作文题目“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的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

方法:一、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

要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快速定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的精神品质或哲理意蕴。

如果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窗”的特点和作用是把封闭的空间打开,使其展示、了解、沟通。

据此可立意为:放眼世界,展示自我。

如果以《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桥”是原本相隔的事物之间沟通连接的纽带。

据此可立意为: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如果以《路口》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路口”是选择,转弯,一般都是迷茫、彷徨、徘徊时出现。

据此可立意为:人生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立足现实,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

例: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色彩”是实在的、可视的,贵在能跳出有形色彩的方框,通过联想、虚拟去写无形的“色彩”,如环保主题:“绿——生命的色彩”。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江苏省宜兴市丰义中学余晓亚一道作文题有“实题”与“虚题之分:“虚题”是指宽泛抽象地感念,如<习惯>、《尝试》、《守望》.“实题”是客观存在地事物,如《门》、《面向大海》《回家》.所谓“实”,指提供地题目,材料是具体地现实生活中地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地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地实际面貌进行具体地描写.“虚”指抽象.虚写,重在调动读者地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地表现,它能跳出现实地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地想象空间.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地两个概念:虚是主观地,实是客观地;虚是抽象地,实是具体地;虚是隐藏地、含蓄地,实是直白地,明朗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实题虚写“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和平面化,既不能“精鹜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有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实题”要“虚”写.“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地事物转化为虚指地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地独到见解和思想.例如作文题“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地“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地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地纯真净土、生活地自然之境、生命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做到“实题虚写”呢?大胆联想想象面对“实”地文题,学生要跳出现实地束缚,使思维和情感地触觉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通过创设情境,大胆展开联想,化实为虚,用虚拟地“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如由真实地脚印联想到人生地足迹,由脚下地道路联想到成长地历程,由房屋地窗户联想到对外地开放,由山涧地桥梁联想到感情地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地节操,由叶落归根地景象联想到思乡地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哲理……这种由眼前地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地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地手法,就叫实题虚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地.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地驰骋而获得更高地艺术美地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地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地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地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迪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地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地冲动,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地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地空中驰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找准虚指意义面对“实”地文题,除了大胆联想想象之外,还应找准它地比喻义、象征意,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地人和事.需要注意地是:附着于“实题”地情感与认知,必须与题目有一定地相似性,如果揭示或挖掘不出相似性来,即使联想得再丰富,也仍然表现不出丰富地意蕴.如作文题“跨过这道坎”,如实写地话,思路很难展开,立意也较为浅显.所以我们要找准它地虚指意,这个“坎”,比喻人生道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地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因此,要写好这篇文章,选择什么样地“坎”至关重要,这是区别于文章境界和立意地关键.“跨过这道坎”地必要性,既与个人地处境和经历有关,又应同社会地需要有关.从这一点来看,是否注意文章地立意,能否写出文章地深度,是写好这篇作文地关键之“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结论:“实题虚写”,关键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寻找“实题”地象征意义或者说附加意义,然后化“虚”为“实”,准确理解“实题”地具体内涵,附情于物地展开行文.这就要求考生借助一定地艺术知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情,把自己地主观情思、思想认识移植或投射到命题中地物象之上,让意旨超越描写对象或物象本身,才能出佳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虚题实写中考作文题有时候是一些抽象地概念,显得比较“虚”,比如“温暖”、“改变”、“财富”、“心灵地选择”等.对于这些比较“虚”地命题,就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地方法,把虚拟地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地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地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地形象化说明.“虚题实写”,即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细化分解,将虚指地意义转化为现实地具体地人、事、物,让读者看到你对题目地独到见解和对现实人生地关注思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方法:化大为小,附情于物.这类题最忌没有具体实在地内容而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和空洞抒情.写作伊始就要首先考虑题目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情感,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情感、理念入手,调动我们脑中所有地素材仓库,发掘选择具体材料,以生动实在地内容和详尽地记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题目地领悟和感受.如“追求”这个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地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了.可以写一个老师地追求,一个学生地追求,一个科技人员地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地人地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地追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有一篇优秀作文也可以给我们初中同学很好地启发,此文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地情景.然而,它化大为小,附情于物,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汹涌地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地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地情感表达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是虚题实写地佳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多方设问,细化分解.面对意义抽象虚化地作文题,在考试时怎样很快地入题呢?可以采用“多方设问,细化分解”地方法.例如,以“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我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情况下感到幸福?什么人让我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我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我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散文化地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在脑海中多方搜寻和确定素材,加深对问题地认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结论:虚题实写,关键是化虚为实,附情于物,把表达主观思想、心理感觉、理性判断地题目或命题意旨蕴涵在具体地一个或一组物象之中.写作中往往需要运用象征、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逼真地形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使抽象地意旨外现化,使虚幻地概念具体化,使抽象地虚指意义变成了可感可知可悟,极富文学性、形象性和可读性地情节、形象和故事.如同样写“愁”,李煜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地“愁”化为具体可感地滚滚江水,让人回味无穷,他以水比愁,突出愁之广,愁之深;贺铸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物象来比愁,突出愁无处不在,绵绵不绝,新颖生动.现代诗人余光中地《乡愁》,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物象来比喻人生不同时期地乡愁,把抽象无形地乡愁刻画成有形可感地实体,突出了不同时期乡愁地特点,非常恰切,具体而可感.由此可见,虚题实写地关键是化虚为实、借物寄意,而借物寄意地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找题目或命题地意义载体,这个载体必须同命题意义具有相似性、具有可比性,使意义和载体虚实相融、合二为一,达到形象生动、具体鲜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江苏省宜兴市丰义中学余晓亚一道作文题有“实题”与“虚题之分:“虚题”是指宽泛抽象的感念,如<习惯>、《尝试》、《守望》。

“实题”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门》、《面向大海》《回家》。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虚”指抽象。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实题虚写“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和平面化,既不能“精鹜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有深度的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实题”要“虚”写。

“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例如作文题“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

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做到“实题虚写”呢?一、大胆联想想象面对“实”的文题,学生要跳出现实的束缚,使思维和情感的触觉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

通过创设情境,大胆展开联想,化实为虚,用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

如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实题虚写。

中考作文技法解说之虚实互换

中考作文技法解说之虚实互换

中考作文技法解说之虚实互换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做法,实题虚做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

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

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做法和小题大做法。

1.虚题实做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

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做法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例文欣赏】倾听成长的声音成长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它不惧车辆的嘈杂声、人类的呼喊声,仍藏在各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人都在成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自己成长的声音。

成长有谁听?是路旁的小草,它们在听。

绿绿、嫩嫩的小草摇摆着身子,舒展着腰肢,好像在告诉我:“我们听到了!”是的,昨日,我无所顾忌,小草一棵棵、一片片地被我们踩倒在脚下,听不到它们的呻吟,看不到它们的愤怒,却自以为“爽”,身后只留下一串魔鬼般的笑声弥漫着小草。

而今天,我总是款款地在小路上走过,用手去和小草打招呼而不再伸出双脚。

于是小草向我欢呼:你成长的声音是充满爱心。

成长有谁听?是空旷的校园,它们在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有些文题很虚玄,很诗意,考生常常感觉与现实相距甚远,像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很虚很玄的话题,不少考生一看到考题就晕了,以为这是要考生写科幻小说,考生以为越玄乎越好,于是有不少考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任意驰骋,结果,想象是大胆的,只是读者一头雾水,不知要表现的是什么。

其实,像这种看似很虚很玄的话题,无论你如何想象,都不得离开现实生活,你要善于化虚为实,形式可以是荒诞的,但主旨却是现实的。

请看下面这篇《伤心儿女》: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

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

已经三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有仿佛在等待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个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于是……记忆移植完毕。

一个声音叫道。

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波,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

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屋,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的双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侯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

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只洋铁碗。

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我们家住的那些日子,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待母亲的。

难怪有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三个人都在回忆中泪眼朦胧。

他们同样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

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有一位高考阅卷老师看到这篇考场作文后,连说了三个想不到:想不到文章居然可以这样写,想不到‘记忆移植’有如此妙用,想不到幻想与现实在的笔下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是的,这是一篇充满虚幻色彩的作文,但它的现实感又特别强烈。

三个不孝之子原是要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摸清母亲留下来的家底,可是在母亲的记忆里,他们看到的却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

母亲的记忆,涤荡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获得了升华。

将一个非常现实的孝敬父母的主题融入了荒诞的故事情节当中,真令人拍案叫绝。

2007年江苏的作文题怀想天空,看上去也是很诗意很虚的一道题,但很多考生都能现实生活,写得真实感人。

有一篇被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就得到何老师的很高评价,他说,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

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一道富有诗意的较虚的作文题却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实在应归功于真实的力量。

再看这样一道高考模拟作文题:有人对汉语拼音字母进行了联想,比如:C,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不能圆自己的梦;O一个漂亮的圆,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W,三把永不弯曲的利刃,对敌人绝不留情,等等。

请你选另外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道作文的话题也属于较虚的一种,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但你决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请看这样一篇佳作:M的联想记得有次好友问我:二十六个字母中,你觉得哪个字母最稳定?当然是‘M’啊,它就像两座山,稳稳地立在平地上,任何力量都很难将它推倒。

的确,每当我看到M 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踏实感,正是因为它那两个宽大、稳当的山脚,它才能如此傲然屹立着。

做人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像M一样,正直坚毅,这就需要铸造两个稳当的阵脚——德、才。

一个人没有德,最终总要走向罪恶的深渊。

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髓。

人无德便会毁灭,民族无德将会衰亡,德是支撑我们的有力阵脚,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有了德,我们人生的M便立起了一座挺拔的高峰。

才是人生的另一个立足之本,它为人生添上了绚丽的色彩,人们会被你的才华横溢而折服,世界会为你的聪明才智而喝彩。

德才兼备,你的人生高峰将会更俊秀,更挺拔,用你的人格力量,用你的真才实学去创造人生的M吧,你的生命将因此而精彩!做人如此,治国亦然。

一个国家正如一座山,山基如果不牢靠,那么它怎能抵挡得住狂风暴雨的袭击?法治和德治犹如两块坚固的基石,有了这两座堡垒,大山才能傲然屹立,毫不动摇。

法是治国的根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人治历史的国家里,要彻底地消除人治,实施法治绝非易事,得有人民大众共同努力,才能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只有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德治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另一种方式,国民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只有实施德治,竖好精神文明这座高峰,国家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一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法治和德治,才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M的确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只要它的根基坚固,那它就会永远坚定地立于大千世界,无论是形体,还是灵魂。

这篇文章由字母M想到两座大山,由M的两个底想到山脚,然后由山脚的宽大、稳当才使山傲然屹立,想到做人要靠德和才,想到治国要靠法和德。

联想是自然的,现实是贴切的,议论是深刻而又精辟的。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字母M的联想不与现实生活起来,文章的立意有这样深刻吗?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无论文题怎样玄乎,我们都要将文题与现实生活上靠,往社会人生上靠。

虚题要实写,但有时有些实题又要虚写。

这里所谓的实题指的是以某一具体事物为文题的作文题,如网、门、风、墙、台阶、舞台等等,如2005年的江西高考题脸,2006年的辽宁高考题肩膀都属于这类文题。

碰到这样的文题,如果我们就事说事,恐怕就要流于表相了。

其实这样的文题,选材的空间是巨大的,既可写某一实实在在的事物,也可按其象征义或比喻义行文,当然最好是化实为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

比如以伞为话题,我们可以写一个与伞有关的感人故事,也可以从伞的为人遮阳挡雨赞扬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还可以从伞的变迁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你从伞想到伞的保护作用,进而想到保护伞,那你思维的空间会更大,你可以提醒年轻人应该自尊、自强、开拓、创新,而不应该在别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你也可以以反腐为题材,揭露保护伞在纵容腐败上的罪恶。

比如2005年的江西高考作文题脸,这道题虽只有一个脸字,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实写,我们首先可以想到许多与脸相关的词,如丢脸、变脸、争脸、露脸、长脸、洗脸……我们还可以想到各种各样不同人的脸,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脸,如爸爸的脸、妈妈的脸、奶奶的脸、老师的脸、朋友的脸;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的脸,如西施美丽的脸、卡西莫多丑陋的脸、包拯的黑脸、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我们更可以虚写,我们可以思考许多与脸相关的问题,如貌与才、脸与人生、笑脸与情绪、社会和谐与笑脸相迎、千人一面与鼓励创新……脸还可以引申为面子,而面子既可以正面入题,如重尊严、讲廉耻,也可以反面入题,如图虚荣、讲排场等等。

脸还可以引申为形象,如城市的脸、学校的脸、地球的脸、国家的脸、民族的脸等等。

再说2006年辽宁高考题肩膀,这也是一道看似很实的文题,但命题者并非完全是要你写实实在在的肩膀,而是要你写出肩膀的象征义。

牛顿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牛顿的眼中,肩膀是基础。

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苦一夜。

在舒婷的眼中,肩膀是依靠。

父亲说:我的肩膀上扛着一个家。

在父亲的眼中,肩膀是责任。

我们说: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的肩上。

在我们的眼中,肩膀是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写一个敢挑重担的人,我们可以写一个肯负责任的人,我们可以写一个给人依靠的人,我们还可以写一个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国家而忍辱负重的人……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以墙为题而写的佳作:墙围墙,高墙,宫墙,城墙……看到墙这个题目,一连串的有关墙的词语在我脑海中闪过。

墙到底有何用途?在我看来,它惟一的作用便是阻碍交流与沟通。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墙的作用是保卫自己,防御外敌,著名的万里长城便是例证。

可是,长城真的如此有用吗?石头砌成的东西,没人驻守,便是废物。

而有人把守又怎样呢?有吴三桂,万里长城对辫子兵来说却形同虚设。

真正的城墙应筑在人们心中,那是保家卫国的信念。

斯巴达人说:一座以人为墙的城镇便是巩固的设防之城。

国力强大,民众团结的国家,是根本不需要城墙的,因为他们明白,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况且,如果没有长城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可以与南方农耕民族正常贸易,互相交流,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犬戎灭周、五胡乱华、后金入关了。

墙确实阻碍了交流。

历史上无数揭竿而起、反抗暴君、夺取天下、改写历史的英雄豪杰,一旦跨进了皇宫大门,享受着锦衣玉食,便忘记了出身,在自己与民众之间筑起了一座高大的宫墙。

他的子孙因为这堵墙的阻隔,不了解民情,恣意享乐,一意孤行,最终被赶出了宫墙,甚至走上不归路,亡家亡国。

但是,历史却又是惊人地相似,兴盛—衰亡—兴盛—衰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探根求源,就在于那堵华而不实的宫墙。

这是有形的墙,无形的墙危害更大。

大清帝国广袤的国土被一道闭关锁国之墙圈住了,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墙内的世界停滞不前。

没有不透风的墙,鸦片透进来了,传教士透进来了,惟独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在墙外徘徊。

终于,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墙,因为墙中那个丰饶而又落后的国度令他们垂涎三尺……最可怕的是封锁心灵的墙。

一个人一旦被它围住,便生活在自私自利之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脱离社会的人像脱离海洋的水一样,很快就会化为乌有。

完全与人隔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