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他笔下塑造出多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江南农村一个命运多舛的劳动妇女的故事。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的旧式女子,她的形象真切而立体。
本文结合小说内容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深入分析。
关键词:祥林嫂《祝福》形象塑造历史背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拯救肉体远不如拯救精神更能激发百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而倾力创作《祝福》,根本目的是为了揭露旧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扼杀,以此来刺激百姓意识的觉醒,为以后的中国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在夫权、父权、族权、神权的交并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一典型女性,遭“迷信吞噬”《祝福》并非表层意义上的祝贺,而是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信仰活动,将美好事物寄托于祝福之中。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全篇小说的开头已经将祝福气氛渲染得无比浓厚,为下面祥林嫂的出场进行了前期铺垫。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要人物,其个人经历的变化也展示出不同侧面的形象。
“祥林嫂”象征着中国旧社会中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其性格善良、勤劳、忠厚、朴实,涵盖了优秀女性的所有特点,但如此贤惠的女性却遭受了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祥林嫂生活凄惨、思想迷信,最终在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中死去。
如此善良、贤惠、能干的祥林嫂在小说结尾以“死”谢幕,这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封建迷信是中国旧社会不可抹去的元素,或许是受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压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局限于思想上的憧憬,而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合实际的幻想。
祥林嫂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惑,不仅被社会唾弃,被周围人嘲笑,就连最基本的做人权利也完全散失。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赵立田内容摘要:隐忍、勤劳、坚韧,都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善良、质朴、抗争也画不全她人生中无尽的色彩,对家的渴盼、对爱的坚守是她活下去的念想或者信仰,念想的崩塌,使得她那一点红色的生机瞬间化为黧黑,到处的黑暗掩埋了祥林嫂,弃生向死就发生在这样的节点。
关键词:祥林嫂人性弃妇扼杀拒斥一.身份:乡土中国的弃妇巴尔扎克有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它阐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构成上的本质特征,在形塑个体、家庭、信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通过塑造旧中国底层社会女性形象祥林嫂,为我们绘制了一幕发人深省的人间惨剧。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所焦虑的,就是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深刻地探讨国民性的本质属性和意义的问题。
作为中国旧社会受欺压、受摧残的代表性人物,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形态极具典型意义。
在落后与闭塞的农村生活场景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刚崭露头角,但旧传统、旧文化依旧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一种极为缓慢的方式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却是十分剧烈的,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将伴随着这样的阵痛,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不断冲刷。
梳理祥林嫂的身份变化就会发现,从早期的普通家庭女性一步步沦落为雇佣劳动力、无业流浪者,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精神的麻木,一步步将她的人生逼入狭仄的境地。
起初,因为第一任丈夫去世,祥林嫂在封建族权、封建家长一步步的逼迫下,于反抗无望的悲哀中,选择了顺从和隐忍,当她再婚后,祥林嫂和二婚丈夫、山里人贺老六守着儿子阿毛过着困苦但是却十分平淡的日子。
然而,一场病摧毁了山里人贺老六,一个完成的家庭瞬间变成了孤儿寡母的悲剧,坚强的母亲带着儿子过活;然而生活没有就此放过祥林嫂:儿子阿毛又因照看不到位而命丧狼窝。
无夫无子,祥林嫂被族叔“收了屋子”,扫地出门,失去唯一的栖身之所,成了彻底的“无产者”,除了托人做雇佣,别无他选。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鲁迅《祝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祝福》中的人物形象:1、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
对于祥林嫂而言.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廉价的同情。
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人 担 当,竟没有 添短 工。 ” 烦 ,甚 而连那 些吃 斋念佛 的老 太太们 也再 不肯落 下一 滴泪 第二次 是两年后 :“ 她 仍然头 上扎着 白头绳 ,乌 裙,蓝 了 。没 有人去 真正 同情祥 林嫂 的苦难 , 没 有人肯 真心 去抚 夹袄 ,月 白背 心,脸色 青黄 ,只是 两颊 消失 了血 色 ,顺 着 慰 一下 祥林 嫂受伤 的心 灵 ,甚 至 ,他 们还 把她 的痛苦 经历 眼 ,眼角 上带着 泪痕 ,眼光 也没有 先前那样 精神 了。 ”这 一 当做一个 有趣 味的笑 料来逗她 说话 ,借 以打发无 聊。 次 ,祥林嫂装束 未变,但 是精神 已经大不如前 ,以前嘴角 的 封 建 礼 教 的荼 毒 让 祥林 嫂 形 成 了 根深 蒂 固 的 贞操 观 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 ,内心 的痛苦 已经积聚很深 了。 念 ,封 建迷信 的戕 害让祥 林嫂 很容 易就轻 信 了别人说 的改 而第 三 次 写道 :“ 五 年前 花 白的头 发 ,如今 全 白,脸 嫁 过 的女人死 后会 被锯 成两半 的言 论 ,她 终 日生 活在 自责 上瘦 削不 堪 ,黄 中带 黑 ,而 且消 尽 了先前 的悲哀 ,仿佛 木 和 惶恐 之 中。等到 她经 历 了种 种努 力终于 为庙 里捐 了 门槛 刻 的 ;只有 那 眼珠 间 或一 轮 ,还可 表 示她 是个 活 物 …… ” 才 得到 了思 想上 的解脱 ,然而 ,无情 的人 们很快 又给 了她 寥寥 数笔 ,一个 濒临 死亡 的行尸 走 肉形象就 生动 的展现 在 致 命 的一 击 。当 祥林 嫂 自认 为她 和 别 人一 样 去 整 理祭 品 我们 面前 ,因为 对一 切的伤 痛麻 木 了,所 以悲哀 的神色 也 时 ,四婶的 一句 ,祥林 嫂 ,你 放着 吧 !转 眼之 间就将 她脆 消尽 了 ,祥 林嫂彻底 的坠入 了绝 望 的深 渊 。 弱 的精 神 世 界击 的粉 粹 。祥 林嫂 努 力 的 去追 求 做人 的权 小说三 次对 祥林 嫂形 象的描 写 ,从 表现 希望 到充满 绝 利 ,她 要求获 得和 他人 同等 的地位 ,然而 ,无 论她怎 么努 望 ,带给我 们极大 的震撼 。 力 都不 能达 到 。封 建礼 教是横 在她面 前那 一条永 远无 法逾 ( 二) 执着顽 强 ,具有 反抗精神 越 的鸿沟 。[ 3 1 祥林嫂 经卫 老婆 子介绍 初来 鲁 四老 爷家 做工 原来是 逃 《 祝 福 》 中祥林 嫂 这个 充满 青 春活 力 的少 妇在 封 建礼 出来 的,这在 卫 老 婆子 找 四婶 解释 的话里 有所 反 映 。“ 她 教 下 ,被迫 害 ,被 践踏 ,被 愚弄 ,被 鄙视 , 以至 最后 被 旧 来求 我荐 地 方 ,我那 里 料得 到 是瞒 着 她 的婆婆 的呢 。 ”祥 社 会所 吞噬 。小说 中众 多 的人 物 ,都直接 或 间接 地把 祥林 林嫂 不愿 改嫁 ,她 固执 的坚 守着 她所 谓的 贞操观念 ,不 愿 嫂 推 向死 亡 的深 渊 。在 她 最 终不 堪 重 负在 祝 福 声 中死 去 屈从 于被卖 掉 的悲惨 命运 ,虽然 这样 的命运 ,如 卫老婆 子 时 ,不仅 没有 得到 应有 的怜悯 和 同情 ,还 被鲁 四老爷 责骂 说 的在那个 时代 是最 正常不 过 的,但是 ,祥 林嫂 也要拼 力 “ 不 早 不迟 ,偏 偏 要在 这 时候 一一 这就 可 见是 一个 谬 种 ! 反抗 ,争取 自己的幸福和 自由。 充 满 了浓 重 的悲剧情 调,发人 深省 。 在祥林 嫂第 二次 来鲁镇 做工 的时候 ,两 次丧 夫 ,一 次 参考 文 献 : . 失子 ,周 围的人 都认 为她浑 身上 下沾满 了晦 气 ,是一个 不 [ 1 ] 鲁迅 . 《 彷徨》 , 人 民文学出版社, 1 9 7 9 . 祥 的女人 。这给 祥林嫂 以沉 重 的精神打 击 。最后她 花 费 了 [ 2 ] 李希凡 . [ 呐喊 】 [ 彷徨 ] 的思想- 9艺术, 1 9 8 1 . 两年 的工钱 为 自 己在庙 里捐 了份 门槛来 寻求 解脱 。这表 现 [ 3 ] 缪军荣 . 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 . 南京林业大 了她 还有 强烈 的抗争 意识 ,不甘 任 由命 运摆 布 ,希 望通 过 学学报, 2 0 0 1 ( 1 ) .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化评论家和独立思想家,他以深刻的眼光和独到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其中,他的小说《祝福》描绘了一群不同性格的人物。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深入揭示人们内心的复杂性,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各异,却又有着共性,下面就详细阐述《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小说中的含苞待放的莲花小姐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
莲花小姐性格十分敏感,对外部世界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
她一直渴望被爱,但她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在小说的最后,莲花小姐面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十分失落,但她并没有失去勇气,而是选择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小说中的元太太是个奇特的女人,她拥有非常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她从孤独的童年中走来,在生活的荆棘路上不断挣扎,为了养育孩子而努力奋斗。
元太太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做出任何牺牲。
在小说的结尾,她成功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第三,小说中的望眼欲穿、工于心计的严文思是一个非常忍耐的男人。
尽管他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丑陋、狭隘,但他却不因痛苦而放弃,而是选择忍受生命的不幸。
他看似冷酷,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执念和渴望。
最后,小说中的老外国人拉让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他虽然年近九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的信仰和责任心依然十分坚定。
拉让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善待他的家人和朋友,关心他人的福祉,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一群特殊且富有复杂性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却都具有一些共性,例如坚韧、执着、责任感和善良等等。
这些人物的形象鲜明、饱满,在小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而富有洞见的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注重揭示人性的关键,通过深刻的细节刻画描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精细的文学世界。
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女人——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

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女人——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香港学者李欧梵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
确实,小说中的主人翁祥林嫂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被愚弄,生不见容于人间,死亦不能被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有着无边痛苦,举目无助的生灵。
她四处寻觅,百般挣扎,千般反抗,万般无奈之下,绝望中默默死去,死在年终祝福氤氲缭绕的街头。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对其的必然结局,是吃人本质的一个具体表象,正如鲁迅杂文中所说:“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至于对祥林嫂的形象在以往的评论中,并不缺乏应有的重视,但是,要么忽视了这个作品的独特意味,用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作抽象的分析,要么不顾历史的真实,把她当作争取妇女解放的样板。
其实,祥林嫂的形象并非那样的简单,她勤劳老实却又麻木愚钝,她敢于抗挣却又安分愚昧,她是一个背着封建礼教枷锁的舞蹈者。
一、困顿的身份地位中,隐寓着沉重的枷锁。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从她的身份那里,就已经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为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贺家坳,关于她的背景介绍,文章中除了“她不是鲁镇人”“人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
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
”其身份的无从确定,让我们感知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可悲,再看她的称呼,祥林嫂一出场便“拥有”某种文化的身份,她的出现是有“名”的,而这种“名”却是依附于死去的祥林,并且即便是在改嫁贺老六之后的再回鲁镇,其从一而终的“名分”依然没有改变,人们依旧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其进行精神的鞭笞,这正应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妇者,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钟加林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13期
《祝福》女性形象的社会时代性体现
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一方面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他也时时刻刻将其作品当作一把利剑,直击当时社会的心脏。
体现了时代对婚姻及贞操观的认识。
在中国旧社会,对妇女的“节烈”是要求非常严格的。
当妇女在她的丈夫死亡之后,他们便不能改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守妇道,这就是节。
烈有两种,一是不管是已嫁还是未嫁,只要是所许配的丈夫死了,妻子也要殉情。
另外一种烈指的是当面临污辱或受到污辱之后,要么自尽要么死亡,没有其他的选择。
正如鲁迅在《坟
我之节烈观》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寡妇必须宣扬“以贞励天下”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才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祝福》里的祥林嫂,由于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敢与追求新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在失去丈夫丈夫之后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的这种行为是被当时人所不耻的,其二,她还在失去第一个丈夫之后改嫁了他人,更加加重了她失节的罪恶。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为祥林嫂的勇敢而鼓掌,这也就注定了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人们都视她为不祥之物,甚至到最后祭祀的活动都不让她去参与准备,这对于以佣人身份来谋生的祥林嫂说是一大打击,最终,这位勇于失节的女性也难也摆脱悲剧的命运,在新年中默默死去。
表达了时代对金钱的理解。
在小说里,金钱二字虽然没有明显的出现在文字当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金钱二字的隐形存在。
首先,祥林嫂一次次回到鲁镇做工,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虽然她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是,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自己去赚取生活赖以生活的金钱,当最后,她发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也赚不来金钱的时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下,祥林嫂崩溃了,最后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去世了。
另外一个人物形象,卫老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强烈的金钱观。
小说中,卫老婆子是一个在金钱利益驱使下显得毫无人情味的人,她为了获得金钱,将祥林嫂送到鲁老爷家打杂,最后间接的成为了促使祥林嫂死亡的人物之一。
但是,卫老婆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丝毫没有感到不合适,因为,她的灵魂正如礼教吞噬灵魂一般,被金钱所吞噬了
反映了时代对社会风俗的认同。
在封建社会里,玉皇大帝、阎罗王等神灵在人们的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不仅在低位上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人们的一切举动以及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在鲁迅的这部小说的人物身上,也体现了一种对社会风俗的认同。
柳妈可以说是小说中受这种思想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她对祥林嫂说阴司里的事情,甚至为祥林嫂死去之后还会受到两个丈夫的争夺而担忧,最后,她得出结论,为了公平起见,阎罗可能会选择将祥林嫂只锯开,然后将她一半一半分给两位丈夫。
柳妈的这段分析在如今看来是十分的愚昧,但是祥林嫂选择了相信,一方面是此时的祥林嫂精神已无寄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对社会风俗的认同。
从女性形象角度分析鲁迅对待女性的态度
呼唤思想解放。
从鲁迅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他对愚昧弱小者的态度。
在他的小说《祝福》里也是如此,对于祥林嫂等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他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的。
《祝福》是深沉的,当读者读完这部小说,很容易就会感受到鲁迅在这部小说中所寄予的精神力量。
小说里,鲁迅以笔为刀枪,与封建社会作斗争,希望以微薄之力帮助女性觉醒。
在他的小说中,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是麻木的,虽然其遭受了很多的不幸,但是,她们始终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制度,因为这才是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发展健全人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美德的礼仪之邦,然而,在鲁迅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面对着社会的各种冷漠,他在思考着:中国人到底怎么了?表现在小说创作里,即是鲁迅先生通过笔下的丰富的女性人物形象呼吁女性应该建立健全人格。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一方面是当时社会造成的悲剧,但是,读完整部小说,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亦是其人格缺憾造成的悲剧。
不仅是祥林嫂,小说在《祝福》中,那么多普普通通的看客都是有着人格缺憾的人物形象。
她们或如同柳妈一般愚昧,对封建风俗趋之若鹜,或如同卫老婆子般势力,一心只知道为了钱财进行奔波,完全没有任伺的人情味,这些具有人格缺憾的人们在面对祥林嫂的悲剧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保守、无知等,正是鲁迅所心痛的,他希望社会能尽快帮助人们健全完善人格,如此,民族才有发展的希望。
礼赞母性伟大。
正如鲁迅在杂文《小杂感》中对母性发出的感叹:“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从句感叹可以看下出鲁迅先生对母性的认可。
在小说《祝福》里,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歌颂和赞扬的善良的母亲。
小说《祝福》里,最为读者所引用的就是祥林嫂叙述阿毛是如何死去的情节。
那么一大段的描述,将阿毛失踪的过程描写的请清楚楚,让读者读起来十分的心疼。
在心痛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祥林嫂那是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到作家鲁迅对母性的礼赞。
在小说里,没有人关注祥林嫂的故事,但是,鲁迅却用深沉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这位伟大而又不幸的母亲,在她死去之后,为她祝福。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鲁迅是一面鲜艳而醒目的精神旗帜,对其小说《祝福》中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后,可以看出,其女性意识的存在,他塑造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