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

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虚题实写与实题虚写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有些文题很虚玄,很诗意,考生常常感觉与现实相距甚远,像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很虚很玄的话题,不少考生一看到考题就晕了,以为这是要考生写科幻小说,考生以为越玄乎越好,于是有不少考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任意驰骋,结果,想象是大胆的,只是读者一头雾水,不知要表现的是什么。
其实,像这种看似很虚很玄的话题,无论你如何想象,都不得离开现实生活,你要善于化虚为实,形式可以是荒诞的,但主旨却是现实的。
请看下面这篇《伤心儿女》: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
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
已经三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有仿佛在等待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个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于是……记忆移植完毕。
一个声音叫道。
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波,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
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屋,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的双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侯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
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作文审题实用的技巧

作文审题实用的技巧作文审题实用的技巧虚实法实题虚写、虚题实作,是构思创新的又一写作策略。
如上海市中考要求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话题作文,很多考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以具体实事演绎主题,有位考生却匠心独运,没有把大部分文字用于实事的叙述,而是以”红色”、”橙色”、”金色”为小标题,将话题虚化为种种色彩,用”红色”、”橙色”、”金色”来概括自己幸福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活,以”虚”驭”实”,”实”寓”虚”中。
反之,对于那些涵义比较”虚”的文题,则往往需要虚题实作,化”虚”为”实”。
如重庆市中考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作文,客观地说,”生命”确实是一个比较”虚”的题目,但只要考生深入地思考一下,就能悟出生命其实是最实际最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运动,而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都是生命的体现形式。
这样一想,文章就完全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抒写来表现主题了。
一考生以”生命如花”为题,通过叙写自己偶然的一次去一间花店买花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生命如花,我们要努力,要永不放弃”的人生哲理,是一篇”虚”题”实”作的成功之作。
作文审题实用的技巧求异法求异思维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将求异思维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常常能见人之所难见,立一家之言。
如湖北襄樊市中考作文题二要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一考生在题为”异样的幸福”一文中,描写一位在车祸中失去了右腿和爱妻的修鞋匠”铁拐李”,将全部的爱都给予了女儿,却被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的女儿欺骗,蒙在鼓里的他还以女儿为骄傲,竟感到十分幸福。
文章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摆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促人警醒。
又如陕西省中考作文话题为”助跑线”,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古人称天鹅为’鸿鹄’,它展翅翱翔于蓝天,是志存高远的象征。
但它要实现拥抱蓝天的理想,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可供滑行加速,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助跑线。
你有鸿鹄之志吗?你想领略更为高远的人生风景吗?那么从现在起,你就必须为自己铺设足够长的助跑线。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
,
最~ ~ 壁金 ~
~
~ ~
/
虚 , 虚
~
的
。
垂
。
.
。 ≯
褥
琼。 。 一
点 ,是 要 明确 实题是 属 于点 名 时空 型还 是 比喻象 征 型—— 比如 ,又 是一 “ 年 风起 时 ” 一题 结 合 景物 变 化 强调 特 定 时 间 , 是 点 明 时空 型 , 样 的题 就 这 目, 我们 就 要尽 快 进 入特 定 的情 境 中 , 出题 目所 言 时 空 内经 历 的事 情 、 找
所 谓 的“ 实题虚 写 ”就 是从 题 中实物 的 比喻 象征 义 入手 , 到恰 切 的 , 找 思想 、 感情 、 念 , 而 找 出寄托 这 些思想 、 情 、 理 进 感 理念 的可 写材 料 。 比如 , “ 集 阳光 ” 个话题 , 收 这 字面 意 思很 实 , 不好 写 。我们 知 道“ 收集 ” 收拢 聚 是 集 的意 思 ,阳光 ” 以指 自然 界 的阳光 , 可 以指 比喻 意义 的阳光 。 由于 “ 可 也
自然 界 的 阳光不 好切 入 、 选材 , 以最 好 从阳 光 的 比喻 意 义着 手— — 阳光 所
比喻 爱 , 以 ,收 集 阳光 ” 道 题 目可 以转 化 为“ 聚 爱 心 ”“ 所 “ 这 汇 、 爱心 赞 歌 ” 等 话题 , 文章 的 内容 因此 可 以确定 为“ 定格 爱之 家 园 , 收集 亲情 阳光 ”“ 、回 ‘ 顾师 生情谊 , 集关 爱 阳光 ”“ 描善 举善 行 , 收 、扫 收集 人 性 阳光 ”“ 、 勇于 面对 困难 , 收集 不屈 阳光 ”“ 、辑录 哲人 语 录 , 集 智慧 阳光 ” 收 等等 。 就 是说 , 也 一 道 实题 通过 化 实为虚 , 可 以找 到很 多 可写材 料 了 。 就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
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
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
二、实题虚写“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
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
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
【“旧书”,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
本义,就是指形式旧的书,或者内容旧的书;比喻义,就是指那些具有书籍记载功能的人或物,如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乡村那古老的石桥,城里那座见证城市兴衰的鼓楼。
所以,考生可以赋予“旧书”很多含义,尤其是可以赋予它具有个性化的含义——村前那棵历经数百载风雨的樟树。
“旧书”既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是文章的线索。
一本旧书,可以牵扯出很多令人难忘的往事,可以以此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旧书”的现实意义和去留发表自己的看法。
“旧书”,顾名思义,有其“旧”的一面,或曰形式,或曰内容,尤其是对“旧”的内容,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文快速立意十六字方针

作文快速立意十六字方针作者:刘铭霞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10期综观所有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们只要能巧妙运用“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这十六字方针,我们就能很快地构思立意。
一、虚题实写、实题虚写“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相辅相生的概念,“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一)“虚题”“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如对于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它们如果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通过一个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人(负或不负)责任(宽容、友善……)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这时,题目“责任(宽容……)”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如果你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例史实,擅长写议论文,你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此时,题目就是你的议论的话题所在,就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的中心词,你只需要罗列古今中外几个有关“责任”(宽容……)的事例,证明一下“责任大于山”,“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对自己、家庭、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论点。
再如:“较量”这个话题看起来也很虚,但我们可以具体到谁跟谁的较量,譬如当年国共之间的较量,赛场上的较量,动物界的较量,生与死的较量。
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
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二)“实题”“虚”写。
实题虚写

抓住事物特 点
具体实例
奉献
人的品质 抒发情感
结尾: 前后照应 升华主题
具体现象
揭示品质
借物喻人
实题 看得到 象征 抓得住 意义
的特征
借物 (虚写) 喻人
具有此品质 布满 的人和事: 联系 老茧 勤劳、 母亲、老师 《手》 粗糙、 关爱、 环卫工人、 生活实际 苍老 艰辛 同学
1. 读一读,说一说作者从蚂蚁身上发现 了什么?
2.本文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部分是虚 写?
爬上了尺,就像一个指挥官,陆续又有 几只蚂蚁爬上来,它们想尽力将面包屑 拖过去,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那 只带头的蚂蚁将它抬起来,后面的蚂蚁 用力推,就这样花了大约三十分钟,美 食终于被蚂蚁从尺子上运了过去。我突 然领悟到,连这么小的蚂蚁面对挫折都 毫不丧气,我们人类更应该敢于面对挫 折,坎坷也好,挫折也罢,面对它们必 须拥有坦然的心态,一份拼搏的勇气。 试问——困难算什么?痛苦算什么?
受挫心情) 考试 中 举出具 受挫 间: 体事例 蚂蚁 运食
结尾:前后照应
联 实 想 虚
坚持 顽强 重获 信心
点明中心 (运用排比)源自同学们,请运用今天所 学的实题虚写法,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用你手中的笔 选择你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 写作PK赛吧!
我 有 妙 笔 写 一 写
——
写作指导: 开头: 开门见山(运用排比或引用等) 实 描写具体事物 象征意义 中间: 虚 不怕严寒 顽强
我拿起作业本,却发现桌上的面包 屑在动,我感到好奇,想仔细看清楚, 几只蚂蚁在搬这面包屑,面包屑一动一 停,好像它们搬起来很费劲,真有意思! 我拿来放大镜,想仔细看一看这些小东 西。我还要给它设置点“障碍”:我将 尺子拦住它们的出路,把它们团团围住, 不让它们改变方向,看它们这回怎么办? 我心里一样样的想着。我用放大镜仔细 观察,一个带头的蚂蚁首先带头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实题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规定的字数写出一篇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题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实题写作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会重点考察的一项技能,因此,能够扎实的掌握实题写作的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题写作的一种基本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通常被认为是实题写作的基础。
其实,实题写作中的“化实为虚”指的是文章要用比较省略、简洁的语言表达,以节省论述篇幅;虚实结合则指带有图片、表格、图表等图文元素,以形象地表达文章中的某些概念。
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来完成实题写作?首先,在确定文章主题之后,考生应该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有关文献,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实例,确保所写的文章内容完备;其次,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短的句型,这样可以帮助考生节约文章的篇幅,使文章更加紧凑;最后,考生要在文章中积极插入合适的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图文元素,以便于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某些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还可以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
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完成实题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考生要注意,特别是正文的结构要尽量简洁的,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突出主题,在文章中要用省略句和词语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加紧凑。
以上就是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的相关内容,其实,实题写作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拟人技巧、代入感技巧等。
考生们在复习实题写作时,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技巧的运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符合自己习惯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更好的完成实题写作的任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完美文章。
常见的立意角度

常见的立意角度一、从实立意与从虚立意。
虚实相生法化实为虚法和化虚为实法所谓虚实相生,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1、化实为虚法化实为虚即“实”题要“虚”写。
对一些以现实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为话题的文题,有时候要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但是要注意对实物的描绘不要面面俱到,主要描绘那些可比喻、象征的部分,虚作与实物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过渡要贴切、自然。
2、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法即“虚”题要“实”写。
对于“虚”题,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中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对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这样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看看名家是如何写“愁”的——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寇准《夜度娘》: 愁情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千秋岁》:飞红万点愁如海。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
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顺向立意。
反之,则是逆向立意。
蜡烛正面: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
蜡烛火焰向上:人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该积极向上。
反面:因倾斜而流了很多蜡油: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橡皮擦正面:擦去曾经的错误,只为重新抒写生命的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洪生作文训练法之七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
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
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虚题”是宽泛抽象的概念,如《习惯》《尝试》《守望精神家园》等。
“实题”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如《门》《面向大海》《回家》等。
Ⅰ实题虚写“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实题”要“虚”写。
“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例如作文题目“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的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
方法:一、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
要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快速定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的精神品质或哲理意蕴。
如果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窗”的特点和作用是把封闭的空间打开,使其展示、了解、沟通。
据此可立意为:放眼世界,展示自我。
如果以《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桥”是原本相隔的事物之间沟通连接的纽带。
据此可立意为: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如果以《路口》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路口”是选择,转弯,一般都是迷茫、彷徨、徘徊时出现。
据此可立意为:人生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立足现实,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
例: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色彩”是实在的、可视的,贵在能跳出有形色彩的方框,通过联想、虚拟去写无形的“色彩”,如环保主题:“绿——生命的色彩”。
爱国主题:“红色,我们的国色”。
民族主题:“黄色,我们的骄傲”。
怀念主题:“黑色,我心中抹不掉的痛”等。
也可以运用“问添法”快速打开思路。
例:以《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运用添加限制词语的方法,可以填“打开世界之窗”“开启心灵之窗”“学习新知识之窗”“探索奥秘之窗”“理解父母之窗”“了解传统文化之窗”等等,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赋予现实积极的意义即可。
练习:1.以《镜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立足现实,由实到虚,联想拓展:可以写以史为镜、以邻国为镜;可以写学习“镜子”精神,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可以写对自己要象明镜一样严于解剖自己,多看自己的不足,对别人要用哈哈镜,宽以待人……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
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200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路,在这里既可以实指,如公路、铁路、石板路、泥泞的小路等等,从实出发,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可以从城市管理等方面,“人应该如何管路”这样写显得僵死呆板。
我们应实题虚写,找准路的虚指(比喻、象征)意义,进一步立足现实,联系拓展:求学路、创业路、致富路、强国路等等。
或者由实到虚,开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层层拓展,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文章的意韵就会更加丰厚、深远。
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人可以在无路处开辟出路”,“不要一窝蜂地挤向同一条路”,“地上本有路,大家不去走,也不成其为路”,“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等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以“墙与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
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式名词短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
“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或外围,起隔离或隔断的作用;“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
由此可见,就话题的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墙”,也没有无“墙”的“门”。
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
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
材料中“现实主义者”说的“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已经解释和说明了“墙”和“门”的意义指属和内涵。
“墙”意味着隔膜、封闭、闭关自守,“门”意味着沟通、开放、敞开胸怀。
所以,你必须按照作文题的立意指向表达“墙与门”的虚指意义,由此抒发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4.以《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
而新加坡作家尤今实题虚写,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
他说:“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
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
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
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
文章最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
”由今的这篇《古井》,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古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
5.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08年高考作文)“春来草自青”属于自然界里的客观现象,意思是春天到了小草自然萌发生机。
假如“实题实写”:停留在字面义上写春天、小草,显然不合题意,更缺乏深刻性。
审读该话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理解本意,明确内涵,由此及彼地联想想象,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是解题要害,就话题中“春”的比喻、象征义说。
可以联想拓展,添加因素: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
而“草自青”可理解为在前面相应条件下,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及至辉煌。
据此,可以写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企业的发展壮大;写随着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基础教育美好的明天;写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一定会坚强地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写在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培育下,经过个人努力自己一定能取得进步等。
再从话题整体蕴含的哲理说,它反映着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也可托物言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崇尚自然而又积极向上的人生感悟。
还可以把握“春来”“草青”之间的关系来构思行文。
正因为春天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
可见“春”是条件、原因(或者说大环境),而“青”是结果、是表现。
话题中的“自”也是关键词,“自”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须干预。
因此可拓展升华为: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青少年时期的迷茫、伤感都是暂时的。
从做事情的角度谈“功到自然成”,论述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
只要肯努力、有付出、坚持到底,自然就会有收获,所以遇到困难时应不灰心、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符合题意。
6.材料: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
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
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抓住关键词“爱坐前排”拓展联想,引申归纳。
主旨: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Ⅱ虚题实写高考作文的命题,有时候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比较“虚”,比如“温暖”“改变”“财富”“心灵的选择”“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等。
对于这些比较“虚”的命题,就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
“虚题实写”,即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细化分解,将虚指的意义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事、物,让读者看到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思索。
方法:一、化大为小,联系实际。
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二、多方设问,细化分解。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什么人让你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你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你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基本学生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
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多方搜集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练习:1.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04上海高考作文)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化抽象为具体:“忙”可谓道出了社会生活的特点。
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
联系考生本人,三点一线,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复习。
扩展至一个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于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身处“忙”中。
立意为“忙”是中国的主旋律,“忙”是中国的风采,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忙碌的舞台。
也可以多方设问,展开对“忙的前提”或“忙的价值”之类的思考。
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挂在他们脸上的似乎永远是疲惫、无奈与失落,“忙”难道真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吗?因为“忙”,家庭的纽带作用削弱了,亲情冷淡了,健康质量在下降,“过劳死”时有发生……可以指陈现实中的种种不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