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合集下载

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混合性胶质瘤为起自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由于包含了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因此病理类型较多,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

近年来,少突胶质瘤及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正确诊断越来越受到神经医学界的重视[2-3]。

因为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未能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少突胶质成分,可能会使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

并且因少突-星形细胞瘤内含有少突细胞成分和星形细胞成分以及两者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使得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4]。

本组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影像资料完整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MRI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脑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62岁,平均33岁。

就诊时主诉:抽搐、癫痫样发作4例,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4例),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各1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演变为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外伤后偶然发现1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采用Siemens TrioTim 3.0 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平扫(T1flair、T2WI和DWI、SWI)及T1flair增强扫描,专用头颅线圈,行横轴位T1flair(TR 220 ms/TE2.46 ms),T2WI(TR 3000 ms/TE 113 ms),矢状位SE T1flair(TR 220 ms/TE 2.46 ms),SWI(TR 27 ms/TE 20 ms)。

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作轴位、矢状位SE T1flair扫描,采用256×256矩阵。

1.3 图像分析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联合分析肿瘤的形态、部位、病变范围、肿瘤边界、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强化程度等信息。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返回首页[概述]显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形21(2%-51.6%。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则多见于幕下。

有报告幕上占3,4,幕下占l,4。

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颓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

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病理]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

我们将有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

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溜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at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我们称之为“疤在囊内”。

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细胞型三种亚型。

[临床表现]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当脑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 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

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病缓侵,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由于较早地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干的星形细胞瘤进展较快,病程短,早期出现颅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见于晚期。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引言: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对较为良性。

然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工具,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等。

MRI特征: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T1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界较清晰;2. T2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模糊;3. FLR序列: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模糊;4. D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值较高;5. DCE-MRI:动脉期呈稍高信号,静脉期呈等或稍低信号。

MRI诊断:基于上述MRI特征,我们可以进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然而,由于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与其他病变相似,如脑膜瘤、胶质瘤等,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定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病灶进行评估和观察。

MRI进展: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如现代MRI技术中引入了功能性MRI(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观察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功能和代谢。

此外,利用MR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 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幕下。
•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 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盘 水肿、视力视野改变、偏瘫、癫痫、复视 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症状,无特异性。
分类
•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有室 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大体病理
• 小脑PA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黏液变、 囊变常见。
•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 组织紧密/疏松区交替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 显,核分裂像少见。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 质细胞特征性标记,PA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 血管标记物,PA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 Ki-67(细胞周期相关性核抗原),是细胞增殖活 性标记物,PA表达低,说明增殖活性低。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起病急,症状较重。2.低密 度楔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 线样强化改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病变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 增强呈斑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可鉴别。
影像表现
• 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约3-15HU,增强后囊壁 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 MRI: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瘤中有囊”或 “囊中有瘤”,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 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 发于小脑蚓,信号特点与PA相似,可通过CFS种植 转移,其特征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中年,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倾向。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探讨

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探讨
【 要 】 景 与 目的 :脑 功 能 区胶 质 瘤 的治 疗 是 神 经 外 科 的难 题 之 一 。本 研 究 探 讨 外 侧 裂 区低 级 别 星 形 细 摘 背
胞 瘤 的个 体 化 治 疗 方 法 , 以期 达 到 满 意 治疗 效 果 。方 法 : 据 术 前 MR 表 现 , 5 根 I 将 6例 外 侧 裂 区 星 形 细 胞 瘤 分 为 4种 类 型 。 I型 : 叶 为 主 型 ,6例 ;I : 叶 为 主 型 ,3例 ; 型 : 一 跨 侧 裂 型 ,1例 ; 型 : 一 一 额 1 I型 颞 1 Ⅲ 额 颞 2 Ⅳ 额 颞 岛 叶型 , 6例 。依 肿 瘤 特 征 选 择 手 术 进 路 : I型 经 额 前 外 侧 脑 沟 进 路 : Ⅱ型 经 颞 前 外 侧 脑 沟 进 路 ; Ⅲ型 和 Ⅳ 型经 外 侧裂池进路 。 保全神经功能 的前提下 , 微手 术尽可能全切 除或多切除肿瘤 。 后根据肿瘤级别 和特征辅 以 在 显 术 个 体 化放 疗 和, 化疗 , 均 随 访 3 或 平 8个 月 , 据 术 后 MR 和 K S评 价 治 疗 结 果 。 结 果 : 瘤 于 镜 下 全 切 除 3 依 I P 肿 9 例 、 全 切 除 8例 、 部 分 切 除 6例 、 分切 除 3例 : 次 大 部 6例 遗 留 永 久 性 轻 度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 9例 因肿 瘤 局 部 复 发 而行 二 次 手 术 。 后 病 理 学 检 查 均 为 WH 术 OⅡ级 星 形 细 胞 瘤 。 术 前 后 K S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论 :对 外 侧 裂 区 手 P 结 星 形 细 胞 瘤 , 据 M砌 表 现 , 择 个 体 化 的 手 术 进 路 , 用 显 微 技 术 , 保 全 神 经 功 能 的前 提 下 , 可 能 全 切 依 选 应 在 尽 除或 多 切 除 肿 瘤 , 大 限 度 减 轻肿 瘤 负 荷 , 后 辅 以 个 体 化 放 疗 和, 化疗 , 取 得 较 好 的治 疗 效 果 。 最 术 或 可 关 键 词 : 侧 裂 ; 形 细 胞 瘤 ; 体 化 ; 疗 外 星 个 治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何健;邱国华;龚敏;卢壬肖【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DWI) on the viral encephalitis and low grade astrocytomas .Methods:37 cases with acute or subacute viral encephalitis and 33 cases with low grade astrocytomas were all diagnosed by MR imaging and DWI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 values and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rADC ) 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mean ADC values and rADC values were (1.55 ±0.37) ×10 -3 mm2/s and (1.86 ±0.62) ×10 -3 mm2/s respectively in the viral encephalitis; were (1.07 ±0.29) ×10 -3 mm2/s and (1.31 ±0.35) ×10 -3 mm2/s respectively in the low gradeastrocytoma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an ADC values( P<0.01 ) and rADC values ( P<0.01 )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The ADC value and rADC value of DWI play a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viral encephalitis and low grade astrocytomas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 DWI)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中的显示特征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肿瘤常伴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不同可分为3 种类型:
1. 囊肿型:病变呈囊性,没有壁结节和实性肿 块。 2. 肿块型:病变以实性部分为主,伴或不伴有囊变。 3. 囊肿结节型:以囊性为主,伴有壁结节。
大体病理
•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 黏液变、囊变常见。
•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组织紧密 /疏松区交替分布。致密区细胞密集,常见数量不等的 Rosenthal,稀疏区内见多数微囊、嗜酸性小体形成瘤细胞 散在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显,核分裂像少见。
• 好发于成人,额、颞叶多见,顶叶次之。 • CT平扫密度较低,密度均匀,坏死囊变少,增强
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 MR信号较均匀,呈长T1、T2信号,增强无强化或
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年人,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侵向。
鉴别诊断
•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急性起病,症状较重。2低密度楔 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线样强化改 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病变 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增强呈斑 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2015级规培邱洁雯
概述及临床表现
• WHOI级和WHOII 级星形细胞瘤与III、IV级相比其 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故合称低级别星形细 胞瘤,临床上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人多见 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幕下。
•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癫痫等症状,无 特异性。
•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均有弥漫浸润特点,但高级别内密度 多不均匀,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更明显,增强不均匀强化 ,胶母发病年龄更大,DWI也助于鉴别。
• 少突胶质细胞:粗大、条状钙化是其特点,但与无钙化的 少突胶质鉴别较困难。
• 临床表现为癫痫样抽搐及头痛、头晕、呕吐症状 为主,与肿犯的脑结构常扩大、扭曲但 无破坏,当伴有大小不等囊变时局部可呈海绵样 改变,病灶位于额叶者可侵犯对侧。
• 镜下以肿瘤细胞高度分化,弥漫分布,主要以分 化好的纤维型及肥胖型星形细胞分布在微囊样疏 松肿瘤基质中,核深染,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核 异形,缺乏核分裂,无坏死及微血管增生,其中 肥胖型有恶变为更高级别的倾向。
• 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 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大囊伴小结节”为典型表现,增 强强化高强度,结节强化较其明显。
• 转移瘤:“小结节,大水肿”+原发病灶。
幕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位于白质内,肿瘤含 神经胶质纤维多,可有囊变,肿瘤血管趋于成熟。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特 征性标记,毛星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血管标记物,毛 星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Ki-67(细胞周期相关 性核抗原),是细胞增值活性标记物,毛星表达低,说明 增殖活性低。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表现为明显低密度,CT值约3-15HU, 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 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强化可能与肿 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 MR: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囊中有瘤” 或“瘤中有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 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发于小 脑蚓,信号特点与其相似,可通过CFS种植转移,其特征 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 室管膜瘤:好发于第四脑室,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其内 可以散在低密度囊变和高密度钙化。
• 免疫组化:GFAP、S-100、Ki-67阳性。
影像学特点
• 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边缘常不 清,钙化、出血少见,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
• MR上大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异常信号灶,部分界清 可形成类圆形肿块影,T1WI等低信号,T2WI呈高 信号,病灶内可有囊变,周围大多无水肿,占位 效应轻,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有强化代表 间变区,有恶变倾向),DWI以等低信号为主, 当伴高信号出现时,提示病灶内细胞密集,异形 性增多。
分类
•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 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II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包括纤维型、 原浆型、肥胖细胞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20岁以下多见,病变好发于小 脑及中线结构旁多见。
• 肿瘤多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无水肿,钙化和出血 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