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艺术观念探析
物理中的艺术与美学

物理中的艺术与美学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除了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和物质世界的本质,物理学也蕴含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与美学。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中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以及它们如何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一、优雅的数学美学物理学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作为物理学的语言和工具,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表达方式。
物理学中的公式、方程和推导都借助于各种数学原理和方法,这些数学工具的运用使得物理学的推理过程更加精确且可靠。
菲涅耳的衍射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例子。
菲涅耳的衍射理论通过数学上的复杂积分和波动方程,描述了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
这些理论的数学形式十分优美,将自然现象与纯粹的数学相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麦克斯韦方程组也体现了一种宏伟的数学美感,并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与观察的视觉艺术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实验与观察在发现新现象和验证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仪器的设计和搭建往往需要物理学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举个例子,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工具,它能够通过电子束来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
在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科学家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质的微观形态,还能欣赏到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
比如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呈现,以及金属晶体的纹理、多层石墨烯结构的奇特图案等,都展示了物质世界的独特之美。
除了实验观察,大自然本身也以其奇特的景象和自然现象展示着物理的艺术美。
闪电的瞬间、日落的余晖、彩虹的霞光等自然景观以及天文现象如星系的演化、黑洞的吞噬等,都使我们领略到了宇宙万物的壮丽与奥秘。
三、理论和模型的美学构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的理论或模型。
优秀的理论或模型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科学价值,还需要在美学上具备一定的魅力。
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现象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在科学上引起了巨大的变革,而且其数学形式和几何观念的创新也令人惊叹。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物化”观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关键词:
物化:与物同化;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分类号:10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all
important category in archaic aesthetic of
China,Materialization
emphasizes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四、“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在梳理完“物化”理论 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将“物化”理论的审美特征概括为“物
我两忘,浑然一体”及“以物观物,探出精髓”。“天人合一”这种中国古代哲学 中的基本观念的发展经过了“以人合天”到“以天合天”的转变,“以天合天” 实际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物化”;可以说,“天人合~”是“物化”理论产生的哲 学与美学依据。 五、“物化”的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物化”在理论上兼容并包,其丰富 的内涵对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及艺术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最深刻的审美体 验方式,“物化”实际上反映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同时它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对中国古代绘画、诗歌、小说等艺术创 作及对现代审美体验方式的建设和文学创作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简析卢卡奇对物化的扬弃

简析卢卡奇对物化的扬弃卢卡奇是20世纪欧洲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物化的扬弃是其艺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析卢卡奇对物化的扬弃的观点和实践,以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物化。
物化一词源自德语“Vergegenständlichung”,在马克思主义中指的是将人类的创造物和活动看作是超出和异化于人类自然本性的东西,使之成为独立、支配和异化于创造者的客观存在。
在卢卡奇的艺术理论中,物化不仅仅是指对于物品的过度追逐和消费,更是指对于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异化和扭曲,以及对于人的自身的迷失和混淆。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导致了一种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卡奇开始了他的“对物化的扬弃”。
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拒绝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采用了一种新的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试图摆脱客观世界的表面现实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寻求一种更加深刻的精神层面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摄影、电影、录音等,来拓展艺术表现的边界,使艺术作品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需要。
卢卡奇在其艺术理论和批评中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呼吁人们要重拾自我,重新认识和面对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欲望,不要被物质和表面的虚饰所迷惑和困扰。
他认为,唯有摒弃对于物质的过度追逐和沉溺,才能找回人的本真和自由,唯有寻求内心的洞察和表达,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真正的力量和灵感。
我们需要看看卢卡奇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正如我们所见,卢卡奇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他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在20世纪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在绘画领域,还在雕塑、摄影和电影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判和反思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方向,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内心世界,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主题和观念。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
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
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
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1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2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
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1卢梭,(Rousseau,J.J.),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11 页。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第97 页。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人本性的束缚。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一、“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及物化现象的特性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在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他引证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描述:“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来反映并被物所遮蔽。
卢卡奇认为物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其一,资本主义物化是社会的整体性现象,所有参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阶级或阶层都难逃物化命运。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物化了”。
即不管是工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经历着同样的物化,区别只在于数量上的不同以及对待物化的反应。
资产阶级总是在这种对自己有利的物化现象中极力维持现状,而无产阶级则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反对物化。
其二,资本主义物化具有普遍性。
卢卡奇把“物化”作为构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来理解。
不仅所有参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人被物化,这种物化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的所有领域,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中。
可见,物化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方面的核心问题。
其三,资本主义物化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
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所组成的物的世界,反过来通过“客观”规律来统治主体。
二、生产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物化卢卡奇并没有停留在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分析上,而是由此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劳动异化理论。
卢卡奇将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概念与韦伯的合理化、可计算性原则相结合,描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物化情况。
“物化”与视觉艺术表达

浅析“物化”与视觉艺术表达摘要本文通过物化的审美意义和物化在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来论述艺术创作实践中物化的重要性,并结合中国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实例来论述物化作为艺术家的重要艺术表达方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物化审美视觉艺术表达中国化思维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视觉艺术是艺术的形式之一,是从审美方式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的分类(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特征,即是利于物质材料塑造可直观看见、触摸的具有真实性的艺术形象。
我们所熟知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环境艺术、服装艺术、摄影艺术、动漫艺术等。
从视觉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物化”即艺术家将对现实环境、生活的审美感受、体验和自身的思想、情感、个性以及创造的审美意象通过各种表现形式。
一物化的内涵及其审美意义物化来源于道家思想,了解物化的内涵就需要从道家思想及其美学特征入手。
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巨大的突破,在道家(主要是庄子)看来,儒家后期“礼坏乐崩”的局面标志着礼乐文化的没落,是无药可救的了,而儒家挽救这一文化的努力本身,也是必须予以怀疑和批判的。
道家所突破的对象,是儒家连同生养它的文化土壤。
这种突破式的发展也直观地体现在美学上面。
庄子美学思想具有非常不同于礼乐传统的文化品格,构造上几乎没有文化参照和价值参照,完全是一个新的精神形态——关于人的审美关注、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
审美的本质,简单的说,就是为人们提供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
道家的审美偏重于审美人格,庄子彻底将道德的语汇从其审美语境中清除。
庄子美学充分注意时空的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和人生的短暂;把人视为自然有机的一分子,主张在纯粹的个人经验之中亲证人与物的统一,在天地的浑沦一气中追求无我的逍遥,而这种无我,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于逍遥式的自由创造中体会自由的人格。
《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梦蝶,不知是庄子为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子。
体现出庄子将自然看做在时间空间上都无限广袤的一个连续体,浑沦一气,变化无穷。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异化理论)。
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
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
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
第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开始,得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必然的现象,它使人们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社会历史的二元对立,卢卡奇认为只有树立“总体性意识”才能克服物化。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异化乔治•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二十世纪国际政治、理论舞台上声名显赫而又毁誉参半。
他于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反响。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共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的八篇论文,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时至今日,分析、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概念的基本含义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中心概念之一。
所谓物化是卢卡奇用以表述资本主义生产这一经济运动及其现象的概念,特指那种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妨碍人们对世界了解的现象。
他的物化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物化与商品拜物教。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在他没有读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直接从《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得出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通过价值形式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偶像化,一种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态。
对人的产物的这种物化、偶像化。
马克思称之为拜物教。
卢卡奇引证马克思的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1]。
这样,卢卡奇就把物化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物的关系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物化”艺术传统。
电视艺术领域集中体现了神魔电视剧这一类型。
一方面,“物化”呈现为中国神魔电视剧共有的美学现象,塑造了形式上的“奇幻美”。
另一方面,“物化”凝练为中国神魔电视剧独特的艺术品质,彰显了内在的积极浪漫主义美学精神。
中西方对“物化”内涵的迥异理解体现在相应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评判中,折射出深刻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文化根源性。
关键词:物化神魔电视剧奇幻美积极浪漫主义天人合一“物化”在中国艺术审美与创造中有着诸多体现。
电视艺术领域集中体现了神魔电视剧这一类型。
关于神魔剧,学术界还没有专门正式的命名,相关理论研究极为缺乏。
但电视艺术实践领域却不难窥见“神魔”的影子,诸如《西游记》、《新白娘子创奇》、《封神榜》、《新八仙过海传奇》、《古剑奇谭》等,不胜枚举。
论文谨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关于“神魔小说”的分类与界定,将与“灵怪”、“神怪”、“神话”等内容相关,具有奇幻怪诞色彩的电视剧统称为“神魔电视剧”。
其艺术魅力大概是关乎“神魔”,呈现“奇幻”美,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诉诸美学,都离不开“物化”一词。
一、何谓“物化”提及“物化”,中国大众津津乐道:梁山伯、祝英台变成双双飞舞的蝴蝶;贾仲卿、刘兰芝变成一同归去的孔雀;蟒蛇变成美丽忠贞的白娘子;狐狸变成知恩图报的小翠;还有《封神榜》、《天仙配》、《西游记》、《聊斋》、《济公》等小说与影视剧中都有很多人与物、物与物互相变化的例子。
可见,中国具有悠久丰富的“物化”艺术传统。
那么,究竟何谓“物化”?顾名思义,指涉的是人与对象的关系。
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16章中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言下之意即在排除一切私欲杂念的精神澄明境界中,人可以与道冥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与老子一脉相承的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物化”概念。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篇章,其要义为“齐物”,可见“物化”理论的最终指向,与“齐物”一致。
表面上,“蝶梦”是庄周与蝴蝶的互化,实质寄寓的是哲学家庄子对人与对象关系诗性的浪漫主义思考,彰显一种“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的高度自由状态。
徐复观先生曾这样评价:“《庄子》一书,对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皆可用物化、物忘的观念加以贯通①。
”可见“物化”概念在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与庄子思想一起对后世造成深刻影响。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徒弟向师傅学习画竹,待到自认为可以“出师”之时,师傅却认为仅仅像而已,很不满意。
徒弟发愤图强,到竹林专门研习,时隔很久,不见回来,师傅前去探望,却不见画纸、画笔,只见徒弟正在林中随着摇曳风中的竹子一起跳舞。
师傅认为,徒弟画竹达到了最高境界。
虽为故事,足以见出中国艺术对人与对象合二为一的美学理想与追求。
庄子借木工庆之口称之为“以天合天”,庆制作?l钟之前,“必齐以静心”,做到“在头脑中排除一切赏罚得失、富贵贫贱、是非好恶等世俗观念的干扰,甚至本人的生活与身体存在也置之度外”②,最终“以天合天”,达到“见者惊犹鬼神”的艺术效果。
宋代文豪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提出的“身与竹化”命题,是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创造性发展。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直接指出,“其身与竹化”的物化,最是艺术上的关键。
无论对于学画的徒弟、画竹的文与可,还是木工庆,或“见竹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或“忘吾有四肢形体”,“身”都不复存在,与竹、与?l融合,即人与对象合二为一。
无疑,在人与对象关系的观照上,“物化”观念体现了自承老庄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希尔斯在《论传统》中认为,“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作品覆盖影响范围的普遍有效性,这里的“范围”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
同样,伟大的理论也是如此。
“物化”理论滥觞于先秦,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之于理论研究,它蕴含的自由、平等、和谐、共生之类的思想内涵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研究学者思考的关键词不谋而合;之于传统艺术实践,“物化”理论对人与对象关系的诗意观照凝练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特有的艺术精神与美学追求;之于现代影视艺术实践,“物化”集中体现于神魔影视剧艺术创作与审美中。
它是中国神魔电视剧的共有现象,塑造了“奇幻美”的视觉艺术特色,彰显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内在美学精神。
二、奇幻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化”,“物化”思想最为表层的一面体现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相转化。
这一表层意义也是“物化”理论在中国艺术实践中形式上的典型特征。
《西游记》“石猴出世”,《红楼梦》“顽石”化“宝玉”,还有《梁祝》、《孔雀东南飞》、《白蛇传》及《济公》、《聊斋》等小说与影视剧中很多人与物、物与物互相变化的现象。
它们赋予艺术作品“奇幻”的形式美。
幔亭过客在《西游记》题词中有“文不幻不文”,强调了神魔小说“幻”的基本艺术特征,这里的“幻”,既是虚幻,又是奇异、变幻。
如果说“幻文”是神魔小说艺术特色的根源之一③,“物化”则是神魔电视剧艺术特色的根源之一,它是构成“奇幻美”的基本要素。
“物化”是神魔电视剧共有的美学现象,可以说没有“物化”,就没有神魔电视剧。
国内最早也最经典的六小龄童版《西游记》如此,后来的《聊斋》、《天仙配》、张纪中版《西游记》同样如此,都继承了庄子以来的浪漫主义“物化”艺术传统,给受众以奇异、美妙的视觉审美感受。
以新近的《古剑奇谭》为例,争议颇多,收视率却居高不下,甚至被公认为2014年暑期“现象级”电视剧。
探讨其火热的原因,“物化”现象功不可没。
综观《古剑奇谭》,充满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化。
如凤来琴、太子长琴、百里屠苏、欧阳少恭、焚寂剑之间,水虺、应龙、悭臾之间及襄玲与狐狸、红玉与古剑之间,无不存在相互的融合与变化。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又要超越大众的审美期待,这样才能维持作品与大众的良性互动。
《古剑奇谭》对“情”的诠释契合了中国这一传统人情社会普罗大众的审美心理,真挚的友情、美好的亲情及感天动地的爱情,这些被美化的人之“常情”,既赋予作品以鲜活性,更增强大众与作品的亲近感,促进艺术共鸣的发生。
相比于此,“物化”现象则以对大众日常“视界”的超越,给观众以新奇的心理体验与视觉感受,收到艺术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比如,当襄玲因救兰生而大伤元气,不时漏出狐狸尾巴与耳朵时,观众定会觉得惊奇,自然会倍加关注襄玲与兰生之间恋情的发展。
再如,电视剧开头:“太古时代,火神祝融置凤来琴,托请女娲为琴赋灵,取名为太子长琴……长琴不甘为剑,一半仙灵挣脱而出,逃离中皇山……”凤来琴、太子长琴、百里屠苏、欧阳少恭乃至焚寂剑之间,都本为一体,百里屠苏、欧阳少恭各自占据他们的前世原身太子长琴的一半仙灵,因此又被称为“琴心”、“剑魄”。
剧中,很难将他们之间绝对区分开来,互相包含彼此,给人以原始混沌之感,而这也是上古神话的基本特点。
《古剑奇谭》故事原型正是建构在神话基础之上。
如太子长琴,剧中描述“温和沉静,喜爱在?l山,奏乐怡情”,《山海经》中则有记载:“有?l 山。
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l山,始作乐风。
”此外,巫咸、夔牛、九尾狐、青丘之国、应龙、烛龙、凤凰及蓬莱山等元素,都可在《山海经》中找到出处。
晋郭璞在《〈山海经〉序》中曾道:“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m傥之言。
”神话故事本身就具有奇幻的因子。
传统神话中文字的“闳诞迂夸”、“奇怪?m傥”在影视艺术中,则呈现为具体可视的“物化”艺术现象。
即“幻文”转化为“奇幻”,呈现为“物化”,进而才有悭臾或以人形,或以水虺,或以应龙的形象,百里屠苏与欧阳少恭或以人形,或以凤凰的形象,幻化出现于剧中。
它们带给受众的视觉感受无疑是超出日常审美的,如果说神话原型呼应着中国大众遥远的“集体无意识”的话,“物化”现象则就着现代影视技术的东风,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成为维持受众“追剧”的动力之一。
正是这些“物化”现象,使作品在上古神话原型的基础上更充满“奇幻”美,大增“看点”。
综上,之于神魔电视剧,“奇幻美”是基本艺术特色,“物化”既是不可或缺的美学现象,又是营造“奇幻美”的重要元素。
三、积极浪漫主义相比较而言,“物化”现象营造的“奇幻美”是中国神魔剧在视觉上的艺术特色,积极浪漫主义则是中国神魔剧在精神内核上具有的美学品质。
换言之,“物化”既表现为一种美学现象,又积淀为一种艺术精神。
西方也有“物化”一词,着眼点同样是人与对象的关系,最终价值追求是精神的自由,但美学内涵与中国“物化”迥异。
主要指一种物质对个人在精神上造成毁灭的现象,是对自由人状态的“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概括为“反物化”,并专门列“物化现象”章节,明确提出“物化”理论。
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物化”的基本态度是“批判”,卢卡奇晚年在《审美特性》中希冀以审美、艺术突破“物化”,达到人的自由状态。
虽然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物化”理论与庄子为代表的中国“物化”理论在出发点与最终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但很明显,此“物化”,非彼“物化”,它们是在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语境中诞生的思想观念。
中西方对“物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体现在相应艺术创作与审美评判中,兹以人与物关系为例。
“蝶梦”是庄子“物化”思想最形象的比喻,蕴含了人与对象、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最完满的统一。
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美学传统,如经典的“梁祝化蝶”。
祝英台跳入裂开的坟墓,从人的生命角度来讲,是死亡,但从宇宙的生命角度来讲,又无所谓死亡。
所以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从内心深处自然认同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新生”,看到紧紧相随、翩翩飞舞的蝴蝶,大众所有遗憾与痛感一扫而空。
人与蝴蝶完满地统一在对爱情自由的精神追求中,这里延续的正是“蝶梦”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精神。
“梁祝化蝶”,虚幻却美丽,充满诗意与浪漫,寄寓着广大艺术创作者与受众对自由、忠贞、永恒爱情的无限向往与坚定追求。
“蝶梦”故事中包含的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自由、平等、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已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之中,人与物之间既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其相互转化才可能变得美好,甚至是一种超脱或升华。
如果说庄子是诗性、浪漫的话,卢卡奇则是冷静、客观的;庄子处,“物化”代表着高度自由的状态,卢卡奇处,“物化”则是通向自由的阻碍。
鉴于此,西方建立的主要是对“物化”的批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