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格式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表格式)

科目语文年级三班级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课题5、灰雀“三维”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
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法提示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具准备含课件、电教手段等1.生字卡片。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教案修改及课中反思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合作学习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
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2)全班交流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
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表格式)

4.齐读全句。
(三)出示儿歌(第三句)
1.学生朗读。交流,识记。
2指名朗读找一找这枫树、松柏树有什么特点?3.出示图片。
1.朗读第一句,展开识字活动。
圈出来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杨树 榕树 梧桐树
交流:第一句中介绍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的叶子像手掌。识记“杨”“梧”“桐”“掌”4个字。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指导书写
化、柏、松、枫、桐
以上四个字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适当的提醒,学生自主完成。
1..学生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然后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可以圈出主笔。
2.学生先临写一个,再练写两个,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
3.全班同学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3.交流看到的内容:在嘹亮的铜号声中,一群“红领巾”高举队旗,高高兴兴地去郊游。
4.自学生字,同桌互说。
加强识字的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易记易会。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二次备课)
三、自主学习,交流认读(用时:11分钟)
1.自主学习.学习第1~3小节 引导自主学习:我们要去的地方有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旅行吧!
(用时:25分钟)
(一)整体感知。
师示范读全文,师:这首儿歌主要写了什么呀?(很多的树)
(二)随图识字。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这些树的样子和名字。
1.依次出图。
图上配有加拼音词语: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树 木棉树 桦树 银杏 水杉 桂花树
请同学来拼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杨、榕、梧桐、枫、松、柏、桦、桂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表格式

汇报人:XX
目录
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生词的读写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阅读活动:参 加读书分享会、组 织班级读书角
推荐阅读目的:拓 展知识面、培养阅 读兴趣和习惯
定义: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心。
情境导入法
方法: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 媒体手段,或者通过教师生动形象 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目的: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为 改进教学方法提供 依据
评价内容:识字写 字、阅读、写话等 语文知识技能
评价方式:笔试、 口试、观察等多 样化评价方式
反馈方式:及时向 学生和家长反馈评 价结果,共同促进 学生的学习进步
汇报人:XX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提高学习效果。
注意事项:情境导入法应与学习内容 紧密相关,避免过于花哨或偏离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控制,避免影响 后续教学环节。
定义: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 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实施步骤:设计任务、布置任务、 完成任务、评价反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 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表格式)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时安排 1 节次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让学生在以前认知基础上可以很轻松地进入新知的探索,内容安排很合理科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设计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教学具准备题卡、课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探究新知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35+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巩固练习四、总结2、完成P12做一做1、2题。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35+32=完成P10做一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共同交流学习方法。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1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35+2=37 35+32=67 35 35+ 2 + 3237 67教学回顾审批意见课题两位数加两位课时安排 1 节次 1数(进位加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让学生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在内容编排上让学生很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思维、情感体验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故事》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对该单元的教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故事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2.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并提高其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本单元故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本单元的名人传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优秀的故事、名人传记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小组讨论、课堂阅读、课外作业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安排。
3.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其他故事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相关知识。
2.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表达能力、情感体验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情况。
3.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通过阅读测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的提高情况。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表格式)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doc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诚信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诚信行为。
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理解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语言运用能够搜集和理解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并能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通过演讲和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诚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诚信行为。
难点1. 如何将诚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 如何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搜集到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演讲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演讲稿模板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信”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理解和实践‘信’的?”3. 分享几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4. 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活动。
5. 分发资料,包括古代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
6.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诚信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历。
通过互动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诚信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活动做准备。
小组探究 1. 分组,每组4-5人。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2. 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关于“信”的资料。
3. 提供分类方法,如按观点和事例分类。
4. 监督小组活动,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任务。
5. 引导小组讨论“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6. 鼓励小组制作小册子或电子资料共享。
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
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深入理解“信”的内涵。
案例分析1. 分享几个古代和现代的诚信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诚信的表现和影响。
3. 提问:“这些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4. 讨论诚信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表格式)

月日(星期)总第课时分钟 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 “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 “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师生评价。
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科第二单元课时计划(累计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研指导案》教学案学科语文课题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标解读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在学习《古诗两首》时不仅要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古诗学习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要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自读自悟,读懂诗句的意思。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1、谁了解苏轼呢?(小组介绍查找的相关资料)。
2、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盛誉。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四步法”。
(板书)第一步:知诗人、解题意;第二步:通诗句、析诗意;第三步:想画面、入诗境;第四步:吟诗文、悟诗情。
2、按照这种四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学习《题西林壁》。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合作展示要求:按步骤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同时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指导朗读。
这首诗要读出庐山的气势,关键的词后面语调要适当延长,重音要突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1、这首古诗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风景),又借物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2、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何感想?3、还有什么疑问?自测评估见学研指导案017 之检测训练。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岭看庐山侧——峰(变幻莫测)不识庐山真面目(寓理)远——近只缘身在此山中高——低(千姿百态)教学反思《学研指导案》教学案学科语文课题5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时目标1、学习《游山西村》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题西林壁》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游山西村》。
指导学生合作展示一、分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山西村,村庄名。
教学过程(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教师点拨:第1、2句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的品质,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第3、4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色,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
4.品读悟哲理。
指导朗读,领悟第3、4句诗所蕴含的道理: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
5.熟读成诵。
三、学生多方面质疑、谈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1、山西村的景象是美丽的,山西村的人是热情好客的,现在就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再一次感受山西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吧。
2、齐读《古诗两首》。
这两首古诗都是(寓理)诗。
自测评估见学研指导案019-020 之检测训练。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腊酒——浑鸡豚——足(丰年留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姿百态)教学反思《学研指导案》教学案学科语文课题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标解读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2、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3、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一、学生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读通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教师适时点拨:读准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 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教学过程合作展示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几方面介绍爬山虎,重点介绍了什么?(从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它的叶子和脚三方面介绍爬山虎,脚是文章的写作重点。
)四、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预设: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4.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
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五、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
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六、学生多方面质疑,谈本节课的收获。
归纳整理1、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课文不但写了静态的叶子,对叶子的动态美,虽只有一句话,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指导朗读自测评估见学研指导案022-023 之检测训练。
板书设计6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墙上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学研指导案》教学案学科语文课题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标解读课时目标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指导学生合作展示一、自由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爬的;它与墙的关系。
)二、出示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有教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有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部分有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方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关键词、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