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诊疗及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脑胶质瘤诊治技术新进展

脑胶质瘤诊治技术新进展

脑胶质瘤诊治技术新进展陈波【摘要】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率、病死率高.随着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灌注成像技术、波谱成像技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术中超声、神经导航、术中核磁共振、电生理检测技术、染色显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再结合放化疗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得到一定改善.【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14【总页数】4页(P2765-2768)【关键词】脑胶质瘤;诊疗技术;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者】陈波【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襄阳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胶质瘤是一种占颅内肿瘤接近一半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复发率及病死率高,预后也很差[1-2]。

相关报道显示,胶质瘤的预后与病理分级呈相关性,低级别胶质瘤虽然侵袭性较小,但5年存活率仍不到50%,肿瘤逐步向恶性程度较高的级别发展;高级别胶质瘤就算采取各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存活率也很低,常以周为单位计算[3-5]。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不同学科领域早已开始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理念也逐渐在深入,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逐步制订了胶质瘤的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分子靶向治疗的诊疗指南和规范。

目前,影像诊断技术已得到长远发展,手术理念和设备也进步显著,且放疗技术也逐步在更新,不断推出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理念,胶质瘤综合诊疗技术的进步改善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现就胶质瘤的主要诊治技术新进展予以综述。

iMRI很好地克服了神经导航的缺点,它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还能实时提供胶质瘤和毗邻关键区域切除程度的信息,及时纠正脑组织漂移引起的误差,准确显影肿瘤切除程度,帮助术者最大化切除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护功能区。

在深部和复杂的胶质瘤手术过程中,iMRI是术中确定病灶的最好方法之一。

胶质瘤研究进展

胶质瘤研究进展

胶质瘤研究进展郭鹏超【摘要】胶质瘤是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的最常见形式,呈弥漫性、浸润性增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增殖/凋亡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失衡所致,细胞内的抗凋亡基因过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发生恶性增殖,进而诱导肿瘤的发生.过去的几年里关于脑胶质瘤的研究,尤其关于低级别胶质瘤(WHOⅡ级和Ⅲ级),其分类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FDA也批准了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新疗法.本文将综述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胶质瘤;诊断;治疗【作者】郭鹏超【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济宁272067;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其包括两大类: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形成,称为脑胶质瘤(Glioma cerebri,GC),而“脑胶质瘤”的概念由Nevin于1938 年首次提出;另一类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 即神经元)形成。

GC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类型,具有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1]。

陆建勋等[2]研究显示胶质瘤中最多的是星形胶质细胞瘤。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无论是胶质瘤组织或胶质瘤细胞系中,均存在少量的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3]。

GSC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普通胶质瘤细胞,GSC被认为是胶质瘤发生发展与维持的基础,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和对药物治疗抵抗有关[4]。

许蓓等[5]发现GC组织中有肿瘤干细胞,为进一步研究GC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新途径。

1 GC发病机制胶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已确定的两个相关危险因素:1)暴露在高剂量电离辐射中;2)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对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可以加大防护力度,避免客观人为地暴露在辐射中,减少胶质瘤的发病率;对于基因突变遗传,可以运用检测基因手段,减少高外显率基因突变胶质瘤的携带者,从而减少胶质瘤的发病率。

低级别胶质瘤化疗方案

低级别胶质瘤化疗方案

低级别胶质瘤化疗方案在2014年RTOG 9802的成熟结果中,三期放射治疗低级别胶质瘤伴或不伴丙卡巴嗪、CCNU和长春新碱(PCV)的研究已经发表。

这个试验,由RTOG NCCTG 合作,ECOG,和SWOG合作组,随机所谓高危患者(定义为40岁以上的和/或小于总切除)放射治疗和放射治疗的54 Gy之间紧随其后6个周期的PCV化疗放疗þPCV。

结果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和临床放射治疗后显著增加总生存期(OS)þPCV。

2015年,EORTC进行了更多类似的试验,并报道了更多的结果。

该试验在放疗(50.4 Gy)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之间随机分配患者,并报告在结果上没有总体差异。

这项试验还很不成熟,OS数据还没有报告。

不过,这两个试验的结果符合的发现在四个试验报告未分化神经胶质瘤:这两个试验在未分化oligodendroglial PCV化疗肿瘤(RTOG9402和EORTC 26951),德国NOA-4试验相比化疗temozolomide (PCV)放疗)和另一个RTOG试验报告在2015年ASCO相比,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辅助化疗与CCNU或BCNU temozolomide。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在2015年ASCO上,更多的数据包括分子分析来自EORTC 22033,欧洲试验替莫唑胺与放疗(50.4 Gy)在一个类似的高风险低级别患者人群。

随机接受化疗的患者接受大剂量密集替莫唑胺方案,服用3周(每日替莫唑胺剂量75 mg/m2),休息1周,最长12个月。

该试验对于OS仍然是不成熟的,仅报道了PFS。

RTOG 9802是第三项显示(新)辅助PCV化疗在弥漫性II级和III级胶质瘤亚群中生存获益的试验,也是第一个显示特定治疗在低级别胶质瘤中OS获益的试验。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2,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领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指导文献之一,它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

指南的更新意味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以往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这份指南包含了胶质瘤的诊断、分期、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方面内容。

其中,诊断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胶质瘤。

分期部分则是为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选择,包括TNM分期、WHO分级等。

手术治疗是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指南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放疗和化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胶质瘤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措施,指南对其适应症、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胶质瘤病情复杂多变,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别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生活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胶质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胶质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同时,患者也能够更加理解胶质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胶质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胶质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胶质瘤又 叫胶质细胞瘤或神 经胶质瘤 , 其发 病率 高 , 恶 性 程度高 , 治疗 复杂且预后差 , 是对 人类健康 造成 巨大 威胁 的一 类疾 病 j , 其 中成 年 人 多 形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瘤 ( g l i o b l a s t o ma m u h i f o r m e , G B M) 中位发病 年龄 约为 6 5岁 , 中位 生存 期仅 为 l 4个 多月 ] , 5年病死 率在 全身肿瘤 中仅 次于胰 腺癌和肺 癌 , 位列第 3位 ] 。在 神 经 系统 肿 瘤 中 , 原 发 性 中枢 神经 系统 (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C N S ) 肿瘤 的发生率约为 5 :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其 中胶质瘤就 占 4 0 %, 而恶性 胶质瘤约 占胶质瘤 的5 0 %E 4 ] 。恶性胶质瘤 给患者 带 了巨大痛苦 , 给社 会造 成 巨 大经济负担 , 一 直 以来 都是 肿瘤 研究 的热 点。本文 就胶 质 瘤 临床诊疗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似 的胶质瘤 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 , 导致 WHO分级
相 同的个体间预后 仍有 着较 大差 异。近年来 , 随着 关 于分子
肿 瘤遗传学的发展 , 出现了按照分子遗 传学将 G B M分 为原 发
胶质瘤和继发 G B M( 从原有低级别 胶质瘤进 展演变 而来 ) 。 同时 , 研究证 实在 G B M中I D H 1突变主要发生在继发性 G B M, 而原发性 G B M的I D H1几 乎 都 是 野生 型 的 。V i g n e s w a r a n 等¨ 。 。 回顾 分析了近十年来胶质瘤 的分子 遗传 分型进 展 , 认为 在 WHO临床病理分型 的基 础上增 加新 的分子 遗传 和基 因分 型能更加有效 的判 断预后 , 促进 个体 化治疗 和 临床试 验 的开 展 。B u r k i _ 1 认为 了解胶 质瘤 的分 子遗传 分 型 比组织 病理 分 型更重要 , 有 些低级别 的胶质瘤分子分型却是 G B M, 这对 患者 的治疗 意义重大 。E c k e l — P a s s o w等 根据 3个 肿瘤标 志物包 括 l p / 1 9 q 、 I D H和 T E R T启 动子 突变将 Ⅱ级和 Ⅲ级 胶质 瘤基 本上能 区分 为五 大类 预后 生 存 独立 存 在 的分 子分 组 。伴 有 I D H突变 的低 级 别 胶 质 瘤 往 往 伴 有 1 p / 1 9 q共 丢 失 或 伴 有 T P 5 3和 A T R X突变 , 大部分不 伴 I D H突变 的低级别 胶质瘤往

胶质瘤的分级

胶质瘤的分级

胶质瘤的分级
胶质瘤是一种原发性脑肿瘤,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

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胶质瘤可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胶质瘤:这是最低级别的胶质瘤,通常被认为是非恶性肿瘤。

这种肿瘤生长缓慢,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一级胶质瘤的预后较好,患者生存率高。

二级胶质瘤:这种肿瘤已经变得更加恶性,其生长速度较快。

虽然手术可以去除部分肿瘤,但是很难完全清除,因为它们会扩散到周围组织中。

二级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患者的生存率比一级胶质瘤要低。

三级胶质瘤:这种肿瘤已经非常恶性,生长速度非常快。

手术通常只能去除部分肿瘤,因为它们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中。

医生通常会采用化疗和放疗等方法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四级胶质瘤:这是最高级别的胶质瘤,也被称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

这种肿瘤非常危险,生长速度非常快。

手术只能去除部分肿瘤,而且肿瘤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中。

患者的生存期非常短,通常只能延长几个月。

医生通常会使用放疗和化疗等方法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因此,胶质瘤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 1 -。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引言: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对较为良性。

然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工具,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等。

MRI特征: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T1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界较清晰;2. T2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模糊;3. FLR序列: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模糊;4. D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值较高;5. DCE-MRI:动脉期呈稍高信号,静脉期呈等或稍低信号。

MRI诊断:基于上述MRI特征,我们可以进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然而,由于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与其他病变相似,如脑膜瘤、胶质瘤等,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定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病灶进行评估和观察。

MRI进展: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如现代MRI技术中引入了功能性MRI(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观察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功能和代谢。

此外,利用MR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特点
•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最常发生于 年轻成人,平均年龄大约为35 岁,在20-40岁之间有一发病 高峰。诊断年龄大于50岁的病 人患星形细胞瘤是值得怀疑的
• 0.63/100,000/年
• 大部分研究都显示,55%-65% 的低级胶质瘤发病患者为男性。
• 唯一确定的危险因素是电离辐 射,含有氯化物的饮用水可能 导致肿瘤的发生。
胶质母细 胞瘤”
最差
分子分型发展
分型
IDH突变
1p+19q缺 失
ATRX突变
星形胶质细 胞瘤


无有
少突胶质细 胞瘤

无有

胶质母细胞 瘤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分型发展
G1
G2
G3
高发IDH突变 年轻患者 预后良好
介于G1/3之间 1p/19q联合缺失发生率高
低IDH突变率 年老患者 预后较差
• 2012年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对225例胶质瘤样本进 行研究,提出了围绕主要基因突变的新分型
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s)
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WHO III,IV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 突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室管膜瘤及胶质母 细胞瘤的统称。
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s) 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细胞瘤, 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的统称。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Diffuse low grade gliomas) 是指 WHO II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 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
• 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过敏 体质的人预后较好。
与其他常见肿瘤相比DLGG5年生存率
LGG并非是良性,有去分化潜能
IDLGG(无症状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
Duration :14.0 ±7.8 yr
发病率在0.3%至0.025%,患病率在0.05-0.2%正常人群之间。-MRI发现健康志愿者1/2000, 2/1000例DLGG
DLGG经典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
肿瘤恶性程度分级指标
1.细胞密度 2.细胞多形性,非典型性及有丝分裂发生率 3.自发坏死 4. 由肿瘤诱导的微血管血管形成、增生
按照基因型分层后的5年,10年预后
DLGG遗传学特点
DLGG分子遗传学特点:
• IDH1/IDH2突变 • TP53突变 • CIC和FUPBA1突变 • ATRX突变 • TERT启动子突变 • 1p/19q联合性缺失
大部分成人大脑胶质瘤病及脑干胶质 瘤的组织学构成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但由 于其位置及病情发展的特殊性,归于HGG 的诊疗范畴中。
提纲
1. DLGG流行病学特点 2. 无症状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IDLGG) 3. DLGG病理、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特点 4. DLGG生物学特点 5. DLGG手术治疗 6. DLGG放疗 7. DLGG化疗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的转化 DLGG Transfromation
Bai H, Harmancı AS, Erson-Omay EZ et al. Integrate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IDH1-mutant glioma malignant progression. Nat Genet. 2016 Jan;48(1):59-66
The 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
• 创新点
– 表观遗传 学研究
2016 Ceccarelli版
弥漫性胶质瘤
IDH突变
突变 野生型
Glioma CpG island melthylator phenotype
1p/19q 甲基化状态
存在共缺失 不存在
经典型样 间充质样 LGm6-GMB
PA
G-CIMP
G-CIMP High G-CIMP low
2016 Ceccarelli版
甲基化状态 •分为6组,LGm1-3高甲基化;4-6低甲基化
RNA表达
• 分为4组,LGr1-3 LGG多;4 GBM多
功能拷贝数 •分为2组,与IDH,1p/19q有关
蛋白组
• 分为2组,即LGG和GBM组
Ceccarelli, et al. 2006Cell, 2016, 164: 550-563.
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 Grade Gliomas) 是指发生于成人大脑半球一组具有侵袭能力的弥漫性低级 别及中等级别胶质瘤 (WHO II or III)。
不属于DLGG的疾病
WHO I级胶质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 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黄色 瘤样星形细胞瘤及神经节细胞瘤等)在临 床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策略上与WHO II级 的DLGG存在较为显著差异而不归于弥漫性 低级别胶质瘤DLGG之列。
Yan W, Neuro Oncol, 2012, 14:1432-40.
2012 CGGA版
分子分型发展
分子分型发展
分子分型的发展
2016 Ceccarelli版
分子分型发展
• 2016年Ceccarelli等人在一项针对弥漫性胶质瘤(WHO II-IV) 的研究中,提出了围绕主要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的新分型
MYC和RTK-RAS-PI3K信号 通路的激活;细胞周期调 节因子改变(如CDKN2ACDKN2B);FOXM1和 E2F2介导细胞周期转换上 调;对于关键发育转录因 子表观遗传学剪切
2010 Haberler版
“分子学 • 预后
少突胶质 细胞瘤”
最佳
“分子学 • 预后
星形胶质 细胞瘤”
次之
“分子学 • 预后
大多数为女性、青中年居多、肿瘤体积小(55ml VS 32.6ml) 、颅内增强病灶的病变率较低、较低几率涉及功能区。
27%的IDLGG肿瘤中心发现了内皮细胞增殖,也证明在症状发生前肿瘤已开 始发生恶性转变。
个体化“预防性”IDLGG切除,从而防止肿瘤向高级别迁变,明显延 长总生存,并能进行正常的和持续的生活工作。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 的诊疗及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抗癌现状概述
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第一杀手,农村居民第二杀 手。估计中国2015年约有281,4000人死于癌症。
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 指导中国神外医生临床工作的指南性文献
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 指导中国神外医生临床工作的指南性文献
低级别胶质瘤概念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