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创新货币政策的困境

合集下载

伯南克公开课第三讲

伯南克公开课第三讲

伯南克公开课第三讲美联储与危机伯南克自辩危机应对:必须“注水”,没冒险使用纳税人的钱希望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困境不再出现2008年以前,美国金融机构极力怂恿居民通过抵押贷款购房伯南克(Ben S. Bernanke)在此前两课中我曾提到这一系列讲座的关键主题是央行的两大主要责任,即力求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

为实现金融稳定,央行的主要工具是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能力,央行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来弥补匮乏的融资。

为实现经济稳定,央行的主要工具是货币政策,包括调整短期利率水平等。

今天我将主要讲讲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和2009年,并关注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非优质贷款被“扮靓”并遍布所有金融机构上次我谈到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些脆弱性使房价下跌的影响更加复杂,否则,仅仅房价下降给经济带去的冲击不过是像2000年科技股泡沫散去一样。

这里的脆弱性包括私人机构的脆弱性,包括过度举债等。

而更重要的是,银行无力监管自身风险,从19世纪一些银行的遭遇可以发现,如果短期资金撤出,那么银行面临挤兑状况时将无能为力。

此外,像信用违约掉期和其他有毒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等,都会导致风险在特定公司或特定市场中过度集中。

公共机构也存在脆弱性,包括监管结构上的缺陷、重要公司和市场未得到有效监管或至少法律方面的监管不充分等。

例如,监管机构在要求银行提高监管和管理其风险的能力上的努力是不够的。

危机开始后我们也关注到: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金融体系中的不同领域,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则关注不够。

公共机构存在脆弱性的典型表现就是被称为政府资助企业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称“两房”)虽有股东和董事会,却并不仅仅是私人企业,它们是国会批准成立的,其使命是支持住房市场。

它们并不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相反,它们是作为中间人存在的,介于房屋抵押贷款最初提供方和抵押贷款的最终持有人之间。

所以,一家银行可以将抵押出售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后者会接受这些抵押品,并将其转变成抵押贷款支持债券。

黄金将退出历史舞台

黄金将退出历史舞台

黄金将退出历史舞台刘军洛在2001年本人提出黄金未来至少会上升10倍到3000美元/盎司。

而九年后的现在黄金在9 00美元/盎司,本人提出了黄金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这的确与本人这九年的观点是出现了转变。

首先,本人在2001年黄金250美元/盎司提出黄金会上涨10倍到3000美元/盎司的重要论据是格林斯潘先生的货币政策会造成美元进入一个较长期大幅贬值周期,而这个周期过程会产生全球经常帐户赤字长期巨额失衡,而推高全球资产价格与商品价格包括全球的通货膨胀问题。

而这九年中本人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元在长期贬值后会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而带来的是美元最终进入一个较大周期的强势上升结果。

所以最终全球资产是回流美元的大结局。

现在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从通胀状态迅速转成通缩状态,而全球主要中央银行都进入了量化的货币政策与全球政府支出都在大幅上升。

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与政府努力理论上是美元应进入再贬值周期与黄金应长期看好。

所以本人现在提出黄金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会让一些人不理解。

为了更方便理解这个问题,本人把以前的观点再需要讲起。

在2007年6月本人提出的是2008年中国经济近30年增长周期将结束与2009年亚州经济危机将发生。

在2007年9月本人对伯南克先生的货币政策提出了较大质疑,并在2008年2月《股灾先生伯南克与短暂的大萧条》一文中明确指出伯南克先生的货币政策会让全球进入像1930年一样的全球性大萧条。

进入2008年6月份以后全球股市经济的崩盘证明了2007年9月份伯南克先生货币政策的严重错误。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个时间框架的理解。

因为美国经济是全球消费与金融的主要引擎。

美国经济问题的爆发必然迅速扩散到美国经济同一层面的欧洲与英国包括全球重要原材料供应商,例如俄罗斯。

而向全球制造业国家扩散必然有一个时间问题。

这个时间在12月至18月。

所以亚洲制造业国家的问题应该在2009年四季度。

再以通胀或通缩的问题来判断美元价格。

美元持续贬值 货币战之忧升级

美元持续贬值 货币战之忧升级

伯南克讲话预示美联储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近在眼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15日的讲话,以及日前发布的美联储最新利率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近在眼前。

然而,这项刺激通胀和使美元贬值的“药方”,对美国经济增长未必奏效,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却会造成巨大外溢影响。

美国这种推卸在世界经济中的责任,损人又不利己的做法令人担忧。

伯南克主导下的“定量宽松”,貌似“创新”,却缺乏理论支撑。

许多经济学家担忧,再次实施这种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不见得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连伯南克本人也还在权衡这一政策的代价。

而从全球角度看,本轮金融危机肇事国——美国的举措,具有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特点。

两年前,华尔街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引发金融海啸,美联储施行传统和非传统的货币政策组合方案,在扭转美经济形势方面起到作用。

而今,低增长和高失业困扰美国经济复苏,已实施近两年零利率政策的美联储在传统货币政策调控上几无空间。

于是,它着重采用非传统手段,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增印美元、收购国债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

实际上,在今年8月份的年度会议上,伯南克就已释放出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

而在15日的最新讲话中,伯南克再次为实施该政策找理由。

目前市场预计新一轮“定量宽松”的规模从几千亿美元至数万亿美元不等,但这种短期且短视的做法难以根治美国经济的长期问题,并可能产生大幅通胀等诸多副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首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央行,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副作用相当可观。

实际上,它近期已在国际上产生显著消极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的国际油价、金价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涨价,全球范围内“货币战”的争论与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对美联储这项政策预期的反应。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面对新一轮热钱涌入和日趋严峻的通胀压力等问题。

对美国的净债权国而言,“定量宽松”将导致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

由于预期到新一轮美元贬值即将来临,许多国家或干预汇市,或提前作出应急对策。

申银贵金属:伯南克证词措辞温和 汇市主要货币陷入震荡

申银贵金属:伯南克证词措辞温和 汇市主要货币陷入震荡

申银贵金属:伯南克证词措辞温和汇市主要货币陷入震荡在上周里由于受市场关注的伯南克证词措辞非常模糊,未能为美联储撤出QE画出路线图,而欧元区方面也没有重要消息推动,从而使得整个汇市陷入了震荡之中,各主要货币基本上是受各自基本面经济数据和因素而短暂波动,并未能走出较为明确的趋势和方向。

伯南克国会作证大打太极在上周的国会证词中伯南克表示美联储预期晚些时候削减资产购买,2014年中期结束资产购买。

然而美联储绝不会预先设定每月850亿美元债券购买计划的缩减进程,如果经济复苏超过预期美联储可能加快削减定量宽松,而如果经济形势不如预期则可能将资产购买计划维持更长时间,甚至在需要的时候仍可能增加资产购买。

美国长期自然失业率可以达到5%左右,联储内部多数委员支持在失业率降至7%附近时终止量化宽松。

从伯南克的证词来看,仍然完全是如果经济怎么样,将会怎么样,完全没有任何明确的方向,换而言之伯南克仍然是把撤出QE政策的决定权交给了经济表现,这令指望伯南克能为市场指明方向的投资者大感失望,不过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伯南克的讲话模棱两可,综合伯南克17日书面证词和问答环节的表态来看,如果美国或是全球经济不出大的意外,美联储仍可能在今年秋季启动QE退出。

英镑和澳元受到各自央行会议纪要支持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证词大打太极之时,英镑和澳元分别受到各自央行会议纪要的支持。

澳元此前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澳储行会在8月份减息而大幅走低,不过上周公布的澳储行会议纪要却大幅降低了8月份减息的可能性。

在上周的澳储行会议纪要中澳储行表示表示澳元汇率的下跌预计将会带来额外的一些通胀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元贬值将会助推通胀。

这是澳洲联储罕见的提及澳元下跌的负面影响,纪要内容还显示通胀仍为必要时进一步宽松举措提供了空间。

考虑到澳元下跌,政策是"适宜的",持续宽松已经见效。

7月份维持利率不变的理由是澳元走低以及当前利率政策影响很大。

委员们认为澳元仍然高企,可能进一步下跌并帮助重新平衡经济。

伯南克 对货币的观点

伯南克 对货币的观点

伯南克对货币的观点伯南克,全名本杰明·伯南克,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家。

他曾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对货币的观点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伯南克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非常独到,他主张灵活的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货币政策应该以实际经济情况为基础,根据通胀目标和就业市场状况进行相应调整。

他提倡灵活性,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高通胀期间,则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压力。

伯南克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公众对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沟通。

他倡导中央银行向公众广泛传达和解释政策决策的原因和目标,以增强社会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信任。

他还主张中央银行应该与其他政策制定机构进行合作,形成政策的协调一致。

在金融危机期间,他积极与美国政府和其他国际机构携手合作,采取必要措施应对金融市场的动荡。

伯南克对货币政策的观点还包括对货币供应的管理。

他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通过调整利率和市场操作来管理货币供应,以达到稳定通胀的目标。

他主张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控制通货膨胀,还要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的稳定。

在实践中,伯南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货币政策措施,例如量化宽松政策,即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以增加流动性并刺激经济增长。

他还推动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如长期低息政策和前瞻性指引,以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市场信心。

伯南克的货币观点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挑战,稳定了经济和金融市场。

他的观点也为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帮助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挑战。

总之,伯南克对货币的观点展示了他对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强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沟通,并主张稳健的管理货币供应,以实现通胀和经济稳定的目标。

他的观点不仅在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伯南克言辞依旧谨慎 量化宽松前景不明

伯南克言辞依旧谨慎 量化宽松前景不明

伯南克言辞依旧谨慎量化宽松前景不明【北京时间2011年02月10日00:30】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周二(2月9日)在美国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就美国经济发表证词陈述,虽然美国失业率已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但是与其他美联储官员近期论调不同的是,伯南克的讲话仍旧非常谨慎。

他再度提醒市场,美联储需要更多乐观经济数据才会考虑撤出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而此番言论与他2月3日的证词如出一辙。

◎伯老论调依旧谨慎宽松政策撤出之路或漫长美国1月的失业率从10年11月的9.8%大幅下降至9.0%,创下1958年以来的最大双月跌幅。

然而伯南克指出,就业市场的改善步伐仍旧缓慢,几乎不足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新增求职人口,因此不足以大幅改善就业市场的广泛疲软现象。

在伯南克看来,美国的通胀水平仍旧维持低位,并预计将持续低于美联储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水平,而通胀预期仍旧维持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通胀预期显现,暗示虽然部分商品成本走高,市场几乎并不担忧通胀。

伯南克的上述讲话与2月3日的讲话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暗示美联储不会在短期内调整量化宽松政策。

此番讲话令此前预计美联储将提前升息或是撤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投资者感到失望,引发市场大举抛售美元,周二纽约早盘时段,美元指数刷新日内低点77.62水平,欧元/美元刷新日内高点1.3719,英镑美元触及日内新高1.6122。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十国集团(G10)外汇策略主管Alan Ruskin表示,伯南克讲话看起来非常温和。

市场普遍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数据出现改善,但美联储会以非常缓慢的步骤收紧货币政策,因此美元无法受到强劲数据提振走高。

◎经济前景显著改善联储官员态度生变近期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特别是就业市场数据的不断改善令市场对该国经济的乐观情绪不断升温,近期多位美联储官员也发表了讲话,与伯南克不同的是,他们的观点似乎发生了转变。

金融危机中伯南克的创新及困境

金融危机中伯南克的创新及困境

金融危机中伯南克的创新及困境深圳大学登峰伯南克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已经不是新闻,但这个旧闻中有值得分析的信息。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连续在三篇文章中讨论了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在减息不能刺激经济增长的日子”文章,分析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降息却不能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历史原因。

文章的含意很清楚,不仅是对美国能否依靠大幅度降息刺激经济恢复增长表示怀疑,对我国央行大幅度降息与保持8%的经济增长也有忧虑。

经历一年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尽管2009年的美国经济并不乐观,但美国经济摆脱了金融崩溃,正在缓慢步出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学研究的难处在于,不能像最近见诸于报章的深圳华大基因的“天才少年”们一样可以在试验室反复进行基因深度测试和拼接,验证“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假设,并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上,只能依靠历史事实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

回过头看一看,一年前的疑惑为什么出现了错误,为什么美国看起来真的有可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一蹶不振呢?或者说当时的分析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呢?从文章配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过去的近六十年里,只有过两次极端异常的波动,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接近于20%的高利率,再一次就是目前正在持续的接近于零的低利率。

仔细观察一下,尽管两次利率的走势是一上一下式的南辕北辙,但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就是货币供给量的超常规变化与极端的利率变化同时发生。

伯南克说过一句很晦涩但值得玩味的话:“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中央银行的政策不再局限于短期利率的调整,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运用,联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发展新的政策工具以纾缓严峻的金融状况并支持经济增长。

”事实上,一年前的猜测并没有发生错误,零利率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抵御金融危机,简单减息并不能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我们的错误在于没有想到,伯南克不仅有胆量而且有办法,在利率下降近乎于零的时候,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迅速及时且大规模地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流动性。

由最后贷款人摇身变为第一贷款人

由最后贷款人摇身变为第一贷款人

在信贷市场严重冻结之后,Fed由“最后贷款人”摇身变为“第一贷款人”“当我们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美联储创新性和充满勇气的行动,我觉得应该占这个篇章中心的位置。

”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顾问团的成员LauraD'Andrea Tyson这样评价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表现。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素以研究“大萧条”出名,他曾花费大量时间钻研大萧条的原因,而这场金融风暴正好给了他实践的机会。

从抵御次贷危机到拯救金融系统,再到经济刺激方案,美联储在这一年间确实做了很多努力,不仅把常规措施——降息进行到了“底”,更是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非常规武器来应对此次百年不遇的危机。

降息力度前所未有5.25%是去年9月18日美联储宣布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时的利率,而随着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将利率降至0%~0.25%,在一年多的时间,美联储就把降息之路走到了尽头,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属罕见。

但目前来看,银行业对贷款的热情依旧不高,衡量指标——3月期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利差依旧没有回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

因此很多分析认为,美联储显著放松货币政策仍未能有效压低信贷成本,有做无用功之虞,但假如美联储没有在今年采取大幅降息的措施,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Frederic S. Mishkin这样预计未降息的结果,“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加大发生逆向反馈循环的可能性,资产价值不确定性的加大会提高信贷息差,导致经济活动进一步收缩,激起更多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随之恶化,经济活动进一步紧缩……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经济愈加萎靡。

”他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对遏制当前危机是有效的,威力甚至比平时还要大,因为降息不仅压低了国债收益率,还收窄了国债收益率与高风险投资品之间的息差。

创新工具层出不穷如果全球金融系统有“创新奖”的话,今年美联储获得这一殊荣当之无愧,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在传统的货币政策之外,美联储将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发挥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南克创新货币政策的困境
伯南克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已经不是新闻,但这个旧闻中有值得分析的信息。

2008年12月,我们连续在三篇文章中讨论了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在减息不能刺激经济增长的日子”文章,分析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降息却不能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历史原因。

文章的含意很清楚,不仅是对美国能否依靠大幅度降息刺激经济恢复增长表示怀疑,对我国央行大幅度降息与保持8%的经济增长关系也有忧虑。

经历一年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尽管2010年的美国经济并不乐观,但美国经济摆脱了金融崩溃,正在缓慢步出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学研究的难处在于,不能像最近见诸于报章的深圳华大基因的“天才少年”们一样,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他们曾经在试验室反复进行基因深度测试和拼接,来验证“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假设,只能是依靠历史事实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

回过头看一看,一年前的疑惑为什么出现了错误,为什么美国看起来真的有可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一蹶不振呢?或者说当时的分析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呢?
1954-2009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
从以上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过去的近六十年里,只有
过两次极端异常的波动,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接近于20%的高利率,再一次就是目前正在持续的接近于零的低利率。

仔细观察一下,尽管两次利率的走势是一上一下式的南辕北辙,但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就是货币供给量的超常规变化与极端的利率变化同时发生。

事实上,一年前的理论猜测并没有什么错误,单一的零利率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抵御金融危机,简单减息并不能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伯南克说过一句很晦涩但值得玩味的话:“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中央银行的政策不再局限于短期利率的调整,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运用,联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发展新的政策工具以纾缓严峻的金融状况并支持经济增长”。

事实上,伯南克不仅有胆量而且有办法,在利率下降近乎于零的时候,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迅速及时且大规模地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流动性,有效防止了美国经济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因资产价格下跌形成金融体系崩溃,引发了持续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众所周知,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数。

伯南克当然知道,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可能进一步降低利率来防止经济衰退,利率与宏观政策目标的联系机制因此被切断,必须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向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才能避免经济崩溃。

现实中的情况是,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公开业务平台,美联储在运用传统手段大规模购买国债的同时,开美联储历史先河,大规模购买机构债券、机构支持的抵押贷款证券,甚至是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商业设备贷款等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向具有全局影响的“问题金融机构”,如AIG等,提供信贷便利,所有的风险资产证券都有可能成为美联储货币投放的政策目标工具,此外,美联储还对准备金账户支付利息,这一点在联储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伯南克统称之为“信贷纾缓”(credit easing)政策,公众称之为“币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国内媒体习惯直译为“量化宽松”,其实这种译法并没有准确把握该政策的内涵)。

可以查到的数据是,由于货币量的扩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规模,从危机前的8700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11月25日的22100亿美元,达到史无前例的超高水平。

金融危机的全球扩散还迫使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紧随美联储迅速采取币量宽松的政策,日本、英国和瑞士启动长期资产购买的方式、欧洲中央银行以购买欧元面值风险抵补债券的方式向各自的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联储的币量宽松政策不同于日本零利率时代的币量宽松的政策,日本主要是通过直接增加金融机构放在央银账户上的超额准备金来扩大货币供给量,美国的政策目标工具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非国债高风险资产证券。

美联储的操作虽然在客观上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但美联储不以准备金本身为目标,而是以降低市场资金的获得成本及增加市场资金的可得性为目标。

这种操作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一旦美国金融市场稳定,美联储可以比较方便地回收过剩流动性。

分析2009年12月16日美联储的声明,可以观察到,美联储的绝大多数短期特别流动性工具将在2010年2月1日到期,美联储不再推出新的特别流动性工具,这意味着币量宽松政策有可能在下年二季度逐步退出。

现在还不是对币量宽松政策的长期影响做出评判的时候,但短期影响的成绩是巨大的,巨大的危机并没有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带来持续的衰退,美国经济不仅避免了崩溃,还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伯南克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说起来似乎与当年哥伦布顺手一嗑将熟鸡蛋立起,惊住众人一样简单。

过去20多年美国资本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已经由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演变成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美国的融资来源由银行贷款演变成了资本市场证券化。

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国有价证券资产崩溃产生的流动性收缩,远远超过银行信贷收缩,与以往的危机不同,美国商业银行主要是出于防范债券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业务风险而收紧信贷。

从此意义上说,在防止金融崩溃的关键时刻,利率不是货币政策目标关键手段,伯南克通过创设了新的流动性目标工具在短期迅速扩张了美联储的资产和负债。

说来简单,美联储的资产扩张过程就是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的过程。

这种独特的币量宽松政策与传统的以银行信贷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实施的目标与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这使我想起了美国另一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前任沃尔克。

1913年12月2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联邦储备法案,授权美联储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自那时开始,美联储就遵循着保持适中的利率水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联储主席沃尔克,绕过是否应当提高利率的争论,极富智慧地借用弗里德曼货币数量目标的观点,大规模减少货币供给,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很短的时间内从6%以下提高到了18%以上,最终成功地遏制了持续十年的高通货膨胀率,1977-1987年成为美国历史
上联邦基金利率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美国经济因此而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却也收获了近三十年通货膨胀无忧,持续稳定增长的硕果。

从沃尔克到伯南克,每位美联储主席都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实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

由此我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过程中,理论范式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危机时刻不拘常形,富于智慧地大胆出手。

不过这句话并不太适用于2008年的中国,因为危机时刻大胆出手的并不是中国央行,而是中国政府,有资料显示,2008年三季度在世界经济危机深化和扩散时,我们的央行还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当然有别于美联储的是,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国政府于2009年在金融体系稳定的情况下,直接以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

但是与美联储殊途同归的是,在严重的经济衰退被遏制,经济开始恢复以后,利率政策将成为实现宏观经济均衡价格机制的基础,中国政府与美联储在未来的一年内,都面临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何时以及如何稳妥地收回不是依据市场价格机制,而是依据危机处置原则释放的巨量的流动性;二是在短期注入流动性的政策退出后,如何有效地运用利率中介目标以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

原题目:
图表中的宏观经济21:伯南克的创新与困境
写于2009年12月2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