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课程设计.docx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组成、电力传输和配电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中常用设备的功能、原理及运行维护要点。
3. 帮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供配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进行简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正确使用供配电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的供配电线路搭建。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供配电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力科学的精神。
2.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供配电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并掌握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供配电系统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供配电理论基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1. 供配电系统概述:包括电力系统组成、电力传输与配电的基本原理,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2. 供配电设备:介绍常用供配电设备的功能、原理及运行维护要点,如变压器、断路器、配电柜等,对应课本第二章。
3. 电力参数计算:讲解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单相和三相电路的计算,涉及课本第三章。
4. 供配电系统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简单供配电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涵盖课本第四章内容。
5. 供配电线路搭建与操作:教授学生动手操作供配电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的供配电线路搭建,涉及课本第五章。
6. 供配电系统模拟与优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的模拟与优化,对应课本第六章。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的供配电系统,识别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能够计算供配电系统中的基本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故障排查、设备选型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供配电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2.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4.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5.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计算方法,如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参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供配电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供配电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供配电短篇课程设计

供配电短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供配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供配电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掌握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电学概念;•熟悉电源、负载、配电设备等的基本特性。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基本电学仪器进行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能够分析简单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供配电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电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3.电源、负载、配电设备等的基本特性和选择;4.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5.常见供配电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6.第一课时: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7.第二课时:电压、电流、电阻的基本概念及其测量;8.第三课时:电源、负载、配电设备的基本特性和选择;9.第四课时: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10.第五课时:常见供配电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分组讨论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运行案例;4.实验法:动手进行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实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应用》;2.参考书:供配电系统相关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供配电系统工作原理演示视频;4.实验设备: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等测量仪器。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供配电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组成、电力传输和配电原理。
2. 学生能掌握供配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知识,包括常见故障的判断与处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操作供配电系统的常用设备,进行基本的运行调试。
2. 学生能运用供配电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电力系统故障排查。
3.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供配电系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对供配电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增强团队意识。
3. 学生能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知识,但对供配电系统的实际应用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供配电系统基础知识:- 电力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力传输与配电原理- 供配电设备及其功能2. 供配电设备操作与调试:- 常用供配电设备结构及原理- 设备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设备运行调试及故障排查3. 供配电系统设计与案例分析:- 简单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法- 设计案例分析及讨论- 供配电系统优化与改进4.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 系统运行原理与操作流程- 常见故障类型与处理方法- 系统维护与安全管理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第二章:供配电设备第三章: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第四章:供配电系统的保护与自动化第五章:供配电系统设计实例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电力系统概述及供配电设备基础知识第二周:供配电设备操作与调试第三周: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第四周:供配电系统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组织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目标。
供配电课程设计

供配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供配电系统中主要设备的功能、性能及选用原则;3. 学生能了解供配电系统的保护、自动化及节能措施;4. 学生能掌握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供配电系统中的问题;2. 学生能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设备并进行简单的设计;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方法;4. 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电气工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供配电技术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2. 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4. 学生能够关注供配电领域的最新发展,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路理论、电机与电气控制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供配电系统概述: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电压等级及供电方式;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系统概述内容:电力系统基本概念、供配电系统组成、电压等级及供电方式。
2. 供配电系统设备:介绍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熔断器等主要设备的功能、性能及选用原则;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设备内容: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熔断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用。
3. 供配电系统保护:讲解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保护装置的原理及配置;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保护内容:保护装置的分类、工作原理、保护范围及配置方法。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供配电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强对供配电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2.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电力分配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规划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
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故障处理,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5.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供配电技术,绿色供配电技术,高效供配电技术,安全供配电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供配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

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供配电系统》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
具体包括:•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网等;•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参数和保护措施。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供配电系统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能够分析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供配电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认识到供配电系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供配电系统》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
教学大纲如下: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2.供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讲解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网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3.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介绍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技巧;5.电力系统的基本参数和保护措施:讲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参数、保护装置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通过讲解、阐述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供配电系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1.教材:《供配电系统》,作为主要教学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2.参考书:选取相关的电力系统教材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4.实验设备:实验室中的供配电系统设备,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和验证理论知识。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

某学校供配电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供配电系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
1.第一部分: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第二部分: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开关设备等。
3.第三部分: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包括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电压调节、无功补偿等。
4.第四部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包括设备的检查、维修、故障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供配电系统教材,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形象地展示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供配电系统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得和体会经过近三周的课程设计,总体上来说是获益匪浅。
通过本次设计,所学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了实际的工程当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很好的系统了一遍,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使自己的实际工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设计过程中要运用很多的知识,且做好设计的前提也是掌握足够多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如何将知识系统化就成了关键。
如本设计中用到了工厂供电的绝大多数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侧重了知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二、计算准确度,绘图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本次设计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和绘图,因此要求要有很好的计算,和绘图能力。
通过本次锻炼,使自己的一次计算准确度有了进步;绘图方面,熟练了对autoCAD掌握。
三、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此次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为了解决问题,激发了对获取知识的渴求,从中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此次课程设计的完成带给我了很大的收获,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1)负荷计算负荷计算的方法有需要系数法、二项式等几种,本设计采用需要系数法确定。
主要计算公式有:有功功率:P30 = Pe • Kd无功功率:Q30 = P30 • tg(p 视在功率:S30 = P30/Cos(p 计算电流:130 = S30/ V 3UN根据要求及负荷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各车间的P30、Q30、S30、130,然后列出表格。
1)铸造车间: 动力负荷:Pe=400kw Kd=O. 4 cos(p =0. 70 tan(p =tanarccos(p =1.02 P30=Kd e Pe=0. 4*400=160kw Q30=P30e tan(p =160*1. 02=163. 2kvarS30=P30/cos(p =160/0. 7=22& 6kvA 130二S30/ V 3U N=346. 4A 照明负荷:Pe=10kw Kd=0. 8 cos(p =1. 0 tarup 二tanarccosep =0 P30二Kd・Pe 二0. 8*10=8kwQ30=P3 o・tan(p =8*0=0kvar S30=P30/cos(p =8/1. 0=8kvAI30=S30/V3U N=21. 1A本车间:I7 30=346. 4+21. 1=367. 5A2)锻压车间:动力负荷:Pe=300kw Kd=0. 2 cos(p =0. 65 tan(p =t anarccos(p =1. 17 P30=Kd e Pe=0. 2*300二60kw Q30=P30e tan(p =60*1. 17=70. lkvarS30=P30/cos(p =60/0. 65=92. 3kvA I30=S30/V3U N=139. 8A 照明负荷:Pe=10kw Kd=0. 8cos(p =1. 0 tarup =t anarccosep =0 P30二Kd・Pe=0.8*10=8kw Q30=P3 o・tan(p =8*0 二Okvar S30=P30/cos(p =8/1.0=8kvA I30=S30/V3U N=21. 1A本车间:I' 30=139. 8+21. 1=160. 9A3)金工车间:动力负荷:Pe=350 Kd=O. 2 cos(p =0. 65 tan(p =t anarccosq) =1. 17P30=Kd e Pe=0. 2*350=70kw Q30=P30e tan(p =70*1. 17=81. 8kvarS30=P30/cos(p =70/0. 65=107. 7kvA I30=S30/V3U N=163. 1A 照明负荷:Pe=10w Kd二0.7 cos(p =1. 0 tan(p =t anarccosep =0 P30=Kd e Pe=0.7*10=7kw Q30=P30e tan(p =10. 8*0=0kvar S30=P30/cos(p =7/1.0=7kvA I30=S30/V3U N=18. 4A本车间:I7 30=163.1+18. 4=181. 5A4)工具车间:动力负荷:Pe=380kw Kd=0. 2 cos(p =0. 60 tan<p 二tanarccosep =1. 3P30=Kd*Pe=0. 2*380=76kw Q30=P30e tan(p =76*1. 3=101. 3kvarS30=P30/cos(p =76/0. 60=126. 7kvA I30=S30/V3U N=192A照明负荷:Pe=10kw Kd=0. 8 cos(p =1. 0 tancp =t anarccosep =0 P30二Kd・Pe=0. 8*10二8kw Q30=P30e tan(p =10. 8*0=0kvar S30=P3o/cos(p=8/1. 0=8kvA I30=S30/V3U N=21. 1A本车间:I7 30=192+21.1=213.1A5)电镀车间:动力负荷:Pe=260kw Kd=0. 5 cosep =0. 8 tan(p 二tanarccosep =0. 75P30=Kd e Pe=0. 5*260=130kw Q30=P30e tan(p =130*0. 75=97. 5kvarS30=P3o/cos(p =130/0. 8=162. 5kvA l3O=S3o/ J 3U N=246. 2A 照明负荷:Pe=7kw Kd=0. 7 cos(p =1. 0 t an(p =t anarccosep =0 P30二Kd・Pe 二0. 7*7=4. 9kw Q30=P3o・tan(p =4. 9*0二Okvar S30=P30/cos(p=4. 9/1. 0=4. 9kvA I30=S30/V3U N=12. 9A本车间: r 30=246. 2+12. 9=259. 1A6)热处理车间:动力负荷:Pe=200kw Kd=0. 5 cos(p =0. 75 tan(p =tanarccos(p =0. 88P30=Kd*Pe=0. 5*200=100kw Q30=P30e tan(p =100*0. 88=88kvarS30=P30/cos(p =100/0. 75=133. 3KVA l30=S30/ V 3U N=202A照明负荷:Pe=8kw Kd=0. 7 cos(p =1. 0 t an(p =t anarccos(p =0 P30=Kd e Pe=0.7*8=5. 6kw Q3O=P3o・tan(p =5. 6*0=0kvar S30=P3o/cos(p =5.6/1. 0=5. 6kvA 130二S30/J3U N=14. 7A本车间:I7 30=202A +14. 7=216. 7A7)装配车间:动力负荷:Pe=150kw Kd=0. 4 cos(p =0. 7 tan(p =tanarccosep =1. 02 P30二Kd ・Pe=0. 4*150=60kwQ30=P30*tan(p =60*1. 02=61. 2kvar S30=P3o/cos(p =60/0. 7=85.7kvA I30=S30/V3U N=129. 8A照明负荷:Pe=5kw Kd=0. 8 cos(p =1. 0 t an(p =t anarccoscp =0 P30=Kd*Pe=0.8*5=4kwQ30=P3 o・tan(p =4*0 二Okvar S30=P3o/cos(p =4/1. 0=4kvAl30=S30/ V3U N=10. 5A本车间:I7 30=129. 8+10. 5=140. 3A8)机修车间:动力负荷:Pe=150kw Kd=O. 3 cos(p =0. 6 tan(p 二tanarccos(p =1. 33 P30二Kd ・Pe=O. 3*150二45kw Q30=P30e tan(p =45*1. 33=60kvarS30=P3o/cos(p =45/0. 6=75kvA I30=S30/V3U N=113. 6A 照明负荷:Pe=4kw Kd=O. 7 cos(p =1. 0 tancp 二tanarccos(p =0 P30二Kd・Pe 二0. 7*4=2. 8kwQ30=P3o・tan(p =2. 8*0二Okvar S30=P3o/cos(p =2.8/1. 0=2.8kvA l30=S30/ V 3U N=7. 4A本车间:I7 30=113. 6+7. 4=121A9)锅炉房:动力负荷:Pe=80kw Kd=O. 7 cos(p =0. 8 tan(p =tanarccosq) 0. 75P30二Kd・Pe二0. 7*80二56kw Q30=P30e tan(p =56*0. 75=42kvarS30=P3o/cos(p =56/0. 8=70kvA I30=S30/V3U N=106. 1A 照明负荷:Pe=lkw Kd=O. 9 cos(p =1. 0 tamp =t anarccos(p =0 P30二Kd・Pe=O.9*1=0. 9kwQ30=P3o・tan(p 二3. 6*0=0kvar S30=P3o/cos(p =0. 9/1. 0=0. 9kvAl30=S30/ V 3U N=2. 4A本车间: I / 30=106.1+2. 4=108. 5A10)仓库:动力负荷:Pe=25kw Kd=O. 4 cos(p =0. 8 tan(p =tanarccosq) =0. 75 P30二Kd・Pe 二0. 4*25=10kw Q30=P30e tan(p =10*0. 75=7. 5kvar S30=P30/cos(p=7. 5/0. 8=12. 5kvAI3O=S3O/ V 3U N= 1& 9A照明负荷:Pe=lkw Kd=O. 9 cos(p =1. 0 tan(p 二tanarccos(p =0 P30=Kd*Pe=0.9*1=0. 9kw Q30=P3o・tan(p 二0. 9*0二Okvar S30=P3o/cos(p =0.9/1. 0=0. 9kvA l3O=S3o/ V3U N=2. 4A本车间:I7 30=18. 9+2. 4=21. 3A11)宿舍区照明负荷:Pe=300kw Kd=O. 8 cos(p =1. 0 tan(p =t anarccosq) =0P30二Kd・Pe=O. 8*300=240kw Q30=P30e tan(p =240*0=0kvarS30=P30/cos(p =240/1. 0=240kvA I30=S30/V3U N=631.6A各用电车间负荷计算结果如下表:全厂负荷计算取KEp = 0. 92; KEq = 0. 95 根据上表可算出:ZP30i =1057. 1KWEQ30i =772. 8kvar贝I」P30 = KEPEP30i = 0. 92X1057. 1KW = 972. 5KWQ30 = KEqLQ30i = 0. 95X772. 8kvar = 734. 2kvarS30 = V (P302 +Q302)〜1217. 7 KV-Acos中=P30/S30 =972. 5/1217. 7^ 0. 80(2)功率补偿由于本设计中上级要求COS(p 20. 93,而由上面计算可知COS中二0. 80<0. 9, 因此需要进行无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