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估模式辨异_钱弘道
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实践的源流、经验与展望

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实践的源流、经验与展望作者:唐双娥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 1997年之前的法治建设评价以目标责任制为形式,依附于政绩考核;1997年至2005年为法治建设评价的宏观设计阶段,立法后评估成为新的形式;以余杭法治指数的出台为标志;2005年之后法治建设评价进入全方位、地方实践的阶段。
法治建设评价实践表明,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宜采取体制性的路径,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评价,从服务于政绩评价走向独立的评价,从以内部法律责任为保障走向以政治责任为保障的评价。
[关键词] 法治建设评价;目标责任;政绩考核;政治责任[中图分类号] D92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4—0144—07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法治建设评价自然也呈现出阶段性钱弘道教授将我国的法治建设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立法司法领域的专项评价,包括立法后评估、司法评估以及其他领域对法治的评估;第二个阶段是法治建设评估的全面探索,见钱弘道等: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引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屈茂辉教授认为,早期的评价受到美国政府绩效评价的影响,主要是针对我国政府绩效进行评价;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立法评价、司法评价、司法管理评价逐步纳入到法治评价的视野中,法治环境评价才渐渐成型;第三个阶段是区域法治评价,见屈茂辉、匡凯:社会指标运动中法治评价的演进,《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3期。
从实证角度看,我国法治建设评价从微观层面开始,过渡到宏观设计阶段后在地方、区域内开展;以1997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和2005年开始的“法治余杭”指数的构建为标准,可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之前的阶段;1997至2005年的阶段;2005年之后的阶段。
2011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被宣布初步形成,意味着我国将实现全面法治化,法治建设评价也即迈进全方位评价的阶段。
中国法律史_南京审计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法律史_南京审计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思想家明确主张人性善的是()参考答案:孟子2.“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指()参考答案:治理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法3.将“八议”制度写入法典的是()参考答案:曹魏律4.下列法典不是12篇的是()参考答案:大明律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印刷刊布的法典是()参考答案:宋刑统6.下列关于“例”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唐代,例是重要的法律形式_有明一代,律例始终合编_例的存在破坏了法典的稳定性,弊大于利7.“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中的比指的是()参考答案:以前的判案成例8.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是()参考答案: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法律的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是官府制定并公布的_夏商周时期的法律不包括礼_夏商周时期的法律都是刑法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律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法经》是我国最早带有封建性质的成文法典_《晋律》又称为“张杜律”,因为张斐、杜预对它进行了注释11.下列法律形式中相当于今天“判例”的是()参考答案:廷行事_断例_决事比12.中国古代将法写作“灋”,其中“廌”传说是尧舜时期司法裁判官用来审判的独角兽,这表明远古时期的()思想。
参考答案:神权法13.下列能够体现神权法思想的是()。
参考答案:恭行天之罚14.在西周,过失犯罪称为()参考答案:眚15.下列关于《唐律疏议》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唐律疏议》最早称为《永徽律疏》_《唐律疏议》既包含律文又包含对律文的解释16.汉《九章律》中规定工程兴建、征发徭役、军队调动等方面内容的是()参考答案:《兴律》17.秦律中相当于今天法律解释的是()参考答案:法律答问18.改“法”为“律”的是()参考答案:商鞅19.《法经》中的兜底性篇章是()参考答案:杂法20.下列属于商代法律的是()参考答案:汤刑21.根据礼的功能和性质,可以将周礼分为五大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下列属于嘉礼的是()参考答案:婚姻之礼22.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春秋决狱是以春秋时期的经典作为判案的标准23.“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
大数据方法在法治评估中的应用:理论前景及技术架构

作者: 杜维超[1];钱弘道[2]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08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91-19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2期
主题词: 大数据;法治评估;数据采集;可视化
摘要:当前我国法治评估在价值和技术层面都存在不足,将大数据方法应用于法治评估领域,是提高法治评估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通过大数据方法在法治评估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法治评估解释体系的有效性,强化法治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维持法治评估知识发现路径的开放性,回应法治评估的民主化需求。
但大数据在法治评估中的应用也有其限度,因为相关性分析不能完全取代因果性分析,法治研究中无法回避价值判断,大数据可能导致个体性价值的遮蔽,还可能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
大数据法治评估系统由“法治大数据多维采集”“法治大数据集成挖掘”和“法治大数据展示预测”等三个大数据处理平台组成,以实现法治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评估。
大数据方法与传统抽样调查方法应当在法治评估中配合使用。
9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视频分析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正方台湾大学一辩吴淑燕二辨蔡宗达三辩徐金龙四辩王信国反方复旦大学一辩姜丰二辨季翔三辩严嘉四辩蒋昌建胜方(反)复旦大学最佳辩手(反)蒋昌建正一立论引子康德人都具有理性孟子人具有良心----即人本善前提推论人都有恻隐之心,人随时都可以成善,人有善端,恶事结果,不是原因,恶是有外在而来的逆向推论如果人本恶,道德就是利己的,道德不是道德,没有人原因去遵守规则论点人性本善,人有善心,人有善行。
没有绝对的坏人,有很多的坏人。
世界上有很多的善人分析正方其实就讲了一个点,人心是有善心的,人能做出善行,人的恶事来源于外在的诱惑,道德法律规则正是建立在人的善心之上而来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好人但没有很多穷凶极恶的坏人。
反驳一既然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善心善端的,那么恶的外在诱惑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恶人又是哪里来的?二人后天能为善行固然存在,可是他们的善行是论证人能为善还是来论证人性本善呢?况且我们也看到人会做很多的恶行,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一会儿人性本善一会儿人性本恶呢反一立论引子康德不是性善论反驳一对方的善行是后天的二社会上的后天恶行有很多,对方避而不谈论点(逻辑)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属性,是可以教化改变的,自然属性是先天属性,是今天双方应该探讨的话题。
二恶是对本能的无节制的扩张,善则是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人性虽然本恶但是人有理性可以加以改造,社会的导向可以让人向善发展逆向推论如果人性本善,人就都不需要教化。
反驳今天的辩题是事实判断,是事实判断就不能用理性代替感性,认识到人性本恶的前提才可以扬善避恶。
分析反一的两个反驳都是戳中了对方的要点,尤其是第二个点是对方故意回避了的点,但是有一个反驳还是没说出来就是人为什么会行恶,接下来做的区分做的很好,把社会属性做了一个区分,这样确定了定义并且为后来的陈词奠定了很好地基调,第二个定义则是切题的一个有效有力的方式,然后第三个则是对人为善行的解释,不过其中和正方一样都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个为善的人是怎么产生的。
法律知识模式评二元论理论

法律知识模式评二元论理论引言在理解和研究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对不同的法律知识模式进行评估和比较的问题。
二元论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框架,对于法律知识模式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二元论理论在法律知识模式评估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
二元论理论简介二元论理论是一种哲学理论,主要关注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或矛盾实体,如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本质等。
该理论认为,这些对立面在相互制约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了社会和知识的发展。
在法律知识模式的评估中,二元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法律知识模式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法律知识模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法律知识模式在解释法律现象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例如,传统的法学模式主要关注法律规则和案例的解释和应用,强调法律的正当性和稳定性;而法律经济学模式则将经济学理论运用到法律领域,关注法律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此外,还有法律社会学模式、法律人类学模式等多种不同的法律知识模式存在。
二元论理论在法律知识模式评估中的应用对立面的分析二元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法律知识模式中的对立面。
例如,在法律学和法律经济学两种知识模式中,法律规则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关系。
法学模式强调法律的正当性和稳定性,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而法律经济学模式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强调法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元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对立面,并从中找出平衡的可能性。
统一性的探索二元论理论也可以用来探索不同法律知识模式之间的统一性。
尽管不同的法律知识模式在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解决法律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元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模式中共同的目标和意义,促进不同模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元论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帮助人们理解法律知识模式的多样性。
•强调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促进了不同法律知识模式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2011中国法治国际会议

2011中国法治国际会议
钱弘道
【期刊名称】《国际学术动态》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2011年5月27日,2011中国法治国际会议(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Rule of Law)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召开。
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法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法治研究院承办。
会议以“法治理念、路径和模式”为主题,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教授、资深律师、法律顾问以及中美法律系学生近二百人参会。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钱弘道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5.5
【相关文献】
1.善治之“责”——聚焦2011年中国法治 [J],
2.2011年中国法治亮点回眸与2012年中国司法前景展望 [J], 刘武俊
3.2010年中国法治亮点回眸与2011年法治前景展望 [J], 刘武俊
4.2011中国显示/亚洲显示国际会议11月6~9日首次在中国昆山市召开 [J],
5.2011中国显示/亚洲显示国际会议将于2011年11月6日至9日在昆山召开[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总目录

《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总目录特稿新中国刑法立法的伟大成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法治现代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强度研究............................杨小军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从规范法治到案例法治——论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回顾与反思:法社会学研究的不同导向.....................................晚近20年英美法理学发展评析——以夏皮罗等人的实践差异命题、法律规划理论为中心......何勤华主题研讨新时代检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检察官主导作用...................................民事检察监督中引领性案件研究.........................................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观察................................................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的几个理论问题..............................刘辰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杰出贡献................................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吕世伦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形成的独特之路.....................................恩格斯司法思想论纲..................................................... 恩格斯法律思想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形成...................................中国自贸区法治建设论中国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高铭暄(1,1)江必新(2,1)姚瑶(3,1)王利明(4,1)胡云腾(5,1)朱景文(6,1)吴怡(6,10)刘华(1,3)李浩(1,16)刘辉(1,28)周健(1,36)李龙(2,8)叶传星(2,18)龚廷泰(2,38)胡玉鸿(2,62)徐晓(2,81)陈建科(3,10)205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6U天津自贸区法治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闫尔宝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改革实践与立法完善...................................“自贸区法治"的法理蕴意与规范证成.....................................家事审判改革论家事司法中的家事调查员制度.........................................我国家事审判改革阶段性成效盘点.......................................民事诉讼中家庭暴力的证明困境及其化解.................................家事案件审判程序改革的观察与思考.....................................民法典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民法典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民法典时代习惯法源的适用——以“顶盆过继案”为样本.........................................民法典违约责任规范与请求权基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基层治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格局与布局.................................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李飞资源型治理的运转机制及其法治展望.....................................专题研究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价值............................跨越实体与程序的鸿沟——刑事一体化走向深入的第一步...................................国务院会议制度变迁的组织法透视.......................................我国行政赔偿归责原则刍议..............................................加拿大央地立法事权冲突解决标准及其借鉴意义..........................党组织内嵌模式下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完善..............................论民事诉讼案例分析框架: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康德刑罚观的内在理据之反思............................................萨维尼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及其展示.......................................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目标的革新............................................程程(3,26)孟于群(3,35)丁轶(3,44)刘敏(4,16)丁宝同(4,32)任凡(4,46)陈爱武(4,55)周江洪(5,20)汪洋(5,29)姚明斌(5,39)陈柏峰(6,26)庞正(6,41)石建(6,53)郑显文(1,49)李勇(1,68)贾圣真(1,79)万千慧(1,93)张鹏(1,105)许俊伟(1,115)任重(1,124)郭晔(1,141)李栋(1,150)李超群(2,93)206《法治现代化研究,020年总目录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权利表达...................................... 《刑统赋》注释本与宋元时期的律学转型................................ 法院罚款的权力属性与法律规制......................................虚假诉讼罪的法益关系与司法适用............................储陈城互联网时代罚金刑执行难的成因及其化解路径.................自正法英美法系土地发展权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国企高管业绩考核机制的法律规制与完善路径.........................“法理解释”的方法论证成及其裁判适用................................ 合宪性审查的法律语言学进路........................................ 中国犯罪治理模式变迁及其逻辑#949—2019......................................................... 互联网平台封禁行为的反垄断法解读.........................陈兵“检察机关刑事诉讼主导责任论”辨析.................................. “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的法理之辨及其实践样态.....................香港基本法司法适用的样态及检讨.................................... 情感、政治与礼法:北魏兰陵长公主被殴致死案再探.....................探{索隐,尽显中华法理之妙——读黄源盛著《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法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论纲.......................................... 党政融合改革中行政主体资格的审视与认定...................朱建新论刑事数字辩护:以有效辩护为视角.................................... 中国“非市场经济条款”的解释困境及其进路............................ 论自贸区战略中的税收法治建设及其完善.............................. 古木含新绿,仙葩吐旧枝——读闫晓君教授《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备案审查年报事例覆盖对象类型研究——再评2019年备案审查年度报告...........................郑磊法律行为所创个别规范的效力来源再探讨——凯尔森“规范三段论否定说”之反思..............................中国内陆自由贸易港的制度选择与立法构建.....................杨旭王建国(2,102)彭巍(2,119)王世涛(2,131)王晶晶(2,140)练中青(2,153)姜楠(2,165)李昌庚(2,175)闫朋(3,55)赵心(3,67)张健(3,81)赵青(3,95)秦宗文(3,108)刘树德(3,123)杜维超(3,139)沈玮玮(3,152)陈景良(4,75)任岳鹏(4,86)王春业(4,96)吕长城(4,113)裴炜(4,124)杨国华(4,143)李慈强(4,152)霍存福(5,46)赵计义(5,64)崔拴林(5,85)徐忆斌(5,106)207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6U天津自贸区绩效梳理与法治化建设............................陈耀东刘子睿(5,115)“独立劳动”视角下网约车运输承运人的认定............................王艺(5,127)程序选择的博弈分析................................................王福华(5,137) ISDS机制变革的根源、趋势及中国方案................................肖威(5,159)从判例要旨到指导案例——法秩序一致性视野下的判例制度演绎.....................黄源盛施奕(6,71)从他塑到自塑—“东方主义”视角下中国法律形象的域外传播..............胡波董晓波(6,91)—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问题..........................................邹兵建(6,107)寺庙财产民事纠纷案件处理的司法立场与裁判依据.....................吴昭军(6,125)论法律职业伦理学构建的学理基础.............................王申刘冰琪(6,140)传承之力:英格兰巡回法庭源起考......................................杨丽娟(6,157)域外法治论诈骗罪的欺骗行为[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1,170)论诈骗罪的实质性界限[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2,185)!日]加藤新太郎等著日本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论及其展望(下)雷彤译(3,166)论诈骗罪的交付行为[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3,187) 2020年《俄罗斯联邦宪法》修改前后文本对照於海梅(4,166)论侵占罪之“自己所占有的他人之物”[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4,186)爱德华一世时期总巡回法庭的消逝[英"卡洛琳•伯特著李洋译(5,174)论侵占行为的含义[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5,185)诉讼类型、行政行为与法律关系[日"山本隆司著王贵松译(6,168)论与银行存款相关的财产犯罪[日]桥爪隆著王昭武译(6,188)学术动态中国法治现代化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2019年智库论坛综述........韩玉亭孟星宇(1,186) 208。
法治指数的建构逻辑_世界法治指数分析及其借鉴_孟涛

121
( 二) 建构因子体系 一、WJP 法治指数的分析 法治指数是对法治思想的指数化塑造 。所 是以累加或合并的方式, 基于 谓指数( index ) , 某个概念的若干指标而合成的一个数值, 可以 表征复杂的现实状况。指数最早出现在经济社 CPI 等等。政治法 会领域, 例如最常见的 GDP、 律领域的指数出现相对较晚, 迄今也不过二十 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个法治指数诞生 1996 , 于 年 由世界银行推出。 此后, 自由之家 ( Freedom House ) 、 贝 塔 斯 曼 基 金 会 ( Bertelsmann Foundation) 也开始测量法治。 不过, 这些 、 “自由” 、 “转型 ” 法治指数都附属于“治理” 等 概念之下, 存在着内涵狭窄、 数据来源有限等问 题。2006 年, 美国律师协会发起了名为“世界 的计划, 开始创建第一个国际法治 正义工程 ” — —WJP 法 治 指 数。 该 指 数 的 设 计 综合指 数— [ 2] ( P5 ) 同时发展出了一 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指数, 套完整的指数构造方法。这一方法由如下五个 步骤组成。 ( 一) 界定 “法治” 指数是一种测量方式, 首先要确定测量的 , “ 。“法 对象为何物 也就是界定 法治是什么” 治”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认可, 但却是一个 含糊 不 清 的 概 念, 全世界尚未对其达成共 识。
问卷问题有两大类: 基于经验的问题和基
122
于感知的问题。 前者能够提供真实的客观信 息, 但是由于被调查者的社会经验总是有限 , 因 此不能设置过多。 为了弥补这类问题的缺陷, WJP 设计了基于感知的问题, 设置了一些虚拟 由答卷人结合自身的感知进行回答。 的情境, 这类调查能够提供一些低成本的替代性信息, — —人们的主观感知会决 拥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定着他们的未来行为, 例如认为选举虚假的人, 一般不会去参加投票。 问卷的选项答案有九 种, 分别是: 一, 强烈同意、 同意、 不同意、 强烈反 对; 二, 非常可能、 可能、 不可能、 非常不可能; 三, 有意义的问题、 没有意义的问题; 四, 总是、 经常、 很少、 从不; 五, 几乎总是、 大多数时候、 几 乎从不; 六, 非常好、 相当好、 相当坏、 非常坏; 七, 非常有效、 一定程度有效、 无效; 八, 少于 1 1 个月和 1 年之间、 1 年和 3 年之间、 3年 个月、 5 年以上; 九, 没有、 有些、 多数、 全部。 我 以上、 国学者 常 常 把 公 众 问 卷 调 查 视 为“满 意 度 调 , “法治满意度 甚至认为 WJP 的调查也属于 查” 。事实上, 调查” 从上述问卷选项就能看出: 除 了第六种选项可以称为“满意度调查 ” 以外, 其 他都属于事实性调查或价值性调查 。 ( 四) 计算分值 上述问卷选项并不是数值, 因此需要进一 。 WJP ( scale ) 方法, 步量化 采取了量表 每一种 回答都对应一定的分值, 例如四个选项“非常 ” 、 “可能 ” 、 “不可能” 、 “非常不可能 ” 可能 分别 0. 667 、 0. 333 、 0 分 ( 也可 对应的分值可以是 1 、 以倒过来赋分 ) 。 统计数据也同样可以转化为 其他数值, 例如 CSP 提供的政变数量, 出现了 “成功的政变” 得 0 分, 出现了“预谋的、 策划的 得 0. 5 分, 没有政变的得 1 或受指控的政变 ” 分。每个因 子 都 包 括 了 GPP 和 QRQ 问 卷 问 题, 以汇聚公众和专家对于同一事项的看法。 属于 同 一 类 问 卷 ( 要 么 是 GPP 问 卷、 要么是 QRQ 问卷) 的调查事项, 其权重都相等; 两类问 卷的分值权重也相等。各个调查事项的分值通 过线性计算法进行加总, 最终取得平均值。 如 果问卷的某些选项没有得分, 出现了缺失值, 那 就以无条件均值 ( unconditional mean ) 代替, 后 者是同一因子或子因子的均值。 每个因 0 分说明没有法 子的最终得分在 0 ~ 1 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 视为 广 义 的法 治 评估 类 型
在 这 种 宽 泛模糊 的 法治 评 估界定 下
,
就难 以 准确 把握
。
各 种 法 治 评估 类 型 中 具体 运 行 环 节 的 差 异
既 有 理论 和 实 践 的 审 视 可 以 发 现
,
也 难 以 推 进 更 有 针 对 性 的 精 细 化 研究
一
乃 至形成了
种 看 似 简 洁 融贯 实 际 上 却 并 不 周 全 的
元 化表达 模式
。
。
法治 评估 功 能 的 早的
一
一
元 化 表 达 具体 表 现 为 两 种 方 式
,
一
种 是概 要 式 的表 达
“
,
。
例如
、
,
在较
项研究 中
,
研 究 者认 为
”
,
法治 指数这种 客观定量 的研 究范式
,
法治 评 估 体 系 与 评 估 对象存 在 复 杂性
法
〔
2
3
]
参 见钱 弘道 等 参见 占红 洋
、
:
《
法 治 评 估及 其 中 国 应用 》
:
,
《
中 国 社会科 学 》
,
20
1
2
年第4 期
20
1
,
第
1
59
页
,
。
〔
〕
李蕾
《
初论 构 建 中 国 的 民 主
:
、
法 治指数 》
,
《
法律 科学 》
通 过对
我 国 法 治 评 估 体系 构 建 在 理 论和 实 践 中 产 生 了 隐 匿 的 话
:
语模式 差 异
点
.
,
既 有 法 治评 估 理 论表 达 隐 藏着 不 完 备 性
法 治 评估 理 论存 在 着
,
一
元化表 达特
法治评估 的
、
,
但 在 实 践 中 发 展 出 了 两 种 性 质 不 同 并且 差 异 渐 增 的 法 治 评估 模 式
,
引 导 各 法治 实践主 体 实 现 法治
标
;
评 测作 用
则 是 通 过量 化 考评
掌握 法 治实践具 体
,
效果
,
以 改进今后工作
。
〔
4
〕
虽 然 相 关研究对 法 治 评估 体 系功 能 结构 的 构 想论 述 各 异
但大
致不 出 以 上 两种之藩篱 这种
一
。
元 化设想具体 由 三 个次 级 命题 组 成
”
,
他 甚至
据此提 出
度
,
,
各 种 法 治 评估 将 法 治 降 到
8
〕
“
技 术 和工具 的 层 面
表现 出
一
种 机械 的 简 化 主义态
因 此其重 要性值得怀疑 J
笔 者 基 本 同 意 於 兴 中 关 于 法 治 概 念 本 质 争 议性 的 观 点
,
但 反对 因 此否定 法治评 估 的价
。
对 法 治 评估 的 既 有 理 论 进 行 重 新 审 视
,
对法
治评 估 模 式 做 出 合 乎 实 际 情 况 的 分 析
一
、
法 治 评估的 表达与 实 践
,
我 国 学界 出 于 对 法 治 评 估作 用 的 美好 愿景 以 及 理论 构建 的 理想 化 倾 向 估模式 给 出 单 备的
、
值
。
我国
“
法 治 评估
,
”
定 义产 生 了 模 糊 性
,
,
并使 得法 治 评估 的 主 体
“
对象
”
、
范 围 和 内 容都
一
产 生 了 争议
的 内涵
。
要 解 决这 些 争 议
应 当 首 先对
,
法 治评 估
“
”
中的
,
“
法治
概 念赋予
个 稳定
笔者不认 同 法治 概念 客观论
法 治 评估 模 式 辨 异
钱 弘 道
内
杜 维 超
#
容提要
系 的
一
:
法 治 评 估 对 法 治 社 会建设具 有 重 大作 用
,
,
但
当
前我 国 理 论界 对 法治 评估
。
体
元化构 想并 不 完备
忽视
了
我
国
法 治 评 估 实 践 中 两 种 话语模 式 的 分化
心
两
种 法 治 评 估 类 型 的 理 论基点
“
层 出 不穷
,
相 关课 题 和 研 究 成 果 也 呈 爆 发 式 增 长
。
法治评估 被视为 法治建设 的
,
抓手
”
,
受
到 理论界和 实 务界的 高 度 重视
但是
,
学 界 对 既有 的 法 治 评 估 实践
尚 缺乏
。
充分 的 经验 总
结 和 理 论 升华 J
究
,
1
〕
对 法 治评 估 功 能及 其 内 部 机 制 的 认识 也 同 样 不 够 深 刻
一
隐 藏 了 中 国 学者对 法治 概念 的
种 常 见误 解
。
法 治 概念 的客 观论
,
即 认为 存 在着
种有待
发 现 的 所谓 然而
,
“
客 观正确
”
的 法治概念
“
,
现代 语 言 分 析 指 出
目
法治
“
”
并非
一
个社会 学 描 述
,
而 是 价 值性愿 景 的 表达 与 构
”
,
建
为 公共决 策
,
权力监
督 与 比 较 研 究 提供 了 新 武 器
有 利 于 科学决 策
。
,
有 利 于 监 督 政 府 的 绩效
是指将评 估体系 作 为
;
有利 于 促成 方法
论的 突破
“
。
〔
3
〕
另
一
种 是解构 式 的 表达
例如
,
国 家 行 政 学 院课 题 组 将 法 治评 估 功 能 总 结 为
理功 能为核
心
,
分别是以 治理功 能为 核
。
的 实 验主 义 治 理 理 论和
、
以
管
的 公 共 行 政 管 理理 论
。
两 种 评 估 模式 在 方 法
,
目
标
、
主体 和 后 果 上 均
,
存在 着 结构 性 的 差异
阶性
一
必须 严格 区
系
,
分两 种 评 估 模式
通过 区 隔 和 整合方 法
0
年第
2
期
1
第
49 2
页
。
[
4
〕
参 见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课 题组
《
法 治政府 指 标 体系 与 作用 》
《
中 共天 津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
20
4
年第
期
,
第
1
04
页
。
.
3 9
?
法 学 研 究 2 0 1 5 年 第
6
期
治 评估体 系 与评 估指 向 范 围 存在 模糊 性
一
个 基本 的 共识
,
导 致 整 个评 估体 系 缺
,
致 性 的 逻辑
〔
,
因 此建 议 在 国 务 院 的 层面 上确立 中 国 法治 政 府 的 标准
〕
包 括上 位 标
准 和 最 低 限度 标 准
5
。
孟涛也强调
一
“
,
概念化是 确立 指标 的先 行步 骤
:
” 。
〔
6
〕
这些观 点 背 后
有利 于 推动 法治 政府 的建 设
,
〔
2
〕
。
实际上
一
,
这仅仅 是对法 治 评估 与 政
由 于 缺乏 对实 践 中 不 同 法
,
府互动 关 系 的 考察
。
在 实践 中
,
法 治 评估 的 形 态 并 不 是 单
的
。
治 评估形态 的 深 人实 证 研究
一
学术 界对法 治评 估功 能 的 理论 表达 过 于 简 单 化
一
诠释
、
深 化落实
,
、
导引
、
评测
”
四种
。
诠释作用
,
个 客 观共识性 的
认 知 标尺
以统
,
一
政 府 与 民 众 对法 治 化标 准 的 认知
;
深化 落实 作 用
,
,
是将法 治 化要 求具 体
,
化
、
微 观化
使 其 从 制 度 设计 迈 向 实 质 性 落 实 化
目
导引作用
,
是通 过 对 行 为 的 正 负 激 励 措 施
,
由
此
,
既 有理论并不 能周 全 地 诠 释实 践 中 的评 估类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