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_精忠报国成语故事
关于爱国爱家有关的成语故事

关于爱国爱家有关的成语故事
1.精忠报国: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忠诚故事,指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据
说岳飞在年轻时,曾在其母的教诲下立下誓言,要为国家献身。
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抗金名将,并以其忠诚和爱国精神而闻名于世。
2.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故事,指的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极大的努
力。
据说项羽在与秦军决战时,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舟,表示不胜利不回头。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极大的努力。
3.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复仇故事,指的是为了报仇而刻苦自励。
据说越
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报仇而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达到目标而刻苦自励的精神。
4.胸怀祖国:这个成语指的是心中有国家,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
这个成语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国家奋斗、献身的人。
5.情深似海:这个成语指的是对祖国、家人、朋友等感情深厚,如同大海一样深沉。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祖国、家人、朋友等有深厚感情的人。
精忠报国的故事

精忠报国的故事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字鹏举,是著名的军事家、策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那样,岳飞精忠报国故事的由来是什么?岳飞简介知多少?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岳飞的故事以及精忠报国一词的由来。
精忠报国一词的由来: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
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刺字为兵的方案仍在实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则是精忠报国。
有学者觉得,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受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的误导。
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成语故事】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
他的爸爸妈妈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个时候,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爸爸妈妈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
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
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
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妈妈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由于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
岳飞想到妈妈平常的教会,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可以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
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状况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可以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精忠报国类似的故事

精忠报国类似的故事精忠报国的故事精忠报国是中国历史人物、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
岳飞少年时苦学武艺,之后决定奔赴战场,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为鼓励儿子,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
现在精忠报国用来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类似的故事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这个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以柴草卧铺,并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后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该成语后来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精忠报国类似的故事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当年屯兵新野的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先前共三次拜访,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后来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也是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由来。
三顾茅庐的经典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面对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去交谈。
精忠报国类似的故事三:田忌赛马《田忌赛马》这个寓言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而后演化成为一个成语。
战国时期,齐威王常常与齐国将军田忌赛马,各自选出三匹马,分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赛跑。
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给齐威王。
田忌十分郁闷,他把赛马失败引起的不快告诉了孙膑。
好友孙膑就给他出了一个计谋,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
结果在第一场大败之后就连胜两场。
马还是同样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之后田忌和齐威王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而孙膑获得了齐威王的赏识。
四字成语:精忠报国

四字成语:精忠报国
【注音】jìn zhōng bào guó
【出处】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北史·颜之仪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宋史·岳飞传》
【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爱国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忠心耿耿、为国捐躯
【相反词】卖国求荣
【同韵词】名垂竹帛、鸾飘凤泊、巧偷豪夺、百般折磨、七死八活、暴取豪夺、低唱浅酌、忍耻苟活、要死要活、说死说活、......
【年代】古代
【英文】to be loyal and patriotic; to devote oneself to one's
country; to give one's fealty to the nation
【日文】尽忠報国(ほうこく)
【法文】sedévouerauservicedelapatrie
【成语故事】北周宣帝时御史大夫颜之仪经常苦苦劝谏宣帝不要暴政,被宣帝冷落。
宣帝死,朝中大臣刘日方、郑泽造假遗诏让杨坚做丞相辅助小皇帝治理国家,颜之仪极力反对,誓死要尽忠报国,被杨坚贬到西疆当郡守。
杨坚最后还是表扬颜之仪
【成语示例】尽忠报国,乃臣子之责。
明·郭勋《英烈传》第三回。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通用7篇)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通用7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篇1岳飞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一心要报效国家。
二十岁那年,岳飞参军入伍,投身到抗金战场,后又投奔了老将宗泽。
由于岳飞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深得宗泽赏识,很快被提拔为东京留守司统制。
后来,岳飞联络各路义军,组成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部队---“岳家军”。
岳家军勇猛善战,几次大败金军,还在牛头山大败金兀术。
当时,金兵士气低落,两军一交战,就被士气高涨的岳家军打得落花流水,个个争相逃命。
金兀术控制不住败逃的士兵,也只能骑着快马飞逃。
他一边逃命,一边不由自主地哀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啊!”从此,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岳飞的威名传遍也大江南北。
可叹的是,南宋政权采取苟安政策。
连连得胜的岳飞却被朝廷调离了战场。
后来更为奸相秦桧所害,被诬陷反叛朝廷,冤死狱中。
不过岳飞的事迹和精神却永为后人所传颂。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篇2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精忠报国的故事简介

精忠报国的故事简介精忠报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以其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不息,展现了精忠报国的崇高品质。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忠义之后”关羽了。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蜀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他以其忠诚不渝的品德和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忠义楷模。
关羽在刘备起兵蜀汉之初,便投身刘备帐下,从此开始了他的忠诚报国之路。
在刘备的帐下,关羽以其勇猛无敌的战斗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刘备帐下的一员重要将领。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更是展现了其忠诚不渝的品格,不顾曹操的高压命令,坚决守护主公刘备,最终化解了危机,为蜀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关羽最为人所称颂的,还是他在长坂坡的一幕。
在长坂坡之战中,关羽率领三千精兵,被曹操的大军包围,陷入了绝境。
但即便面临敌军的围攻,关羽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保卫主公。
最终,关羽在长坂坡英勇战死,以身殉国,成为了忠义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英雄传奇。
除了关羽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忠义之士,他们以其忠诚不渝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
他们或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都展现了精忠报国的崇高品质。
精忠报国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应该以精忠报国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以忠诚和奉献的态度,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民族的复兴努力奋斗。
总之,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_精忠报国成语故事

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_精忠报国成语故事精忠报国的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你们知道精忠报国有什么典故吗?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精忠报国相关典故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
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
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
"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
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
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
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
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关于爱国爱家有关的成语故事

关于爱国爱家有关的成语故事摘要:1.前言:爱国爱家的重要性2.成语故事一:精忠报国3.成语故事二:烽火戏诸侯4.成语故事三:岳飞精忠报国5.成语故事四:孟母三迁6.总结:成语故事对爱国爱家精神的传承和启示正文:【前言】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都彰显了这一精神。
成语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种载体,将爱国爱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四个成语故事入手,探讨爱国爱家精神的传承和启示。
【成语故事一:精忠报国】精忠报国这个成语出自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
岳飞自幼便立志报效国家,后成为南宋抗金主要将领,他严明纪律,关心士兵,以身作则,率领岳家军屡次抗击金兵,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曾说:“臣子之事,莫大于忠,忠之至,莫大于死。
”这便是精忠报国的内涵。
岳飞以身许国,最后被奸臣秦桧陷害致死,但其精神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成语故事二: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这个成语出自于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
当烽火再次燃起时,诸侯们已不再相信,没有前来救驾。
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攻破都城,杀死于骊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家的安危与统治者的诚信息息相关,失信于民,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
【成语故事三:岳飞精忠报国】这个故事与成语同名,再次讲述了岳飞的英勇事迹。
岳飞坚持抗金,恢复中原,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付出了巨大努力。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典范。
【成语故事四: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的成长故事。
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三次搬家,寻找更好的居住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石。
【总结】成语故事以简洁明快的形式,传达了爱国爱家的精神内涵。
从精忠报国、烽火戏诸侯、岳飞精忠报国到孟母三迁,这些成语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传承爱国爱家精神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忠报国的成语典故_精忠报国成语故事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
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
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
"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
岳飞
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
岳飞想
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
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
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
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
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
岳母问:"
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
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
抗金名将。
[释义]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语出] 《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正音] 国;不能读作“ɡuǒ”。
[辨形] 忠;不能写作“中”。
[近义] 尽忠报国
[反义] 卖国求荣
[用法] 形容非常爱国。
又作“尽忠报国”。
一般作谓语、定语。
1 要想不做精忠报国,那就努力学习吧!
2 从小就听妈妈讲"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3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蹟,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4 精忠报国,乃臣子之责。
5 我长大后一定要精忠报国。
6 如果每个人都能精忠报国,就不怕敌人来犯。
7 文天祥公园是纪念精忠报国的文天祥,其六米高的铜像屹立于公园的最高处,令人
肃然起敬,铜像后有一幅雕工极之精美的大石碑,栩栩如生地把文天祥的一生纪录下来,
石碑尽头还刻上文天祥被关在蒙古监牢其间所写的《正气歌》,其英勇、气节和爱国精神
更震撼每一位游人的心灵。
8 有一种追求叫精忠报国,有一种日子叫与星相守,有一种情愫叫思家念亲,有一个
佳节叫“八一”建军,献给所有无私奉献的军人!
9 他的母亲在他从军前,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
10 他从小就立志要效法岳飞,精忠报国,因此投身军旅。
11 古往今来,多少义士精忠报国,吟唱出了一曲曲忠魂义胆!
12 听到这位英雄精忠报国的事蹟,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13 岳飞以他的精忠报国精神显扬于世.
14 南宋初年大元帅岳飞,精忠报国却被秦桧所害,老百姓为了唾弃秦桧,就用春饼和
“油炸桧”。
15 精忠报国,何为忠!武穆遗书传天下,四海内外一个变!
16 功高震主,岳飞虽有满腔热血、精忠报国之意,但奈何奸人作崇,被秦桧在宋高宗赵
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
17 杨树这精忠报国唱的很是不错。
18 肆意闲来无事,只能弹弹琴,唱唱歌,送给大家一首精忠报国可否?
19 本文以杨家将的故事为背景,叙述了杨家一龙七虎精忠报国、血染沙场的感人故事。
20 勇士你要想精忠报国就的找到法克大将军,不过他同意不同意就不是我所不了解的。
21 他们不是为了精忠报国而去的吗,他们不是为了赤心报国而去的吗?一腔热血都洒了,忠胆头颅都抛了,可是国又给了他们什么?是阴谋迫害,是满门抄斩!
22 此役全靠余玠制置使调度、明教精忠报国,狄咏适逢其会,不敢居功——刘掌门果
然消息灵通啊。
23 众人还沉浸在精忠报国的余韵当中,吕布一曲满江红,便又让文武百官的热血重新
沸腾了一回。
24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战场上可以临危不震,灵活运用的卓越指挥才能和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正直,简朴,爱
国爱民爱兵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25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26 某某大将困守孤城,城破在即,大将先毒杀自己的老婆孩子,甚至包括宠物狗,然后
舍生战死或自杀殉国,以示自己精忠报国,与城共存亡。
27 天下大事,岂因福祸避趋之?我想,做文臣的就是在这个时候精忠报国了。
28 而他这次从北方来到洞庭,见到了两个闻名天下的当世英雄,一个是精忠报国一心
驱除外患的岳飞,一个是要彻底该换人间的杨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