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及太阳光分类

合集下载

紫外光生态作用

紫外光生态作用

紫外光生态作用紫外光是太阳辐射中的一种,包括UVA、UVB和UVC三种波长。

紫外光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物种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紫外光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紫外光与臭氧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紫外光对植物的影响紫外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等方面。

紫外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产物的积累量,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但是,过量的紫外光会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受损以及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等现象。

此外,紫外光还可以激发植物产生防御物质,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皮肤能够吸收紫外光,并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 对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光下会导致皮肤晒伤、皮肤癌等健康问题。

眼睛是紫外光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之一,强紫外光会损伤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引发眼疾病。

因此,正确使用紫外光防护措施对于保护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三、紫外光与臭氧层的关系臭氧层是大气中的一层臭氧,能够有效吸收和屏蔽大部分紫外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臭氧层逐渐破坏,臭氧层变薄,无法有效阻挡紫外光的入射。

这就增加了紫外光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保护臭氧层、减少紫外光的照射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四、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紫外光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加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紫外光可以用于医疗领域的消毒、治疗皮肤病等,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水质检测、空气污染监测等。

此外,紫外光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的杀菌、保鲜等作用。

人类利用紫外光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总结起来,紫外光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太阳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知识

关于太阳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知识

关于太阳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知识人类认识光从太阳开始,我们发现在雨后,会出现彩虹,太阳光并不是单色白光。

太阳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它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各不同,导致波长各不同,很多情况下,我们用波长来分类各种电磁波。

我们根据波长,将太阳发出的电磁波进行的分类,分成不可见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

红外线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热作用强。

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

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

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

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2.5-3)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2.5-3)~(25-4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25-40)~l500μm 之间。

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紫外线紫外线指的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400nm 辐射的总称,人类眼睛是看不到的。

1801 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太阳光谱的紫端外侧,存在一段能够使含有溴化银的底片感光,这个意外让人类发现紫外线。

紫外线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自然界的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 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

而紫外线是10nm~400nm,所以只要290nm~400nm长波紫外线可以进入地球。

紫外线根据波长还可以进行分类,例如:短波UVC(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nm(纳米)的紫外光线。

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紫外线对健康危害

紫外线对健康危害

一、紫外线- 由来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三棱镜光谱的红光端外发现了不可见的热射线——红外线。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Ritte)对这一发现极感兴趣,他坚信物理学事物具有两极对称性,认为既然可见光谱红端之外有不可见的辐射,那么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之外也一定可以发现不可见的辐射。

终于在1801年的一天,当时他手头正好有一瓶氯化银溶液。

人们当时已知道,氯化银在加热或受到光照时会分解而析出银,析出的银由于颗粒很小而呈黑色。

里特(Ritte)就想通过氯化银来确定太阳光七色光以外的成份,他用一张纸片蘸了少许氯化银溶液,并把纸片放在白光经棱镜色散后七色光的紫光的外侧。

过了一会儿,他果然在纸片上观察到蘸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说明纸片的这一部分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照射。

里特把紫光外附近的不可见光叫做“去氧射线”以强调是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这个名词被简化为“化学光”,并且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词。

直到1802年,化学光最终更名为“紫外线”。

二、紫外线- 波段划分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重,使人们对太阳逐渐恐惧起来。

有此人类为防止太阳光线对肌肤造成伤害所进行的研究也成为永恒课题。

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

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主要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

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UVC)简称UVC。

是波长280-100nm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UVB)简称UVB。

是波长315-28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太阳辐射 光谱

太阳辐射 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是描述太阳发出的光的不同波长和能量的分布情况。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区域。

1. 可见光区: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纳米之间。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呈现出不同
的颜色,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天空。

2. 红外线区:在可见光区之外,太阳辐射的能量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强,这就是红外线区域。

红外线主
要产生热效应,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3. 紫外线区: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短,能量更大。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
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也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太阳辐射光谱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关于紫外线的知识

关于紫外线的知识

(一)紫外线的由来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三棱镜光谱的红光端外发现了不可见的热射线——红外线。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Ritte)对这一发现极感兴趣,他坚信物理学事物具有两极对称性,认为既然可见光谱红端之外有不可见的辐射,那么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之外也一定可以发现不可见的辐射。

终于在1801年的一天,当时他手头恰好有一瓶氯化银溶液。

人们当时已知道,氯化银在加热或受到光照时会分解而析出银,析出的银由于颗粒很小而呈黑色。

里特(Ritte)就想通过氯化银来确定太阳光七色光以外的成份,他用一张纸片醮了少许氯化银溶液,并把纸片放在白光经棱镜色散后七色光的紫光的外侧。

片刻后,他果然在纸片上观察到醮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说明纸片的这一部分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照射。

里特把紫光外附近的不可见光叫做“去氧射线”以强调是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这个名词被简化为“化学光”,并且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词。

直到1802年,化学光最终更名为“紫外线”,目前这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二)紫外线的分类太阳光线分为X线、X光、紫外线、可视光线、红外线等五种,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为紫外线A,B,可视光线及红外线,但对人体最有影响、最有害的是紫外线,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它的简称为UV。

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可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nm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光源分类及区别

光源分类及区别

光源分类及区别光源是光线可以观测到的东西,也可以说它是将能量转换成可见光的物体。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是指那些来自太阳、月亮、日出和日落等自然界的光源;而人造光源则是指那些由人类制造的光源,分为电光源和激光源。

一、自然光源自然光源是指来自太阳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太阳是宇宙中最大的热源,也是宇宙中恒星的主要来源,由于其新陈代谢的大量能量,它能发出大量的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的频段的光线,这些自然光源在地球表面上产生广泛的光照,被称为天然光源。

太阳光也传播出一些类型的非电光源,如激光、等离子体等。

二、电光源电光源是指通过电流或电压,将电能转换成可见光的物体,它可以分为白光电源、红色电源、绿色电源和蓝色电源等。

其中,白光电源是最常用的,它可以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白光,并且白光电源的光质更高,亮度更大,因此这种光源可以用于补光或高亮度的室内照明。

三、激光源激光源是指由激光器发出的可见光,它可以发出一条长、线性、高度集中的光束,激光发射出的光比其他电光源更加强度,也就是说光源的亮度更加高,激光源也可以根据需求来调节颜色,用于仪器测量、通讯、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

四、光源的区别1、辐射范围的区别:自然光源的辐射范围是最大的,它可以辐射到任何地方,而电光源和激光源的辐射范围都比自然光源要小。

2、亮度的区别:激光源的亮度比较高,它的亮度是电光源的几十倍,而电光源的亮度比自然光源要高几百倍。

3、色彩的区别:自然光源最多只能发出白光,而电光源和激光源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并且可以调节其颜色。

综上所述,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电光源和激光源。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光源。

比较不同光源,可以发现它们在辐射范围、亮度和颜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紫外线的分类及用途

紫外线的分类及用途

紫外线的分类‎及用途什么是紫外线‎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波段:1.UVA波段,波长320~42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

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

日光中含有的‎长波紫外线有超过98%能穿透臭氧层‎和云层到达地‎球表面,UVA可以直‎达肌肤的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

360nm波‎长的UVA紫‎外线符合昆虫‎类的趋光性反‎应曲线,可制作诱虫灯‎。

300-420nm 波‎长的UVA紫‎外线可透过完‎全截止可见光‎的特殊着色玻‎璃灯管,仅辐射出以3‎65nm为中‎心的近紫外光‎,可用于矿石鉴‎定、舞台装饰、验钞等场所。

2.UVB波段,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

中等穿透力,它的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日光中含有的‎中波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只有不足2%能到达地球表‎面,在夏天和午后‎会特别强烈。

UVB紫外线‎对人体具有红‎斑作用,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但长期或过量‎照射会令皮肤‎晒黑,并引起红肿脱‎皮。

紫外线保健灯‎、植物生长灯发‎出的就是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过254‎n 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附近的‎荧光粉制成。

3.C波段,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

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

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

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

紫外线杀菌灯‎发出的就是U‎V C短波紫外‎线。

4.VD波段,波长100~200nm,又称为真空紫‎外线。

紫外线设备的‎用途使用紫外线对‎待测样品进行‎照射,样品的某些物‎质,如蛋白、核酸等会被激‎发出来荧光,对所激发出来‎的荧光进行检‎测等操作,从而测定样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

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什么是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解析:在太阳辐射的电磁波中,能引起人们肉眼视觉的是0.76~0.4微米(7600~4000埃)波段的电磁波,即人们能看见的光线,称为可见光。

太阳的可见光呈白色,但通过棱镜时,其可见光的不同波长可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其中红光波长为0.76~0.62微米,橙光为0.62~0.59微米,黄色为0.59~0.57微米,绿色为0.57~0.49微米,蓝光-靛光为0.49~0.45微米,紫光为0.45~0.39微米。

以上七种色光合成的光为白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人眼看不到,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来察见发射这种光线的物体。

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亦称红外光,在电磁波中,波长比红光长,在光谱中它排在可见光红光的外侧,所以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5~1000微米,是介于红光和微波(一般指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段的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辐射,按波长的差别,大致可分为三个波段:0.77~3.0微米为近红外区,3.0~30.0微米为中红外区,30.0~1000微米为远红外区。

红外线不能引起视觉,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在通过云雾等充满悬浮粒子的物质时,不易被散射,还有显著的热效应,容易被物体吸收,转化为它的内能,使物体变热。

红外线的应用极广,可用以焙制食品、烘干油漆、医疗、军事、摄影、通信、遥感探测、找矿等许多方面。

紫外线,亦称紫外光,在电磁波中,波长比紫光短。

在光谱中,它排在可见光紫光的外侧,故称紫外线。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40~0.04微米,是介于紫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

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人们看不见它。

可见光能透过的物质,对于紫外线的某些波段却能强烈的吸收。

紫外线有很强灼伤性。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通过大气层时,波长0.28微米以下的紫外线,几乎全被吸收,只有很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但对人类和动物已无危害,并对杀菌、消毒能起到一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紫外线:来自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它由紫外光谱区的三个不同波段组成,从短波的紫外线C到长波的紫外线A。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

2. 太阳光中是包含整个UV(紫外)波段的光.而且包含其它的长波与短波的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

紫外光被划分为A 射线、B 射线和C 射线(简称UVA、UVB 和UVC),波长范围分别为------- 320-400nm,280-320nm,200-280nm。

3. 白炽灯波长范围约为400nm~780nm;太阳光波长范围约为20nm~2500nm (实际范围应该更宽)
5.紫外线的分类:
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将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波段:
UVA波段,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

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

日光中含有的长波紫外线有超过98%能穿透臭氧层和云层到达地球表面,UVA可以直达肌肤的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

360nm波长的UVA紫外
线符合昆虫类的趋光性反应曲线,可制作诱虫灯。

300-420nm波长的UVA紫外线可透过完全截止可见光的特殊着色玻璃灯管,仅辐射出以365nm为中心的近紫外光,可用于矿石鉴定、舞台装饰、验钞等场所。

09年10月德、意科学家发现【虾青素】能有效地消除【紫外线UVA】对皮肤细胞的伤害。

UVB波段,波长275~320nm,又称为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

中等穿透力,它的波长较短的部分会被透明玻璃吸收,日光中含有的中波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只有不足2%能到达地球表面,在夏天和午后会特别强烈。

UVB紫外线对人体具有红斑作用,能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但长期或过量照射会令皮肤晒黑,并引起红肿脱皮。

紫外线保健灯、植物生长灯发出的就是使用特殊透紫玻璃(不透过254nm以下的光)和峰值在300nm 附近的荧光粉制成。

UVC波段,波长200~275nm,又称为短波灭菌紫外线。

它的穿透能力最弱,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

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线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

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

紫外线杀菌灯发出的就是UVC短波紫外线。

UVD波段,又称为真空紫外线。

比短波紫外线波长还短的紫外线,波长范围在10-200nm之间,称为真空紫外线,它携带的能量很高,灭毒杀菌效果更大,但穿透力极差。

(185nm紫外线可将空气中的O2变成O3(臭氧),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可有效地杀灭细菌,臭氧的弥散性恰好可弥补由于紫外线只沿直线传播、消毒有死角的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