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的效果观察_金华

合集下载

运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的应用。

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的活动主题,运用 PDCA 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

结果: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由实施前的 26.83% 降低至实施后的 4.24% 。

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共同协作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我科 2015 年 4 ~ 9月开展品管圈管理,对急诊科急重患者转运进行为期 6个月的质量管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全科人员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于 2016年 4 月成立以急危重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绿翼圈。

小组成员 8 名,设立圈长 1 名,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圈组成员 11 名,其中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 2 名,护师5名,护士3名。

品管圈中每个人分工明确,小组遵循 PDCA原则开展活动。

2 活动步骤2. 1 主题选定采用头脑风暴法拟定“提高急诊患者分诊率”、“提高病人家属对急救护理服务满意率”、“提高急诊药瓶完好率”、”降低危重患者压疮的发生率“、“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降低急救投诉发生率”等活动主题。

通过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等的评分比较,最终将“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其原因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都严格制定了各班次职责及工作标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有遗漏或执行不规范的现象,而错误的原因主要:1、患者自身病情危重,不稳定,变化快,在转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受到挤压或是脱落导致不良后果,影响转运。

2、转运工具不完善,急诊科平车使用频率高,因缺少维护易引起安全隐患。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DOI:10.16659/ki.1672-5654.2016.10.067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方法通过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确认、检讨与改进及持续改进措施等程序进行品管活动。

比较急诊急重症患者院前、院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改善前后的情况。

结果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55%降至改善后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安全,同时增强了圈员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标签:品管圈;急重症患者;转运;护理风险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

急诊科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发科室,实际工作中应及时找出潜在护理风险发生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机会。

该科于2015年2月1日成立“转运圈”,针对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护理问题,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品管圈概况1.1 圈名“转运圈”寓意转动的车轮承载着医护人员崇尚生命祈祷平安的神圣使命,快速的转运冲破命运的黑暗,重新托起患者生命的太阳。

我们的口号是“转在千钧一发,运在生死边缘”。

1.2 人员组成由12人组成,护士长为品管圈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选一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护士为辅导员,成员由护理骨干及积极参与品管活动的护士组成,圈成员按分工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实施。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将2020年11月18日至2020年12月06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21年3月14日至2021年4月4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转运。

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在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医院品管圈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接近的医护人员自发组成的一种改善工作的小组活动,由圈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并解决与工作成效有关的各种问题。

急诊科作为我院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关卡,随着“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创建,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加。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质量代表一个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自动建立品管圈,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可以降低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月18日至2020年12月06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采用常规转运作为对照组;与2021年3月14日至2021年4月4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品管圈转运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79例,女79例;年龄20-81岁,平均(45.12±4.55)岁。

观察组男80例,女78例;年龄21-80岁,平均(44.50±4.0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本研究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并向我院伦理委员会报告,获得批准。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

医生评估患者病情,下达转运医嘱,护士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提前告知接受科室。

常规准备转运物品,转运途中观察患者病情;观察组创建集束化管理模式,建立安全识别系统,实施标准化转运。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呼吸ICU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呼吸ICU患者转运途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从70%降低到25%(P<0.05)。

结论品质管理圈活动能使护士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收获无形成果,并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呼吸ICU患者安全转运。

标签:品管圈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29-01引言:医疗领域品管圈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增强医疗人员发现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意识,提高员工工作士气,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其间接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持续改善医疗质量的时代要求,调动了医院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推动了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医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升了医疗卫生工作者自主改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持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

而呼吸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呼吸ICU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专科病房,呼吸ICU患者在转运中存在很大风险。

据报道有71%的患者在转运中发生轻微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我院科2014.2~2014.10成立了品管圈,确立了“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本院平均月量800人,危重症患者约占10%,部分科室设置不全,无相应专科的患者需转运到ICU继续治疗,各类检查转运、转科和转院病人增多。

2.方法2.1 成立QCC小组我科成立7人QCC小组,分别是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7名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大专学历1人,全部参加QCC培训,确定圈长1名,指导员1名。

圈名“稳如圈”寓意着平平稳稳,绿色的花环象征着永不凋零的生命和希望,热情的医务工作者用安全稳固的担架稳稳的护送患者,保障转运安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危重患者因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一旦转运过程中出现质量缺陷,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在实际工作中,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工作常常存在人员不足、设备不足、沟通不畅、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转运质量缺陷频发。

如何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质量,减少发生质量缺陷的可能性,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1.2 问题提出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存在质量缺陷是当前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医院内,危重患者需要频繁进行转运,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例如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安全受到威胁,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的缺陷,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迫切课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品管圈在卫生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为提高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品管圈如何有效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探究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机制,为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不仅可以为品管圈在卫生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品管圈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开拓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实践路径。

2. 正文2.1 品管圈的概念品管圈的概念是指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不断循环的PDCA (Plan-Do-Check-Act)循环来持续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品管圈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定实行品管圈对减少危重患者转运缺陷几率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扬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纳入实行品管圈前调查资料,将2019年07月01日至07月11日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纳入实行品管圈后调查资料,评估实行品管圈前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统计率、目标达成率、进步率。

结果:实行品管圈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统计率低于实行品管圈前指标检测结果,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是107%,进步率是60%。

结论:实行品管圈有助于将危重患者转运缺陷几率显著减少。

【关键词】品管圈;危重;转运缺陷急诊科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可能会存在一定转运缺陷,影响患者的转运安全性,需要予以有效管理干预[1]。

1. 资料及方法1.1 基础资料将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扬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归入实行品管圈前调查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47.35±5.78)岁,女男相比是19比23,将2019年07月01日至07月11日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归入实行品管圈后调查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47.24±5.67)岁,女男相比是20比22。

两组院内转运危重患者数据值经由比对,未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将品管圈小组建立:圈名是星火圈,品管圈小组有7位组员,包含l位辅导员、l位圈长、5位圈员。

(2)选择主题:于圈员间组织谈话,选择主题是根据圈员头脑风暴法,根据可行性、迫切性、领导重视程度及圈能力打分,最终明确这次品管圈主题为“降低入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的缺陷率”。

(3)将活动计划书制作:依据PDCA原则,将活动计划表制作。

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对院内转运患者抽取42人次,检测项目共378项,缺失项目共67项,规范项目共311项,现况值为(378-67)/378*100%=82.3%。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中的作用。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护士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

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由53.19%降低至21.59%,无形效果评分呈正向增长。

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保障了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提高了医护人员满意度和团体协作精神。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1]。

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在患者病危的情况下进行,极易引起并发症造成二次伤害,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窒息、管道脱出、输液终端等意外事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

因此,为了保证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在转运前护士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防止转运意外发生。

然而,重症患者病情危重,转运途中携带的仪器设备及抢救药物等种类繁多,护士备物遗漏的情况时而发生,这样不仅增加了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及转运不及时,而且造成医护人员转运工作满意度低。

为了能安全、及时的转运重症患者,提高医护人员转运工作满意度,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2015年6-11月本科以“降低重症患者转运物品遗漏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11月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124例(转运182例次)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22~83岁,平均(56.79±15.27)岁;内科15例,外科83例,妇产科7例,急诊科19例。

将所有患者按入院时段分组,2015年6-8月60例(转运94例次)为活动前,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平均(58.61±15.45)岁;内科8例,外科42例,妇产科3例,急诊科7例;平车转运58例,轮椅转运2例,2015年9-11月64例(转运88例次)为活动后,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平均(55.09±15.02)岁;内科7例,外科41例,妇产科4例,急诊科12例;平车转运61例,轮椅转运3例,活动前后纳入的患者性别、年龄、科室、转运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的临床实践效果评价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的临床实践效果评价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的临床实践效果评价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的临床实践效果。

方法开展以“降低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对急诊患者安全转运进行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结果在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由改善前89.5%下降到15.2%,下降幅度为74.3%。

达标率125.8%,进步率82.9%。

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急诊患者转运质量和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转运和全程优质护理,增加团队凝聚力和互相协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社会效应和形象。

标签:品管圈活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缺陷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C activities on reducing the rate of safe transport defect in emergency patients.Methods The exhibition will focus on the “Quality Reduction Transit Defect Rate for Emergency Patients” theme.According to the steps of the quality circle,the theme of the safe transfer of emergency patients will be selected,the activity plan will be drawn,the status quo will be grasped,the goal setting,analysis,and the formulation ,countermeasure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effectiveness validation,standardization,review and improvement.Results After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he critical rate of emergency transport critical patients decreased from 89.5% before improvement to 15.2%,a decrease of 74.3%.The rate of compliance is 125.8% and the rate of improvement is 82.9%.Conclusion QC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fer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mergency patients,provide safe transportation and full-quality high-quality care for patients,increase team cohesion and mutual cooperation ability,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nd enhance hospital social effects and image.【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Emergency patients;Safe transfer;Defect rate隨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急诊医学已经发展成为新型的、独立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8 效果维持推移图
图 2 2013 年 3—4 月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原因的柏拉图
2. 2 圈员综合素质 对每位圈员进行调查,从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
合、成就感、解决问题能力及品管手法 6 个方面进行 评价,每项每人最高 5 分,最低 1 分,总分 40 分。计 算出平均分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均有提高。见图 3。
[3]卢勇,苏磊,秦伟毅,等.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 中 国急救医学,2005,25( 6) : 457 - 458. ( 收稿日期: 2014 - 02 - 17)
图 1 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原因的柏拉图
1. 2. 4 目标设定 结合工作年资、学历、主题改善能 力,得出圈能力为 78. 4% 。设定目标值 = 现况值 - 现况值 × 圈能力 × 改善重点,为 6. 3% ; 改善幅度 = 改善值 / 现况值 × 100% ,为 68. 5% 。
2014 年第 26 卷第 10 期 2014,Vol. 26 No. 10
危重患者转运前核查表、鼻导管 T 形固定法在 医院内“金 点 子 ”评 选 中 获 奖,并 在 全 院 推 广。2013 年 1—9 月,转运患者零投诉。此次品管圈活动获得 2013 年两岸医疗品质促进交流竞赛活动银奖。 2. 3 效果追踪
从 2013 年 4 月 14 日实施作业标准书开始,进行 了 6 个月的效果追踪,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一直 维持在目标值 6. 3% 以下。见图 8。
·586·
上海预防医学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文章编号: 1004 - 9231( 2014) 10 - 0586 - 03
2014 年第 26 卷第 10 期 2014,Vol. 26 No. 10
·护理园地·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的效果观察
4. 7% ,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见表 4、图 2。
表 4 2013 年 3—4 月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的原因
原因 输液问题 物品准备不足 供氧中断 其他病情变化 坠床 各种管道脱落 生命体征变化 合计
转运途中意外例数 4 1 1 1 0 0 0 7
累计百分比( % ) 57. 1 71. 4 85. 7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 3. 2 对策二: 氧气袋固定班次检查 急诊班每日 检查氧气袋有无漏气,连接管是否配套,并充气备用。 使用氧气袋后及时充气,职责落实到人。氧气袋如有 老化或漏气,应及时更换。并将氧气袋列入每月急诊 仪器管理项目中。对策二实施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 意外率由改善前的 14. 0% 降低到 改 善 后 的11. 8% ( 实施日期: 1 月 27 日至 2 月 2 日) 。 1. 3. 3 对策三: 加强转运培训 由于部分护士未掌 握转运流程,途中遇紧急状况处置能力差,我们对护 理人员进行抢救、转运模拟案例练习,分组进行,并就 转运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危重患者转运进 行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85 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 补考。新护士转运操作时,由年资较高者陪同。对策 三实施 后,危 重 患 儿 转 运 途 中 意 外 率 由 改 善 前 的 11. 8% 降低到改善后的 8. 3% ( 实施日期: 2 月 3 日至 2 月 16 日) 。 1. 3. 4 对策四: 完善急救转运箱并制定转运前核查 表 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年龄跨度大,转运时经常会 遗漏物品。针对急诊特点,我们将不同型号呼吸面罩 置于急救转运箱内。制作转运箱内物品清单,转运后 及时补充,每 天 由 日 班 核 对 检 查。 制 定 转 运 前 核 查 表,列出转 运 前 需 要 进 行 的 评 估 及 转 运 时 所 需 的 物 品,张贴于抢救室,转运前对照核查表一一进行核查。 对策四实施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由改善前的 8. 3% 降低到改善后的 6. 4% ( 实施日期: 2 月 17 日至 3 月 2 日) 。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护士在转 运前未进行核查。针对这一现象再进行改进,将危重 患者交接单与转运前核查表合二为一,转运前填写危 重患者交接单并进行核查。 1. 3. 5 对策五: 固定专用转运仪器并定时充电 之 前出现过转运仪器电量不足,转运途中不能正常运行 的情况。为此对专用转运仪器更换充电电池,并在仪 器上方标 明“转 运 仪 器 ”,定 点 放 置。 每 日 由 后 夜 班 负责对转运仪器充电并检测。如有故障,做好待维修 标记,及时通知维修,并用备用仪器替代,做好交班工 作。对策五实施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由改善 前的 6. 4% 降低到改善后的 5. 1% ( 实施日期: 3 月 3 日至 3 月 16 日) 。
2 结果 2. 1 转运途中意外率
2013 年 3—4 月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后,对 例,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为
·588·
上海预防医学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年第 26 卷第 10 期 2014,Vol. 26 No. 10
金华,胡静,陈伟萍,沈琴成 ( 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 宁波 315010)
品管圈活动指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 种质量控制手法,全面参与,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 地进行 维 持 与 改 善 的 活 动,是 全 面 品 质 管 理 的 一 环[1]。2012 年 10 月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急 诊科开展了第二期品管圈活动,活动主题是降低危重 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本文报道活动及其效果。
作者简介: 金华( 1976— ) ,女,主管护师。
不足( 遗漏、电量不足、仪器物品故障) ; ⑥ 生命体征 变化( ± 原有稳定心率 的 20% ) ; ⑦ 其 他 病 情 变 化 ( 抽搐、窒息等) 。根据上述转运意外情况,制定危重 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调查表,采用“正”字记数,由当 事人在备注栏内填写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及具体原 因,进 行 查 检 并 记 录 结 果。2012 年 11 月 12 日 至 2012 年 12 月 16 日,共转运危重患儿 160 例,其中因 供氧中断引起转运途中意外 18 例,物品准备不足 10 例,输 液 问 题 4 例,危 重 患 儿 转 运 途 中 意 外 率 为 20. 0% 。采用分类统计和柏拉图排列,分析 2012 年 11—12 月急诊科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的原因,见 表 1、图 1。
100. 0 100. 0
表 3 物品准备不足真因验证
项目 护士经验不足,培训不到位 物品遗漏 电量不足 器械故障 合计
发生次数 2 2 2 1 7
累计百分比( % ) 28. 6 57. 1 85. 7
100. 0 100. 0
1. 3 对策拟定与实施 全体圈员根据真因,进行头脑风暴,制定改进措
施。依可行性、经济性、实效性进行对策选定,从差到 优以 1 ~ 5 分进行评价,选出 5 项对策。 1. 3. 1 对策一: 鼻导管 T 形固定法 针对鼻导管粘 贴不牢固,采用 T 形固定法。改进固定材料,采用 3M 黏着性棉布伸缩包带。3M 黏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弹性 好、不易残留痕迹,T 型固定法增加了胶布与导管的 接触面,持续固定效果好,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具 体方法: 把固定材料剪成 T 字形,上端长约 4 cm,宽 约 1 cm,下端长约 1 cm,宽约 0. 5 cm。使用单腔鼻导 管时,T 形胶带上端横向贴在鼻翼上,下端包裹住鼻 导管,在鼻尖至耳垂适宜处用一块胶带包裹住鼻导管 贴在耳垂上。使用双腔鼻导管时,T 形胶带上端横着 贴在鼻翼上,下端从鼻导管开口中间穿过,包裹住鼻 导管,在面颊接近耳垂处分别再用胶布固定,在枕后 用套结固定。对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 固定方法。每天由后夜班准备 T 形胶带,置于抢救 台。对策一实施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由改善 前的 20. 0% 降低到改善后的 14. 0% ( 实施日期: 1 月 13 日至 1 月 26 日) 。
图 3 圈员综合素质雷达图
3 讨论 本次品管圈活动,在主题选定上能根据急诊科的
专科特性,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圈员们积 极配合、认真查检,但由于数据收集时间较短,数据不 够充分,查检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管圈活动 的开展,不仅降低了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率,而且提 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表 1 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的原因
原因 供氧中断 物品准备不足 输液问题 各种管道脱落 坠床 生命体征变化 其他病情变化 合计
转运途中意外例数 18 10 4 0 0 0 0 32
累计百分比( % ) 56. 3 87. 5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4 参考文献
[1]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 浙江大学 出版社,2010: 5.
[2]Evans A,Winslow EH. Oxygen saturation and hemodynamic response in critically ill,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dul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 Am J Crit Care,1995,4 ( 2) : 106 - 111.
根据鱼骨图选定的要因进行真因验证,找出重点 中的重点。通过查检的方式,收集了 2 周的数据,得出 “供氧中断”、“物品准备不足”的真因,见表 2、表 3。
表 2 供氧中断真因验证
项目 氧气管粘贴不牢固 氧气袋漏气,充气不足 氧气袋连接管不合适 氧气管折叠、堵塞 合计
发生次数 3 2 2 1 8
累计百分比( % ) 37. 5 62. 5 87. 5
上海预防医学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87·
1. 2. 5 解析 由柏拉图可见: 根据八二法则原理,供 氧中断和物品准备不足所占比例最高,累计百分比达 87. 5% ,所以我们将供氧中断和物品准备不足作为改 善重 点。全 体 圈 员 进 行 细 致 讨 论 与 认 真 分 析,从 “人”、“环境”、“方法”、“材料”4 个方面用鱼骨图说 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意外产生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