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2师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字正音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2.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1.结构图解演示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
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2)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鲁人版必修1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师说》)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可怪也欤?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学案 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

◆2师说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妇人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了,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1.2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2 师说》

对其身——耻学于师——大遗
③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疏通文意,指出重点字词。
2、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3、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五、梳理反思
1、结构梳理
段落段意论点
4课前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小组商议解决。无法解决的向老师提出。
②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③小组研习,作者是如何阐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长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人才。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1、走进作者——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古文运动
3、解题
4、韩愈为何写《师说》(研习第四段)
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当时的社会风气(背景)——耻学于师佛老思想的流行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鲁人版08版必修1

《师说》的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
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师说》译文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师说 第2课时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
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那么可作高明讲。
“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
“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
“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
“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
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
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
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
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
也是片面的。
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上册(第二课时)

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上册(第二课
时)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编
辑了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
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
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幺作者为什幺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
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
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
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
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
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
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
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
近);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中间部分有三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师说教案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