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his political criticism focusing not on the destruction of ancient political culture, but as a realist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as a starting point, thinking how people in the mutual benefit, to achieve "the consensus attack" and avoid disputes, obtain peace. The "love" mozi "days ambition" ideological basis, with "the attack" for the purpose, the peace ideal imitation of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to reflect the people's demand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Love" thought contain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eaceful spirit, is always worth our using for reference, is also worth world reference. Keywords: and photograph the days not love attacking. Volunteer

导言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墨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环。《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学继儒学而兴起,与儒学同称为“显学”,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墨子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促进当今学术繁荣,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子出身手工业者,自身的经历使他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墨子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改变当时战乱频仍、民众受苦的现状。《墨子·贵义》(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中记载:“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以“义”为先,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万众,兴天下之利而为万民除害。《庄子·天下篇》中这样称赞墨子,称“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

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淮南子·修务训》这样评价墨子,认为“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墨子与孔子一样也是圣人,跋山涉水,奔波于诸国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甚至蒙受耻辱也毫不退缩。这样做并不为自己谋官位和钱财,而是为了消除天下万民的疾苦。

墨子通过周游列国,不断地讲学授徒,思想逐渐为很多人所接受,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墨家学派由此而形成。墨家学派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团体,其内部有着极为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相当于一个半军事化的政治组织。这是墨家学派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墨家学派在墨子死后仍然可以长期稳定运转的重要保障。

墨学的发展和传承经历十分曲折。先秦时期,儒墨并立,同为“显学”,《孟子》中亦称“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表明了墨学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力。自秦以后,世人对于墨学的研究急转直下,墨学迅速衰落。在《史记》中,对于墨子的生平及思想,司马迁并没有像为孔孟荀等儒家代表人物那样立传,而是在《孟子荀卿列传》之后,用仅仅24个字对墨子进行了说明“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学的衰微一直持续到了清代。清代乾嘉之学兴起,学者对《墨子》的研究侧重于校勘、考证和训诂,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閒诂》为突出代表。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学者在乾嘉之学对《墨子》校注的基础上,转向了对《墨子》思想的义理阐释。尤以梁启超和胡适为代表,他们引西学研究方法入墨学,为后来的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要研究热潮,墨学的研究相对进入低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推动下,《墨子》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今存53篇,内容大多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墨子言行。这部书包含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这十大主张,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鲁问》)在这十大主张中,“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他主张是“兼爱”思想的衍生或证明。梁启超先生在《墨子学案》中认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发,就是兼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

放踵利天下为之’。这两句话实可以包括全部墨子。”(梁启超.墨子学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p15.)墨子言“兼爱”必与利相联,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墨子学说的最终归宿和目的。墨子的“兼爱”提倡平等之爱,与孔子的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是不同的。孔子所提倡的有差等之爱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的伦理亲情之爱,认为有差等之爱是自然的亲情之爱,是维系社会秩序的自然基础;墨子则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亲疏之分,而应该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于社会底层,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从现实出发,思考着如何实现避免战乱和纷争,实现社会稳定和平的途径。

第1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在墨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墨子针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所开出的药方,是墨子一生都在积极奔走,努力推行的主张。

1.1“兼爱”的提出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国之间杀伐不断、战争频仍,社会民众生活在战争引起的灾祸与痛苦之中,无法生产,生活也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统治者为了对外作战,为了维持其奢华的生活,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民众生活困苦。墨子在《七患》篇中对统治者提出警示说:“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农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官事官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

也。”如果从事生产的民众无法生存,国家就无法储备任何物资,统治者的统治也就行将结束。所以,统治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证民众的生产生活能够稳定的进行,结束战争,还原社会有序与稳定的状态。

在警示当权者的同时,墨子也在思考着战争频繁、社会混乱的原因。墨子认为,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只“自爱”,甚至为了这种“自爱”去欺负他人;对于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君主自利自爱的心会驱使他发动战争,掠夺他国的土地和财产等。墨子说:

乱自何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以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以自利。兄自利也,不爱弟,放亏弟以自利。君自利也,不爱臣,故亏臣以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攻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类,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兼爱上》)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起于不相爱”,自爱而不相爱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以及国家之间的不和与纷争;产生以强凌弱、以贵傲贱、为富不仁的社会现象,导致社会祸乱丛生的不良后果。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主张,用以改变这种紧张的人伦关系,改变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

1.2“兼爱”的涵义

“兼”,从字源上讲,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二禾,像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涉及几种事物,而不专心于其中之一或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墨子》中讲到“体,分于兼也”(《经上》);“偏去也者,兼之体也。”(《经说上》)。因此,在墨子看来,“兼”即是整体,是区别于个体或部分的。“兼爱”也就是整体之爱,是平等之爱。同时,“兼爱”离不开“交利”,“兼相爱”还要“交相利”,“交相利”是“兼相爱”的重要保障和原则。“兼爱”的内涵可以直接体现为“兼以易别,爱无差

等”和“兼相爱,交相利”两个方面。

1.2.1兼以易别,爱无差等

与“兼爱”相对立的是“别爱”,所谓“别爱”,就是指自私自利的爱,是一种极端的“自爱”。墨子主张用平等的兼爱来代替自私自利的别爱。在墨子看来,别爱是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社会混乱甚至造成国家之间战争的根源。墨子将到“别”的危害时说:“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胜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兼爱下》)人与人相“别”,才产生了恶人贼人,进而造成了“众害”。人与人相“别”,就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甚至为此而发动战争攻打其他国家。“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只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爱,则必相贼。”(《兼爱中》)因此,墨子提出“兼以易别”的主张。

“兼以易别”就是说要用“兼爱”来代替“别爱”。对此,墨子区别了两种人,一种是“兼士”,一种是“别士”。“别士”对外宣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兼爱下》)而“兼士”则相反,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在朋友遇到困境时,“别士”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并不会帮助朋友摆脱困境;而“兼士”则会挺身而出,把朋友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努力帮助朋友去解决。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兼士”与“别士”的区别。所以,墨子主张“兼爱”而反对“别爱”。

在墨子看来,“兼爱"的特点体现为其整体性与平等性,是一种整体的爱和平等的爱。如果天下兼相爱,能够将这种平等之爱广泛施行,人与人之间做到“视父兄与君若其身”;家与家之间做到“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之家若其家”;国与国之间“视人之国若其国”,就不会出现不慈不孝、偷盗行窃、国家相攻之乱,如此则天下大治。由此可以看出,墨子提出的“兼爱”是一种无差等之爱。同时,墨子的这种无差等之爱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普遍的平等的爱。墨子说:“受众世与受寡世相若,兼受之,有相若。受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大取》)“众世”与“寡世”是就地域(空间)的大小来说的,“尚世”、“后世”和“今之世”是就古今(时间)来说的。兼爱

并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爱无差等,没有远近亲疏之分、尊卑贵贱之别,是对全人类的整体的爱、平等的爱。

与墨子的“兼爱”、“爱无差等”不同,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孔子以人的自然亲情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孝悌为人行于世的根本,主张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爱他人,爱社会。孔子认为这种亲亲之爱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之所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言仁不离礼,仁内而礼外。礼是规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明确的制度。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因此,要做到仁,要做人,行为上必须与礼相符合,也就是必须遵从这种有差别的礼。儒家这种基于血缘亲情关系的仁爱,突出了与被爱之人是有亲疏、厚薄、远近之别的。

1.2.2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言“爱”不离“利”,在墨子那里,爱与利是一致的,爱和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同一个东西。“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内外。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目出,右目入。”(《经说下》)墨子指出,爱利是此,所爱所利是彼,爱与利没有内外之分,所爱所利也没有内外之分。所以爱与利实为一事。

墨子认为,互爱的双方都能获得“利”,是“兼相爱”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如果离开了“利”,爱就失去了意义。“兼相爱”的最终结果也必然能够使双方获利。对此,墨子论证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爱人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爱;厌恶他人,危害他人,即使自己不愿被人厌恶、不愿受到他人的加害,也必然会得到恶的结果或者说报应。

墨子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墨子贵义,言爱利时亦离不开义。讲到“义”的重要性时,墨子称“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义”应该成为每个人人生的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于“义”与“利”的关系,在墨子看来,“义”在根本上就是“利”,这里的“利”

并不是指损人利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利”的公利。

墨子认为“义”是天下的良宝,能够有利于民,给民众带来真正的利益。“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之利”,为了民众之利。因此,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是“义”还是“不义”呢?墨子说,若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能过“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这样能够实现“三利”,就是最大的义,就是“圣知”、就是“仁义”、就是“惠忠”、就是“孝慈”就是最大的善。这就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义”的标准。违反了这个标准的就是不善,就是恶。墨子说:“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利而无所利,是谓之天贼,故凡从事此者,寇乱也,盗贼也,不仁不义,不惠不忠,不慈不孝。是故聚天下之恶名而加之。”(《天志下》)在墨子眼里,“义”是兴万民之利的最高目标,是一切活动都应该追求的最终目的,要做到利民才是大义。因此,墨子主张要利天下,让百姓过上富有的日子,如果一个决策或者行为是利天下的,就努力地去实施;如果一个决策或行为对天下是不利的,则要立刻终止。在墨子那里,“义”和“利”是统一的,是一致的。

墨子进一步阐释了“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墨子认为“仁义”即是“爱利”,即是实现天下之利。这是墨子对义利关系的解释。在这对关系中,墨子还突出了一个“爱”字,即重视“互爱”在“交利”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墨子指出“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兼爱下》)墨子认为这种“为人之国,若为其国”“为彼犹为己”“为人之家,若为其家”的行为,就是行义,就是兼爱,就是“兴天下之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利是人与人之间互爱的结果,天下的大利也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相爱的结果,兼爱和兴利二者是因果关系,是始终分不开的。

行义爱人则天下之利兴。这是墨子的观点。而对于儒家来讲并不是如此。孔子“罕言利”,对于“利”在人伦关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并不认同。孔子“重义轻利”,而墨子“贵义尚利”,儒墨的义利思想的异处何在?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一番。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看,对于义利关系的理解或者说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孔子与墨子对于义利关系的阐释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对于“义”,孔子认为“义”是人行于世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成为君子的必备

条件之一,是人立身修身的一个重要基础。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义”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就能够有机会成为君子。而一味地追求“利”就会沦为小人。在孔子眼中,“义”与“利”是相分离的,是对立的,是对君子和小人的划分标准。重义行义则为君子,一味地去爱利求利就是小人行径。孔子重义,墨子贵义,与孔子不同的是,墨子并不认为义是人行于世的道德规范,而是人行于世的最高价值目标,而且这里的义和利是统一的,是一致的,是一体的。贵义就是尚利,行义就是“兴天下之大利”。

对于“利”,孔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孔子很少谈利,但事实上,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利”。人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无法生存的,孔子看到了这一点,肯定对于合理物质利益的追求。他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对于人来说,都有求富求贵的心理,都不希望自己既贫且贱,孔子从人们的这一心理要求出发,指出追求富贵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之需求,但同时他也指出,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富贵,甚至不惜为了追求富贵利禄去谋财害命就是不道德的了,就是小人之行。因此,孔子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义”就是那个标尺,是判断追求富贵是否越线的标准。符合“义”的求利行为是可以的,也是提倡的,反之则不行,是孔子不提倡的。孔子自己也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表达了自己对于恰当富贵和利禄的追求。

其实,仔细分析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利”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点,即在“利”在《论语》中大多是指“私利”,是个人的利益。如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里的“利”就是私利。一味地强调和追求私利,甚至以私利的实现作为自己行为的衡量标准,就会招致怨恨。这样的私利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利于社会与国家的稳定。因此,孔子很少言利,很少谈这种私利。而墨子的“利”与孔子的理解不同。在墨子那里,“利”是天下之公利。人的一生应该为了这种公利去努力奋斗,甚至“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因为这是公利,是爱人,是行义。兼相爱,交相利,做到利人、利他,实现天下之利,利己自然也会实现。

对于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更强调义的现实作用,认为义是准绳,是目的,而利只能算是低层次的需求。孔子把义看得比利要重要许多,认为“以义为上”,君子处事应该“见利思义”,时刻不忘义的要求与体现,必要时,如果义和利发生了冲突,应该

果断地舍利而取义。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义是核心,利是周边,没有义的利孔子是不主张追求的。总而言之,对于义利的关系,孔子的观点是重义而轻利。墨子与孔子不同。墨子认为义利是合一的,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义利具有一致性。他指出:“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非命上》) 墨子认为,在世间所有的东西中,“义”是最重要的,通过行“义”就使天下得到治理,使民众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孔子不同的是,墨子的认为,义和利的关系是统一的,侧重于利,利是核心。谋利并不是谋私利,而是为天下人谋福利,谋的是公利。为了天下的公利,万民的公利,墨子愿意舍弃一己之私利,而为国家、社会的公利去赴汤蹈火。墨子这种兴天下之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推崇与学习的。

1.3“兼爱”的实现

墨子对“兼爱”的分析与说明是理智的,他并不是盲目地要推行所谓的“兼爱”,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通过不断地实践并亲自去实践而提出来的。墨子认为把“兼爱”付诸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其关键点在于想不想实践,去不去实践。这样的实践是容易实现的,因为它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产物,“兼爱”就是谋利,谋天下之公利,与此同时,自己的私利也会得到实现。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这种利正是他所需要的,并且这种利并不是通过危害他人而得到的,而是通过“爱人”而得到的,墨子的这一观点与人内心的需求是吻合的,推行起来并不太难。

为了实现“兼爱”,墨子指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时刻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将他人的问题、需求和利益与自己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能够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没有血缘之分地去爱一切人,这样,一切人反过来也会爱自己。“爱人”也就是“爱自己”,这是“兼爱”在实践上所包含的深意。把人与己看成是统一的整体。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麓二,要懂得去回报他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时时刻刻记着他人对自己的爱,然后用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人,这就是“互爱”,这种“互爱”能够生出“互利”,也是在“行义”。这样,互爱的双方都能够实际得利。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自然就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因为损人,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第三,爱人就要去爱所有的人。这里所说的爱所有的人,是“兼”的意思,即整体的爱、周遍的爱。单独地爱一个人并不能体现兼爱,也不能获得共同的利益。真正的兼爱是没有偏见的爱,是整体的、周全的

大爱,这样才能兴天下之大利。

第2章墨子“兼爱”思想的基础

墨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天志”,是其“兼爱”思想的基础。关于“天志”的作用,蔡仁厚先生在他的著作《墨家哲学》中说到:“兼爱虽然是诸观念的中心,但它与诸观念之间的关联是横的,它只表示一个平面的统一;而诸观念的超越根据,仍然是天之意志。有了‘天志’观念之建立,才使诸观念获得一个纵的立体的统一超越的统一。”(蔡仁厚:《墨家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66-67页。)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天志”是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能够以更加丰满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保障。

2.1墨子眼中的“天”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冯友兰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有五种意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墨子眼中的“天”大多指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主宰之天”或源于至上神的价值体系,即义理之天。(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5页。)墨子所生活的年代,“天”的这种主宰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墨子认为,天处于人伦社会之上,是人类社会的主宰者及社会秩序的制定者,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赏善罚恶,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

首先,天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法则。墨子认为,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相应的法则,没有法则的约束,就无法成事。他在《法仪》中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圃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而这些“法度”从何而来,墨子说是从上天那里来的。顺从天的意志来做事,就不会错,万事都会有所成。

其次,天是自然万物的创造者。《天志中》里这样记载:天“磨为日月星辰”“制为四时春秋冬夏”“雷降雪霜雨露”,在墨子看来,宇宙中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四季,风雨雷电等自然万物都是天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天甚至可以“为王公侯伯”“为金

木鸟兽”,人和草木鸟兽等也是由天创造出来的。

再次,天可以赏善罚恶。墨子特别强调顺从天意的重要性,顺天意而行事,上天便会进行奖赏,对逆天意而性的人,上天就会对他进行惩罚。因为在墨子眼中,上天是全知全能的,上天的安排一定是正确的,是民众应该效法的准则。顺天意而行,就会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兴天下之大利。这是上天所鼓励的。逆天意而行,为非作歹,滥杀无辜,上天就会对这些人进行惩罚。

总体上看,墨子眼中的“天”是人格神的天,是一个主宰者,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墨子提出要顺天意而行,因为这是符合天下之“大义”的,同时,他也是在为自己“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实施与推行设立一个最高层次的规定者,同时“天志”成为其“兼爱”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2.2“天志”与“明鬼”

在墨子的十大主张中,“天志”与“明鬼”是不可分离的,“天志”即是上天的意志;“明鬼”即是墨子要证明鬼神是真正存在的。在墨子看来,鬼神是上天意志的执行者,是上天派来与人进行沟通的使者。墨子讲“天志”与“明鬼”各有其深刻的意义。

2.2.1“天志”的意义

“天志”是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得以推行的有力保障。顺从天意,才能够“兼爱”,才能够“交利”,才能够“兴天下之利”。墨子以上天之名说,“天比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仪》)在这里,墨子提出“兼爱”是上天的意志,“天志”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效法和遵从的准则。天以相爱相利为自己的意志,作为人也应该依照天的意志来行事。顺从天意,上天就会进行奖赏,反之,则会进行惩罚。墨子说: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日:‘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日:‘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

然则桀纣幽厉,得其罚何以也。子圣子言日:“其事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天意日:“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之博也;贼人者,此为之厚也。”故使不得终其

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墨子·天志上》)

顺从天意做事,所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上天肯定的行为,例如从前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圣王,原因就在于他们顺从了天的意志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因而得到了上天的赏赐;相反,桀、纣、幽、厉在位时治理国家逆天而行,不是为百姓天下计,而是贪图自己的享受,残暴地虐待百姓,因而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天志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2.2.2“明鬼”的意义

墨子认为,鬼神是真正存在的。对此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通过众人耳听目见的事实来论证。墨子说:“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及今,生民以来,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明鬼下》)众人耳目之实是见闻,是经验,墨子将其作为一个判断标准,虽然放到今天适用性不是特别宽泛,但在当时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通过古代“圣王之事”来证明鬼神的存在。墨子说:“若苟昔者三代圣王足以为法,然则姑尝上观圣王之事。昔者武王之攻殷诛纣也,使诸侯分其祭……故武王必以鬼神为有,是故攻殷诛纣,使诸侯分其祭。若鬼神无有,则武王何祭分哉?”(《明鬼下》)墨子认为,武王“攻殷诛纣”之后,使诸侯分别进行祭祀典礼,这就说明鬼神是存在的,要不然祭祀也就没有了意义。第三,通过古书记载来证明鬼神的存在。墨子举《周书·大雅》中的记载为例,“大雅曰:‘文王在上,予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若鬼神无有,则文王既死,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明鬼下》)实际上,《周书》中的这段话是用来歌颂文王的,作为历史记载,其真是性有待商榷,墨子用它来作为鬼神存在的证明是有些不妥的。

墨子要“明鬼”,他认为鬼神是真实存在的。鬼神是上天派下来与人进行沟通的使者,同时鬼神也是上天意志的执行者。上天考察每个人在世间的所作所为,并对其所作所为做出判决,鬼神的作用就在于执行上天的判决,或者说赏罚决定。

具体说来,“鬼神”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代天考察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什么人,无论官位高低,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鬼神都能够进行监察。墨子说鬼神智慧聪明,能够明断秋毫。“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也”(《耕柱》)“故

鬼神之明,不可为幽涧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明鬼下》)鬼神无处不在,人所做的一切善行或者恶形,鬼神都能够明白地知道。二是,鬼神是上天意志的执行者,能够依照上天的意志赏善罚恶。“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墨子为什么要“明鬼”?在墨子看来,“天”是高高在上的,“天”跟人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鬼神”的存在拉近了这种距离,“天”的意志能够通过“鬼神”的执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墨子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生活的困苦,人人、家家、国国之间都是“交相恶”,导致人伦关系紧张、战乱丛生。很少有人会相信鬼神的存在,不相信鬼神能够代天行使赏善罚恶之权。对此,墨子说:“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善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为了消除战乱频繁的局面,墨子坚定地要“明鬼”。

2.3“非命”

墨子提出“天志”“明鬼”思想,提倡遵天命明鬼神,同时,墨子提出“非命”的思想,否定“命”的存在。墨子讲天鬼是为了替人的行为制定外在的标准,否定“命”的存在是为了说明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提倡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在树立“天”和“鬼神”对于人的权威性。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命”是一种普遍流行的世界观。从内容上讲,关于“命”的世界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天命论”,二是“定命论”。“天命论”是说天有赏善罚暴的能力,根据统治者行为的善恶来决定具体的赏罚,所以,统治者必须修德以配天命。这是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天命思想。“定命论”是说在人力之外还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必然性,它决定着人的吉凶福祸、决定着社会的安危治乱。这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天命思想。在“天命论”和“定命论”中,墨子并不反对“天命论”,“天命论”是“天志”的反映,“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志中》)这正是肯定天有赏善罚暴的权威。就此而言,墨子的“天志”和传统的天命论并没有实质的差别。但是墨子十分反对“定命论”,指出“执‘有命’者不仁”(《非命上》)“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非命中》)

大体上,墨子反对定命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有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天鬼的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到破坏,社会出现混乱。墨子在《非命上》中指出: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驱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上无以供藜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故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按照有命者的说法,富贵贫贱、安危寿夭均有命运决定,人的强力从事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这样,在上者不必认真听治,在下者也不必努力从事。上下均不从事生产劳作,那么饥寒灾荒就会随之而来,社会出现混乱,伦理纲常遭到破坏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

第二,有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必然性,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在墨子看来,天鬼是宇宙的主宰,他们有人格有意志,可以赏善罚暴。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于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由于人的行为可以改变,所以天意也可以跟着变动。但“命”不同,“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东西,所以,无论人事行善或是作恶,其最终命运都是无法改变的。先天注定是贵的即贵,是贱的即贱,是寿的即寿,是夭的即夭。这样,一旦承认有“命”,那么不但人力无法发挥作用,就连天鬼的权威也会受到动摇,这对于墨子学说的推行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他极力反对“定命论”之说。

墨子反对“定命论”的主要根据是“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所提出的衡量言论是非的基本标准,其内容为“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本之”以古代圣王的行事为准,属于间接经验;“原之”依据百姓耳目之实,是直接经验;“用之”要具体应用到实际政治中去,接近于通常所说的实践。

墨子论证自己的十大主张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三表法,只不过,有时仅用一表或两表,有时则三表共用。“非命”论级属于三表共用的情况。在《非命下》里,墨子说: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

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

谓有命哉?

这是对第一表的应用。汤武是古代的圣王,桀纣则是有名的暴君,桀纣把国家搞得大乱,汤武则代之而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并没有改换,人民还是那些人民,只不过是换了一位统治者而已,国家就一治一乱,这难道可以说是有“命”存在吗?显然,国家的安危治乱完全系于统治者如何为政,而与“命”无关。

墨子继续应用第二表,从百姓日用常行的经验的角度出发,否定“命”的存在,对“非命”说进行论证,他说:

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若以百姓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以为法,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自古而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闻命之声,见命之体者乎,则未尝有也。(《非命中》)

以上是第二表的应用。在《非命下》中,墨子继续论证道:

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今虽毋在乎王公大人蒉若信有命而致行之,则必怠乎听狱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农夫必怠乎耕稼树艺矣,妇人必怠乎纺绩织絍矣。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絍,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

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农夫农夫之所以努力耕稼树艺,纺绩织絍,是因为他们都明白只有强力从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衣食无缺的道理。如果把有“命”论应用到实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人人相信一切命中注定,王公大臣必然怠于听狱治政,农夫农夫必然怠于耕稼树艺、纺绩织絍,那么国家肯定会打乱,人民的衣食也就不会有着落。这些足以证明“定命论”无益于国家的治理,不符合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提出“非命”,意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强力从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政者勤于为政,耕种者勤于耕种,才能国富民强,若被有“命”的“定命论”所迷惑,必然会带来国家混乱、百姓无衣缺食的后果。

第3章墨子“兼爱”思想的目的

“兼爱”是“非攻”的理论前提,“非攻”是墨子“兼爱”思想的目的。墨子所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乱世激发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就是想通过“兴天下之利”来消除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消除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从而最终实现和平稳定,实现“非攻”。

3.1“攻”之危害

墨子讲“非攻”是反对大国侵略小国、强国侵略弱国。墨子说“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鲁问》)这是墨子想说给统治者听的。如果一个国家总是侵略别的国家,墨子说要告诉他兼爱和非攻的道理。兼相爱,交相利,则能兴天下之大利,自然的结论便是要结束战争,要“非攻”。因为侵略他国的战争是不义的行为,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战争只能加重痛苦,而不能减轻危害,无论对侵略国还是被侵略国均是如此。

墨子非常重视战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描绘战后被侵略国家的惨状,“入其国家边境,……斩其树木,堕其城郭,……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非攻下》)墨子出身于小生产者,看到这样的战争惨状,感同身受,极力反对这样的战争。他提出“非攻”的观点,四处奔走,以“兼爱”“非攻”游说各国国君,以期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同样,侵略他国的国家虽然掠夺了一些财物、土地等,但是战争对他们也是极为不利的。墨子说: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此不可以春秋为也。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与其竹箭、羽旌、帷幕、甲盾、拨劫往而靡毙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毙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非攻中》)

侵略国的百姓,因为国家发动对外战争需要征兵而荒废了农时,粮食歉收,百姓被冻死、饿死。各项物资消耗繁多,抽空了国力,最后所得不过数座城池而已。战争所带来的损耗极大,对正常社会生活的秩序的干扰也是最大的。因此,墨子提出,要想摆脱这种战争带来的危害,必须消除战争,国与国之间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实现国与国之间

的“非攻”。

3.2“非攻”之基础

“非攻”要“明义”。墨子尚利贵义,他指出,要想真正做到“非攻”,还需要明白什么是“义”,怎样区别“义”和“不义”。墨子批评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分时,说:“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常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为非之。大为作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非攻上》)墨子在这里用“少”与“多”、“小”与“大”来比喻战争以及是非对错,批评时人颠倒黑白,颠倒是非,只知小错,而不知战争其实是大错。墨子分析说,这些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如果真能明白二者的区别,就不会去攻打别的国家了。

“非攻”要“互利”。“大攻小”、“强执弱”这类不义的战争的发动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利”。墨子看到了这一点,并明确地指出,一味地靠侵略他国来获得利益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战争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危害,而且最终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因此,墨子将“利”与“义”和“爱”结合在了一起,只要能够消除战争,大家和平相处,“兼相爱”,其必然会“交相利”。互利是实现“非攻”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非攻”要“兼爱”。“兼爱”是实现“非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如果国与国之间能够做到“兼爱”,也就不会出现强国侵略弱国、大国欺负小国的问题了。墨子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盗?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兼爱上》)如果能够做到“兼爱”,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出现争端,更不会发动战争,这样,盗贼也少了,父不慈子不孝的问题也就没有了,最重要的是战争也将随之消除,天下真正实现了“非攻”。这是墨子“兼爱”的理想,墨子苦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

3.3攻与诛的区别

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这并不表示他反对所有的战争。墨子反对的战争是“大

攻小”、“强执弱”的战争,墨子认为这样的战争是侵略战争,这样的战争是不义的,只能给他人带来危害并且也给自己带来危害。除此之外,有两种战争墨子并不反对,一是“出诛”;二是进行防守的战争。

“出诛”是墨子赞成的一种正义的战争。“出诛”是对暴君进行讨伐,其目的在于安定社会。在墨子看来,“出诛”是符合道义的行为,是合义的战争。墨子举例说,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古代圣王所发动的战争都是“出诛”,是道义的行为。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

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

在这里,墨子对“攻”和“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墨子认为“攻”是一种不正义的侵略战争,“诛”则是正义的讨伐战争,两者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禹、汤、武王这些圣王所发起的讨伐都是秉承天命进行的,因而是正义的行为。不能将它与“攻国”等不正义的侵略战争相提并论。好攻伐之君以此来反对墨子非攻的主张,是犯了不知类、不明故的错误。

在墨子看来,为了防守而进行的战争是自卫战争。对于小国而言,防守是他们得以在大国之间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墨子非常支持小国的防守战,而且特别强调了积极备战的重要性。“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故备者,国之重也。”(《七患》)由此可见备战的指导思想在墨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墨子认为,城郭不足以备守,与邻国处理不好关系以及自以为强大而不作守备,这些都是给国家的严重隐患。如果不引起重视并着手落实,一旦遇到大国的侵略,国家灭亡就是必然的事情了。除了积极宣传备战防守的思想之外,墨子本人还用实际行动来制止侵略战争。止楚攻宋、止鲁攻郑以及止齐攻鲁都是墨子亲自率领学生弟子进行的“非攻”实践。在墨子的教导下,墨家学派的成员把修习兵法、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作为基本训练内容,以随时准备干涉不义的战争。

平民出身的墨子从百姓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社会的相互攻伐深恶痛绝,对普通百姓抱有极大的同情。提出“非攻”,倡导“兼爱”,是对当时百姓人民之愿望的反映,也是顺应民意的,反映了平民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求。

第4章后期墨家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发展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不同于儒家“亲亲”之爱、有差等之爱,因此与血缘宗法伦理相违背,招致了许多批评。后期墨家在维护墨子的基础上,对墨子的“兼爱”思想进行了修正、发挥和发展。

4.1“爱”“利”相别

在“爱”“利”关系上,后期墨家认为“爱”“利”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二者是相区别的。“爱”是一种道德情感,“利”则是这种道德情感在实际中的体现。“爱”属于“仁”的范畴,而“利”属于“义”的范畴。

在墨子的思想中,“爱”和“利”并没有区别,“爱”即是“利”,“利”即是“爱”。“爱”的行为结果必然是“利”,否则就不是“爱”,在这里,“利”是“爱”的判定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后期墨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主张将“爱”和“利”分开,认为“利”必须体现为实际的行动,“爱”则不必有什么实际的效果。“以臧为其亲也而爱之,爱其亲也。以臧为其亲也而利之,非利其亲也。”(《大取》)“臧”是人名的代称。一个人误认为臧是他的父亲而爱臧,这还是爱父亲;但误认为臧是自己的父亲而给他许多好处,得到好处的臧其实并不是他的父亲,这就不能算作是利父亲。后期墨家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爱”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情感,可以喝“爱”的对象分离,不必有实际的效果。而“利”则必须体现在行动中,没有实际表现的就不能称作是“利”。

当时,有人提出了仁内义外的说法,后期墨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仁: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目出,右目入。”(《经说下》)在后期墨家看来,“仁内义外”的观点是把爱归为主体,把利归为客体,犯了“狂举”的错误。从实际上看,爱和利都既有各自的主体,又都有各自的客体,即施与者与承受者。也就是说,爱有爱人者和被爱者两个方面,利也有利人者和被利者两个方面。从主体方面来讲,爱和利都可以说是内;从客体方面讲,所爱和所利都属于外。如果把爱和所利联系在一起,说他们之间属于一种内外关系,就犯了“不知类”的错误。

把爱利分开是后期墨家同墨子在伦理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墨家兼爱理论的进步。在墨子那里,爱利不分导致了一种比较狭隘的功利主义,那就是一切均以现实的物质利益为转移,结果爱仅仅获得了一种工具价值。到了后期墨家,爱和利的分开,使墨家的兼爱论中容纳了一些情感的因素,也就是说,爱不必产生实际效果也能称得上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读到《墨子》兼爱(上)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是的,我也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臣忠于君,是爱;子孝于父,是爱;父兄姐妹之间互敬互助,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永恒而无可替代。那恋人之间呢,什么才是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 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带回的这鲜花,它好看吗?” 第二个同学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 第三个同学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 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找到吗?” 这个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地散发着它的芳香;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到了那只从鸟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到鸟巢里。” 这个女孩接着说道:“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 老师热情地称赞了这位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住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予他人自由。” 是吗?爱,是给予自由?爱,是不轻易打扰?那一年,我们高三;那一年,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那一年,秋日的树荫里,火红的枫叶,翠绿的雪松……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 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 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二,一切人间的怨恨、篡夺乃至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而只要实行兼爱,一切不道德行为也就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大治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或相恶是国家治乱的枢纽,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若果做到“天下皆相爱”,社会矛盾就会泯灭,就会天下太平。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墨子的外交理念,他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强烈抨击大国对小国1、强国对弱国的攻伐,他认为,这种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天志下》)的不义行为“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天志下》) 为实行兼爱原则,栖栖遑遑奔走于世。孟子评论墨子的行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为天下的大利,虽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顾。应当说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墨子《兼爱》教案

《兼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设想:《墨子》这部著作,几乎出现最高的一个字的几率,就是有关于爱的问题。那么,墨子提倡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春秋战国时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思想在政治的舞台上争奇斗艳,而墨家学说就是其中最绚烂的一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墨子》的《兼爱》去感受墨家思想的伟大。 二、学生初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三、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解决难懂字词。教师巡视,总体指导。

四、分析课文 师: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总领下文。 师:回答得很好。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文末见义,以“医之攻人之疾病”比喻,阐明察“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 生1:(读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这方面去论述。 师:只是这些方面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2: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等等 师:对。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全面。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师:针对这种恶果,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生:兼相爱。 师:对。文章第五段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假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 《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传说他的手工技巧和著名工匠公输般齐名,是一名精于制械的工程师。墨子属于“士”的阶级,但他也是平民的代言人。墨子先习儒而后非儒,深谙儒家学术,并在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种思想流派应运而生。这一学术领域的繁荣景象,被后世成为“百家争鸣”。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其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思想其内容 墨家著有十大教义,分别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中兼爱是核心政治思想。所谓兼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即是互爱互助,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即是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战乱纷飞,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并指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i,这是墨子提出的解决之道,即“兼爱”。人人做到“视人若己”,则能社会和睦,国家安宁。 二.“兼爱”思想的特点 了解“兼爱”思想的特点,首先要了解何为“兼”?用现代白话文解释“兼”,即“全部,整个”。所有的一切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且各部分都是平等的。那么,“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和事,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张岱年曾言:“墨子的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扩大;由远近之程度,而有厚薄。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之。”ii其平等性的体现,不仅体现在社会范围领域,还体现在时空领域。“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iii正印证了墨家的“兼爱”是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对全人类的爱。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思想具有广泛性。墨家之“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没有这里、那里之别,是对全人类的大爱。 其次,墨家向来强调思想的实用性,因而“兼爱”思想离不开“利”。墨家的“兼爱”是“爱”、“利”结合的,其全称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爱与利是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墨子的“兼爱”思想一经提出,变遭到了非议,人们认为这只是空想,没实用性,没人愿意做无利可图的事情,不可应用。墨子反击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iv在墨子看来,好的东西就应该有其用处。“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v墨子认为在爱他的过程中,就可以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付出就会有回报,可以成为天下的高士。总而言之,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只有通过利他,才能达到利己,即是说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先爱他人,满足了他人的利益,从而才能达到人人

论墨子兼爱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是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腥风血雨,奴隶制土崩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为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沃土。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无为智慧、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权谋圆滑、兵家的谋略城府共同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辉煌。有“世之显学”之称的墨家,在诸多流派中备受世人推崇。 “兼爱”是墨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墨子作有《兼爱》上、中、下三篇,颇为详细的阐述了兼爱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政治功能、伦理价值。墨家用“兼爱”观组织了其学说体系,如“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而且无不以“兼爱”为出发点展开。墨子讲仁者爱人,是爱无差等,是兼爱,是体爱,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墨子认为应兼爱天下,平等的爱在无穷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在墨家看来,兼爱思想内涵之一是爱无等差,强调爱人超越血缘,超越阶级阶层,主张一切人皆应兼相爱;内涵之二是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即墨自所云的“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之人心所向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于天下之富,而厌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至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 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提高到了“圣王之法”,“天下之道”的高度来看待,是墨子对兼爱学说的价值定位,也是墨家人道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墨子的这种思想,不能不考虑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墨子所处的年代是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王室十分微弱,周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墨子在这个时候提出兼爱的政治主张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他指出天下纷争不断的原因是:“天下之道贼,大夫之乱家,诸侯之乱国者,皆起不相爱。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对战国初期激烈的社会冲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上存在着等级差别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矛盾。他把这些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称作“别”,正是由于社会有“别”,而产生了“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各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墨家着力探究“乱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乱起不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于是提出了“兼相爱”的救世主张。 兼而爱之,从而利之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也”---《兼爱下》。 此句意思是说:人们走向兼爱互利,就好像火会向上升腾,水会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不可阻挡。承认人的本性是走向善的,人在信善的基础上是平等的、互相理解的,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墨子以“兼爱”作为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认为兼爱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太平的前提条件。互惠互利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和纽带,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才是良好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才是最佳的生活状况。墨家“兼

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的代表人物,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兼爱非攻思想。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它有着非凡的学术意义和现代应用意义。 一·兼爱非攻思想提出的背景 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 二·兼爱非攻思想的涵义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

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1·爱无等差 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人我,彼此等同之意,表达了墨子“爱无差等”的思想观念,这就突破了血缘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之分,凸现了人的平等性地位。墨子反对“别”,即反对划分彼此人我,只顾自己的行径。墨子认为正是自私和利己造成种种矛盾和等级差别,这是社会罪恶的总根源,所以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圈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使得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也能得到实现,把立足点放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上,‘兼”,实质就是利人,是在于调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至上,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合理的利己要求。 墨子在阐述其“兼爱”学说时,提出了“为彼犹为己”,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的道德原则。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急人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墨子“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认为真正贯彻了“为彼犹为己”的原则,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以回报: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2·追求和平 “非攻”同“兼爱”可并称墨子思想中的非暴力论。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但墨子只是主张非攻,并不主张非战。敌人来犯,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当世两大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始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其它九项主张都是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精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墨子·兼爱中》有言:“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他认为天下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不相爱。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难的根源,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的“祸篡怨恨”才会“不起”,只有这样才可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从而人们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无差等的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家推行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的差等之爱。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这种随着亲缘疏远而递减的亲亲之爱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相爱大相径庭。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墨子也认为儒家推崇的“执有命者”是“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但据《淮南子.要略》中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家起源与儒家息息相关,那么他们二者思想必有共通之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墨子也很推崇这种“仁爱”。《墨子·经上》有云:“仁,爱也”。可以说墨家的兼爱平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和儒家的“仁爱”殊途同归。所以儒墨两家对于“使天下治”的理想是相同的。而造成二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主要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它主张的这种等级有序的“爱”受着宗法制的制约,是为统治者所乐见的;而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平民阶级的立场,工商业者居无定所,不像农民那样生活在相对封闭地环境,所以他们倡导的是淡化了血缘关系的较为自由的“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互相攻伐、天下缺少安定秩序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但它的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墨子·兼爱下》有云:“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 此自先圣六王亲行之。”由此可知墨子本人是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的“行”持看好态度的。然而事实上真的像墨子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吗?儒家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制度很对统治者的口味,然而孔子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依旧四处碰壁,更不用提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家了。墨家“兼爱”的推行较之“儒家”仁爱的推行更有许多阻力。它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与人性利己的客观事实相悖,那就需要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推行,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动乱年代的人这种只想保护个人利益,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集体利益的想法更加突

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墨子学说的基本论题之一。“兼”字的本意就是一只手拿两只稻穗,引申为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即不分您我,彼此等同。墨子大力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就就是“周爱人”,就是不分老少、贵贱的兼爱,就是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就是一种博爱。这种爱不同于儒家的偏爱,即局部的、有差别的爱。因此墨子提出用兼爱代替偏爱。 墨子说:“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后期的墨家学者也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若明。”(《墨子》)这就是说真正的仁爱一定要爱人如爱己,再把:每个人都瞧成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就是像牛马那样仅仅就是供人使用的:[具。这就明确地强调了人道主义原则,即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墨子认为即使“贱人”也要实行“兼爱”的原则。墨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之时,旧的奴隶制日见衰落,而新的封建制刚刚萌芽,诸侯争战,战事连绵,弱肉强食,造成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彼此仇视的丑恶现象。面对当时社会上这种“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的情况,墨子指出造成这些丑恶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不相爱生也”。她因而提 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就就是说,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只有用兼爱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其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榴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做有利她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她人,其实利益就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她人的事情。牺牲她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景子》)墨子认为整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因为只有在整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上,个人利益才有实现的可能。在处理各种社会利益时,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放在第二位,最后才就是个人利益。天下人若都能兼爱,相!问不再因利益关系而产生冲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因此墨子得出结 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 也。…(《墨子》)墨子的意思就是,不可以不劝人互相亲爱,道理就在天下所有的人都互相相爱,国家就可以治理得秩序井然,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与谐社会的意义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来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温与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时,墨家又同其她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就是出生地邾

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中华书局,《墨子》,李小龙,2007年3月北京第一版 墨子认为,当时的整个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家与家之间的相互掠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乃至君臣之间的不忠诚、父子间的不慈孝、兄弟间的不和睦……其最为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种无差等的爱,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爱,那么就会“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从而达到天下的大治。而如果世人都兼爱了,就会互利互惠,并因此而达到非攻;因兼爱天下百姓而讲节用、节葬和非乐,并用天志说来限制人的浪费;以明鬼为推行兼爱的手段,并打破天命论对于兼爱的阻碍。 虽然,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理论空想的成分过多,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爱,永远是人类烟水苍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的粼粼波光。 中国国家广播出版社,《国学大讲堂——墨子导读》,水渭松,2008年1月北京第一版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墨子的代表性观点。兼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每一个人都应该爱人如己;二、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很明显,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墨子提出兼爱说,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使贫苦的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墨子说:“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人民已经被逼上了没有生的希望,只有死的威胁的绝路;弱小的诸侯国家已经是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墨子倡说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敖贱,诈欺愚”的暴虐行径,所以是正义的人道的主张。 第二,墨子倡说兼爱是着眼于实利,不是停留在空翻的道德的说教上。对穷苦的人民实行兼爱,就是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就是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对弱小国家实行兼爱,就不仅不可侵略吞并他,而且要竭力帮助它:“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 在墨子看来,爱与利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 第三,兼爱说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孔子的学说虽然也提倡“泛爱众”,但是又强调亲亲为本。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有厚薄之分。这表明儒家的爱是突出亲亲这个中心的。 爱小民百姓,目的无非是为着便于统治而已,可见这种改并不是平等的。墨子正是看出了儒家之爱局限于亲属本位,局限于等级差别而将人民置于被奴役驱使的地位,所以他要把它做彻底改造:把这种受制于宗族亲缘和等级差别的爱人,变为无亲疏、无等级差别的完全平等的爱人。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他要把人民从原来作为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君主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这就大大突破了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先生有鉴于此,所以称赞手:“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了。” 《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胡子宗,李权兴,2007年3月第一版 墨子在当时那种等级分明的时代大胆的提出所有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当时普通人的心理上的一种盼望。所以墨子的弟子用“爱无差等”来表述这一思想,即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远近,不分身份高低、贵贱,都应是相互无差别的爱。兼爱,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想改变自己社会政治的地位的要求,反映出的是劳动人民之间相爱相助的道德观念。 墨子的兼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9159187.html,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张桂明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9期 摘要: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本文解读了墨子“兼爱”的主要内容文化理念——“兼相爱”;经济思想——“交相利”;外交思想——“非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以下四方面阐释了“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平等友好地相处。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18-01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主题,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他主张不发生战争,爱戴天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幸福,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墨子“兼爱”思想解读 1.1文化理念——“兼相爱”。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中所表述的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他放眼社会,把这种爱的外延扩大,指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这是一种大爱的格局。墨子提出的这种爱,并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或者是他人出发,而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提出“兼爱”。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中既有“公爱”,也同时存有“私爱”。这两种爱,相互连结,共同构建出了“兼爱”的思想。 1.2经济思想——“交相利”。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益相争。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墨子提出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在其思想理论中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他认为,“兼爱”不应该附带诸多功利主义色彩,而应该以个人的行为本身对他人或者是社会产生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