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智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智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智指聪明,有智慧,亦作“知”。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

“智”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知者不惑”,这是智最基本的作用。

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所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因为“知者不惑”,能把握自己,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论语·学而篇第一》)。

孔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重视的,将智视为成为君子的内在因素。

第二,智者不失人。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失人”即错过了人才,而错过人才的原因是因为不能知人。

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说,要举贤必须先知贤、识贤。

而知贤、识贤就是智。

第三,智者不失言。

“失言”即“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是不智的表现,所以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孔子从智的方面对人们言论进行规范和要求,智者能知言,所以智者必不失言。

第四,“知者利仁”。

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篇第四》)所谓“仁者安仁”,即有仁德的人以实行仁德为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所谓“知者利仁”,即聪明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因此而实行仁德。

智是行仁的手段,如果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行仁之利,也就不会行仁了。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论语》选读(六年级)

《论语》选读(六年级)

《论语》原文、译文、评析、注释及英文版全文目录(点击阅读)1.《论语》学而篇第一原文、译文评析及注释2.《论语》为政篇第二3.《论语》八佾篇第三4.《论语》里仁篇第四5.《论语》公冶长篇第五6.《论语》雍也篇第六7.《论语》述而篇第七8.《论语》泰伯篇第八9.《论语》子罕篇第九10.《论语》乡党篇第十11.《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2.《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4.《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5.《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6.《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7.《论语》阳货篇第十七18.《论语》微子篇第十八19.《论语》子张篇第十九20.《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小学生《论语》选读《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路程又很遥远。

论语讲记阳货第十七

论语讲记阳货第十七
「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歸,饋的意思。饋送,送禮。送豚,送小豬,這是很厚的禮,滿漢全席有一整個的小豬,是重要的菜。陽貨叫做菜的薰一隻豚送孔子,這分禮很厚,不能不接受。人送禮必須在家接受,叫拜受,還必須再上他家去禮謝,所以孔子必須回拜。文中沒有說孔子不在家時送去,不必節外生枝。孔子等了一個時候,等什麼時候?等著陽貨不在家時候去拜謝他,禮也到了,也不和他見面。到了陽貨家,果然他不在家,孔子禮貌盡到了,可是在回家半路上遇到了。
「性相近也」,孔子沒有說性是善是惡,孔子既然沒有說,到孟子才說性善,荀子說性惡,楊子說善惡。在這章經文,說性善說性惡都講不通,業才有分善惡。「習相遠也」習就是用,習才與本性離得遠,才有變化了。
那孔子所說的性是善還是惡?依經文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有善惡嗎?今日注佛經的人,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斷惑,如何懂性?都是妄加注解。
現今取孔子說的話,與佛家相同的,做為證明。學佛而輕孔子,學孔子而謗佛,都不合道。
孔子與佛家怎麼樣相同法?以書為證,依唯識、起信論開頭便講性,三細六粗。今日不能再講,你們曾經聽了很多次,今天只說孔子所說與經上一樣的,證明聖人之言沒有差別。佛家人看不起孔子,未學佛者看不起佛,都是不懂道的妄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離就不是道了。
「相」如薑的性熱看不見,摸不到,但是薑所長的形相看得到,這叫「體空相有」,體也有,相也有。孔子書、佛經都講善惡,體有善惡嗎?體既然是空,善惡便安不上,如薑性,連毒藥性都安不上。再者,相是善是惡,但是扇、刀是善是惡?連子彈的相也沒有善惡。體、相都無善惡,相藏在體中,有相才起業用,才生出善惡。如扇有用,一體可以萬用,扇風能涼,可遮日、遮雨,也可以當坐墊,所以用才分善惡,業才分善惡。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宰我问三年之丧【王财贵答疑】

谈《论语》中的所谓“糟粕”――宰我问三年之丧【王财贵答疑】

问:经典里面是否有过时、不合时宜的章节,比如“过犹待,百步余”“丧三年,常悲咽”,如何对待这些章节?答:经典里面是否有过时不合时宜的章节,是有的,而且一定有。

因为所有的经典都产生在时空中,虽然都是所谓圣贤的作品,但圣贤是就着当时当地用一些咨讯来表达他的思想,所以问经典中是否有过时的章节,我说一定有,甚至大部分,都是过时的。

但是看你怎么样看。

都是在古老的时代里面,远离我们千里之外的地方所讲的话,只要有牵涉到当时时间、地点、人物的,那当然已经过时,除非他只有讲纯粹的道理,纯理。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过时,就很重要。

因为,有现实字面上的过时,还有意义上的过时。

我们读书,尤其象《论语》《孟子》《老子》,像这一类的书产生在特殊的时空中,它一定用特殊的事件来表达,你说事件都过时了,没错,这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

但是你要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讲这些话,为什么他们会用这些人、地、事、物来讲这些话,他是不是要告诉你,你要记得这些人、事、地、物?还是说,在这些人、地、事、物当中,含有的一种人生之道,道理?刚才说有的文章是纯理的表达,不包含人、地、事、物,没有特殊性在里面,只有纯粹性。

像“我欲仁斯仁至矣”;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两个字也会有人找茬,说大学是古时候的大学,“大学”两个字也过时,但是“在明明德”这里就是纯理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假如《诗经》还在,我们应该就着《诗经》是不是思无邪来看。

孔子还谈到管仲,管仲是个过时的人,他的事情跟我们不相干,假如你这样看,人家马上笑你你不会读书嘛!所以善读书者,你要知道书中有理有事,我们所要读出的是那个理,假如提到具体事件,只是“借事显理”——借事件来显示人生之道理。

所以古人“借事显理”,我们应该“因文求理”——就着文章的内容求他包含的道理。

而理呢?是千古不变。

所以,虽然事已经过时,但是理从不过时。

不过,理不过时,它是不是合于时宜?所谓不合时宜,这又另外一件事情。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四)论语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译文论语季氏篇第十六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
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 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 章,此处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 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 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
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 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 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 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 事都干得出来了。”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 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荡 (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 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 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 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 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 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 的意思。

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权威直接打印)

huàn dé zhī jì dé zhī huàn shī zhī xiǎn yǐ rén
患 得 之,既 得 之,患 失 之, 鲜 矣 仁。”
gǒu huàn shī zhī wú suǒ bú zhì yǐ
zǐ yuē
wù zǐ zhī duó zhū
苟 患 失 之,无 所 不 至 矣。 17.18 子 曰:“恶 紫 之 夺 朱
-6-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è jū chǔ bù ān gù bù wéi yě
bó yì zhě hū wéi zhī yóu xián hū
学,其 蔽 也 贼;好 直 不 好 学,
qí bì yě jiǎo hào yǒng bú hào xué
其 蔽 也 绞 ;好 勇 不 好 学,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qí bì yě luàn hào gāng bú hào xué
ér bù wéi zhōu nán
zhào zǐ yù wǎng zǐ lù bú yuè yuē
bù wǔ kuān zé dé zhòng xìn zé rén
召 ,子 欲 往 。子 路 不 说,曰: 不 侮,宽 则 得 众 ,信 则 人
mò zhī yě yǐ hé bì gōng shān rèn yān mǐn zé yǒu gōng huì zé zú
fú shī
shī kě yǐ xīng kě yǐ
zǐ yuē
lǐ yún lǐ yún
夫《诗》?诗,可 以 兴 ,可 以 17.11 子 曰:“礼 云 礼 云,
guān kě yǐ qún kě yǐ yuàn ěr zhī yù bó yún hū zāi yuè yún yuè yú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 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 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 “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 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 “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 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 将要去做官了。”
谢谢大家!
どうも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孔母颜徵在,出身于鲁都曲阜颜氏大族她年轻 丧夫,带着三岁孔子,回曲阜居住,依靠自己 的勤劳俭朴,维持母子清贫生活。孔子六、七 岁为儿嬉戏时,就“陈俎豆,设礼容”,“十 五而志于学”,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巨人,这与③。孔子时其亡
此处的对话是典型的“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在孔 子眼中,阳货不过是一个窃夺国家权力的权臣,是典型的 斗筲之人,所以他才不屑与之交往,既不想出来做官,也 不想见他。然而,在阳虎盛气凌人且没有礼貌的责问下, 一向自信镇定的孔子却显得有些心慌意乱,最后竟然违心 地说出了“吾将仕矣”的话,难道圣人也会变得如此软弱? 其实,我认为阳货说出来的话确实精妙,他以孔子“怀其 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来“劝”孔子做官,其实是在 变相的逼迫孔子去做官,因为如果孔子不答应,那么就不 能算是仁义的举动,主张“仁”的孔子却做了不仁义的举 动,那他还怎么为人师表,劝人以“仁”呢?所以,说话 也是一门学问啊!
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制作人:刘伊
走近孔子 孔子三岁父亡,故“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库)、乘田(管牛
羊)。27岁前后,在鲁国朝廷任职,中年开始聚众讲学。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小司空 (掌管工程),旋升任大司寇(掌管刑欲、纠察等),后去职周游列国,68岁返鲁,不 见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④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⑤。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⑥而迷其邦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⑧而亟⑨失时,可谓知乎?”曰:“不 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⑩。”孔子曰:“诺,吾将仕 矣 注释。”
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几世把持鲁国政权,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 势的人。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②欲见:想使孔子拜见自己。见:谒见,拜见。这里用作使动。 ③归孔子豚:归,音kuì,通“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指做熟了的小猪;归孔子 豚,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④时其亡:时:伺,探察;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⑤遇诸涂:涂,同“途”,道路; 诸,“之于”的合音字;遇诸涂,在路上遇到了他。 ⑥怀其宝:怀揣着自己的宝物。喻孔子有政治才能却不想施展。 ⑦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⑧从事:从政。“事”指政事。 ⑨亟:屡次。 ⑩岁不我与:不我与,不同我们在一起,指不等待我们;与,动词,参与,这里指在 一起,等待的意思;“我”是代词在否定句作宾语,故前置。岁不我与,岁月是不等 待我们的。
孔子热心救世,积极参与政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 游列国,历经艰险。但本篇中阳货力劝孔子出仕,孔子却 很不热心,原因何在?根源在于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主 张德治,《论语·为政》记孔子语:“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实现德治的途径就是“礼” 和“乐”。因为追求礼乐,所以孔子对当时卿大夫权臣的 僭越举动非常不满,希望正名,建立一个“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社会。阳货本为季氏家臣,篡夺了季氏的 权力,进而控制鲁国国政。《左传》中有“阳虎(编者注: 即阳货)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的说法。这与孔子 主张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格格不入。本篇表达了孔子 对“仁”的维护和对小人的憎恶和无奈。但是,孔子从不 与小人为谋,此篇中阳货摆明了就是想拉拢孔子,让孔子 为他做事,但是到最后,孔子没也答应他,只用“答应做 官”敷衍了事,体现了孔子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