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一)

合集下载

导学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导学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第一课时)滑县二中肖凤娟【学习目标】1.简述格里菲斯实验的过程。

2.掌握艾弗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学习过程】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自主完成)⒈ 20世纪20年代的主导观点: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⒉ 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DNA是由许多_______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但对DNA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部分人已开始怀疑:DNA可能是遗传物质;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

3、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_______(成分)组成。

讨论:1、在已知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前提下,对“到底谁是遗传物质”,你能提出哪些可能呢?A、DNAB、蛋白质C、DNA+蛋白质,缺一不可2、为进一步研究确定染色体上到底谁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你需要()A、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遗传功能B、不必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直接观察其遗传功能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自主完成)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2. 实验过程: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

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小鼠。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

思考:1、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还有致病能力吗?2、前3组实验说明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细菌是怎样的?3、第4组小鼠死于什么病?体内出现了哪种细菌?4第4组小鼠体内出现的S型细菌的来源: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了B:活的R型转化成了S型细菌5、结合第1组实验,活的R型细菌会自发转化成S型细菌吗??6、由1、4组实验可知,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来自:A:活的R型菌B: 加热杀死的S型菌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自主完成)(1)实验过程及现象:(2)①R型活菌+S型菌的蛋白质共同培养:培养基中只有型细菌②R型活菌+S型菌的荚膜多糖共同培养:培养基中只有型细菌③R型活菌+S型菌的DNA 共同培养:培养基中有型细菌④R型活菌+(S型菌的DNA+DNA酶)共同培养:培养基中只有型细菌(2)实验结论:____是遗传物质。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第一课时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一、学习目标总结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学习过程(一) 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 肺炎球菌R型菌和S型菌的比较2. 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过程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进一步思考:格里菲思是否确定了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二) 艾弗里的肺炎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S型细菌的其他成分呢?(提示:实验设计的关键应当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等其他成分的作用。

)2. 肺炎球菌体外转化实验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1) T2噬菌体的基本结构: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主要步骤:吸附—注入--________--________--释放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2.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 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思考:为什么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如何标记T2噬菌体?(2) 标记后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 放射性检测思考: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以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为什么?以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为什么?(4) 实验结论(四) 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1.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外壳是____________,内部只有__________分子。

遗传物质的发现教师学生1

遗传物质的发现教师学生1

合作探究
1. 体内转化实验(1928 年,英国,格里菲思)阅读课本 53 页探究活 动【资料 1】回答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菌落(光滑、粗 糙)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2).实验过程 ① _R 型活细菌_ ② S 型细菌 小鼠体内 小鼠体内
有无荚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无毒性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
③ 加热杀死 S 型细菌 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传递中的性质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 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性 体细胞中的存在形 成对存在 成对存在 式 配子中的存在形式 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在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 来自母方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的组合 非 等 位 基 因 自 由 组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 方式 合 合 思考:萨顿假说的内容,原因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内容: 原因: 研究方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 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实验者: 。 实验材料: 。
四、 典型习题
课本 56 页巩固提高的 3 个问题
A.3 和 4 C.2、3 和 4
B.1、3 和 4 D.1、2、3 和 4
※※※4.在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 DNA 酶处 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 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 R 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 S 型活细菌的 DNA B.用以补充 R 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因素 D. 与以 S 型活细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是苏教版“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以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前面的内容已经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本节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提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在内容上与教材中前后章节知识联系密切,是学好第四章的基础;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以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思路与一般方法。

2、重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 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1)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的认知论,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遗传与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关。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生物ⅱ人版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1)

生物ⅱ人版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1)

生物ⅱ人版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1)本章规划在我们学习了遗传和染色体之后,理解了遗传规律与染色体行为的关系,了解了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理解了孟德尔定律的本质及其应用等知识。

在本章,我们将要学习遗传的分子基础的知识。

1、本章内容组成本章内容由五节组成:“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关注人类遗传病”。

第一节“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介绍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着重展示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还着重介绍了DNA提取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科学的进展需要科学实验,同时更需要科学家的睿智与坚持。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介绍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明过程、DNA的分子组成及结构特点。

关于DNA的复制,教材首先通过“积极思维”介绍了DNA复制的精巧实验,然后从理论角度解释了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第三节“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介绍了基因操纵蛋白质合成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并穿插介绍了人类对遗传密码子的探究过程和密码子表。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通过分析镰刀状贫血症的病因,介绍了基因突变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介绍了基因重组和重组DNA技术的相关概念。

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介绍了人类遗传病的病因以及相关实例、人类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措施等。

2、本章教材地位本章教材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和染色体之后,理解了遗传规律与染色体行为的关系,了解了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理解了孟德尔定律的本质及其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讲述了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基因操纵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关注人类遗传病。

促进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生物的进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遗传使得个体代代相传,使物种具有连续性;变异有可能让生物产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性状,从而在自然选择中得以生存,并产生新的物种,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物质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案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艾弗里与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你有何感悟?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

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用某种酶处理转化因子后,R型细菌不能再转化成S型细菌,这种酶是( )A.蛋白酶B.分解多糖荚膜的酶C.DNA酶D.纤维素酶3.用噬菌体去感染细胞内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4.病毒甲具有RNA甲、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蛋白质乙,若将RNA甲、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寄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 )A.RNA甲和蛋白质乙B.RNA甲和蛋白质甲C.RNA乙和蛋白质乙D.RNA乙和蛋白质甲5.(2014·温州模拟)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荚膜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图所示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A.①④B.②④C.①⑤D.③⑤7.(2014·南通二次调研)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个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A.选择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DNA注入其细胞中D.噬菌体侵染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裂解死亡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苏教必修2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2) (1)

苏教必修2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2) (1)

第二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导入新课师:艾弗里的实验说明遗传物质是DNA,但仍有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细菌转化的原因是DNA提取物中还存在很少量的蛋白质。

那么,科学家将如何继续探寻遗传物质的本质呢?推进新课师:指导学生阅读“噬菌体实验”。

探究题目:为什么说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板书:1.噬菌体的结构课件展示: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结合交互式画面讲解,分别以噬菌体与流感病毒为例,利用多媒体技术中鼠标指向交互区域时,物体表面出现闪烁并结合文字解释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一般结构与特殊结构。

板书:2.噬菌体增殖的过程课件展示:对于病毒的增殖过程,采用多媒体交互式动画,以噬菌体侵染细菌为例,动态展示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装配→释放。

师:(1)病毒按照宿主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噬菌体(细菌病毒)。

(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

(3)噬菌体的结构为核衣壳结构,即蛋白质外壳与核酸构成;化学成分均比较简单,由两种物质组成,即蛋白质和DNA。

(4)病毒由于其缺乏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统,因此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物。

(5)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其繁殖方式为增殖,且必须发生于宿主细胞内。

(6)当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其蛋白质外壳并不进入宿主细胞;进入宿主细胞的是噬菌体的DNA。

学生活动:观察、倾听上述信息,结合阅读文本P50,思考“为什么说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

师:本实验材料有什么特殊性?生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噬菌体由两种物质组成,即蛋白质和DNA。

师:为何本实验在方法上具有可靠性?生:蛋白质含S(蛋白质中含有少量的P,占总量的1%,对实验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DNA含P,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师:本实验中,是如何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这个实验是由谁完成的?生: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并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

4.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编制:王曼审核:秦磊校对:张统省编号:07 【学习目标】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质疑讨论】1、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探索遗传物质过程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2、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自学质疑】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实验一】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球菌转化实验思考:①对比A、B组实验,说明了什么?②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③由本实验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理?【实验二】1944年,艾弗里肺炎球菌转化实验1、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2、尝试画出艾弗里实验的过程示意图。

3、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实验三】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1、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2、请将图示内容补充完整。

用__________标记用__________标记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实验探索】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的基本成分都是蛋白质和RNA,体内无DNA。

请设计实验探究烟草花叶病毒和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小结】___________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反馈】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少无毒R型②多无毒R型③少有毒S型④多有毒S型A.①④B.②③C.③D.①③3、、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A.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D.遗传物质是D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导学案(一)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简述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和概述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探究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总结方法过程。

【自主学习】实验材料: 两位科学家 : 实验过程: ①R 型活细菌+小鼠
小鼠 。

②S 型活细菌+到小鼠 小鼠 。

③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 小鼠 。

④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细菌+小鼠 小鼠 。

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型细菌。

思考:1、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还有致病能力吗?前三组实验说明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细菌是怎样的? 2、格里菲斯从死亡小鼠体内除了分离到R 型细菌,还分离到活的S 型细菌,请讨论活的S 型 细菌是怎么产生的?以下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你认为活的R 型细菌会自发转化成S 型细菌吗? 你认为是什么促使活的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 艾弗里的3组实验: ①S 型细菌的DNA +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②S 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③S 型细菌的DNA + DNA 酶 + R 型细菌 培养基中能分离出 。

思考:第3组实验中DNA 酶有什么作用?第1、2、3组实验说明 、 和 不能促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只有 能促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是遗传物质。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斯(1928年)----提出“转化因子” 转化实验总结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1944年)----提出“DNA 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观察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 和 。

注意: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增殖)。

2、如果只标记噬菌体的DNA ,应标记什么元素?为什么?如果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应标
记什么元素?为什么?
35S 的噬菌体 大肠杆菌 培养基 , 32
P 噬菌体 大肠杆菌 培养基。

3、虽然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设计的思路却有共同之处,那么,它们
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 。

【合作探究】
1、叙述并讨论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过程、中心环节、实验结论等,分析理解变量、对照
等相关实验知识,分析实验是否有可改进之处?
2、为什么说噬菌体实验更有说服力?为什么要35s 和32p 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上清液和沉淀分别含什么物质?
3、总结归纳科学家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及不同生物所含遗传物质。

【达标检测】
1、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 、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B 证明了RNA 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 A .杂交实验法B .同位素标记法C .病毒侵染法 D .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3.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 ) A .用14C 或3H 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 .用180或15N 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 .将一组噬菌体用32P 和35s 标记 D .一组用32P 标记DNA ,另一组用35S 标记蛋白质外壳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 A .RNA 是遗传物质B .DNA 是遗传物质C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多糖是遗传物质 5.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都是DNA B .都是RNA C .同时存在DNA 和RNA D .有的是DNA ,有的是RNA 6.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 .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B .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D .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7.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32P 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 的是( ) A .子代噬菌体DNA B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 .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D .子代噬菌体不含32P 8.用甲种病毒的RNA 与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装成一种病毒丙,以病毒丙侵染宿主细胞,在宿
主细胞中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子代病毒具有的特征是( )
A .甲种病毒的特征
B .乙种病毒的特征
C .丙种病毒的特征
D .都不是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