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检查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检验目的:了解脑脊液外观、细胞、生化性质,为脑脊液的诊断提供实验数据。

二、原理:1、蛋白定性(潘氏试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成不溶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

2、细胞计数:用稀释的冰乙酸溶解红细胞并固定有核细胞,计算单位体积内有核细胞数换算成每微升有核细胞数。

3、分类原理: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或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性分类(N、L、B、M、E、间皮细胞、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4、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经印度墨汁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厚荚膜,并有出芽的球形孢子,直径5~20um。

三、标本的采集:1、标本类型:新鲜脑脊液2、标本采集:临床医生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3、标本储存:一般不超过1小时。

四、试剂:1、5%苯酚溶液2、冰乙酸或白细胞稀释液3、印度墨汁五、仪器设备1、试管。

2、100ml量筒。

3、计数板。

4、显微镜。

六、操作步骤1.理学检查:●观察颜色: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黄色、黑色或绿色等文字描述。

●透明度:分别以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报告。

●凝块或薄膜:分别以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等如实报告。

2.白细胞计数:●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算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数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计数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得白细胞数N。

必要时需校正白细胞数。

●报告方式:白细胞计数:N/ul。

N小于10可不分类。

3.白细胞分类:●直接分类: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制成均匀薄片,置室温或37℃温箱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

02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方法
腰椎穿刺术
01
定义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腰椎间隙插入针头抽取脑脊液的方法。
02 03
操作步骤
在无菌条件下,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选择腰椎间隙,局部 消毒后,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皮肤和椎间韧带,进入蛛网膜下腔,抽 出针芯,缓慢抽取脑脊液。
注意事项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颅内压 升高、脊柱畸形等。术后需平卧4-6小时,以防低颅压头痛。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定义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是一种通过枕骨大孔穿刺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的方法。
操作步骤
在无菌条件下,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前屈。选择枕骨大孔部位,局部消毒后,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皮肤、肌肉和椎 骨,进入小脑延髓池,抽出针芯,缓慢抽取脑脊液。
注意事项
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脊柱畸形、颈椎外伤等。术后需平卧2-4小 时,以防低颅压头痛。
04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细胞计数
正常值一般在(0-8)×10^6/L,若 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肿瘤、脑出血等疾病。
葡萄糖测定
正常值一般在2.8-4.5mmol/L,若葡 萄糖含量降低,可能提示细菌性脑膜 炎或真菌性脑膜炎。
蛋白质测定
正常值一般在0.15-0.45g/L,若蛋白 质含量升高,可能提示炎症、肿瘤或 脑脊液循环障碍。
差。
检查后的护理与观察
休息观察
患者在接受脑脊液检查后应卧床休息,观察是否有头痛、恶心、 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
患者在检查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免 加重身体负担。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a
15
方法学评价
• 潘氏试验所需CSF标本量少,检测灵敏度高,
结果易于观察,沉淀物的多少与标本中蛋 白质含量成正比。
• 但由于灵敏度高,部分正常CSF可出现弱阳
性。
a
16
5 显微镜检查
• (1) 细胞计数 • 日常工作中白细胞计数。在标本采集后1h
内进行。
• 操作:通常采用手工法,改良牛鲍计数板
经内分泌调节。
a
2
标本采集
• 适应症
1 有脑膜刺激症状时,如脑膜感染性疾病。 2 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 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4 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及手 术前麻醉﹑造影等。
a
3
标本采集
• 腰椎穿刺采集,特殊情况下可由小脑延髓池或侧
伤引起的出血,第1管为红色血性,第2﹑3管红色
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依次减少,离心沉淀后上清液透明 。
• 颅内或椎管内新鲜出血,3管均呈红色,红细胞计数无明
显差别,离心沉淀后上清液呈淡红色或黄色。
• 由于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
因此不能根据红细胞是否皱缩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微浑” ﹑”混浊”描述。正常情况下, CSF是 “清晰”﹑”透明”。
• CSF混浊主要由于感染或出血导致CSF中细胞成
分增多所致,混浊程度与细胞数量有关,> 300×106/L时,可出现混浊。
• 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微生物也可产生混浊。 • 病毒性脑膜炎﹑神经梅毒CSF可透明;结核性脑
膜炎CSF常呈毛玻璃样轻度混浊;化脓性脑膜炎 CSF呈明显混浊。
a
19
参考值
• WBC 成人(0-10)×106/L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2 、染色分类法 : 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 可将脑脊液离 心沉淀, 取沉淀物2滴, 加正常血清l滴, 推片制成均匀薄膜, 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 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细胞, 应另行描述汇报, 如脑膜白血病或肿 瘤时。
■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关键为单个核细胞, 多 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二者之比约为7: 3, 偶见内皮细胞 : 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 、室 管膜细胞 、脉络膜细胞等。
即为每μl脑脊液细胞总数。
• 常见颜色改变及临床意义
■ 1 、红色 :

如标本为均匀红色血性脑脊液, 为区
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 应 :
■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5 min (1500r / min), 如上层液体呈淡红色或黄色, 隐 血试验阳性, 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呈黄 色说明出血时间已超出4 h 。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 红细胞均沉管底, 多为穿刺损伤 所致新鲜出血。
脑脊液常规操作规程
常规检测内容
■ 包含 : 通常性状检验 、潘迪氏试验 、 白细胞 计数与分类 、革兰氏染色 、抗酸染色 、墨 汁负染色。
通常性状检验
■ 关键观察颜色(无色 、 白色 、红色 、黄色、 绿色 、黑色等), 透明度(透明 、微浑 、浑 浊 、脓样等), 凝块(无 、有或薄膜形成 、 胶冻状 )。
■ 正常脑脊液 单个核细胞 : 约95%,

多型核细胞 : 约5%。
红细胞总数
■ 1 、对澄清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 计数池, 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数, 其总
和即为每μl细胞数。
■ 2 、浑浊或带血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
收混匀脑脊液20μl , 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
0.38m1小试管内, 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 用 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细胞总数, 乘以50,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解读:
1. 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如果呈现深黄色或者深棕色,可能是由于脑膜炎、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引起。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

如果脑脊液混浊,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脓肿、白细胞增多等病理情况引起。

3. 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 H2O,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等疾病引起。

4. 蛋白质:正常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0.15-0.45g/L。

如果蛋白质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

5. 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应该在0-5个/μL,红细胞数应该在0-1个/μL。

如果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肿瘤等引起。

如果红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出血等引起。

6. 葡萄糖: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应该在2.5-4.4mmol/L。

如果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颜色、透明度、压力、蛋白质、细胞计数和葡萄糖等指标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减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 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神经梅毒、低血糖 增高:脑出血、糖尿病、脑干损伤
CSF
3.氯化物
血浆蛋白>脑脊液蛋白 血浆氯化物<脑脊液氯化物
参考值: 成人:120 ~130mmol/L 儿童:111 ~123mmol/L
CSF
氯化物
影响因素
①血氯浓度
②血-脑屏障通透性

可见致病菌 抗酸杆菌或结 核菌培养阳性

增加,L 主 新型隐球菌源自增加,N 为主无增加,L 为主

CSF
病例分析
某成人男性,突然嗜睡,唤醒后主诉头痛, 不能回答其他问题。体温39℃,脑膜刺激征 阳性。腰穿检查脑脊液,测得压力为 255mmH2O。脑脊液标本检查,外观混浊, Pandy试验(十十十),蛋白定量2.4g/L,葡萄 糖0.9mmol/L,氯化物110 mmol/L,白细胞数 890×106/L,多个核细胞占93%,单个核细胞 占7%,试分析此结果,作出初步判断并指出 如何进行确诊。
③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④pH值
临床意义
减低:细菌或真菌性脑膜炎、低氯血症
增高:见于尿毒症、脱水、心力衰竭
CSF
4.腺苷脱氨酶(ADA)
来源于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增高: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 炎、脑出血等
CSF
5.髓鞘碱性蛋白(MBP)
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组织独有的蛋 白质,脑组织实质性损伤的特异性标记, 含量与损伤范围、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返回
CSF
一、理学检查
31
透明度
2
颜色
3
凝固性
CSF
1.透明度
参考值:清晰透明 浑浊原因
细胞成分增多 蛋白质含量增加 大量细菌、霉菌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浑浊 化脓性脑膜炎:灰白样浑浊
CSF
2.颜色
参考值:无色透明或淡黄色 临床意义
① 红色: 各种出血 ② 黄色: 陈旧性出血、黄疸、淤滞和梗阻 ③ 乳白色:白细胞增加(化脑) ④ 淡绿色:脓性分泌物或色素 ⑤ 褐黑色:色素增多(脑膜黑色素瘤)
脑 积 水 患 儿
CSF
脑脊液生理功能
① 缓冲保护作用 ② 调节颅内压 ③ 营养代谢作用 ④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能 ⑤ 参与内分泌调节
CSF
脑脊液检查适应症
有脑膜刺激症状 疑有颅内出血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
及体征 疑有脑膜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
腰麻及造影
CSF
① 薄膜形成: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② 凝块或沉淀: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③ 胶胨状: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
患儿为5岁男孩,因发现 性情改变半月入院,入院 时精神萎靡,神志不清, 神经系统查体颈阻(+) ,因有结核接触史,未接 种卡介苗,疑为结脑,行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 脑脊液稍黄混,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明显絮状网 膜物。
脑脊液检查
1
标本采集和处理
2
一般检查
3
临床应用
CSF
标本采集
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 采集
CSF
标本采集
压力测定:临床医师测定 采集标本
第1管作细菌学检查 第2管作化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第3管作常规检查
CSF
标本转运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标本久置的影响
细胞变形、破坏,纤维蛋白凝集 葡萄糖酵解 细菌自溶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g/L) (mmol/L) (mmol/L)
0.2~0.4 2.5~4.4 120~130
↑↑
↓↓↓


↓↓
↓↓

正常
正常



↑↑


正常
正常 正常
细胞计数及分类
细菌
(0~8)×106/L 多为 L
显著增加 N 为主 增加,
早期:N 为主 后期:L 为主
增加 以 L 为主
临床应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鉴别 ②脑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③脑肿瘤诊断 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髓液检查特点
外观
正常人
化脓性 脑膜炎
无色 透明 混浊 有凝块
结核性 毛玻璃 脑膜炎 样混浊
病毒性 清晰 脑膜炎 或微混 新型隐球 清晰 菌脑膜炎 或微混 脑室及蛛 网膜下腔 血性 出血 脑瘤 清晰
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种类与病变的性质及 转归有关
CSF
CSF
四、病原学检查
细菌检查 真菌检查
参考值: 无细菌、真菌 及寄生虫
寄生虫学检查
CSF
细菌检查
1.显微镜检查
☆革兰染色:查找脑膜 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
2.细菌培养
☆抗酸染色:查结核菌
脑膜炎奈瑟菌
抗酸杆菌
CSF
真菌检查
☆墨汁染色:查找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
患者,男,40岁,已婚。因头痛5月,右肢 体活动不遂1天入我院就诊。既往有26年饮 酒史,饲养鸽子16年。查体:T38℃,P90次 /min,R22次/min,BP120/90mmHg。患者神 志清,表情痛苦,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4mm,对光反射存在,颈部有抵抗感,心肺 (-),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侧上下肢肌 力Ⅲ级,膝腱反射(++),右侧巴氏征(+ ),克氏征(+)。当日取脑脊液标本送检 ,检出大量新型隐球菌,诊断新型隐球菌性 脑炎。后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CSF
二、化学检查
1
蛋白质
2
葡萄糖
3
氯化物
4
腺苷脱氨酶
CSF
1.蛋白质
CSF蛋白质约为血浆的1%,以白蛋白为主
定性检查
①pandy试验 ②硫酸铵试验 ③Lee-Vinson
试验
定量检查
①比浊法 ②染料结合法
③免疫学法 ④双缩脲法
CSF
1.蛋白质
定性实验- pandy试验 球蛋白+饱和苯酚 蛋白盐(白色混浊)
脑脊液新鲜性出血与陈旧性出血鉴别
项目 外观
新鲜性出血 混浊
陈旧性出血 清亮、透明
易凝性 离心后上清液
易凝 无色透明
不易凝 红、黄褐或柠檬色
红细胞形态
无变化
上清液隐血试验 多为阴性
皱缩 阳性
白细胞计数
不增高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CSF
3.凝固性
参考值:无沉淀、无凝块(放置24小时 后不形成薄膜) 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部位
CSF
CSF生成与吸收
生成部位:主要在脑室脉络丛生成,血浆选 择性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室而成为CSF。 氯化物、Na、K、乙醇自由通过 蛋白质、葡萄糖、乳酸选择性通过 胆红素、纤维蛋白原不能通过 吸收部位: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
CSF
CSF循环
CSF生成与吸收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在脑 室与蛛网膜下腔中处 于不断的循环状态。 每天更新3~4次。
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CSF
3.白细胞分类计数
仪器分类 显微镜分类法(高倍镜下,依据细胞核
形态,分类计数100个有核细胞)
染色分类法(离心,收集浓缩CSF细胞涂
片,瑞氏染色后油镜分类计数)
参考值: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7: 3),内皮细胞偶见。
CSF
寄生虫学检查
①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虫体及虫卵。 ②脑囊虫检查:脑囊虫补体结合试验、致敏
乳胶颗粒玻片凝集试验、ELISA法 ③梅毒螺旋体检查: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

寄生虫学检查
脑寄生虫病
人们食用含有寄生 虫幼虫或虫卵的生 的、未彻底加热的 食物引发的疾病 (如广州管圆线 虫)
CSF
返回
CSF
CSF
白血病脑转移
标本清澈,计数无 红细胞,以白细胞 为主,直接分类计 数以单个核细胞为 主,有较多体积较 大单个核细胞
染色分类可见较多 早幼、中幼粒细胞
CSF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血性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应校正 发现皱缩红细胞应注明 注意隐球菌与红细胞、淋巴细胞区别
CSF
临床意义
CSF
小结
脑脊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 及细胞学检查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 脊髓液检查特点
CSF
2.葡萄糖
CSF葡萄糖约为血浆的50% ~ 80% 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参考值 腰 椎:2.5~4.4mmol/L; 小脑延髓池:2.8~4.2mmol/L; 脑 室:3.0 ~4.4mmol/L
CSF
葡萄糖
影响脑脊液葡萄糖浓度的因素
血糖浓度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脑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
脑脊液检查
临床检验学教研室 陈亚芹
CSF
概述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存 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无 色透明液体。
脑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硬膜
蛛网膜:无血管的半透明薄膜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富含血管、神经
CSF
成人脑积液量: 120~180ml 蛛网膜下腔占75%, 脑室系统约占25%。
参考区间:﹤4μg/L 临床意义:MBP增高是髓鞘破坏的近期指
标,主要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CSF
三、细胞学检查
1.细胞总数计数
仪器计数 手工计数
直接计数法(清亮、微混标本) 稀释计数法(细胞较多标本)
参考值:无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CSF
2.白细胞计数
仪器计数 手工计数
直接计数法(清亮、微混标本) 稀释计数法(细胞较多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