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第七单元第一节《19 世纪中叶的俄国》学案学习目标:识记: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理解: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
而这些正是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运用:探究19 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极其解决途径。
学习重难点:重点:俄国的农奴制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前思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她成立的标志是——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而二月革命推翻的却是。
自主学习:一、俄国农奴制的确立与发展农奴制涵义:俄国的农奴制是15 世纪下半叶19 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农奴。
(1)兴起: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在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的过程中,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2)确立: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18 世纪:①彼得一世为增加人头税将流民和家奴列入农奴阶层,还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②18 世纪中后期,沙皇曾将一百多万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贵族宠臣,还把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等地。
③沙皇颁布法令,宣布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农奴是地主的财产。
(3)发展19 世纪:①农奴数量多:农村人口中的以上是农奴。
②农奴负担重:农奴每周③农奴生活贫困:长期的贫困使农奴的体质很差,造成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反过来加剧了农奴的贫困。
④农奴遭受严格的管理:农奴的生产和生活都要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还为沙皇服兵役。
二、19 世纪俄国农奴制的危机1、农奴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许多农奴从封建主的庄园逃到西伯利亚等偏远地区,有些甚至同贵族和庄园管家发生暴力冲突。
课件2: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 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 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பைடு நூலகம்子孙 的死亡。”
——普希金
涅克拉索夫: 《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19世纪20-70年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 为俄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家、革命民 主主义者、民粹派知识分子充当了这一思想的传播者和实 践者。 思想上: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新思潮
(3)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 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谢谢观看!
材料二:“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 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 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 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 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 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 用的一课。”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 的希望。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 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 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军事上:落后的农奴制导致克里米亚战败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阶级矛盾激化
新 思 潮 思想 涌 动
政治 农奴制
经 济
军事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克
里 米直
亚 战
接
败原
因
改革的“前一天” ——古老和现代文明的碰撞 (背景)
改革的“那一天” ——文明冲突的结果 (内容)
改革的“后一天” ——近代化漫漫文明路
第1课-19世纪的俄国PPT课件

方刊年号2011,左侧为材质和成色,右 左上缘为俄语“废除农奴制”字样,
侧为纯金重量及莫斯科造币厂标志。
右下缘为锁链修饰,下缘中央为废除
. 农奴制的时间“1861”字样。 1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 局限性;
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有线膛枪俄国有线膛枪俄国95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有300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戓用的蒸汽舰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戓用的蒸汽舰281281艘俄国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帄船黑海舰队多数为帄船蒸汽舰只有蒸汽舰只有2424艘
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
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 的武装起义。
28
(1)从材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是什么。(不得抄录材料原文)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农奴的反抗斗争。 .
7
材料二: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 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 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 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 ,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 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 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 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D.M华莱士
.
24
◎探究一:下述图片和材料共同反映了俄国农奴制下农
奴的什么处境?
材 料 一
农奴为农奴主劳作
农奴的生活
.
学前比较教育-第五章-俄罗斯学前教育

A.《教育法》 B.《幼儿园规程》 C.《幼儿园教育大纲》 D.《学前教育构想》 D 4.俄国出现第一所幼儿园的时间是( ) A.1860年 B.1861年 C.1862年 D.1863年 A
真题练习
名称解释 教学—训导型模式述评。
②民主化和多元化。民主化包括管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民主化 等。学前教育多元化,各学前教育机构可调整自己教学方案,教 师有更大的自主性。
③个性化。教育面向个人,承认个性人格的唯一性,充分发展个 人潜力。个性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儿童自由游 戏得到更好发展。
④民族化。俄罗斯文化在学前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教 育的传统化,东正教的介入和影响越来越大。
①苏联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统得过 死,缺少灵活性。幼儿园发展供不应求,儿童入学率一直不高。
②教育工作于保育工作紧密结合。
③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教 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教育者 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在教学中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 体。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的作业。游戏在 时间上受限制,且被成人严格规定。形式主义泛滥,成人与儿童 疏远,儿童消极性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
第三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改革动 向
二、俄罗斯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121)
问题: 教育经费危机一直是俄罗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教育经费危机导致俄罗斯教育系统功能的下降和教育基础资金的 匮乏。
措施: ①依靠有偿服务和部分收费、接受慈善捐款和赞助等。 ②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赋予其进行企业活动的权。 ③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建立非国立教育系统。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教育发展的原因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教育发展的原因摘要:俄国的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的来说是有所发展的。
虽然还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这个时期,无论学校数量、类型,学生人数都比之前的有所增加,尤其是女子教育的发展比较突出。
另外教育还出现了向平民化发展的趋势。
出现上述现象,这与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一些民主人士的活动、人民自身意识的提高、相对和平的国际关系以及印刷技术的完善有密切的关系。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的作用下,促进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俄国教育;经济发展;自我意识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ussa in thelate 19th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Cai Chunmei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48China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 education of Russia have gone somewhere in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lthough obvious limitations existed, the number or the style of schools was increasing and so was the student population than in the past,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was more outstanding. Moreover, education has shown a civilian-oriented trend.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ssia at that time, the activities of some democrats, the increasing of people‟s awareness, the relative peacefu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ompleted printing.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Russia in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been promoted under the action of all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Key words: Russian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Self-consciousness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在教育方面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讲还是有较大的发展。
俄罗斯启蒙教育

俄罗斯启蒙教育
俄罗斯启蒙教育,是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俄罗斯帝国进行的一场启
蒙运动。
这场运动对俄罗斯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理性和科学精神为导向,推崇知识、启发思维、追求
真理。
在俄罗斯,启蒙教育的倡导者包括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尔杰耶夫、诺维科夫和拉迪什切夫等。
他们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倡普及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有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在启蒙教育的推动下,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是普及教育,俄罗
斯建立了一批新式学校,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是改革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数学、哲学等课程,强调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启蒙教育还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在俄罗斯启蒙教育的影响下,俄罗斯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的思想观念
发生了转变,传统观念逐渐被理性和科学所取代。
启蒙运动为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俄罗斯启蒙教育是俄罗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对俄
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倡导理性、科学,推动了俄罗斯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俄罗斯启蒙教育的精神,对于当今世界的教育事业仍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俄罗斯学前教育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二、苏联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苏联学前教育
这一时期是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 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苏维埃政府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苏联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初见成效,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 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
费危机导致俄罗斯教育系统功能的下降和教育基础资金的匮乏。
措施: ①依靠有偿服务和部分收费、接受慈善捐款和赞助等。 ②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赋予其进行企业活动的权。 ③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建立非国立教育系统。
第三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三、发展趋势
①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化的趋势,以往课程的较浓厚的政治倾向将 进一步被削弱和取消。教育内容直接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前
1938年,《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
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
1944年,《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 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问题作了规定
,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苏联特色学前教育制度基本
形成。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 系影响的客体。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的 作业。游戏在时间上受限制,且被成人严格规定。形式主义泛
滥,成人与儿童疏远,儿童消极性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
第二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现状
俄国的学前教育

三、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根据 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俄 罗斯的学前教育界认为,学前时期是儿童生理 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学前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否则会给儿童的健 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从30年代起,苏联学前 教育研究机构就积极开展有关学前教育的各项 研究,并为全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幼儿教 育的各种大纲、规划、计划和教材。
•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 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 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 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 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四、苏联及俄罗斯幼小衔接的实践
1、苏联幼小衔接的举措及问题
(1) 20世纪50年代:采取有组织的作业教学 早在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学前教 育研究室以乌索娃为首的科研团体,探讨了将系统 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适宜性以及 成人在教学中施以直接影响的可行性,以解决由于 入学年龄从8岁改为7岁后,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学习 不适应的问题。 此后,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 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了苏联幼儿园的教 育实践。
(2) 20世纪80年代—小学设置零点 班
1969年,苏联小学学制由4年改为3年以后, 由于小学教养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学制的 缩短,学生负担明显加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 所所长A.B.查包洛热茨等人,又探讨了如何 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一半内容下放到幼儿 园6岁班的可行性。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幼儿园6—7岁预备班 作为零点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 被纳入小学学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各级职业学校得到一 定的发展。 《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允许堂区学校、 县立学校开设农业、工艺、力学等课程。同 年,彼得堡开办技术专科学校。 1832年,开办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大学章程》允许大学开设实用课程。 60年代前,各地开办了一些初级、中级技术 学校和商业学校。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6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 改革法令: 1860年颁布《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 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 女子中学分六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提供宗教、 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但程度比男子中学 浅。 • 1870年它们被改组为女子文科中学和女子预备 中学。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许多革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俄 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批判,提倡教育革命或改 革。 赫尔岑主张广泛的人的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主张教育改革和 社会改革结合起来,造就社会新人; 皮罗戈夫、托尔斯泰、乌申斯基等人都提出了一 些积极的主张; 《教育杂志》、《俄国教育公报》等杂志也刊载 了许多关于批判各种教育弊端的论文,推动了教 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 文科中学 设在省城,前身为心国民学校,学制
四年,学习拉丁语、德语等外语以及统计、商业理 论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意义 • 《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 • 规定各级学校免收学费 • 招生不受出身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 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和与地方经济有关 的知识等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 发展的需要,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但他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的某些保守性 反映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一)、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 1802年 俄国建立国民教育部,管理世俗教 育 • 1803年 沙皇政府颁布《国民教育暂行条例》 • 1804年 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在1786年《国民学校章程》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和管理体系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规定
全国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所大学, 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
• 确认政府、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教会、私 人都可开办初等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学 制三年。 • 允许男女同校和女子担任教学工作。 • 建立管理初等学校的省和县学校委员会。 • 教学内容为神学、读写算,规定用俄语教学。 • 教会学校自成体系,教会人士有当然的任教资格 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 评价
这些方案仍具有宗教性和等级性,但进步和 民主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法令颁布后的几年, 各个领域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坚持,60年代后,俄 国的教育又出现倒退。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70年代后,沙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 引起教育的又一次倒退。 它主要表现在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制和学校的 等级性方面。 政府通过直接监视和宗教手段来加强对教育的 管制 1866年,卡拉科佐夫事件 1869年,设立视学员 1874年,设立督学,颁布新的《初等 国民学校规程》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 期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 苏联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 师的教师”,他的教育理论对欧洲的教育理 论的发展也有影响,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 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
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极富时代意义。他对沙 皇政府教育政策的反抗和对教育重大功能的认识 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所提倡的道德更多 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对教育学和师范教 育的论述推动俄国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他对一些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看法有的在今天 也有启发意义。
• 它在教育上集中表现为等级教育制度及与 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 在国内外进步势力的压力下,沙皇政府被 迫进行了几次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 19世纪初和60年代的两次改革,这些改革 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一)世纪初的教育 19世纪初,在国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法国 革命的影响下,亚历山大一世实行了教育改 革。
2、教育改革方案 同年颁布《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规定中学可招收各阶层的儿童。 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 学制七年。 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生可进入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 实科中学毕业生只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扩大教师 会议权限。 • 鼓励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反对体罚等。 • 在小城市设四年制的中学预备学校。 • • • •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局限
• 为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设计的课程过于庞 大,在当时是无法实行的。
• 许多带有民主性的规定并没用得到实行或 旋即被废除。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 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背景 18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俄国的教 育政策日益走向反动。 反法战争前,彼得堡学区背离1804年《章程》 1819年,俄国全面推广彼得堡学区的措施 1828年,颁布《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 1835年,颁布《大学章程》
成员:朱家辰 张云鹤 张影 周妍 李媛媛 卢欣 刘佳
背景介绍 教育发展概况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 60年代的教育改革 70年代的教育复辟
乌申斯基论教育
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论教学 论道德教育
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 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 但与英、法等西欧国家相比,它仍是落后 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 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大学本身由大学董事会管理,下属各级学校 由学校委员会管理。 下属学校分堂区学校、县立学校和文科中学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 堂区学校 设在城乡的教堂中,学制一年。学习神
学、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毕业后部分学生可升入 县立学校。
• 县立学校 设在省城或县城,学制两年。前身为初
级国民学校。学习语法、地理、几何物理等知识。 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文科中学。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俄国教育发 展的历程十分曲折,在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潮 流面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能会做出些许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或改革 是在保障其根本利益的范围内,因此,他们 是不可能进行自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的。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康· 德· 乌申斯基(1823—1870)是19世纪俄国 教育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人”。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19世纪下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经 济发展的需要促使沙皇政府创办了一些新的 大学和高等专业学校。1896年,俄国高等学 校共48所,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
(三)、70年代的教育复辟
但这时的高等教育是被贵族和资产阶级垄断 的,为了维护沙皇政府的统治阶级,政府加 大了对大学的控制和监视。 1867年,政府公布了严密监视的规则,禁止 大学生集会。 1884年,颁布《 大学规程》 1871年,颁布《中等学校规程》 1872年,颁布《实科学校章程》
(二)、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 他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良好的 心理素质。 他分析了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并具体论述了它 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培养方法。
(三)、论道德教育
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 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作用。 • 热爱祖国是一个人身上最强烈的情感 • 自由劳动是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幸福
“公共教育本身不能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引导 历史向前发展,而只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是教育学 和教育家,而是民族本身及其伟大人物开辟着通向未来的道 路:教育只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并且在与其他社会力量一 起行动的同时,帮助每一个个人和新的一代代人也沿着这条 道路前进。”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他认 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目的 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地发挥人类的 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另外,他也认为基督教教育赋予一切教育以 生命力并指出它的最高目的。因此这种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还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二)、论教学
乌申斯基吸收了心理学史上各个流派的思 想,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学观。他的教学理论 是建立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的。
(二)、论教学
在教学目的上
• 他批判了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的片面性。 他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 结合起来。
(二)、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 他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 主张把古典课程与实科课程结合起来。提倡开设 如民族语、历史地理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课程。
乌申斯基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曾任法律专科学校教师、 孤儿院教师、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学监。 曾因倾向进步而被解职,并被遣送出国,滞 留国外达五年之久。
《人是教育的对象》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乌申斯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方 面,他对沙皇政府及其政策表示不满;另一 方面,他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动社会和 个人的发展。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3年颁布《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 恢复大学某些自治权,大学校长、副校长、系 主任、教授由选举产生,给予较大的学术自由。 • 大学设历史文学系、数理学系、法学系、医学 系等。
(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教育改革方案 1864年颁布《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基督教是他道德思想的基础,也是德育的重 要内容。
(四)、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教育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学艺。 研究实践的活动 • 他认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 的知识。为了掌握这么广泛的学科,他建议成立 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