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供配电

合集下载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组成、电力传输和配电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中常用设备的功能、原理及运行维护要点。

3. 帮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供配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进行简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正确使用供配电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的供配电线路搭建。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供配电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力科学的精神。

2.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供配电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并掌握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供配电系统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供配电理论基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1. 供配电系统概述:包括电力系统组成、电力传输与配电的基本原理,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2. 供配电设备:介绍常用供配电设备的功能、原理及运行维护要点,如变压器、断路器、配电柜等,对应课本第二章。

3. 电力参数计算:讲解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单相和三相电路的计算,涉及课本第三章。

4. 供配电系统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简单供配电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涵盖课本第四章内容。

5. 供配电线路搭建与操作:教授学生动手操作供配电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的供配电线路搭建,涉及课本第五章。

6. 供配电系统模拟与优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的模拟与优化,对应课本第六章。

供配电课程设计变电所

供配电课程设计变电所

供配电课程设计变电所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变电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变电所的定义、功能和分类;掌握变电所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熟悉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变电所的结构和性能;具备绘制变电所一次接线图和运行参数表的能力;掌握变电所的调试和故障处理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电所的基本概念、设备及运行方式,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1.变电所的基本概念:介绍变电所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变电所在供配电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2.变电所的主要设备:讲解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3.供配电系统的原理: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基本规律。

4.变电所的运行管理:讲解变电所的运行流程、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5.变电所的维护方法:介绍变电所的维护保养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保证变电所的稳定运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变电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配电系统及变电所设计》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变电所的设备和工作原理。

公厂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

公厂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

公厂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供配电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2.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3.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法和故障处理措施。

4.能够分析供配电系统的基本问题;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供配电系统的实际问题;6.具备一定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能源供应和电力系统的认识;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开关设备等,以及供配电系统的分类和等级。

2.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讲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

3.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介绍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法,如运行参数监测、设备维护保养、故障处理和应急措施等。

4.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与环保:讲解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供配电系统的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供配电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就供配电系统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供配电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供配电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掌握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

具体内容包括: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3.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4.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5.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6.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7.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方法;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供配电技术》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运行原理。

2.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各种设备及其功能和作用。

3.熟悉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4.能够分析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电路和运行状态。

5.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供配电系统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视。

2.培养学生对电力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及其功能、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路组成和运行原理。

2.供配电系统的设备:介绍变压器、开关设备、保护设备、控制设备等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介绍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模式、调度方法、运行指标等。

4.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介绍供配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等基本操作。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功能和运行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供配电课课程设计cad图纸

供配电课课程设计cad图纸

供配电课课程设计cad图纸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熟练使用CAD软件进行电气图纸的绘制。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电气图纸的绘制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电气图纸的绘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工程实践的重视程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电气图纸的绘制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供配电系统概述,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第二章:电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讲解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配置方法。

3.第三章:电气图纸的绘制,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电气图纸的绘制技巧。

4.第四章:供配电系统设计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电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方法。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配电系统设计与绘制》,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应用。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提供供配电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供配电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强对供配电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2.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电力分配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规划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

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故障处理,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5.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供配电技术,绿色供配电技术,高效供配电技术,安全供配电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供配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

供配电课程设计新校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在新校区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供配电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新校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设备选型及运行维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校区供配电系统进行初步设计和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供配电设备进行简单操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解决供配电系统中的一般故障,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遵循操作规程,确保供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力系统有一定了解,但对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结合新校区实际情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供配电系统概述: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电压等级及新校区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情况介绍。

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系统概述2. 供配电系统参数计算:讲解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参数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参数计算3. 供配电设备与选型:介绍新校区供配电系统中所用到的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保护装置等,以及设备选型的原则和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设备与选型4. 供配电系统设计原则:讲解新校区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15
3.15, 3.3
6, 6.3
6.3, 6.6
10, 10.5
10.5, 11
13.8,15.75,18
__
20,22,24,26
35
38.5
66
72.5
110
121
220
242
330
363
500
550
750
825
1000
1100
各级电压线路合理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
线路电压/kV
0.38 0.38 6 6 10 10 35 66 110 220
(取0.2),Kd 0.16 ~ 0.2 ,cos 0.5 tan 1.73, 因此可求得:
有功计算负荷
P30 0.2120.5kW 24.1kW
无功计算负荷
Q30 24.1kW 1.73 41.7k var
视在计算负荷
S30

24.1kW 0.5
48.2kVA
计算电流
48.2kVA
I30
73.2 A 3 0.38kV
(二) 设备容量的计算 需要系数法基本公式 P30 Kd Pe 中的设备容量Pe,
不含备用设备的容量,而且要注意,此容量的计算 与用电设备组的工作制有关。 1. 一般连续工作制的用电设备组容量计算 其设备容量是所有设备的铭牌额定容量之和。
也使计算负荷的概念更加明确。
三相用电设备组计算负荷的计算
按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
(一) 基本公式
P30

K K L
e WL
Pe
式中 KΣ为设备组的同时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运行的设备容量与全 部设备容量之比;KL为设备组的负荷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输出功 率与运行的设备容量之比;ηe为设备组的平均效率,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 输出功率与取用功率之比;ηWL为配电线路的平均效率,即配电线路在最大 负荷时的末端功率(亦即设备组取用功率)与首端功率(亦即计算负荷)
(2) 吊车电动机组 要求容量统一换算到 25%【2】 ,因此由式(2-2)
可得换算后的设备容量为 Pe PN
N 25
2PN
N
式中PN 为吊车电动机的铭牌容量; N 为与PN 对应的负荷持续率(计算中用小
数); 25 为其值等于25%的负荷持续率(计算中用0.25)。
(三) 多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的确定 确定拥有多组用电设备的干线上或车间变电所低压母线上 的计算负荷时,应考虑各组用电设备的最大负荷不同时出现的 因素。因此在确定多组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时,应结合具体情 况对其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分别计入一个同时系数(又称参差 系数或综合系数)K p 和K q:
例 已知某机修车间的金属切削机床组,拥有电压为380V的三相 电动机7.5kW 3台,4kW 8台,3kW 17台,1.5kW 10台。试求 其计算负荷。 解:此机床组电动机的总容量为
Pe 7.5kW 3 4kW 8 3kW 17 1.5kW 10 120.5kW
查附录表1中“小批生产的金属冷加工机床电动机”项,得
变配电室设计图纸
1)施工说明 2)变配电室10KV高压主结线图 3)变配电室0.4KV低压压主结线图 4)变配电室电气设备平面布置图 5)变配电室照明平面布置图 6)变配电室防雷平面图 7)变配电室接地平面图 8)材料表。
我国三相交流电网和电力设备的额定电压
分 电网和用电设备 类 额定电压/kV
算后的设备容量为
Pe PN
N 100
SN cos
N 100
(2-2)

Pe PN N SN cos N
式中PN 、SN 为电焊机的铭牌容量(前者为有功功率,后者为视在功率); N 为
与铭牌容量相对应的负荷持续率(计算中用小数);100为其值等于100%的负
荷持续率(计算中用1);cos 为铭牌规定的功率因数。
总的视在计算负荷为 S30 P320 Q320
总的计算电流为
I30
S30 3U N
必须注意:由于各组设备的功率因数不一定相同,因此总的视在计算负荷与计算
电流一般不能用各组的视在计算负荷或计算电流之和来计算,总的视在计算负荷也不
能按式
S30

P30
cos
计算。
此外应注意:在计算多组设备总的计算负荷时,为了简化和统一,各组的设备台数不

0.38

0.66
3
6
10
__

35
66

110
220
330
500
750
1000
发电机 额定电压/kV
0.40 0.69 3.15 6.3 10.5 13.8,15.75,18 20,22,24,26
— — — — — — —
电力变压器额定电压/kV
一次绕组
二次绕组
0.38
0.40
0.66
0.69
线路结构
架空线 电缆 架空线 电缆 架空线 电缆 架空线 架空线 架空线 架空线
输送功率/kW
≤100 ≤175 ≤1000 ≤3000 ≤2000 ≤5000 2000~10000 3500~30000 10000~50000 100000~500000
输送距离/ km
≤0.25 ≤0.35
≤10 ≤8 6~20 ≤10 20~50 30~100 50~150 200~300
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说明
供电系统要能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其中各个元 件(包括电力变压器、开关设备及导线电缆等)都 必须选择得当,除了应满足工作电压和频率的要 求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负荷电流的要求。
计算负荷是供电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计算负荷 确定得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器和导线电缆 的选择是否经济合理。如果计算负荷确定得过大, 将使电器和导线电缆选得过大,造成投资和有色金 属的浪费。如果计算负荷确定得过小,又将使电器 和导线电缆处于过负荷下运行,增加电能损耗,产 生过热,导致绝缘过早老化,甚至燃烧引起火灾, 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2. 短时或断续周期工作制的设备容量计算 其设备容量是将所有设备在不同负荷持续率下的
铭牌额定容量换算到一个规定的负荷持续率下的容 量之和。容量换算的公式如式(2-2)所示。
断续周期工作制的用电设备常用的有电焊机和吊车电动机,各自的换算要 求如下:
(1) 电焊机组 要求容量统一换算到ε=100%【1】,因此由式(2-2)可得换
无功计算负荷为
Q30 P30 tan
式中 cos 为对应于用电设备组 tan 的正切值。
视在计算负荷为
S30

P30
cos
式中cos为用电设备组的平均功率因数。
计算电流为
I30
S30 3U N
式中UN 为用电设备组的额定电压。
负荷计算中的各参数单位
负荷计算中常用的单位: 有功功率为“千瓦”(kW) 无功功率为“千乏”(kvar) 视在功率为“千伏安”(kVA) 电流为“安” (A) 电压为“千伏” (kV) 。
计算负荷也可以认为就是半小时最大负荷。 本来有功计算负荷可表示为Pc ,无功计算负
荷可表示为Qc,计算电流可表示为Ic,但
考虑到“计算”的符号c 容易与“电容”的 符号C 相混淆,因此大多数供电书籍都借用 半小时最大负荷P30 来表示有功计算负荷, 无功计算负荷、视在计算负荷和计算电流则
分别表示为Q30 、S30 和I30 。这样表示,
(2) 由车间干线的计算负荷直接相加来计算时取,取
总的有功计算负荷为
总的无功计算负荷为
P30 KpP30i
Q30 KqQ30i
K p 0.80 ~ 0.90, Kq 0.85 ~ 0.95 Kp 0.90 ,~ 0.95 Kq 0.93 ~ 0.97
以上两式中的 P30.i 和 Q30.i 分别为各组设备的有功和无功计算负荷之和。
之比。
令上式中的 K KL /(eWL ) Kd ,这里的 Kd 称为需要系数(demand
即co用eff电ici设en备t)组。的由需上要式系可数知,,为需用要电系设数备的组定的义半式小为时最大K负d荷与P其P3e0设备容量的比值。
在求出有功计算负荷P30 后,可按下列各式分别 求出其余的计算负荷:
(二) 各级电力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1) 一级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由于一级负荷属重要负
荷,如果中断供电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要求由两路 电
源供电,当其中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应不致同 时
受到损坏。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上述两路电源外,还必须
增设应急电源。为保证对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严禁将其他 负
对于小型工厂,由于其容量一般不大于1000kVA或稍多,因此通常只 设一个降压变电所,将6~10kV降为低压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如图所示。
图 只设一个降压变电所的小型工厂供电系统简图 a) 装有一台变压器 b)装有两台主变压器
如果工厂所需容量不大于160kVA时,一般采用低压电源进线,直接由 公共低压电网供电。因此工厂只需设一个低压配电间.
(一) 电力负荷的分级 工厂的电力负荷,按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规定,根
据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三级: (1) 一级负荷 一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或者中断供
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如重大设备损坏、重大产品报废、 用重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大量报废、国民经济中重点企业的连续生产过程被 打乱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等。
对于大型工厂及某些电源进线电压为35kV及以上的中型工厂,一般经两次降压, 也就是电源进厂以后,先经总降压变电所,其中装有较大容量的电力变压器,将 35kV及以上的电源电压降为6~10kV的配电电压,然后通过高压配电线将电能送到 各个车间变电所,也有的中间经高压配电所再送到车间变电所,最后车间变电所经配 电变压器降为一般低压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