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集合了60个怪力买卜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明代文学的继承和对物怪文学的继承两个方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和对电影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
本文将按照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在于对明代文学的继承。
《聊斋志异》的出现是在清代,但其内容很多是受到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以及其他明代作家的影响。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缩头鬁》、《粉儿西施》等故事都借鉴了明代文学作品,对明代文学的继承表现在对文笔风格的继承和对故事情节的借用。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不仅继承了冯梦龙的文风,还进一步发展了特点鲜明的清代小说文体。
其次,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还在于对物怪文学的继承。
物怪文学是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塑造了大量的怪力买卜角色,并通过这些角色展示了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复杂。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怪力买卜的形象,如狐仙、僵尸等,这些形象对物怪文学的继承表现在继承了对怪力买卜的兴趣和对怪力买卜形象的刻画。
然后,聊斋志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于对现代小说的影响。
《聊斋志异》的创作开创了中国小说中奇幻写作的先河,对后来的奇幻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蒲松龄的小说中充斥着各种鬼怪和仙灵的出没,这些幻想元素对现代奇幻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对于喜欢奇幻故事的读者来说,《聊斋志异》是一个美丽的奇幻世界。
最后,聊斋志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还在于对电影文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的故事经常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这些改编作品在中国的影视界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电影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和电视剧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表现形式,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部作品。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
它继承了明代文学的文笔和故事情节,继承了物怪文学对怪力买卜形象的刻画;同时,它对现代小说和电影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聊斋志异》预叙艺术渊源及叙事功能拓展

《聊斋志异》预叙艺术渊源及叙事功能拓展【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聊斋志异》的文学渊源、叙事风格特点、叙事功能拓展、奇幻元素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聊斋志异》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审视,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文学传统的延续,对于今天的文学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预叙、艺术渊源、叙事功能、创作背景、文学价值、文学渊源、叙事风格、奇幻元素、社会生活、古代文学史、影响。
1. 引言1.1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小说集,其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蒲松龄生于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十分热爱文学创作,曾先后任职于各地官府,但因为反对不当行政而多次被贬谪。
在这些贬谪的岁月里,他有大量时间静心著作,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
这部小说集充满着蒲松龄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丑陋和道德沦丧。
通过《聊斋志异》,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善恶的体察,这些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其中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
《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丰富多彩,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2 《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本书所展现出的惊异奇幻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注意,成为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其描写的鬼怪神仙、人鬼情仇等奇幻元素,给人带来了超越现实的快感和惊奇,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
《聊斋志异》的民间传说与现代影响

《聊斋志异》的民间传说与现代影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也是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文将探讨《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1. 影响范围《聊斋志异》是一部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短篇小说集,其中许多故事描写了各种神怪的存在与活动。
它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神怪形象作为一部以神怪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独特的神怪形象。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仙”、“鬼怪”等形象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常见的角色。
3. 传统信仰《聊斋志异》中描绘的神怪活动与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相契合,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
这些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神怪存在和超自然现象的思考,进而形成了一些民间信仰和仪式。
二、《聊斋志异》与现代文化的关系1. 文化传承《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现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影响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神怪元素的运用。
2. 文艺创作《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成功,也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创作不仅延续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也加深了民众对其中民间传说的认知和理解。
3. 文化影响《聊斋志异》所描绘的超自然现象与神怪故事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念。
它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幻想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众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与追求。
总结:《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中国民间传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现代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塑造了独特的神怪形象,影响了中国传统信仰与文化传承,并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试析《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试析《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小说集,被誉为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之一,而《聊斋志异》则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壮大了这一文学流派。
首先,《聊斋志异》对唐传奇进行了继承。
唐传奇强调的是情节、故事性,其笔触流畅、形式多样,这些传统的文学特点被《聊斋志异》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蒲松龄在情节设置上更加复杂、匪夷所思,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牛郎织女》中,仙女织布,与人间牛郎相遇,二人相恋,在牛郎严苛的三考下,最终肝脑涂地,相守永久,这故事的寓意在于国家的团结和和平。
《珍珠塔》中,则是以女子自强,追求人生自由的主题,主人公白素贞困在珍珠塔中,经过多番努力,最终获得了自由,不仅成为了道士,更拯救了陷入危机中的人民。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故事性,更引人深思。
其次,《聊斋志异》在唐传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在情节上,唐传奇多是讲述宫廷、神怪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聊斋志异》则以神鬼妖怪、道教、佛教为素材,更加注重传奇色彩和幻奇性。
在表现手法上,《聊斋志异》一方面保留了唐传奇的传统韵律,另一方面,蒲松龄将自己的思想和长生诀融入到了小说中,将小说铸造成了一部既富于思想性、又不失娱乐性的艺术作品。
最后,《聊斋志异》也突出了唐传奇中缺失的一种美德,即“道德观念”。
《聊斋志异》中的主人公们往往要经历一番磨砺,才能够获得自己的归宿,反映了作者对善恶、道德的关注。
例如在《青埂峰》中,梦中的封神榜让主人公才子李世民获得了一番历练和教益,最终走上了成为伟大君主的道路。
蒲松龄在小说中反复强调了道德对人生的影响,推崇的并不仅仅是机敏、机智等方面,更注重人格修养与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既继承了唐传奇的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作品风格气质得以完美延续发扬。
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标志性之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结合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摘要:I.引言-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 作品以鬼神狐仙等题材,展现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II.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志怪的形式,表现现实社会- 2.人物形象生动: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3.情节曲折离奇:故事情节充满变化,吸引读者- 4.语言简练优美: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III.聊斋志异的影响-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2.对文化的影响: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IV.结论-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上,还在于其情节的曲折和语言的优美,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文: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作品以鬼神狐仙等题材,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结合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首先,聊斋志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以志怪的形式,表现现实社会。
蒲松龄通过描绘鬼神狐仙等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次,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生动。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聊斋志异的情节曲折离奇。
作品的故事情节充满变化,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又有出人意料的结局,吸引读者。
同时,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最后,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优美。
蒲松龄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上,还在于其情节的曲折和语言的优美。
试析《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试析《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摘要: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
该小说集在很多方面受到唐传奇的影响,与唐传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聊斋志异》;唐传奇;继承;发展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鲁迅将《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称为“拟晋唐小说”,指出其“书中事迹,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又称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的评价,指出了《聊》与唐传奇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我们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它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有颇多启发之处。
笔者认为,《聊》对唐传奇的承传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写作动因和题材来源。
与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愉悦性情的功用,正如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
唐人传奇的写作动因,或是朋友相遇,“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或是“会于传舍,宵话征异,各尽见闻”,最后由长于叙事者整理成篇,录而传之,这是其产生的基本模式。
《聊》也有“征其异说”,“会于传——舍”而来的,但是《聊》的题材来源则较唐传奇更为广泛:一是借鉴古代小说,如《画皮》源自刘敬叔的《异苑》;一是记录亲历见闻,如《地震》、《上仙》、《赤字》;一是作者虚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的产物,如《狐梦》、《绛妃》;一是同人邮筒相寄。
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全方位地展示复杂的人世生活,让各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而《聊》则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它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达长久郁积在心底的“孤愤之情”,即如作者的夫子自道:“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及影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怪异神怪、离奇古怪的故事。
这部作品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艺术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其他小说作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首先,从创作角度来看,《聊斋志异》在小说史上是一个突破性的作品。
在当时的文学界,以史书、诗词为主流,小说并不被当做一种正式的文学形式。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开辟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领域。
他以小说的形式,以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方式,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其次,《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蒲松龄的笔法细腻入微,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他也擅长通过描写细节、心理分析等手法来深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化、丰满化。
此外,他还注重情感的表现,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加感人动人。
所有这些都使《聊斋志异》成为了一部值得深思和欣赏的作品。
除了艺术成就之外,《聊斋志异》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写作技巧,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它对于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聊斋志异》的短篇结构和奇幻神怪的题材成为了后来小说发展的重要样式。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
最后,《聊斋志异》也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一些故事,如《牡丹亭》、《玉娇梨》等,被改编成戏剧或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蒲松龄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开辟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形式,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的短篇结构和奇幻神怪的题材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聊斋文化的发展历程

聊斋文化的发展历程
聊斋文化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化之一,源于明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演变,在民间不断流传,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的《聊斋志异》是聊斋文化的起源,该书由清代作家蒲松龄编纂,收集了大量神鬼妖异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为主角,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与追捧。
《聊斋志异》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想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明代的铺垫,聊斋文化在清代得以进一步发展。
清代人对《聊斋志异》的喜爱程度更加高涨,这一时期无论在京城还是在乡村,聊斋故事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
在清代,聊斋文化延续了明代对妖魔鬼怪的描绘,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官宦贵族的故事,丰富了聊斋文化的内涵。
到了近代,聊斋文化开始逐渐融入到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媒体形式中。
从20世纪初的黑白无声电影到现代的高清电视连续剧,各种改编自《聊斋志异》的作品不断涌现。
这些作品使得聊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将其影响力扩大到全国范围其他民间文化。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聊斋文化也逐渐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怀旧的同时,通过观赏、阅读聊斋故事,找寻心灵的一片宁静。
聊斋文化也成为了现代人文化娱乐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
总的来说,聊斋文化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它以《聊斋志异》为起源,通过民间的流传和后世文化的延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聊斋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民间文化的繁荣,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想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的前世今生【摘要】:鬼历来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易·睽·上九》上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这可以说是对于鬼最早的文献记载了,而在《聊斋》之前也有很多鬼怪著作,无疑,《聊斋》肯定也是受过前代著作的很大影响,但经过时光的洗涤与冲散,唯有《聊斋》最为坚挺,在文学的森林中依然枝繁叶茂。
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
【关键词】:《聊斋志异》前世今生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此书素材来源泛,内容精彩丰富,思想意蕴深远,可以说是聊斋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
一、《聊斋志异》的前生聊斋的前生即对古典文化的继承。
古人特别强调读前人的书。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蒲松龄也是一位博综群籍的人,他刻苦攻四书五经的同时,博览经史、诗词、野史杂录,中年以后设帐绰然堂,有毕刺史家的万卷藏书可资怡游。
在写作《聊斋志异》时,作者更是借鉴前代人的作品。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据近人考证【1】,可以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本事者达百余篇(当然,这类“本事”,有的有明显继承关系,有的较牵强。
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了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人鬼相恋故事,无非两种模式:是为人鬼结合,如《吴王小女》、《卢充》、《秦闵王女》。
女鬼主动追求素不相识的书生,赠明珠、金枕之类,结局虽然人鬼殊途,书生却为女鬼父母认可。
二为死而复生,如《父喻》、《河间男女》。
男女青年爱情的自由选择和父母之命的矛盾,女方抑郁而死,在冥世与心上人结合,复回人间。
但蒲松龄能入于干宝而出于干宝,他在搜奇猎异、遄飞逸兴的同时,孜孜追求爱的崇高精神,寻觅爱情更深刻更感人的内涵,更优雅更迷人的表现。
其中与前代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借鉴联系的:《画壁》-—《搜神记》卷一《徐光种瓜》;《劳山道士》——《古今谭概》“灵迹”部之《纸月、取月、留月》;《凤阳士人》——《说郛》卷四白行简之《三梦记》,《河东记》之《独孤遐叔》;《赵城虎》——《古今谭概》之《杖虎》条;《三仙》——《玄怪录》之《元无有》;《促织》——《明朝小史》;《向杲》——《续玄怪录录》之《张逢》;《降妃》——《酉阳杂俎》之《崔玄微》;《黎氏》——《广异记》之《冀州刺史子》;《续黄梁》——唐传奇《枕中记》;《阿宝》——唐传奇《离魂记》;《莲花公主》——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胡四娘》——《鹅笼夫人传》;《阿绣》——《幽明录》之《买粉儿》;《侠女》——《唐国史补》卷中;以上只是粗略地列举了几个例子,以下要详细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聊斋志异》中一些故事的由来。
1、《真假阿秀》南朝小说《卖胡粉女子》曾写一富家子弟爱上卖胡粉女子,每天借买粉往见,女子“相许以私”,约会时男子欢踊至死,女惶惧而遁,男子之母发现胡粉,告官追查,女临尸尽哀,男子豁然而生,二人结为夫妇。
《聊斋志·阿绣》取材于此,但不像《幽明录》那样人物平面化,故事梗概化,而是用曲折新奇的戏剧化故事,着力刻画血肉丰满的立体化人物,围绕和男主角的关系,创造了两位相貌相同,个性有异的女性形象——真假阿绣,真阿绣纯情聪慧,是民间少女;假阿绣痴情机智,是狐仙临凡。
一真一假,相得益彰。
阿绣中的刘子固亦是钟情于姣丽无双的阿绣,借以买东西亲近她,这里面的阿绣也是卖胡粉的,后来也是男主人公的痴情让家人发现,并阻止二人在一起。
取材与南朝小说有很多相似点。
2、《细侯》在《聊斋》中有一描写妓女的名篇《细候》,她的事迹生动感人,她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用心良苦。
侯者,美也。
《诗经•郑风•羔裘》曰:“洵直其侯。
”汉代郭汲字细侯,是受人欢迎的良吏。
后人用“细侯”命名受到人民爱戴的父母官。
刘禹锡诗云:“童子争迎郭细侯”;陈师道诗“到处儿童说细侯”;蒲松龄“悲喜十三谣》为他尊敬的县令送行也说“又杖青藤送细侯”。
聊斋故事中的细侯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之美。
身为雏妓,忠于爱情,心如铁石,气若长虹,作者用父母官的通称来给一个妓女命名,更可见其份量。
甚至蒲老情不自禁将这个烟花女子抬到与被封建时代尊为圣贤的关对比肩的地位:“寿亭侯之归汉,变复何殊?”这里在故事情节上虽然看不出受前代小说的影响,但光从命名上,也可以知晓蒲松龄对《诗经》的通读,以及个人独到理解,尤其是对妓女这一职业的独特领会。
3、《侠女》《侠女》:明显受到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和《集异记•贾人妻》的影响。
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请为妾。
生子后,一夜,崔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言其父枉为郡守所杀……言罢,逾墙而去。
崔惊叹之际,女忽然返回,要给婴儿哺乳。
“慎思……怪不闻婴儿啼,视之,已为其所杀矣。
杀其子者,以绝其念也。
”《贾人妻》与《崔慎思》基本相同。
蒲松龄借鉴以简单叙述讲离奇故事的唐传奇,并未照猫画虎,而是化腐为奇,在创造性叙述中,精雕细刻写人物。
《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三个主要环节上有明显的别出新裁:唐传奇女主角经济比较富裕,完成复仇后,把资产留给了男方;侠女却贫困自守,人生旅途很困窘。
其二,唐传奇女主角在报仇过程中借男人暂安身,与男主角缺少深层情感交流,而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近于朋友。
其三,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儿子,侠女生子,不仅延续顾家香火,其子还为顾母养老送终。
4、《向杲》故事取材于古籍。
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齐谐记•薛道询》、《神仙传•栾巴》都是写人化虎的故事。
《向杲》跟它们有一定关系,但其更直接的师承,应当是唐代李复言的《玄怪录•张逢》。
张逢在“策杖寻胜”的过程中,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上,就变成了“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不愿意食犬驹犊之类,就把福州录事郑纠“恣而食之”,又寻至原来那片草地恢复人形。
此后张逢把自己变虎食人奇遇告诉众人时,为郑纠之子郑遐听到,“怒目而起,持刀将杀逢”,终于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较前人之作,迸发出夺目的思想光辉。
《续玄怪录》张逢化虎故事是奇特而虚幻的,又是完全偶然性的,即:张逢若不遇到那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与郑纠并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
向杲就完全不一样了。
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性,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
但细想前因后果,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须的:向杲兄向晟为恶霸所杀,官府受贿,对告状的向杲不理会。
总之与《张逢》虎复人形相比,《向杲》的确高明得多,也意味深长得多。
二、《聊斋志异》的今生《聊斋志异》的今生即对后世的一些影响。
1、《聊斋志异》对文学的影响《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模仿之风亦是盛极一时,主要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
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聊斋志异虽侧重于鬼怪狐媚但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却不仅在此,在蒲松龄笔下的女子性格无一相同却个个吸引眼球。
吴组缃在《颂蒲绝句》的组诗中说:“绘志绘影绘精神”,“声态写来妙愈肖”[2],用诗的语言赞扬了《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
其中青风、小倩、鸦头、连城、莲香、胡四姐、伍秋月、阿绣、小梅……这一连串人物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她们虽然或刚或柔、或热情或羞涩,或单纯或老到各有各的特点,但却都具备了这样一个共同点,这便是她们都吸集了几千年女性发展的精华个个面貌若仙、风华绝伦。
莲香是“亸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巧娘也“妩丽无比,莲步蹇缓”……似乎,蒲松龄总是不惜调动他脑库中最美妙的词汇来把他心所其许的女性装扮成“媚丽欲绝”的人间仙女,她们频繁地往来于《聊斋》的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一步半跬都是如此奇异迷人,这就难怪一部《聊斋》读下来,读者头脑中仍然保留的印象几乎就只是这形形色色媚女的光彩了。
基于此不少论者都以为《聊斋》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众多形象塑造的成功,《聊斋》的意义也多来源于这些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为错。
而在今天《聊斋志异》的文学影响则体现在了如《鬼吹灯》《鬼话连篇》为代表的一些列小说的创作上。
2、《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
《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为数甚多,不胜枚举。
据纪根垠《蒲松龄著作与地方戏曲》的统计,改编《聊斋志异》的聊斋戏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
其中,建国前的改编情况是:川剧六十种,京剧三十四种(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河北梆子十二种,昆曲九种,秦腔七种,滇剧五种,评剧四种,吕剧一种,莆仙戏一种,山东梆子一种,华剧一种,婺剧一种。
上述戏种改编涉及《聊斋志异》77篇故事,仅《胭脂》一篇,即曾被改编为京剧、秦剧、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剧等数种剧目。
其它如《画皮》、《陆判》、《张诚》、《庚娘》、《青梅》、《西湖主》等都是被改编较多的聊斋故事。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剧种,且成绩斐然。
五十年代,根据《画皮》改编的河北梆子《画皮》,曾经风行一时。
1959年,根据《冤狱》改编的花腔《花灯记》曾进京汇报演出。
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的剧目中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均获得创作一等奖。
在蒲松龄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聊斋戏的改编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淄博市五音剧团到目前为止先后演出6部聊斋戏:《胭脂》、《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窦女》、《续黄粱》,其中《胭脂》曾进京汇报演出,《窦女》、《续黄粱》获多项奖,后者还被评为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
从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影响并不仅局限在山东境内而是远播全国。
3、《聊斋志异》对影视的影响除了在文学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根据聊斋改编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
此后直到全国解放前,共有7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聊斋故事改编的电影8部。
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10余家电影厂拍摄了6部聊斋故事片。
近些年拍摄的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古庙倩魂》,峨嵋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鸯》,北影拍摄、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以及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幽魂奇恋》等等。
《聊斋志异》的电视改编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趋势很快。
浙江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都曾录制过聊斋电视剧。
但规模最大的当属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的“聊斋电视系列剧”。
该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摄制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