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文论
中国文论宋金元

第五讲宋金元文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此时期文论的特点:与诗文革新、抗金复国以及学术思想的关系密切;有了“诗话”这一形式,文学批评趋向繁荣;有了词论和戏曲小说批评。
2、了解此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如强调诗文有为而作;崇尚自然、平淡、高雅;注重通过增强学问以提高诗意与诗法;推宗汉魏晋盛唐之诗,批评宋人之诗等。
二、教学要点与难点:1、苏轼“高风绝尘”、“简古淡泊”的审美理想2、“点铁成金”、“活法”、“悟入”3、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三、讲授与讨论学时:8学时概说两宋共319年(960—1127,1127—1279),与之相并行的有北方金王朝(1115—1234),加上灭金绝宋的元代(1279—1368),共约四百年,我们合称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文论的重点在宋代,金元是其余波。
一、文化背景1、文化高度繁荣。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书籍的流传与普及。
宋廷施行了特殊的知识分子政策,如革新科举制度,扩大取士名额,任用文官执政,不杀士大夫及上书人等等,促成士人思想相对自由与活跃,创造力得以高度发挥。
2、学术思想丰富。
欧阳修等人极力复兴儒学;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朱熹等建立了新儒学——理学;禅宗非常流行;陈亮的功利之学、陆九渊的心性之学也都有一定影响。
3、文学创作繁盛。
宋诗数量超过唐代,形成不同于唐的特色;宋文、宋词成就极高。
宋代文论,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的产物,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文论的特点1、文论著作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代。
一是出现了大量“诗话”著作(据郭绍虞《宋诗话考》,现存完整的宋人诗话有42种;已佚或部分流传下来的有96种,合计138种)二是词论取得成就,三是小说和戏曲理论崭露头角。
(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刘辰翁点评《世说新语》)。
2、受学术思想影响明显,文论著作较前代论述得更加深入精微。
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理论体系。
宋金元文论疑难问题解答

宋金元文论疑难问题解答欧阳修诗文论选录1.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应注意哪些内容?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文作家和诗文论评论家。
晚唐以来,文风卑弱不振、华丽骈偶,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进行全面革新,虽宋初已经有人倡导革新,但成绩不大,一直到欧阳修,宋代古文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这与欧阳修的创作实践和古文理论不无关系。
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请注意以下几点:一、欧阳修的文道关系论;二、“诗穷而后工”说;三、欧阳修的诗歌意境观点;五、影响。
2.欧阳修在文道关系上有什么样的见解?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承嗣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片面追求文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
但他不重道轻文,他对吴充文章评论说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
欧阳修更注重道的实践性。
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使本身道得以充实)”。
他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
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古文理论。
3.应该怎样理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四章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四章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第一节概述(一)这个时期,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期,词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创作也开始兴盛。
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这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二)诗文理论的分离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兴起,扩大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空间,理论批评的形式更趋多样化。
(三)无论唐宋,文学理论批评都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继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化的理论主张;另一轨则以艺术为中心,侧重于内部规律的探讨。
唐代文论的特点基本反映出两条不同的路线:1、继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主张“文以明道”,要求诗文继承风雅传统,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
主要有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陆龟蒙、皮日休等。
2、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着力于诗歌艺术性的探讨,以殷[、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为代表。
特别是把“境”引入诗歌理论。
有学者说:“唐代诗学最大理论成果是‘意境’说的产生。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导言》)或者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从王昌龄到皎然,直到司空图,他们都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
第二节陈子昂与杜甫的诗歌主张唐代文学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齐梁文学。
王通主张文以载道。
作为唐代诗歌改革的标志,陈子昂提出“风骨”的问题,“兴寄”的问题以及继承汉魏传统的问题等,实际是以复古为革新,并在创作中加以实现。
但陈子昂没有解决好正确继承前代文学成果的问题。
李白、杜甫对六朝文学之弊给予了尖锐批评,但对其优秀成果则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继承。
杜甫主张“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老杜谈艺极重“传神”亦很重要。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
古代文论之宋金元文论PPT课件

七、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几个诗学观点
第一、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首先是真情问题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 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五首,评阮籍)
其次是实感问题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 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第十一首)
11
七、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几个诗学观点
13
八、张炎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
1“雅正”说 “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 —— 张炎《词源》 “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
长短句之诗耳。” —— 张炎《词源》 “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
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 —— 张炎《词源》
第二、崇尚清新自然之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 上,未害渊明是晋人。”(第四首评陶诗)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 字,可怜无补费精神。”(第二十九首评谢灵运诗)
12
七、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几个诗学观点
第三、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 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第三首)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 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第七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 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第二十四首)
古代文论之
宋金元文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陈子昂的文论观点 二、皎然的意境论 三、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四、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2
本章主要内容 五、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六、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七、严羽的以禅喻诗说 八、李清照的文论思想 九、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 十、张炎的文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缘境不尽曰情。(《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
音韵其声律,丽句增其文彩。如杨林积翠之 下,翘楚幽花,时时开发,乃知斯文,味益 深矣。(《诗议》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秋日遥和卢 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为依炉峰在,境胜增道情。(《夏日与綦毋 居士昱上人纳凉》)
杜甫对前代文学遗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
在反对齐梁文风中,他顶住了全盘否定了 齐梁文学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坚持了正 确的原则,这是很不容易的。李白虽然并 不全盘否定六朝文学,但在理论上旗帜还 不够鲜明。而杜甫则明确提出了文学发展 中这一重要问题,并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这在《戏为六绝句》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的特点
第一,主要是诗学批评,是诗歌的实际批评,是以 诗为主的专门化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诗话。 第二,与汉人的审美情趣一样,整个社会崇尚弘丽、 富艳。受其文化心态与审美风尚的影响,唐代的文 艺思潮与诗学理论大致分为两大流别: 一重兴寄,主风骨; 二重兴象,主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 殷璠、杜甫到元稹、白居易,一直到晚唐皮日休。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 到释皎然,一直到晚唐司空图之辈。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 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 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 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 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古代文论之唐宋金元文论

八、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说
“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 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 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 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 歌矣。” ——李清照《论词》
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几个诗学观点
十、张炎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
1“雅正”说 “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 —— 张炎《词源》 “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
长短句之诗耳。” —— 张炎《词源》 “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
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 —— 张炎《词源》
十、张炎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
2“清空”说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 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 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
—— 张炎《词源》
十、张炎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
3“意趣”说
“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 —— 张炎《词源》
——《送孟东野序》
六、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 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 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 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美成词只当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采唐诗 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
《中国古代文论·第五章宋金元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第二节 以禅论诗与严羽的《沧浪诗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280)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妙悟,原是佛教用语,意为殊妙之觉悟。
宋金元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严羽借禅喻诗,意指经过反复揣摩,深 入研究而达到心领神会,彻底理解和掌 握诗道的境思。乃诗歌审美鉴赏和创作 的根本方法和成功之路。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3、提倡“以盛唐为法”。 “既笔力雄健,又气象浑厚”——《答吴
景仙书》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思考题: 1,“别材别趣”说。 2,“妙悟”说。 3,以盛唐为法。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这个时代文论主要特征: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宗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唐宋金元文论》课件

文人独立思想
文人独立精神
在唐宋金元时期,文人独立思想逐渐 兴起。这一思想强调文人的独立地位 和自主精神,认为文人应该摆脱政治 和经济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的创 作和生活方式。这种思想激发了文人 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个性表达与独立思考
在文人独立思想的影响下,唐宋金元 文论注重个性表达和独立思考。文论 家们鼓励作家们保持独特的风格和观 点,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通过 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思 考。这种思想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多样 性和创新性。
对文化交流的意义
唐宋金元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促进中外文化 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论思想对于 外国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助于增进 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翻译和介绍唐宋金元文论的作品和思想,可以让外国读 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 融合。同时,唐宋金元文论也可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重 要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世界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文学审美思想下,唐宋金元文论重 视情感表达和意象创造。文论家们认 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 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使读者在欣 赏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触 动。这种思想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情感 表达和审美创造的特性。
文学审美思想还强调作品的个性与创 新。唐宋金元文论家认为,优秀的文 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 元素,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展现作者 的个性和才华。这种思想激发了文学 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唐宋金元文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积极倡导和谐理念,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
提升社会文明素质
唐宋金元文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 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加强文明 教育和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文明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论在数量和领域上超越前代 1、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著作,数量上远远 超过前代。并且扩大了文论的领域,不但出现 了有关词的理论著作,而且有了小说和戏曲理 论的萌芽。 2、理论家均以其文坛或诗界宗主而兼一流学 者之身份,谈诗论文,议论之多之深之细,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是少见的。 三、金元文论特征有二: 一是对儒家文学精神的发挥,元好问是其代表。 二是强调对真情的表现,王若虚尚“真文字”, 杨维祯认为“人各有性情则各有诗”。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 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 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 饮,来访雁丘处。 相传此词是元好问赶考途中偶遇一猎人,猎杀了 一只大雁,另一只虽逃出罗网,悲鸣不肯去,后 来撞地而死。元好问感于此,遂买下这两只死雁, 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并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 为“雁丘”,并为此写了这首《雁丘词》。
欧阳修像
第二节、苏轼、黄庭坚诗论观点
一、苏轼诗文理论 (一)、“自然天成”说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推官书》) (二)、“了然心手”说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 “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 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 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推官书》)
“兴趣”是“有”与“无”、“虚”与 “实”、“情”与“景”等的统一。 陈年的华丽,唤醒我们内心的隐痛 美好的人和事无常 必须追求的却又是不能占有的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四)“别材别趣”说 针对宋诗(江西诗派)的诗歌弊病提出的。 黄庭坚之后,宋诗的散文化倾向逐渐走向以 议论,用事押韵为工的道路,而不重视意象 的精泊”说(枯淡) 苏轼的这个文论观点,是他在《书黄子 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 “发纤秾于 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崇尚平淡 的艺术风格,并对“平淡”的艺术内涵 作了深刻的阐释。他以陶渊明、柳宗元 的诗歌为例,提出了“枯淡”的概念。 所谓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 美”,要求在平淡中包含深味,达到形 淡而实不淡的境界。
二、黄庭坚的诗论
(一)、诗歌的宗旨、功用 黄庭坚在《书王知蓑胸山杂咏后》中作了明确 阐述:“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 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 黄庭坚虽然认为诗歌是表现“人之情性”的, 但政治失败的教训使他收缩“情性”的范围。 从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慷慨缩小为个人情怀的闲 适,他认为“怒邻骂坐”的诗歌,只能招来 “承戈”之祸,是“失诗之旨”,因而不主张 诗歌表现政治色彩浓厚而斗争性强的内容。他 要求诗人“抱道而居”,对现实“不察”、 “不闻”,即便“与时乖逢”,“情之所不能 堪”,也只能“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而不可 以诗表现“怨忿”和抗争。
(二)、“妙悟”说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诗歌审美与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十分相 似。妙悟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其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 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这 是就阅读鉴赏的接受功能而言的。其二, 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只有善悟, 才是真正的诗人,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 特点。
严羽诗论的局限:相对忽视诗歌创作与 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 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 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对于古代诗歌, 他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而对中晚唐 及当代的诗歌,基本予以否定,缺乏历 史发展的眼光。
第五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学观点 一、基本知识 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 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 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 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 深远。《论诗三十首》绝句是按时间顺 序评论自汉至宋的诗史上有代表性的诗 人和诗歌流派,在评论中贯彻着作者的 诗学观点,即提倡元气自然,反对人为 雕琢的基本文学思想,同时对江西诗派 进行了很尖锐的批评。
二、理论 (一)、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1、首先是真情问题。 他认为好诗必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 首借评阮籍之诗。 2、其次是实感问题。 第十一首突出强调了诗人要抒写在现实中 产生的真实感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古之能 为文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人于 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所谓“点 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 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 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 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 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面 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义形容之,谓 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 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 创作材料。
二、理论 (一)、“以盛唐为法”(师法盛唐) 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 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 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 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 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既气势宏伟, 感情豪宕,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 又在整体风貌上雄浑深厚,具有自然含蓄而又 深沉的内在力量。“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是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 西诗派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有力针砭, 同时也批评了“四灵”及江湖诗派缺乏雄壮笔 力和浑厚气象的诗风。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两宋时代共三个世纪(北宋:960~ 1127;南宋:1127~1279),与之相 并行的有北方金王朝(1115~1234)。 加上其后起而灭金绝宋的元代(1279~ 1368)共约四个世纪,合称宋金元时期。 一、宋金元文化特点 1、文化的高度繁荣 2、理学和禅宗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 3、文学创作的繁盛
第一节、欧阳修诗文论 一、基本知识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理论和实践的首领,唐 宋八大家之一,是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 词各方面成就都很大的作家。晚年所作《六一 诗话》,开诗论之一体。 二、理论 (一)、对文和道关系的探讨 “大祗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 书》)在文道关系上,肯定道的重要,反对片 面追求文辞。但并不重道轻文,而是将道作为 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以为文。 (二)、“诗穷而后工”说
严羽诗论的贡献:严羽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探索 诗歌规律的,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命题,揭示了诗 歌的内在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方式, 提出了诗人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师法对 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 系,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羽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的,具有很强的 现实批判性,并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 具有重要作用。 严羽诗论影响深远,他“盛唐为法”的主张为明代 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重视情性 的主张也对公安派和竟陵派产生了影响。他的兴趣 说也明显影响到王士禛的神韵说。
不论是“点铁成金”还是“夺胎换骨”, 从山谷以后,其求新求变的精神日渐缺 失,江西诗派末学所造成的流弊非纠正 不可,所以在南宋时代出现陆游、杨万 里、严羽对江西诗论的严厉批判,这也 是时代的必然。
第三节、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论词》中的基本观点: 一、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 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所以“词别是一 家”,为诗和词之间树立一道界碑。 二、词要以内容和文辞的铺叙、典重、情致、 故实作为审美标准。铺叙指描写细腻、词意浑 成,而又层层深入的表现方法;典重指不纤巧、 不轻佻,沉着、典雅的艺术风格;情致指含蓄 深远的情致风韵;故实指贴切、自然的用事 (用典)。 这些成为婉约派词在理论上的典型代表。
“不涉理路”,指文学创作不应该用抽象的理论思 维方式构思,写作,当然,文学创作事实上也不 可能完全不要理性,但是不能影响总体的审美。 清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说诗碎语》) 所谓“理趣”,是指说理要有情趣、有风趣,必 须讲究技巧,避免干巴、教条、枯燥的说理。他 认为杜甫的《北征》、《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 的议论是“带情韵以行”。 钱锺书指出:“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 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谈艺录》)让人不 觉说理,却自然在理。 “不落言筌”,强调诗歌不拘泥语言文字,而要 有言外之意。
(二)、诗歌创作的本源 在诗歌创作的本源问题上,黄庭坚强谓多读前 人作品。“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 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 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的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 大意义,有其片面性。在前代作家中,黄庭坚 最推崇杜甫,但他没有看到杜甫学习前人,积 累学问,锤炼语言,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 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待杜 诗,故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
《论词》评价 首先批评了晚唐五代词风的淫靡浮薄,南唐词 的哀感低沉。其次,批评了北宋苏轼、晏殊、 贺铸、秦观等“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有针对性提出“词别是一家”论,对于词的发 展有积极意义。 进一步发展了本色论观点,总结了一个阶段词 的特点,把词与诗严格区分开来,并为词拟定 了艺术标准。但李论词,以音律为主,远离了 民间词的精神,也不合乎词要发展的内在要求, 强调形式,束缚了词的发展,显得保守。
(三)、“兴趣”说 “兴趣”:兴,一指诗人感物的情思, 二指联想、委婉的表象手法,三指有所 寄托。“趣”,相当于“味”“趣味”。 “兴”即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趣” 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 侧重于从作者的角度说,“趣”侧重于 从读者的角度说,其实都是指诗歌的审 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