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第5章 城市地下街及步行系统
城市地下街设计

2 城市地下街的规划设计 二、城市地下街的规划设计
城市地下街规划平面类型分类: 按地面街道形式——道路交叉口型、中心广场型、复合型; 按规模——小型(小于3000m2)、中型(3000-10000m2)、大型(大于10000m2); 按使用功能——地下商业街、地下文化娱乐街、地下工厂街、地下多功能街。 1.“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 多数处在城市主干道下,平面多为“一”或“十”字型。地下步行街多为商业 功能,特点是地面交叉口处的地下空间相应设交叉口,并沿街道走向布置,同地 面有关建筑设施相连,出入口设置与地面主要建筑、小交叉口街道相结合,保证 人流上下。 图3-4为哈尔滨市东大直街地下步行 商业街。早期为秋林地下商店,一期为 秋林与奋斗路地下步行过道连接;二期 向奋斗路方向扩展;三期工程扩展至博 物馆方向并同博物馆地下立交桥相联系。 地下街共两层,同秋林公司、秋林商厦 地下室及地面相连。主要沿道路走向布 置,与交叉口、立交桥连通并设置出入 口,解决了繁华地带人、车流混杂的局 面,满足购物、娱乐要求。
图3-13日本横滨站地下街,有东口、西口两个地 下街。东口建筑面积40252m2,设250个车位的车库、 120个店铺;西口建筑面积38816m2,设362个车位 的车库、154个店铺。两个地下街规划在车站东西两 侧,把立交、铁路出站、停车相联系。 “广场型”地下街较易规划成“复合型”,而 “道路交叉口型”如没有中心广场只能是一种类 型。
1 城市地下街的涵义、发展及规划原则 三、城市地下街的规划原则
1.城市地下街应建在城市人流集散和购物中心地带 解决交通拥挤,满足购物或文化娱乐的要求,与地面功能的关系应以协调、对 应、互补为原则。 2.地下街要同其他地下设施相联系,形成地下城 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空间(竖向和水平)的有机组合,形成地下综合体,是地面 城市的竖向延伸。 3.地下街规划应同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考虑人、车流量和交通道路状况 地下街建设要研究地面建筑物性质、规模、用途,以及是否拆除、扩建或新建 的可能,同时考虑道路及市政设施的中远期规划。 4.地下街规划应按国家和地方城建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 5.地下街规划应考虑保护范围内的古物与历史遗迹 有价值的街道不能用明挖法建造地下街。 6.地下街规划要考虑发展成地下综合体的可能性 地下街的建设是地下综合体的第一阶段,在此基础上有可能扩大规模。图3-2为 名古屋车站的地下街群。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高水平原创)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学号班级土木地下13-3班姓名刘**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目录1 总体说明 (1)1.1 徐州基本情况 (1)1.2 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1)1.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 (2)1.4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2)1.5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 (3)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 (3)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 (3)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2.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3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6)3.1线网规划范围和年限 (6)3.2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7)3.3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8)4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 (2)4.1主要设计原则 (2)4.2 车站设计方案 (3)4.3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7)5其他 (3)5.1保护原则 (3)5.2保护的主要内容 (3)5.3保护措施 (4)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地下13-3班刘**)摘要:随着徐州市经济连续五年经济发展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的位置,徐州市很快获批建造城市轨道交通。
本方案立足于近期(2020年)对徐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作了较为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案,该方案中共规划了三条线,并且从总体说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以及其他方面对本方案作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对徐州的详细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将为徐州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通过重点分析线网规划以及车站设置,认为此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心城区城市走廊纵断面设计功能分析1 总体说明1.1 徐州基本情况徐州,古称彭城,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特大城市。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发展日益迅猛,城市空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
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意义在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功能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地上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空间,增加城市的容量,使城市更加宜居。
同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还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地下空间具有天然的隔音、隔热和防护功能,适合用于设置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使城市更加紧凑、高效,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二、原则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考虑: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与地上空间相互结合,形成综合的城市规划方案。
地下空间的规划应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与城市的交通、商业、居住等功能相匹配。
2. 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并考虑到地下水位、地质条件等因素。
3. 安全可靠: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注重安全性,确保地下设施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地下水和地震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4. 人性化: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需求,提供舒适、便利的地下空间环境。
三、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多样,具体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
下面以地下停车场为例,介绍一种常见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方法:1. 需求分析:首先要了解城市的停车需求和现有停车状况,包括停车位供需关系、停车场分布和利用率等。
地下步行街课程设计

地下步行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下步行街的建筑特点、功能布局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地下步行街对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地下步行街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地下步行街的规划与设计。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地下步行街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软件分析地下步行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和包容。
3. 学生通过学习地下步行街的相关知识,激发对城市地理、建筑和规划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通过讲解、实践、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地下步行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今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下步行街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地下步行街的定义、功能及分类,分析各类地下步行街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教学大纲:第一章 地下空间利用与城市规划,第三节 地下步行街概述。
2. 地下步行街的规划与设计:讲解地下步行街的规划原则、设计要点,分析地下步行街与城市交通、商业活动的关联。
教学大纲:第二章 地下步行街规划与设计,第一节 规划原则与设计要点;第二节 地下步行街与城市交通、商业活动的关系。
3. 地下步行街的施工技术:介绍地下步行街的主要施工方法、技术要求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教学大纲:第三章 地下步行街施工技术,第一节 施工方法与技术要求;第二节 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 地下步行街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地下步行街案例,总结成功经验与启示。
教学大纲:第四章 地下步行街案例分析,第一节 国内案例;第二节 国外案例;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教学考核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455001学分:3 总学时:54说明【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为从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1、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的原理、方法。
2、各类地下工程的规划:能够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掌握各类地下工程的规划原理、方法。
3、各类地下工程的建筑设计:能进行各类地下工程的建筑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为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与形态;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下沉广场规划与设计;城市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规划等内容。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城市地下去空间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为出发点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本门课程与实践的相结合,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观地下街、地铁、共同沟及人防工程,增强学生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先修课程要求】第四学期专业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代朋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1 参考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陈志龙,王玉北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童林旭,祝文君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王文卿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1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内容提要】第一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一、地下空间与缓解生存空间危机二、地下空间与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三、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第二节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与用地状况二、地下空间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三、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合理拓展四、地下空间与城市效率和凝聚能力的提高第三节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概况一、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状况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状况第四节、空间利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五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阶段规划和主要内容一、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阶段划分及其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序号:《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姓名:班级:学号:目录1.总体说明 (1)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2. 地下交通规划 (3)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2.2地下铁路规划 (4)2.3地下公路交通 (10)2.4地下停车系统 (12)2.5地下步行系统 (13)3.主要节点规划 (14)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4.2共同沟规划 (29)4.3共同沟的布置 (31)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5.1防空体系规划 (37)5.2城市灾害预防 (39)6.环境规划 (40)6.1人文环境规划 (40)6.2生态环境规划 (41)7.参考文献 (43)8.图 (44)《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
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
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设计说明

西安市地铁二号线钟楼站及周边地下空间设计说明书一、设计目的与要求本设计通过完成西安市地铁二号线钟楼站及周边地下空间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交通工程技术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和所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城市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方法和相关设计规范,并学会进行城市中心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建筑及城市下沉广场等规划与设计。
二、设计原则1.城市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该结合城市地铁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的建设开发,通过地下街联系各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形成环网状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体。
2.城市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该保证城市上、下部空间的协调发展。
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应该与城市中心区职能相协调;二是各种地下空间设施的功能应与其所处的城市中心区及周围建筑物的职能和规划功能相协调。
3.城市中心地下空间规划应该保持规划总体布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发展弹性。
4.城市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应当与地下空间的特点相适应,应具有可操作性。
三、设计步骤与内容1.对西安市地铁二号线钟楼站及周边地下空间工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包括站点所处的区域条件、交通现状分析以及现状地下空间的建设情况。
2.针对现状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布局规划。
包括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和竖向分层规划。
3.地下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地下停车设施规划、地下人行过街通道规划、地下轨道交通规划、地下步行系统规划等。
4.地上交通设施规划,包括地上公共交通站点规划、地上出租车停靠点、地上步行系统规划等。
5.地下公共服务规划,包括地下商业街规划、地下综合体规划等。
6.进行优化设计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参考文献[1].代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6.2城市地下道路

4.不良地质条件隧址选择
6. 滑坡地区
•
采用隧道避开滑坡时,应使隧道洞身埋藏在滑床 (可 能的滑动面 )以下一定厚度的稳固地层中,以确保施 工及运营过程中滑坡滑动时不致影响隧道安全。
滑坡地带的隧道位置选择
2007年春季 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 21
不良地质条件隧址的选择 4. 4.不良地质条件隧址的选择
2007年春季 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 5
5.1 城市隧道
2007年春季
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
6
城市隧道建造条件 第一种情况 当城市高速道路通过市中心区,在地面上与普通道路 无法实现立交,也没有条件实行高架时,可以采用 在地下通过;应尽可能缩短长度,减小埋深,以降 低造价和缩短进、出车的坡道长度。 第二种情况 � 当城市的地形起伏较大,过山隧道与地面绕行道路 比较在综合效益上是合理时,可以规划城市隧道。 � 当城市道路遇到河流阻隔时,建造跨越江河的隧道 可能比建桥更合理时,可以建造过江隧道。
3.断裂构造条件隧址的选择
5. 在选择隧道位置时,切忌沿着(或靠近平行)断层带或 破碎带修建隧道,特别是对于区域性大断裂,尤应 注意绕避。当隧道线路必须通过断层带时,应尽量 使线路与断层走向正交,同时应避开严重破碎带, 并应使通过断层的地段最短。
断裂构造地带隧道位置的选择
2007年春季 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 20
2007年春季 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 4
地下行车道路种类
1. 越江(海)公路隧道
� 英吉利海峡隧道50公里,上海延安东路隧道2261m;
2. 地下立交公路
� 公路与铁路、公路与公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 车与铁路 � 一般交叉段较短
3. 地下快速公路
� 利用街道与快速公路之间的地下空间修建停车等公共设 施 � 半地下公路 � 堑壕构造和U形挡墙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街内部设备系统包括通风、供能、供排水、通信及灾害控制系 统。
辅助用房包括管理、办公、仓储、卫生及休息等地下建筑。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城市地下街主要构成
在地下街中,地下步行系统是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构成。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地下街的功能布置及关系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3)混合式布局模式
是地下街中最普遍采用的形式,由步道式与厅式组合构成。其特点, 规模大,功能多;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解决人流、车流问题。混合 式布局模式如下图所示:
混合式组合模式示意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按照地下街与地面街的对应关系,地下步行系统的布局模 式又可分为双棋盘局和单棋盘局。
✔ 双棋盘格局 地下步道位于地下街内,与地面街道不重叠,从而形 成与地面道路错位的棋盘形格局,识别性较强。此种格局适合于街区内的 建筑普遍较大、地下多层开发、基础设施完整的新兴大城市中心。
✔ 单棋盘格局 地下步道位于街道下,上下对应,形成与地面道路重 叠的单棋盘格局,避免了与众多房地产所有者在用地、施工与管理等方面 的纠纷,但地下步行系统的特色、识别性较难获得。适合于街区内建筑规 模较混杂、存在较多零碎基地的城市中心区。
➢地下步行系统布局模式 根据地下街在平面上与功能单元的布局方式,可分为步道
式布局、厅式布局及混合式布局。 (1)步道式布局模式
是以步行道为主线,组织功能单元的布局。可分为中间、单侧与双侧 步道式,如下图所示。
步道式布局的几种模式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2)厅式布局模式
是指在某方向并非按统一规则安排的各功能单元的分布,没有明确的 步行道,人流空间由各功能单元内部自由分割。其特点,组合灵活,空间 较大,人流干扰大,易迷失方向等。厅式步行系统布局如下图所示。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2)地下街的类型
✔ 按规模分类 可分为小型(建筑面积在0.3×104 m2以下)、中型 (建筑面积在( 0.3~1 )×104 m2 )、大型(建筑面积大于1×104 m2)。
✔ 按形态分类 可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及复合型。其中,街道型多 处于城市主干道下,平面形态多为一字或十字形;广场型多修建在火车 站的站前广场或城市中心广场的地下,规模大、客流量大、停车面积大; 复合型兼有广场型与街道型地下街的特点,一些大型地下街多属此类, 如日本横滨地下街规划示意图。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地下步行系统分类及构成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地下街在规划设计时,各部分的功能与规模之间应协调 统一,其规模应满足功能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根据国内外地下街规划设计的经验,其中,商铺面积Sa、步行街面 积Wa及停车场面积Pa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在城市发达,人流、车流量大,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Sa+ Wa≈ Pa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5.2 城 市 地 下 街 规 划 的 基 本
原理
5.2 城市地下街规划的基本原理
➢地下街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城市地下街应建立在城市人流集散和购物中心等车站及商业 中心地带
(2)地下街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3)地下街规划应按照国家及地方城建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 (4)地下街规划应考虑建设范围内历史及古物遗迹的保护 (5)要考虑其发展成地下综合体或地下城的可能性,进行中长期 规划 (6)与城市其他地下设施相联系,建立完整的通风、防火、防水 等防灾、抗灾体系,形成安全、健康、舒适的地下环境。
地下街功能分布及其关 系如右图所示: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2)地下街的特点
✔ 不受自然气候直接影响 ✔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隔离,缺乏自然风光 ✔ 建设难度大,且一般条件下具有不可逆性 ✔ 形成完全步行的商业空间 ✔ 布置在地下,即增添了神秘感,吸引人流和商机,又具有战时防 空功能,安全性高 ✔属人工环境具有封闭性,通风条件不良,防火、防水等防灾困难
地下室内步行街
作用:
✓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率 ✓发挥地铁车站区位优势 ✓疏导大量人行交通 ✓形成地下步行网络 ✓改善城市步行交通环境 ✓活跃商业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街 1.地下车库;2.地铁;3.地下水库及变电
设施;4.出入口
台北美食地下街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街入口
无 锡 地 下 商 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要点 (1)以地铁站及交通枢纽为节点 (2)以地下商业为中心 (3)人流组织与流量 (4)力求便捷,经济适用,购物、观景、娱乐休闲一体化 (5)环境优雅,舒适宜人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 当城市欠发达,车流少,不设地下停车系统时
Sa≤ Wa
地下商业街的面积由交通面积、营业用房面积、辅助用房面积、停 车场面积等构成。据有关统计分析,地下商业街营业面积:交通面积: 辅助面积=4:3:1。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与特点 (1)地下街的基本作用
✔ 地下街的城市交通功能,起到人车分流的作用 ✔ 地下街对城市商业的补充作用 ✔ 地下街在改善城市环境上的作用 ✔ 地下街的防灾功能
➢地下街的主要组成 地下街由地下步行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商业系统、
地下街内部设备设施系统及辅助系统组成。
地下步行系统包括出入口、连接通道、广场、步行通道、垂直交通 设施及步行过街等。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及 贸易等繁华地段。
地下交通系统包括有轨(即地铁、轻轨及城铁)、无轨(即地下快 速道、地下巴士)交通及停车系统。
1.戴蒙德地下街 2.波塔地下街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 按作用分类 可分为通路型、商业型、副中心型和主中心型。副 中心型地下街常设在车站与车站之间;主中心型地下街主要是以各类精 品及奢侈品为主。
✔ 按功能分类 可分为地下商业街、地下娱乐街、地下步行街、地 下展览街及地下工厂街。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城市地下街的基本类型 (1)地下街的定义
地下街是布置在城市地下的街道,指在城市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 设置地下道路,沿道路全程或大部分路段两侧建有各式地下建筑,设有 人行通道、商铺和(或)车行道、地下广场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地下 道路。
地下街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由法国建筑师Eugene Henard所 提出的多层次街道(multi-level-street)。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 中心区的再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地下街是透过城市地下空间的开 发而发展起来的,所处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功能补充的建筑物。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走进地下空间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 21世纪则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及上部空间向地下延伸,是 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按照步行系统地下建筑的功能及在平面与竖向上的组合方 式不同,在平面上的布局有四种模式,在竖向有五种模式,如 下图所示。
地下街平面布局模式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地下街竖向布局模式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此外,根据地下步行系统在平面上的几何形态或意象进行 规划,其布局模式可分为一字形、T形、十字形、L型等。
5.2 城市地下街规划的基本原理
➢影响地下街规划的主要因素
(1)地面建筑、交通及绿化等设施的设置 (2)地面建筑的使用性质、基础类型、地下管线设施等因素 (3)地面街道的交通流量、交通路线、站台设置、主要公共建筑 的人流走向、交叉口的人流分布与地下街交通人流的流向设计 (4)防护、防灾等级、战略地位及规划防灾防护等级 (5)地下街的多种使用功能与地面建筑使用功能的关系 (6)与附近公共建筑地下部分及首层、地铁、地下快速道及其他 设施、地面车站及交叉口的联系 (7)地下街竖向设计、层数、深度及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扩展与 延伸等。
国内外典型城市地下街开发如下图所示。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大阪Nagahori地下街平面
✓最早的地下街出现在日本 ✓是单纯的地铁车站等附属设施 ✓以人流聚集点(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为核心,通过地下步行道将人流疏散 ✓同时在地下步行道中设置必要的商店、
各种便利的事务所、防灾等设施,必 要时还建有地下车库等地下设施
平面扩张
高空及浅层 地下空间
深层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第5章
城市地下街及步行系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江锋 副教授
CONTENTS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 5.2 城市地下街规划的基本原理 5.3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布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5.1
城市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街的作用
5.1 城市地下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