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治与思考

合集下载

胶质瘤病历

胶质瘤病历

胶质瘤病历
姓名:
性别:女
年龄:25岁
主诉:头痛两个月,症状逐渐加重。

现病史:两月前开始头痛,痛处在额头,无明显诱因,痛感持续,轻时可忍受,重时影响生活起居,伴随呕吐感。

症状逐渐加重,随近几天正视出现 ,精神变差。

既往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意识清楚,瞳孔对光反射同调,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检查结果:头显示右前额叶有约3*3大小环状强胶质信号,边缘模糊,与胶质瘤一致。

手术及病理:行右前额叶胶质瘤切除手术。

术中病理快速冰冻显示胶质瘤。

诊断:右前额叶低级胶质瘤。

这仅是一个范例,目的是帮助生成一个符合病历格式的胶质瘤病例,其中的内容不代表真实病例。

由于涉及个人隐私,生成的病历中没有使用病人真实信息。

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姜中利;王忠诚;江涛;刘福生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44)5
【摘要】目的:分析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39例,按WHO分类为Ⅱ级。

星形细胞瘤2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4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2例。

患者年龄7~61岁,平均41.5岁。

临床表现颞叶癫痫发作26例。

术后30例接受放射治疗。

结果:肿瘤均行广泛性切除,无手术死亡。


后随访31例,随访期3月至4年,癫痫发作消失13例,癫痫症状明显缓解8例,证实肿瘤复发2例。

结论: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广泛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4页(P481-484)
【关键词】颞叶;低级别胶质瘤;外科手术
【作者】姜中利;王忠诚;江涛;刘福生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6
【相关文献】
1.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 [J], 宾学晖;任绍兴;
2.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 [J], 宾学晖;任绍兴
3.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效果分析 [J], 华栋;白向飞
4.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 [J], 郭尚林;马辉;郝少才;牛占峰;夏鹤春
5.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 [J], 姜中利;王忠诚;江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1_例并文献综述

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1_例并文献综述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October2023,V ol.18,No.10·个案报道·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1例并文献综述黎辰,王丽琨,叶飞,伍国锋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贵阳550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226024 4);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No.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071)收稿日期2022-10-06通讯作者王丽琨769070308@qq. com关键词少突胶质细胞瘤;低级别胶质瘤;病理活检中图分类号R741;R741.05;R651.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780/ki.sjssgncj.20210412本文引用格式:黎辰,王丽琨,叶飞,伍国锋.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1例并文献综述[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618-620.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是指2007版WHO颅内肿瘤诊疗指南中Ⅰ级、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LGG发病高峰在35~45岁,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仅有约10%~18%;老年LGG恶化发生率高,总体生存期较短,且由于年龄因素影响,基础疾病较多,手术治疗受限,目前关于老年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很少。

现报道1例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并对近年来LGG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发作性抽搐8年,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8年前开始有抽搐发作,发作时为牙关紧闭,口角流涎,双上肢强直,约1~2min后缓解,1~2次/月,事后能够回忆;经抗癫痫口服卡马西平,0.1g/次,3次/d,治疗效果可;出院后有癫痫反复发作,约2~3个月发作1次,针对癫痫发作服药不规律,发作频繁时自行加药,发作减少时,自行停药。

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抽搐症状较前加重,表现为发作频繁,发作3~4次/d,持续时间2~3min/次。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体会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体会
2. 同步化放疗结束后予替莫唑胺巩固化疗,替莫唑胺
150-200mg/m2,口服,d1-5,治疗6周期。
以术前MRI T1强化像上显示的肿瘤区及术后MRI上显示的残留灶外放2.5cm为CTV1,外扩 3mm为PTV1,以术前MRI T1强化像上显示的肿瘤区及术后MRI上显示的残留灶外放1cm为 CTV2,外扩3mm为PTV2,给予PTV1 95%等剂量线6MVX DT5040cGY/28Fx后给予PTV2 95%等
病例3
患者,男,33岁,于2012.3.24在外院 诊断“左额叶实性占位”,行“左额开 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左额叶” 间变型胶质细胞瘤, WHO III级;免疫 组化:GFAP(+)、Vim(+)、Ki-67标记指 数约10%。转我院,诊断:左额叶间变 型胶质细胞瘤(WHOIII级)术后。
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低代谢,考虑治疗后改变。
进展后治疗
2013.3.6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开颅左额叶 复发胶质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1.左 额叶肿瘤: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伴大片坏死。2.左额叶肿瘤表面脑组织: 送检组织中未见肿瘤细胞浸润。
术后行替莫唑胺密集方案化疗2周期。
目前第3周期化疗中。
MRI示:右额部硬膜下见新月形T1、T2双高信号影
MRS示:受出血影响,MRS基线不稳,未见明显 Cho峰升高和NAA峰降低
FLT-PETCT示:"右额叶胶质瘤术后"1、考虑术区前外侧切缘多 发残留。2、考虑肿瘤鞍区、鞍左旁及小脑幕播散。3、考虑术后
出血、积气并轻度大脑镰下疝。4、右额部硬膜下出血可能。
2. 同步化放疗结束后予替莫唑胺巩固化疗,替莫唑 胺150-200mg/m2,口服,d1-5,计划6周期。

脑胶质瘤1例病例分享

脑胶质瘤1例病例分享
脑梗死:大部分病例DWI上呈片状较均匀的高 信号,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白质降低,增强 扫描呈斑片状或脑回强化。该患者DWI无明显 高信号,而且有明显占位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
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
头颅增强磁共振
三脑室区占位,考虑脑胶质瘤? 双侧丘脑异 常信号,水肿?脑胶质瘤?(三脑室区病变可 见轻度斑片状强化,病变边界不清)
病例分享
2019.10.25
基本情况
姓名:某 职业:务农 入院日期:2019-09-01
年龄:70岁 性别:男
主诉:认知障碍半月余,加重6小时余(代)
现病史
半月余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认知障碍,主要表现 为远期、近期记忆力差,出门不认路,无发热, 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 碍、无意识障碍,至当地卫生院行头颅CT检查提 示:脑萎缩。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 每日1片治 疗,无明显好转。
文献复习
胶神经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组织内的胶质 细胞,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占中枢神经 系统肿瘤的40%-50%,按照WHO中枢神经系 统肿瘤的分类,脑胶质瘤分为低级别胶质瘤( I、II级)和高级(III、IV级)两类。
大多数情况下脑胶质瘤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 肿瘤新生血管的通透性逐渐增加,因而肿瘤的 强化程度也逐渐增加;此外由于高级别胶质瘤 内新生血管分布不均匀,增强扫描常不均匀强 化。文献报道显示,有近30%的高级别胶质瘤 无明显强化或轻微强化。而约10%的低级别胶 质瘤表现为明显强化。
双侧侧脑室扩张并间质性脑水肿 左侧侧脑室旁点片状DWI高信号,考虑急性脑
梗死。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双侧额顶叶白质
脱髓鞘。 MRV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头颅CT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领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指导文献之一,它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

指南的更新意味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以往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这份指南包含了胶质瘤的诊断、分期、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方面内容。

其中,诊断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胶质瘤。

分期部分则是为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选择,包括TNM分期、WHO分级等。

手术治疗是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指南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放疗和化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胶质瘤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措施,指南对其适应症、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胶质瘤病情复杂多变,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别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生活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胶质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胶质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同时,患者也能够更加理解胶质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

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
宁夏 医学 杂 志 2 1 4月第 3 0 0年 2卷 第 4期
Nn x igi dJA r2 1 V l 2, o4 aMe , p. 00, o 3 N .
文章编号:0 —9921) —39 0 1 1 54(000 03 —2 0 4
・临床研 究 ・
颞 叶 内侧 低 级 别 胶 质 瘤 的 个 体 化 治 疗
郭 尚林 马 辉 郝 少才 牛 占峰 夏鹤 春 , , , ,
[ 摘要 ] 目的 探讨颞 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法 , 评价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经手术 2 5例颞 叶内侧胶 质瘤患者 中 , 镜下 近全切并术后影 像学
证实的颞 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综合 治疗的资料 Nhomakorabea结果 结论
m r r urneo osi osnuo g a ds nt n ecp 3rcd a o. o c s n Mi sr c o xio st rt oe e r c rcnpc u erl cl yf ci xet eii t n C n l i c e u o i u o vi uo c ug a tt ec i i h f o r il a l s n ei s co et t a tew lo t prloego a p rp ae p rah peprteF I xmi t n i r prt ee cr hs l — h i et a fe o b i .A por p c , roeav MR a n i ,n a e i l t p yi o c or h l m al lm i a o t i e ao to av e o og i
检查证实 2 , 3例 大部切 除 2例 。术后无偏瘫失语 。随访 3— 8个月 , 4 3例复发 , 余未见 复发及 明显 神经功能 障碍。 手术切 除肿瘤仍然是颞 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 首选治疗方法 。恰 当的手 术人路 , 术前 应用 F I MR 检查 、 中 术 [ 关键词 】 神经胶质瘤 ; 颞叶 内侧 ; 显微 外科 [ 中图分类号 ] R 3 . 794 [ 文献标识码] A

胶质瘤症状是怎样的?

胶质瘤症状是怎样的?

胶质瘤症状是怎样的?一级胶质瘤属于低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发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患者是由于症状明显、有的是因为体检、还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去医院检查发现……低级别一级胶质瘤临床都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大脑半球的一级胶质瘤的发生率比恶性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低,青年人多见,但预后较好。

可能由于此类肿瘤的发生率低或者由于患者一般能生存较长时间的缘故,大脑半球一级胶质瘤的正规临床研究较少,对其自然病史的熟悉了解程度也不如高分级胶质瘤。

由于近年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使临床医生在患者病变早期作出正确诊断,也使术前的临床病史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在没有CT的年代中,大脑半球低分级胶质瘤患者常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及局灶性功能缺失。

反之,今天可仅仅因为几次抽搐而接受的手术治疗,但他们的神经功能却是很正常的。

Laws等报道:在1915~1975年期间接受治疗的病人中,40%患者有视乳头水肿,近半数患者主诉头痛,而51%患者表现运动障碍;Gol 报道另一组1960年前接受治疗的病人,72%患者于诊断时有头痛,59%有视乳头水肿,56%有偏身活动障碍及56%出现癫痫发作。

相比而言,在Piemelen报道中全组患者脑内病变均由CT诊断证实,患者中只有5%患者首发症状是头痛,15%有肢体活动障碍,而超过90%患者有癲痫发作(视乳头水肿比率未被记录)。

另外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INC 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Vertoack 等亦报道:16%患者有头痛,8%有视乳头水肿,16%肢体活动缺失,而92%为癲痫发作。

癲痫作为一级胶质瘤最早出现的症状,不仅在临床上而且在外科治疗上都显得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伐珠单抗 ± 伊立替康的II期研究 (AVF3708g/BRAIN):
研究终点
mOS,月 (95% CI)
6个月PFS, % (97.5% CI)
mPFS,月 (95% CI)
ORR(CR+PR), % (97.5% CI) CR PR
贝伐珠单抗单药 (n=85)
历史对照 (挽救治疗)1
9.2 (8.2–10.7)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优势
贝伐珠单抗单药或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复发 GBM BRAIN研究
II 期多中心、开放性、非对照研究
贝伐珠单抗
经组织学证实的首次/第
二次胶质母细胞瘤复发 患者(N=167)
R
贝伐珠单抗 伊立替康
- 贝伐珠单抗 10mg/kg iv. q2w - 伊立替康 340mg/m2(给予EIAEDs)或125mg/m2 (未给予EIAEDs) q2w
细胞轻度异型、分裂像少见、 无坏死、无血管增生。恶变!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III级)
细胞异型性增加,分裂像↑,细 胞密度↑,血管增生,无广泛微 血管增生及核坏死
胶质母细胞瘤(IV级)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肉瘤
大脑胶质瘤病 (IV级)
多形性、核分裂多见、血管增 生、坏死
13
15
16
Gao K, Li G, et al. Oncotarget.2015, Nov 9. doi: 10. 18632/oncotarget.6007. [Epub

42.6 p<0.0001
15
(29.6–55.5)
4.2 (2.9–5.8)
28.2 p<0.0001
5
(18.5–40.3)
1.2
27.1
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 (n=82)
8.7 (7.8–10.9)
2. Lamborn, et al. Neuro Oncol 2008; 4. Dresemann, et al. J Neuro Oncol 2009; 6. Yung, et al. BJC 2000;
1. Wong, et al. JCO 1999; 2. Lamborn, et al. Neuro Oncol 2008; 3. Ballman, et al. Neuro Oncol 2007; 4. Dresemann, et al. J Neuro Oncol 2009; 5. Fine, et al. ASCO 2008; 6. Yung, et al. BJC 2000; 7. Brada, et al. Ann Oncol 2001
80
60
60
40
40
20
20
0
0
OR (CR + PR) (%) 6-month PFS (%)
1. Wong, et al. JCO 1999; 3. Ballman, et al. Neuro Oncol 2007; 5. Fine, et al. ASCO 2008; 7. Brada, et al. Ann Oncol 2001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肿瘤名称
WHO 分级
ICD-O 分级1
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
毛毛细细第胞胞型黏4星液版形型细星《胞形瘤细W胞瘤HO中枢神经以系胶质统母肿II细I 瘤胞瘤分为类代994》4表2251/的/31*高
室多管形膜性下黄巨色细星胞形胶星细形胞质细瘤胞瘤瘤 按组织来源级分别胶为I质II 9瘤类占60%9934以8244//上13
• 既往接受卡莫司汀植入剂、伊立替康或VEGF抑制剂治疗 • 近期颅内出血证据(MRI) • 具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史 • 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 距首次研究治疗前6个月内存在动脉血栓栓塞 • 不可控的高血压患者
Friedman HS, et al. J Clin Oncol 2009; 27(28):4733-4740.
耐药分子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MGMT(-)、Ki-67
靶标检测 (+,少量)。系甲基化药物敏感病例 综合治疗 术后未治疗、坚持随访
10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I级)
很少恶变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毛粘液性星形细胞瘤(II级)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II级)
ahead of print](IF:6.4)
17
Gao K, Li G, et al. Oncotarget.2015, Nov 9. doi: 10. 18632/oncotarget.6007. [Epub ahead of print](IF:6.4)
Gao K, Li G, et al. Oncotarget.2015, Nov 9. doi: 10. 18632/oncotarget.6007. [Epub ahead of print](IF:6.4)
主要终点
• 6个月PFS • ORR
次要终点

OS、PFS、缓解持 续时间、安全性
治疗持续104周,或至疾病进展
入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准

距首次研究治疗前14天内,经磁共振造影 (MRI)证实疾病进展
• 患者经标准放疗同步替莫唑胺治疗 • KPS≥70% • 预计生存时间12周以上 • 血液学与肝肾功能充足
排除标准
20
21
更新点
内容
类别* 支持证据
理由
更加肯定了TMZ
一线治疗的地位,
在化疗药物介绍中 把替莫唑胺
修改
(TMZ)放在第
一位
众多的临床 研究证实 TMZ其疗 效及安全性
22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治疗中化疗的疗效:
缓解率和6个月的PFS率
100 ORR<10%
100 6-month PFS <30%
80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纤维型/肥胖型/原浆型)
II
9400/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肉瘤 大脑胶质瘤病 少突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
III
9401/3
IV
9440/3
IV
9441/3
IV
9442/3
III
9381/3
少突胶质细胞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
II
9450/3
III
9451/3
少突星形细胞瘤
II
9382/3
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
III
9382/3
3
女,33岁,因“癫痫1次 ”于2009年7月就诊于我科
术前影像 肿瘤位于右侧岛叶、右侧额叶,最大径3cm, 未跨中线,内部无坏死。T2相见瘤周水肿
术后病理 (右侧岛叶、额叶)弥漫星形细胞瘤,WHO II 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